
從《列子·湯問》中的機關木偶,到勇闖太空的機械勇士,這場跨越3000年的文明對話,探討著同一個命題:人類在有限的生命里,如何在宇宙尺度上延續物種存續的火種?
《列子·湯問》中記載了一件奇事:公元前10世紀的西周宮廷,偃師顫抖著拆解自己創造的機關木偶。皮毛、木頭、膠、漆構筑的軀體里,心、肝、腎等部件被逐一剝離,剛才還向君王寵妃“拋媚眼”的機械舞者轟然倒地。妃子因被調戲而燃起的怒火瞬間平息。周穆王凝視著散落在地上的零件嘖嘖稱奇,瞳孔中閃爍著人類最早的有關人形機器人的狂想。
這種對機械生命的癡迷,深植于人類文明的基因中,最終在現代技術的加持下完成躍遷。1973年,日本早稻田大學的實驗室里,世界上第一個人形機器人WABOT-1搖晃著邁出人類嬰兒般的第一步。其關節運轉時發出的齒輪咬合聲,恰似青銅時代與智能時代的隔空對話。
現代人形機器人早已褪去笨重的鐵殼。美國的“擎天柱”能輕松拿取雞蛋,跟著音樂跳舞,即使被“蒙著眼睛”,也能在復雜的地形中行走。中國的“天工”能在碎石路上奔跑,在樓梯上穩步前行,其碳纖維肌腱爆發的“洪荒之力”堪比人類運動時爆發的力量。中國的“EX”以其逼真的“人臉”迅速“出圈”,堪稱行走的表情包生成器。
還有更厲害的呢!深圳眾擎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機器人完成了全球首個機器人前空翻動作,過程堪稱機械運動史上的“阿波羅時刻”。從平地起跳時的關節蓄能,到空中姿態的修正,再到落地時模仿人類的緩沖前傾,整個過程一氣呵成,猶如將體操冠軍的運動基因編碼輸入鋼鐵身軀。這一動作標志著人形機器人已完成從蹣跚學步向復雜運動的突破性跨越,被業內評價為“可與阿波羅登月比肩的技術飛躍”。
春晚的“福兮”機器人謝幕后就像老奶奶過馬路,仍需人類攙扶退場。這一場景暴露了一個殘酷的現實:當前最先進的人形機器人,運動能力也難及3歲幼童。要讓它們真正跨越類人門檻,還需突破三大進化鴻溝:一是動態環境自適應性,機器人要能像跑酷選手般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自主輾轉騰挪;二是精細操作能力,例如用機械手抓取果凍不會抓破,系蝴蝶結不會散等;三是多模態動作融合,要突破動作分解執行模式,像人類的街舞大師一樣,各種動作無縫銜接。
工程師們正在研發更高效的學習系統,新一代人形機器人正不斷自學新技能。說不定哪天,你家的人形機器人看到你澆花的動作,第二天就主動幫你照顧植物了呢!
在全球人形機器人百強企業中,中國企業相當給力,占比超過了三分之一。前段時間,我國牽頭制定養老機器人國際標準,在全球智慧養老領域邁出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步。隨著技術的不斷革新,業內專家預測,2025年將成為人形機器人商業化量產元年。
相信在不久以后,以下這些場景將變成現實:家政機器人不僅做家務、采購、哄孩子,還能為老人提供智能聊天、健康監測等服務;在兒童醫院里,醫用機器人的手指自帶溫度傳感器,小朋友測體溫時就像被云朵輕輕碰了一下;在汽車工廠里,工業機器人的手掌能變成不同的工具,給汽車裝輪子比人類搭積木還快;在核污染區,抗輻射機器人深入核心區,其“皮膚”在致命輻射中閃爍著幽藍的光芒;在亞馬孫雨林,生態監測機器人日夜監測,守護瀕危物種……
或許某一天,這些人形機器人將帶著人類文明的數字基因,穿越星際塵埃,寫下新的創世篇章。
( 吱吱摘自《江蘇科技報》,邱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