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的文字,能將一座城市的氣質和韻味精準地表達出來。閱讀的人,很容易就會被調動起“我也想去這里看看”的念頭。
想發一條去青島游玩的微信朋友圈,除了寫“好美的大海”,你還可以從顏色入手。
青島的人怎么能忘記下海呢。不過,說也奇怪,五月的海仿佛特別的綠,特別的可愛;也許是因為人們心里痛快吧?看一眼路旁的綠葉,再看一眼海,真的,這才明白了什么叫作“春深似海”。綠,鮮綠,淺綠,深綠,黃綠,灰綠,各種的綠色,聯接著,交錯著,變化著,波動著,一直綠到天邊,綠到山腳,綠到漁帆的外邊去。(節選自老舍《五月的青島》)
很多人都說,“晴西湖”不如“雨西湖”。
到西湖時,微雨。揀定一間房間,憑窗遠眺,內湖、孤山、長堤、保俶塔、游艇、行人,都一一如畫。近窗的樹木,雨后特別蒼翠,細草茸綠得可愛。細雨濛濛的幾乎看不見,只聽見草葉上及田陌上渾成一片點滴聲。(節選自林語堂《杭州的寺僧》)
想了解南京的人文底蘊,自然離不開十里秦淮。
夜幕垂垂地下來時,大小船上都點起燈火。從兩重玻璃里映出那輻射著的黃黃的散光,反暈出一片朦朧的煙靄;透過這煙靄,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縷縷的明漪。在這薄靄和微漪里,聽著那悠然的間歇的槳聲,誰能不被引入他的美夢去呢?(節選自朱自清《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
比起人來人往的商業大街,不如走進弄堂,捕捉繁華背后更接地氣的,上海人的生活片段。
上海人愛面子,走在商店里、飯店里、公園里,個個看上去豐衣足食,可弄堂里就不一樣了。平平靜靜的音樂開著;后門的公共廚房里傳出來燉雞的香氣;有陽光的地方,底樓人家拉出了麻繩,把一家人的被子褥子統統拿出來曬著,新洗的衣服散發著香氣,花花綠綠的在風里飄,仔細地看,就認出來這是今年大街上時髦的式樣。(節選自陳丹燕《弄堂里的春光》)
南寧也值得一去,單是路兩邊的行道樹,就能勾起游人前去“打卡”的沖動。
路邊的棕櫚樹線條優美,樹干修頎,中段有著勻稱的腰部,寬而長的樹葉從高高的樹頂垂下,但它決不會垂到人的頭頂,它停在兩層樓高的位置,有風吹過,則從闊葉面的漏隙間穿行,如此,棕櫚樹就更加婆娑旖旎了。這使民政路(南寧)有一種洋派的休閑氣質。(節選自林白《北流》)
每一個地方,都有與之關聯的、獨特的食物記憶。
吃遍天山南北,還是覺得大盤雞好吃。好在哪,可能就是盤子大,可以放開吃。不像那些小碟子小碗的吃法,都不好意思下筷子。那時大小酒桌上的主菜都是大盤雞。一大盤子雞肉擺在面前,紅辣皮子青辣椒,白蔥綠芹黃土豆,滿滿當當堆一盤,能讓人胃口大開,平添大吃大喝的豪氣來。
(節選自劉亮程《遠路上的新疆飯》 阿砂砂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