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感人事跡作出重要指示,號召全國上下學習弘揚“塞罕壩精神”。2021年9月,“塞罕壩精神”被納入黨中央批準的第一批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塞罕壩的故事,是一個關于堅持、奉獻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故事,是典型的中國故事。塞罕壩作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范例、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之一,值得在國際上廣泛傳播。塞罕壩的故事不僅僅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縮影,更是全人類應對生態危機的一份珍貴精神財富。
塞罕壩是蒙漢合璧語,意為“美麗的高嶺”,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最北部的圍場境內。它曾經是一個水草豐沛、森林茂密的高原,因歷史變遷和人為因素遭到破壞而成為一片荒漠。1962年,塞罕壩機械林場正式組建,拉開了塞罕壩造林綠化的歷史帷幕。三代塞罕壩人薪火相傳,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用半個多世紀的接力傳承,筑起為京津阻沙涵水的“綠色長城”,在140萬畝的總經營面積上,成功營造了112萬畝人工林,森林覆蓋率由建場初期的 11.4% 提高到現在的82% ,林木總蓄積量達到1012萬立方米,創造了一個變荒原為林海、讓沙漠成綠洲的綠色奇跡。
一、塞罕壩故事國際傳播的新契機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中國通過改革開放取得一系列偉大成就,樹立了自身的文化自信。一方面,塞罕壩的成功案例為全球生態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塞罕壩機械林場通過112萬畝人工林海建設,創造了綠色奇跡,為世界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在生態治理、生態修復方面提供了中國方案,其中的技術路徑和發展模式可供參考。“塞罕壩精神”更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為全球生態治理提供了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中國經驗。另一方面,塞罕壩故事提升了中國在世界舞臺的國際話語權和文化軟實力,向世界展現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協調共生的中國智慧。“塞罕壩精神”承載著艱苦奮斗、科學求實的民族品格,其蘊含的中國生態文明價值觀得到了國際認同。“塞罕壩精神”的國際傳播增強了文化自信,也塑造了中國在國際上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彰顯了中國在全球生態治理中的實際行動與領導力,增強了中國在世界舞臺的話語權。
智媒時代,傳播技術和手段的革新為講好塞罕壩故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隨著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廣泛應用,信息傳播的速度和廣度得到了質的飛躍。借助短視頻平臺、社交媒體以及虛擬現實技術,塞罕壩的故事可以以更加生動、直觀的方式呈現給全球受眾。例如,通過具有地方特色的新聞報道,讓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塞罕壩從荒漠到綠洲的轉變過程,這種深挖地方特色的傳播方式能夠更深刻地打動人心。同時,精準定位目標受眾,根據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特點定制化傳播內容,從而提升傳播效果。此外,智媒時代的跨文化傳播還強調與受眾的互動性,通過設置話題討論、線上活動等形式,激發海外受眾對塞罕壩故事的興趣和參與感,進一步擴大其國際影響力。
二、塞罕壩故事國際傳播的核心要素
在國際上講好塞罕壩故事的基礎是要精準把握塞罕壩故事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生態文明理念、“塞罕壩精神”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實踐成果。這些要素不僅是塞罕壩從荒原變為綠洲的關鍵驅動力,也是其能夠感動世界、引發共鳴的重要原因。這些核心價值要素共同構成了塞罕壩故事的靈魂,為其在國際傳播中贏得了廣泛認同和深遠影響。
1.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塞罕壩生態修復這一極具代表性的范例,實現了對當地生態環境的顯著改善,更重要的是其在調節周邊地區氣候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來,作為全球荒漠化防治領域的一個標桿性典范,塞罕壩所取得的成功經驗正在世界范圍內被廣泛地傳播開來,其國際影響力也處于持續攀升的狀態之中。所以,在面向國際進行傳播時,必須全方位、充分地展示塞罕壩所蘊含的生態價值,其中涵蓋了它在改善當地生態環境、提高生物多樣性水平以及促進碳匯能力提升等諸多方面的卓越貢獻,從而使國際社會深刻認識到塞罕壩生態修復工作的重大意義。通過深入挖掘塞罕壩在生態修復過程中所采用的創新技術,可以進一步展現其科學價值和實踐意義。這些經驗不僅為全球生態環境治理提供了可借鑒的解決方案,也彰顯了中國在全球可持續發展議題上的責任與擔當,為全球生態治理工作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參考和借鑒。
2.學習堅韌不拔的“塞罕壩精神”。塞罕壩的建設歷程,是一部充滿艱辛與奮斗的史詩。塞罕林場的成功,是一代又一代塞罕壩人在不斷克服困難、艱苦奮斗中取得的。艱苦奮斗是中國共產黨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制勝密碼”,弘揚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就要牢記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樹立砥礪奮斗的精神風貌,埋頭苦干、無私奉獻,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貢獻力量。這種奮斗精神不僅體現在塞罕壩建設者面對惡劣自然環境時的頑強拼搏,還表現在他們數十年如一日的堅守與付出。正是因為有了這種不解努力,塞罕壩才從一片荒漠變成了如今的綠洲。在國際傳播中,要通過真實感人的故事和生動的細節,將這種奮斗精神傳遞給世界,讓各國人民感受到中國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決心與力量。這種奮斗精神背后,還蘊含著塞罕壩人在極端惡劣的自然條件下,不僅依靠雙手和汗水,還積極運用科學技術手段,探索出適合當地環境的造林方法和管理模式。通過不斷試驗與改進,成功解決了高寒地區植樹造林的諸多難題,為全球生態修復提供了寶貴的技術經驗。這種將傳統奮斗精神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做法,展現了中國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智慧與創造力。“塞罕壩精神”也將激勵更多人參與到生態治理和環境保護的事業中來,共同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進程。
3.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塞罕壩的建設者們始終秉持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尊重自然規律科學治沙,通過植樹造林等方式,逐步恢復了塞罕壩的生態平衡。塞罕壩不僅是一片郁郁蔥蔥的森林,更是一種精神的象征。它見證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能,這種理念,對于當前全球面臨的生態危機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為全球生態治理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法。這種和諧共生的模式,展現了人類在面對自然挑戰時的智慧與韌性。通過塞罕壩的實踐,可以看到人類并非自然的征服者,而是與自然攜手共進的伙伴。這種共生關系不僅體現在對環境的修復上,更反映在對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與保護中。塞罕壩的成功經驗表明,科學規劃與長期堅持是實現生態平衡的關鍵,這種模式能夠為其他國家和地區提供可借鑒的范例。塞罕壩的成功實踐表明,通過科學規劃和持續努力,人類完全可以扭轉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塞罕壩故事國際傳播的路徑優化
講任何一個故事,傳播任何一項成就,都需要講究方式方法,把握媒體發展方向,并“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地使用不同的方法傳播故事,才能達到傳播效果的最大化。
1.深挖地方故事,增強內容吸引力。智媒時代,主流媒體想要在國際傳播中發揮作用,必須在把握總體內容的基礎上,深挖地方故事,增強內容吸引力,只有深入挖掘塞罕壩背后那些鮮為人知的細節,才能讓故事更加生動和真實。再借助多媒體手段,如短視頻、紀錄片等形式,將文字內容轉化為更具視覺沖擊力的表現形式,進一步提升國際傳播效果。河北省級和地市級媒體在塞罕壩國際傳播實踐中,不斷深挖地方故事,尋找塞罕壩的典型案例。例如,報道第三代務林人于士濤的故事。于士濤在塞罕壩工作的12年間,他和團隊開展了珍稀樹種培育、優質樹種引種和樟子松嫁接紅松等項目研究,并利用塞罕壩氣候、環境、資源優勢,發展森林生態旅游和綠化苗木銷售、承攬綠化工程等產業,傳承并豐富了一套適合塞罕壩地區特點的森林經營模式。在老塞罕壩人的言傳身教下,于士濤潛心鉆研育林技術,每天早出晚歸,走遍林場的每一塊林地。于士濤的故事不僅展現了塞罕壩人的堅守與奉獻,還讓國際受眾更加直觀地感受到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通過創新敘事手法,將個人故事與宏大主題相結合,能夠有效打破文化壁壘,引發國際受眾的情感共鳴,以多元化的創作方式,豐富了故事的表現形式,增強地方故事國際傳播的內容吸引力。
2.利用新媒體平臺,擴大傳播范圍。近年來,河北省級和地市級媒體在適應國際傳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紛紛建立了外宣隊伍,在國際傳播平臺上開設賬戶,建設媒體傳播矩陣。在微博、抖音、快手、Facebook、Twitter(X)、YouTube等國內外社交媒體上創建賬號,發布關于塞罕壩的圖文、視頻等內容,吸引了國際受眾的關注。再通過精準定位目標受眾,使這些新媒體平臺能夠提供個性化的內容推送,使得塞罕壩的故事更加貼近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同時,借助短視頻、直播等多樣化的傳播形式,不僅增強了故事的生動性和感染力,還促進了與觀眾之間的互動交流,進一步提升了傳播的深度和廣度。這種跨平臺運營模式有效突破了地域壁壘,實現了傳播效能的倍增效應。例如,由河北廣播電視臺精品創作中心制作的《美麗的高嶺塞罕壩》以塞罕壩機械林場建設歷程為時間軸,分為《造林》《護林》《興林》三集。2023年9月13日,其英文版在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紀錄頻道全球播出,并在Facebook、Twitter(X)、YouTube等海外平臺賬號發布。從第一代務林人艱苦創業,到第二、三代務林人守護造林成果,再到新一代務林人在森林可持續發展等方面所作的貢獻,各個主題環環相扣,講述了塞罕壩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豐碩成果,詮釋了塞罕壩精神的時代內涵,榮獲中國廣播電視大獎2023年度廣播電視節目獎紀錄片特等作品
3.加強互動與反饋,提升傳播效果。隨著社交媒體和短視頻成為受眾獲取資訊的主要渠道,火爆全球的社交媒體必將吸引更多的用戶互動。塞罕壩的故事在國內外知名社交媒體上的呈現,將有助于構建一個多元化的傳播網絡,使“塞罕壩精神”在全球范圍內得到更廣泛的傳播。通過開展線上、線下互動活動,鼓勵國際受眾參與討論,提高傳播活動的參與度和互動性。同時,收集反饋并優化傳播策略,通過數據分析工具收集受眾的反饋意見,及時調整傳播策略和內容,滿足不同受眾需求。2017年8月10日,國際在線報道:“‘塞罕壩’這個名字成了‘網紅’”,這個位于河北的林場在朋友圈刷屏,不僅讓中國人知道了這片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森林,在國際臺幾十個外語平臺上,外國網友也對塞罕壩55年來“荒原變綠洲”的奇跡紛紛點贊留言并轉發。隨著塞罕壩知名度的提升及在多個國家級基地的落地,包括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林業生態修復示范基地、中央國家機關思想教育基地和國家環保科普基地,其國際傳播的群眾基礎得到顯著夯實。大量來訪者的實地體驗通過社交平臺實現二次傳播,形成了“體驗一分享一再傳播”的良性循環,每位參觀者都成為塞罕壩故事與精神的自發傳播者,傳播渠道也完成了從專業媒體主導到全民參與的轉型。
4.借助智能技術,提升傳播效率。在塞罕壩故事國際傳播的過程中,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可以深度挖掘并精準解讀海量數據,結合算法優化內容分發機制,從而將塞罕壩故事更高效、精準地推送給關注生態文明建設的國際受眾。這種數據驅動的傳播方式,不僅能覆蓋更廣泛的潛在受眾,更能有效觸達真正感興趣的目標群體,實現傳播效果最大化。智能技術的應用帶來了顯著優勢,一方面,它大幅提升了信息推送的準確性,確保內容精準匹配用戶興趣;另一方面,它極大豐富了傳播內容的多樣性。例如,針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受眾,系統可根據當地文化背景、語言習慣及社會環境,定制推送適配內容,引發更深層次的情感共鳴。這不僅能讓國際受眾更易理解和接受塞罕壩故事,更能有效激發他們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關注與興趣。同時,可以利用虛擬現實技術打造沉浸式體驗。通過開發相關應用程序,使用戶可以“走進”塞罕壩,了解林場的歷史變遷、生態保護措施以及務林人的日常生活,讓國際受眾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塞罕壩的壯美景色和生態奇跡。這種創新性的傳播方式不僅增強了故事的真實感和吸引力,還能激發受眾對環境保護的關注與思考,進一步擴大塞罕壩故事的影響力。通過整合大數據分析、算法優化及智能技術應用,使地方故事在國際傳播中展現出更大的影響力。
四、結語
智媒時代,塞罕壩故事的國際傳播,不僅需要傳媒領域的技術革新,更需要媒體人的思維轉變。時代在變,世界格局在變,新聞工作者和研究者要與時俱進、自我革新,在國際舞臺將中國聲音傳遞到世界的各個角落。通過塞罕壩故事,傳遞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經驗和成就,展現中國人民對于環境保護的決心和信心,為地方故事的國際傳播提供新的思路,從而更好地傳遞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
(作者單位河北大學國際學院)
參考文獻
[1]封捷然.塞罕壩之魂[M].河北:河北美術出版社,2021.
[2]張志安,丁超逸.數字新聞實踐中的專業變革、失守與重思——2023年中國新聞業年度觀察報告[].新聞界,2024(01).
[3]郭子輝,李寧.全球化深融合協作式—智媒時代地方媒體的新聞發展進路]:城市黨報研究,2024(08).
[4]耿建擴,陳元秋.奮斗不息,接力書寫塞罕壩綠色傳奇[N].光明日報,2022-04-01.
【編輯:杭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