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正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學習方式,推動人類社會迎來人機協同、跨界融合、共創分享的智能時代。人工智能的深度賦能,既驅動全球經濟結構與產業形態的重塑,亦重構了人類知識生產與傳播的根本機制。當前,人工智能正從基礎媒介工具,演進為人機協同、內容共創與流程再造的核心驅動力,催生了傳媒從業者知識、素質、能力的重構。傳媒教育要把握人工智能發展的歷史機遇,系統謀劃、主動融入時代變革,加快構建傳媒教育新格局。
一、人工智能時代對傳媒人才的新要求
人工智能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通用目的技術,具有溢出帶動性很強的“頭雁”效應,不僅具有戰略性、引領性、多學科綜合、高度復雜的特征,還能深度融合并滲透嵌入各個學科和產業,形成新業態,引發人才需求結構變革、人才素質能力重構。
1.人工智能變革傳媒崗位需求。在傳媒領域,人工智能已經滲透至信息采集、主播合成、線索收集、人機協同內容生產、用戶畫像、算法推薦和精準傳播、沉浸式情景生成和用戶互動等全鏈條。人工智能催生了新業態、新模式、新職業,深刻改變信息傳播方式方法,也重構了傳媒業人才需求和崗位布局。當前,傳媒業勞動力市場正經歷結構性變化,《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22年版)》首次納入了97個數字職業,與傳媒業相關的占新增近 30% ,如人工智能訓練師、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師、短視頻編導、數字出版編輯、全媒體運營師、社群運營師等,展現了數字職業的快速增長趨勢。綜合多方數據表明, 85% 的全球頭部媒體機構已設立人工智能相關崗位,每年將成倍增長;提示工程師(PromptEngineer)或AI協同專員、虛擬現實(VR)新聞導演、虛擬偶像/數字人運營、數據敘事記者、AI倫理專員等,按年 30% 以上增長。世界經濟論壇預測(2023),2027年前傳媒業將凈減少 4% 崗位(約80萬個),但AI相關新職業創造270萬個機會。2024年,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與智聯招聘聯合發布的《AI大模型對我國勞動力市場潛在影響研究》測算了“大語言模型影響指數”,結果顯示,編輯為6個職業指數較高之一,意味著編輯職業受大模型影響較大。
2.人工智能重構傳媒人才素質。人工智能在新聞寫作、文本編輯、視頻音頻剪輯、播報員等重復性高、規則明確的任務中優勢顯著。在信息標注、基礎代碼編寫、內容生成等高智力領域,人工智能依托算法模型,也逐步顯現其遠超人類的信息處理速度與持續工作能力。人工智能技術正加速向信息采集與識別、多模態內容與場景生成、用戶畫像與算法推薦等高價值范疇延伸,推動傳媒業勞動力市場向高技能、創造性崗位轉型,進而也對勞動者數字素養與跨領域適應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當前,人工智能的融入促進了新聞傳播專業學生的能力和素質變革,學生需要具備面對未來復雜不確定性時代傳播變革的適應力,包括自主性和元認知能力、批判性思維、跨界思維、數據分析與可視化能力、跨媒介敘事能力、人機協同能力、駕馭人工智能和問題解決能力、管理決策能力、人際鏈接能力、創新創造能力、價值判斷能力等。美國未來學家丹尼爾·平克在《全新思維》中指出,設計感、故事力、交響力、共情力、娛樂感和意義感,將成為21世紀決勝職場的關鍵能力,即“非編碼能力”。筆者認為信息傳播是要實現信息接受、認同、共情和意義構建,其從業者更需要這些“非編碼能力”,同時,還應增加責任力、道德力、自信力、內驅力等非智力因素。新聞傳播專業學生需從傳統的I型人才(采編評寫)向T型(融媒體內容生產
策劃 ∣+ 運營)乃至“型人才(人機協同、跨媒介敘事、倫理治理)轉變。
二、人工智能時代高校傳媒教育變革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4年9月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以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著眼提高創新能力,完善高校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學科專業,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和拔尖人才培養。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意見》中提到,促進人工智能助力教育變革,探索“人工智能 + 教育”應用場景新范式,建設“通用 + 特色”高校人工智能通識課程。
我國高校主動適應人工智能教育變革,截至2025年7月,全國有百余所高校設立數據新聞、數據新聞與可視化、智能傳播、計算傳播學、人工智能與媒體應用、人工智能與媒體融合、智能傳播與計算社會科學等專業方向或實驗班,開設跨學科課程、跨學科綜合實踐項目、跨學科前沿領域專題教育,開展新聞傳播學科專業數字化和智能化升級,結合新聞傳播新文科建設優化調整或設置人文教育與理工教育融合的新興專業、交叉專業和未來專業,如計算傳播學、智能傳播學、智能影像藝術、具身智能等。筆者重點圍繞高校開設的人工智能系列課程、本碩博貫通(含本碩貫通)、書院制和工作坊、雙學士培養等復合型傳媒人才培養改革關鍵核心領域的典型探索進行闡述。
1.開設人工智能課程:多層次架構系列人工智能課程。近年來,高校結合自身實際先后開設人工智能相關課程,形成各具特色的人工智能課程體系。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根據學校開設“AI大課”撬動人才培養模式變革的總體部署,在學校本研融通的AI-BEST(Basic基礎、Essential核心、Subject進階、Thematic應用)課程體系框架下,開設若干門AI通識課、 AI+ 新聞學或傳播學應用課、新聞學或傳播學與AI的交叉融合課,打造新聞傳播 +AI 融合創新人才培養新格局、加快構建科學智能創新生態,形成“AI素養—AI能力一AI創新”多目標、多層次的培養體系。
中國人民大學為學生搭建“ AI+ ”的創新立交橋,構建I-STAR(AI創研、Skill技術、Thinking思維啟蒙、Application學科融合、4RAI時代的教育使命)課程體系,學校開設近百門“ X+ 人工智能”交叉課程,新聞學院開設“算法新聞”等課程,提升學生駕馭人工智能和協同創新的能力。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根據學校人工智能通識核心課程體系的“ 1+X+Y ”三層次課程(1門必修的人工智能通識核心課 +X 門人工智能素養課 + Y門各學科與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前沿拓展課)設置要求,開設系列AI課程,從知識、能力、價值觀與倫理三個維度開展本學科專業人工智能教育。
2.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學科交叉融合和本碩博貫通。為適應人工智能時代對復合型拔尖創新傳媒人才需求,高校紛紛開展學科交叉融合和本碩博貫通(含本碩)的人才培養改革創新,構建開放、融合、拔尖、復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一是開設專業方向、微專業和實驗班,實行多學科專業交叉融合。眾多高校根據自身學科專業優勢,面向國家戰略和社會需求,開設智能傳播、智能融媒體傳播、計算傳播學、智能傳播與計算社會科技等方向,智能傳播、智能傳播與公共治理、數據管理與新媒體運營、計算廣告、數字鄉村傳播等實驗班,科學傳播與數字媒體創作、智能傳播技術、學習科學傳播、數字內容生產、智能新聞等微專業,實現專業內的個性化培養,創新“ AI+X′ 與“ ?X+AI ”融通培養模式,形成多學科交叉的領域方向獨特教學資源。
二是本碩博貫通,培養拔尖創新復合人才。開設X(本科) +AI (碩士)或AI(本科) +X (碩士),X(本碩) +AI (博士)或AI(本碩) +X (博士)等培養項目。
某高校新聞學院遵循學校本碩博貫通培養方案,將學科專業變成培養項目,每個項目可能由一個或多個學科專業支撐,可以拿到一個或多個學位。學科專業融通即通過? 2+X+Y ”的立體交叉體系,賦予學生自主構建多元知識結構和能力的機會;本研融通即從本科階段開始為學生提供不同的項目化成長通道,開展長學制、全周期培養,可以本碩博一通到底,也可以通過匝道上下,上能動態進入,下則及時分流,還可以在不同道路之間切換。同時設置了基礎研究本博類、本一專碩一專博類、交叉融合的本碩博類、前三類之間轉換的“立交橋”模式等四類培養項目。
一些高校的本碩博貫通培養采用“縱向貫通、分段考核、彈性學制”的核心模式,在優勢學科專業打通本碩博課程體系,按學科邏輯一體化重構:基礎層(本科低年級)為通識教育 + 學科基礎課,進階層(本科高年級一碩士)為專業核心課 + 跨學科選修,創新層(博士)為前沿研究課 + 重大項目實踐。通過課程整合、科研全程化和動態管理實現高效人才培養。
部分工科高校依托其工科優勢在智能傳播領域的本碩博貫通培養上聚焦“人工智能 °+ 傳媒”“文化 .+ 科技”的交叉優勢,構建一體化的課程設計體系。本科為傳播學理論 + 數據科學基礎 + 智能媒體技術(VR/算法傳播),碩士為計算傳播學 °+ 社會網絡分析 + AI倫理 + 媒體大數據挖掘,博士為智能傳播前沿(AIGC/元宇宙傳播) + 國家重大課題攻關,形成“工文融通、產學研協同”的特色模式。
3.革新人才培養組織形態:建立書院制和工作坊。學科專業交叉融合實驗班和本碩博(本碩)貫通培養是基于跨學科專業課程來培養,而書院制和工作坊則強調基于真實生活和學習場景的全域學習、實踐育人,在做中學、創中學中培養拔尖創新復合人才。近年來,為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變革,眾多高校開展書院制和工作坊教學改革,凸顯基于師生共處的學習與生活共同體建設。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新傳書院聚焦本學科專業學生思想教育、師生交流、文化活動、生活服務等,建設實體書院,探索“專業 + 書院制改革”。眾多高校新聞傳播學科專業依托學校現有相關書院,聚焦新聞傳播某一領域,如政治傳播、融媒體新聞評論、智能傳播算法、數字內容生產、新聞傳播智能體、智能傳播倫理、地方文化傳播、國際傳播領域等開展書院人才培養探索。有些書院對于具備科研潛力、能力優秀的學生,還推出‘
本碩一貫制”或“ 3+4 本博一貫制”等長周期一貫制的培養模式。
近年來,工作坊也成為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重要形式,如一些高校新聞傳播相關學院分別創辦深度報道工作坊、數字出版與文化傳播大學生工作坊、“數字 + 人文”研究生工作坊、媒介地理學工作坊等。工作坊在智能傳播、智能傳播倫理、認知傳播、數字敘事、沉浸式傳播、媒介理論等前沿和特色領域積極探索與實踐,呈現前沿學術視野、大師學術引領、技術深度融合、跨學科對話場域、剛性學科交叉、產學研聯動等特征。
4.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增設雙學士學位項目。為適應創新性、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需要,高校新聞傳播學科專業實施雙學士人才培養改革。
例如,中國人民大學開設新媒體運營 °+ 數據管理雙學士學位復合型人才培養項目,實現文理交叉融合培養;北京師范大學推出傳播學 + 人工智能雙學士學位項目,培養智能傳播復合創新人才;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設立了7個雙學士學位項目,包括新聞學 + 人工智能、傳播學 :+ 人工智能、新聞學 + 經濟學、新聞學
國際政治(全球領導力方向)、新聞學 :+ 社會學、新聞學 + 法學、傳播學
社會學等。此外,還有高校設立廣告學
數字媒體技術、傳播學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政治學與行政學 + 新聞學等雙學士班。另外,中國人民大學聯合北京外國語大學開設了國際新聞與傳播 + 西班牙語校際聯合雙學士學位培養項目。
綜合來看,雙學士培養一般由兩個專業團隊合作完成,課程結構采用“雙專業 + 復合”模式,通過真實應用情景 + 跨學科專業綜合實踐實現交叉融合,均面向新生進行招生選拔,學制不變,突出特點就是優勢專業 + 交叉融合。
三、人工智能時代復合型傳媒人才培養路徑
當前,人工智能已全面嵌入并主導傳媒行業的基礎層、感知層、認知層、平臺層和應用層,新聞傳播正迎來跨學科、跨界融合、人機協同、共創共享的智能時代。新聞傳播中的“人一媒(網)—人”正轉向“人一機一人”,人機協同傳播、人機共創將成為重要業務形態。
人工智能正深刻重塑新聞傳播學科專業,主要體現在兩大方面。一是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新聞傳播全流程:人工智能將全面滲透新聞采集、生產、審核、分發、運營、管理等核心業務環節,并深刻影響媒介生態、傳播者、媒介文化、倫理規范及治理模式。這將對新聞傳播學的理論基礎、研究方法、技術應用、實踐空間、協作方式及核心價值體系產生系統性影響。二是人工智能驅動跨學科深度交叉融合:人工智能作為關鍵紐帶,強力推動新聞傳播學與政治學、社會學、法學、經濟學、語言學、教育學、國際政治、計算機科學、信息科學等眾多學科實現深度交叉,形成“新聞傳播 °+ ”模式。這種融合將顯著拓展新聞傳播學的理論視野、技術手段、應用場景及社會價值等維度。
人工智能正在重構傳媒業生態。從技術論來看,人工智能是一種新型技術工具,傳媒人才要學會使用;從認識論來看,人工智能是一種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術,是傳媒人才應學習的內容;從工具論來看,人工智能是不可或缺的具身部分,也是社會化媒介,傳媒人才要學會駕馭,為我所用;從生態論來看,人工智能是我們學習工作生活環境、空間和平臺,是社會生態的一部分,也是傳媒生態,是傳媒技術、空間、平臺、協同的復合體,傳媒人才要適應并能超越、創新創造,形成新格局、新業態和新生態;從方法論來看,人工智能是數據、算法、代碼、提示詞,是人機協同,重構我們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新聞傳播研究方法,傳媒人才要有計算思維、跨界思維、循證思維、迭代思維、境脈思維、協同思維;從價值論看,人類智慧主導一AI能力增強的共融共生的人機關系,是“反思性認識伙伴”“批判性對話伙伴”而非真理機器,傳媒人才必須保持人的自主、自覺,要有倫理風險意識、責任意識,重塑人工智能時代與新聞傳播責任和倫理。
基于此,新聞傳播復合型人才培養除一般的知識、技能外,重在生態、方法和價值的重構和重塑。為此,要全面布局新聞傳播學科專業AI基礎、AI技術、AI媒介、AI平臺、AI應用方向,構建“教師—學生一AI一媒介—文化”的育人新模式。
1.優化調整學科專業。一是新聞傳播學科專業數字化和智能化升級,如新聞學設立數據新聞方向、傳播學設立智能傳播方向。二是設立新專業,如智能新聞傳播、智能新聞傳播工程、智能國際傳播等。三是設立跨學科交叉融合專業,如計算新聞學、新聞傳播社會計算、智能傳播哲學、智能新聞傳播法學、未來信息與傳播、新聞傳播機器人等專業。
2.設立新聞傳播 +Al 系列課程。高校可設立新聞傳播學科的AI通識課、AI應用課、AI交叉課。例如,人工智能通論、智能傳播、數字新聞倫理、智能傳播倫理、新聞傳播算法及干預、新聞AI工具實戰、提示詞工程(PromptEngineering)在新聞中的應用、新聞傳播社會計算、新聞傳播數據挖掘與分析、數據新聞與可視化、西方文化與國際傳播、人機協作敘事、自動化寫作優化與人工增強、個性化推薦算法與倫理及人工干預等交叉課程。在課程體系設置過程中,應按認知一實踐一創新設置梯度課程,形成理論課—實踐課一拓展課一跨學科課的理實融通、跨學科融合課程體系。
3.推進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一是設立雙學士學位培養項目。高校可設立新聞學、傳播學與AI、經濟學、法學、社會學、國際政治、哲學、外語等跨學科雙學士人才培養項目。二是開展本碩博(本碩)貫通培養。開展新聞學、傳播學本碩博(本碩)貫通培養,如新聞學、傳播學 +AI (社會學、法學、經濟學),或AI(社會學、法學、經濟學) + 新聞學、傳播學等本碩博(本碩)貫通培養項目。三是設立新聞傳播相關書院。根據學校或學院歷史文化,設立相關書院,培養某一領域新聞傳播復合創新人才。例如,馬新觀書院專注AI傳媒時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塑造,新傳倫理書院專注人工智能時代傳媒責任倫理回歸等。另外,可設立新聞傳播的“主修專業 + 微專業/輔修專業/輔修學位/榮譽學位課程”的進階式人才培養模式。
4.加強 Al+ 教學改革項目建設。一是加強新聞傳播專業人才培養與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教學示范項目建設,形成若干“人工智能 + 新聞傳播”應用場景新范式和典型案例。二是加強新聞學 +AI 、傳播學 +AI 、 AI+ 新聞學、 AI+ 傳播學等微專業建設。以“短周期、高聚焦”構建“通識 .+ 交叉 + 專業”的人才培育矩陣;以“跨學科、重交叉”構建“主專業 ?+ 微專業”的培養模式,打破學科專業壁壘;以“產教融、強應用”構建從課堂到職場的“立交橋”。三是強化新聞傳播AI通識教育、新聞傳播AI應用課、新聞傳播與AI交叉融合課等的數字化新形態教材建設和智慧課程建設,打造一批示范教材和精品課程。四是探索新聞學 +AI+X 、傳播學 +AI+X 等跨學科綜合性實驗實踐項目開發,形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項目庫。
5.構建人工智能賦能新傳教育的新生態。一是推進新聞傳播大模型建設,完善新聞傳播領域多模態語料庫,構建高質量自主可控數據集。建立新聞傳播學科專業知識圖譜,構建能力圖譜。二是研發新聞傳播智能體、智能助手,包括新聞傳播智能教師、教師智能體、新聞傳播智能伙伴等。三是推動新聞傳播學學科專業的未來課堂、未來學校、未來學習中心等建設,培養未來教師,構建新型教學組織形態,促進學習方式變革。四是建構人機協同學習環境,部署教一學一育一管一評一研應用場景。開發多模態的“教一學—測一診一評”平臺,實現對教師或學生畫像。部署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及算力支持等。五是建立實驗平臺,構建AR、VR、數字人環境,打造新聞傳播學 + 人工智能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作者項國雄系江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鄭盼盼、劉然系江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1]徐飛.通用人工智能對高等教育的影響[N].光明日報,2025-05-05.
[2]張廣軍.搶抓人工智能發展歷史機遇,構建高等教育發展新格局[].紅旗文稿,2025(07).
[3]董華青,陳積明.新一代人工智能賦能研究型大學發展的作用路徑與實踐方略[]:中國高等教育,2024(22).
[4]明海英.人工智能介入社科研究的多維透視[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5-07-04.
[5]姜泓冰.復旦發布教育教學改革3.0版,構建人才自主培養體 系,造就“干細胞式”創新人才[EB/OL].(2025-05-30)[2025-06- 12].https://www.peopleapp.com/column/30049222175-500006290243.
[6]大象新聞.中國人民大學2025招生三大亮點[EB/OL]. (2025- 06-13)[2025-06-15].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 1=1 1834781766937 079754amp;wfr=spideramp;for=pc.
[7]吳楠.南京大學發布人工智能通識核心課方案[EB/ OL]. (2024-03-07)[2025-04-08]. https://www.nju.edu.cn/ info/1056/357721.htm.
[8]崔延強,林笑夷,段禹.新文科背景下復合型人才培養實踐模式研究[].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4(01).
[9]劉慧.人工智能對傳媒業的雙面影響[N].中國經濟時報,2025-05-21.
【編輯: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