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傳播以其獨特的優勢,已逐漸成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陣地。網絡傳播不僅拓寬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播渠道,還通過其即時性、互動性和多媒體特性,增強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播效果。因此,深入探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網絡傳播邏輯,并提出切實可行的實踐策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由重慶郵電大學鄭潔等所著的《網絡傳播視域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現路徑研究》一書突破傳統研究范式,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置于網絡傳播的動態語境中,既揭示了數字技術對理論傳播的深層重構,又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實踐路徑,為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開辟了新的理論場域。
從解構到創新的傳播范式轉型。本書揭示了網絡傳播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邏輯的影響。網絡傳播的“去中心化”特征,要求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應完成傳播邏輯的范式轉型。在傳播主體層面,傳統的精英壟斷模式已難以適應網絡傳播的需求。因此,通過培育一批既具備深厚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又精通網絡傳播規律的專業傳播人才,可以確保理論傳播的權威性和準確性。在傳播內容層面,網絡傳播要求實現從“抽象概念”到“具象符號”的編碼轉型。傳統的抽象概念傳播方式在網絡空間中難以引發受眾共鳴。因此,可以運用網絡語言、表情包、短視頻等新媒體符號進行理論闡釋,使抽象理論轉化為網民易于接受的具象化表達。這種符號轉換并非理論深度的消解,而是通過“意義再生產”實現理論內核的創造性轉化。更為重要的是,網絡傳播要求構建“傳播介質多樣化”的立體傳播網絡體系。從官方網站到社交媒體,從慕課平臺到短視頻應用,傳播介質的多元化拓展了理論傳播的覆蓋面并增強了內容表達的滲透力。這種多樣化是根據不同平臺的特性而進行的內容定制服務,目的是實現精準化傳播。
從符號編碼到意義生產的理論轉化。由本書主要觀點可知,在數字傳播時代,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面臨著話語體系現代性轉換的迫切需求。網絡傳播的即時性、互動性和多媒體特性,要求理論闡釋必須突破傳統教科書的敘事框架,構建起適應數字時代的話語體系。在符號編碼層面,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需要積極運用網絡文化元素進行理論包裝。通過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網絡熱詞、流行文化相結合,可以創造出既符合理論內核又具有網絡傳播力的新型話語形態。例如,用“算法正義”闡釋社會公平,用“數字共同體”解讀人類命運共同體,這種轉化使抽象理論獲得了鮮活的網絡生命力,更易于被網民接受和傳播。在意義生產層面,需要構建“雙向互動”的闡釋機制。通過彈幕評論、在線問答、直播互動等形式,可以實現傳播者與受眾的實時對話,使理論闡釋成為動態的意義生成過程。另外,本書提出要建立“價值引領與技術賦能”的辯證關系。在算法推薦主導信息分發的智能傳播時代,既要充分利用技術手段實現優質內容的精準推送,又要堅守價值底線,防止技術異化導致的理論傳播失真。

從平臺構建到生態優化的實踐路徑。全媒體傳播矩陣的戰略布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在數字時代的重要實踐路徑。本書提出構建“網絡話語平臺、網絡對話平臺、網絡實踐平臺”的全媒體傳播矩陣。網絡話語平臺作為理論輸出的主渠道,需要打造權威性與親和力并重的理論傳播IP。通過系列化、品牌化的內容生產,形成持續的理論影響力,使馬克思主義理論在網絡空間中占據主導地位。網絡對話平臺則通過彈幕、評論、直播等交互形式,實現傳播者與受眾的實時對話,構建起平等開放的交流空間。這種雙向互動機制有助于增強受眾的參與感和體驗感。網絡實踐平臺將理論闡釋與網絡公益、數字扶貧等現實行動相結合,使理論傳播落地生根,形成“知行合一”的傳播閉環。這種實踐路徑不僅有助于馬克思主義理論更好地服務社會、服務人民,還有助于增強理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
(作者單位中共天津市委黨校)
本文系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天津行政學院、中共天津市委黨史研究室)2023年度“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育項目”委托課題“習近平文化思想研究”(項目編號:23QMWT18)的研究成果。
【編輯:李棟】
書名:網絡傳播視域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現路徑研究
作者:鄭潔等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5年12月
定價:69.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