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介技術的驅動下,平臺化、視頻化、直播化成為常態,播音主持在語言樣態、行為模式、角色塑造等方面發生了改變。尤其是與傳統的廣播、電視媒介時代相比,受眾的參與程度顯著提高,播音主持憑借個性化、人格化的特征不斷拓展自身的媒介影響力和引導力,呈現出口語傳播蓬勃發展和多模態協同表達的態勢。由上海廣播電視臺陸澄編著的《口語表達智慧:主持人的口才、技藝、實戰》一書聚焦主持人傳播角色的變化,對如何進一步激活媒介融合時代主持人的傳播價值進行了前瞻性回答。一方面,本書結合媒介特性和媒介環境,為理解人人傳播、多向傳播轉向下主持人的生存模式提供了參考;另一方面,將主持人的表達和傳播行為模式置于口語傳播、心理學視域中,剖析了主持口語傳播所需要的關鍵品質,為優化主持傳播效能提供指導。
媒介環境變革下播音主持挑戰與口語傳播的價值重估。本書開篇即就中國播音主持所面臨的媒介環境系統性壓力進行了解構,敏銳洞察了口語傳播在媒介交融中的稀缺性價值。眾所周知,媒介技術發展使得多模態、多平臺的信息互動交流成為日常,人人皆可生產和傳播信息,受眾對傳統主播及主持人的信息流接收由“關鍵意見領袖”轉向“祛魅”。甚者,越來越多平臺及媒體出現了具有強記憶力、高準確性的虛擬數字主持人,改變了受眾的注意力。在這種情況下,播音主持完全依靠過往的媒介經驗,已然無法滿足受眾的信息和情感需求。如何應對信息過載下有限的注意力爭奪以及優化主持人的傳播影響力,是擺在主持人才培養與體系改革面前的問題。書中指出,播音主持人要能自洽地呈現傳播內容,其必然要求是高品質的口語表達能力和表達內容。也就是說,播音主持人需要借助口語傳播在人格化、互動性、人際性和專業性等多個維度上的明顯優勢,彰顯他們與賽博空間虛擬人相異的信息理解、組織和引導能力,從而獲得廣泛認可。
口語傳播的情感交互機制與人格化塑造。由“傳播本位”到“受眾本位”,本書借助于傳播學、心理學的科學理論,將優化播音主持效能轉化為如何與受眾進行有效人際傳播的過程,揭示口語傳播的深層機理。如前文所述,賽博空間的虛擬數字人固然能夠實現信息的準確傳播和精準觸達,但受眾對于信息的消費不完全局限于信息本身,還包含了認知共享和情緒共鳴等深層次需求。為此,重申口語傳播的重要性,意在強調播音主持在藝術審美、情感交互上的核心價值和不可替代性。其中,作者在書中引入了心理學理論,并對播音主持的人格設定進行了研究,即通過情感和人格化的塑造,來實現對受眾情感流和符號流的引導。在播音主持人的口語表達中,彰顯的是主持人真誠態度和鮮明個性。例如,在災情報道中,通過主持人的口語傳播,能夠喚起、疏導和深化受眾情緒體驗,引導受眾關懷與共情;同時,對于事件的深層解讀,賦予信息超越字面的象征意義和深刻內涵。又如,用既專業化又頗具網感的話語來回應犀利問題,既維護了內容的嚴肅性,又拉近了與受眾之間的距離。這種由情感與人格驅動的口語傳播,正是人工智能難以企及的高度。

書名:口語表達智慧:主持人的口才、技藝、實戰
作者:陸澄
出版社:廈門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1月
定價:68.00元
口語傳播的實戰智慧與價值堅守。作者在本書中呈現的不僅僅是播音主持人在口才、技藝、實戰上的經驗積累,更是在借由這些案例詮釋技術加速的當下口語傳播的獨特魅力。在實戰中提到的發散思維、類比思維、逆向性思維以及情感、人格化策略,都在提醒著我們技術日新月異的當下,受眾依然需要表達背后邏輯的剛性、思辨的密度與價值的定力。從節目主持學到受眾心理學,真正的口語傳播藝術不意味著迎合和討好受眾,嘩眾取寵、喧賓奪主,而是以更加嚴肅的態度對待口語傳播,生動詮釋了書中“無真誠不共振,無擔當不傳世”的價值立場。那些“故障詩意化”“誤稱文學化”“教科書救場”乃至是關鍵時刻的“靜默留白”,都彰顯著口語表達的智慧和魅力,在全新的傳播生態中建立與受眾的深層連接。
(作者單位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語文學院)
【編輯:李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