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和國家實施了一系列統戰政策,宣傳黨的執政理念和主要方針,團結和鼓勵知識分子參政議政、建言獻策。《光明日報》正是創刊于此背景下,旨在為廣大知識分子群體提供“紙上話語空間”,宣傳國家統一意識形態思想,鼓勵其積極轉換認知看法,轉變“舊思想”、了解“新事物”,從而在新中國建設中“施展拳腳”“揮斥方道”。報紙的頭版文章是報紙的一面旗幟,是辦刊理念和報紙導向最集中、最直接的體現,其主要內容能夠反映出政治生態和時代特征。《光明日報》頭版文章承載著意識形態宣傳和國民思想塑造的重要作用,符合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和政府統一戰線的思想傳播需求。
一、提升工農群體地位,培養全民階級觀念
在舊社會,工農群眾數量較高、基數較大,但政治地位與社會地位與其他階級相比普遍較低。《孟子·滕文公上》有云:“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新中國作為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自然要重點改善和提升工農群體的政治地位與社會地位。《光明日報》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刊發了大量體現我黨對工農群體政治立場的文章。受歷史條件所限,我國工農群體教育基礎薄弱,“占全國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工農大眾及其子女基本上被關在學校外”,故希望盡快提升工農群體的知識水平,重點培養工農知識分子。1950年6月14日,《光明日報》刊發題為《密切配合國家建設工作》的文章中指出,首屆全國高等教育會議提出了“向工農開門”的方針,優先保障工農大眾的教育權。1950年9月21日刊發的文章《全國工農教育會議開幕》,報道了我黨培養工農干部以及優秀的工農青年成為高級建設人才。上述報道從政治高度傳達了“教育為工農服務”的基本方針,在政治導向上突出了工農群體的優越性,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工農群體地位的提升。
同時,為更好地解放生產力、實施土地改革,黨和政府決定劃分農村階級成分、培養全民階級觀念。1950年8月21日刊發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關于劃分農村階級成份的決定(附更正)》中明確指出了知識分子的階級屬性,即“依其家庭成份決定,其本人的階級成份,依本人取得主要生活來源的方法決定”。《光明日報》及時向其目標讀者群體傳達了國家最新政策,并重點分析了知識分子的階級劃分標準,明確表達了我黨的政治立場,即“黨外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一部分,又是統戰工作對象”。這為進一步施行土地改革運動,實現“耕者有其田”,獲得知識分子群體支持,改造知識分子群體意識形態認知打下了堅實基礎。1950年3月18日刊發的《提供了知識分子改造道路》一文,介紹了我黨開展黨外知識分子統戰工作的主要內容,將土地改革運動與知識分子思想改造緊密連接,引導知識分子群體從“情感上傾向地主階級”到“和工農群眾打成一片”。鼓勵知識分子群體與“工農群眾相結合”,激勵其在自我教育過程中獲得新生,積極轉換政治認識和政治立場,為樹立全新階級觀念作出重要保證。
二、樹立革命領袖形象,開展“保家衛國”輿論動員
對于革命領袖思想的宣傳是《光明日報》頭版文章的工作重點。許多知識分子對馬克思主義的政策理論和共產國際革命領袖不了解、不熟悉。1950年1月21日刊發的《列寧的思想正在勝利》,重點宣傳了列寧同志作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領袖的形象與言論思想,向廣大知識分子群體闡述了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表明新中國的成立是“解放自己和解放人類的戰斗”。1953年3月12日刊發的《關于學習悼念斯大林同志的文件的通知》一文,強調“斯大林同志的不朽光輝,將永遠照耀著中國人民前進的道路”。《光明日報》頭版文章長期開展對革命領袖形象的正面宣傳,在知識分子群體中深入貫徹領袖言論思想,加速其從“舊人”向“新人”的轉變,在意識形態上高度保持對馬列主義思想的政治敏感性和思想認同,實現中國共產黨主流意識形態話語體系的建構。
新中國成立之初,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以非凡氣魄和膽略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歷史性決策,指導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敵我力量極其懸殊的條件下打贏了這場立國之戰。《光明日報》頭版文章為“保家衛國”打響了輿論前哨,激發知識分子群體愛國主義精神與民族主義精神。1950年9月24日刊發的《罪大惡極的美帝侵朝空軍竟又侵襲我安東寬甸等地》一文,披露了美軍出動2架戰機,侵入我寬甸、安東等地,造成2人死亡、28間房屋和35畝菜田被毀壞的侵略行徑。這為建立我國抗美援朝人民武裝奠定了輿論基礎。當戰爭進入停戰談判階段,輿論重點已轉移至中朝代表團與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代表團之間的“意識形態交鋒”。1952年5月13日刊發的《我指斥甄別本身即是違法》,強烈遣責了美方在“戰俘遣返”問題上的無禮傲慢。以《日內瓦公約》為法理基礎駁斥美方“自愿遣返”和“甄別”的無理行徑,向知識分子群體傳達了正確的輿論導向。在抗美援朝時期《光明日報》“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幫助其樹立樸素正義感與正確的思想觀念,回應知識分子群體對抗美援朝戰爭的思想關切。
三、糾正文藝戰線錯誤,指引文化前進方向
文藝戰線是中國共產黨意識形態宣傳與思想塑造的重點領域。1951年5月8日《光明日報》刊發的《一九五零年全國文化藝術工作報道與一九五一年計劃要點》一文,報道了時任文化部副部長周揚的會議報告情況。文中傳達了中央對于全國文藝工作主要成績的肯定,并指出了全國文藝工作的不足之處,即文藝戰線并未實現思想統一的工作目標,亦未完全貫徹“文藝工作要為政策服務”的政策方針,強調了知識分子群體在開展文藝創作時要保持高度的思想性與政治性。對此,《光明日報》頭版文章針對方針政策、思想路線、戲曲工作等方面均開展了詳細報道。1951年12月5日在《文藝工作者為什么要改造思想?》中刊發了胡喬木同志的演講原文。文章指出,部分文藝界的知識分子“無原則地團結”原國統區工作者,喪失了自身的政治立場。文章要求文藝工作者摒棄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的思想,堅定思想性、政治性和“健康性”,在未來的工作中秉持正確政治判斷,積極改造自身思想。1954年1月19日刊發的《根據總路線發展文藝創作》一文,提出“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是我國文藝創作和批評的基本準則”,呼呼文藝界創作要在總路線指導下為政治服務、為現實服務,貫徹“到群眾中去”的方針,在輿論與宣傳方面引領知識分子群體貫徹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
新中國成立后,《光明日報》頭版在宣傳民族傳統方面重點強調“新舊融為一體”的報道導向,強調民族節日與政黨思想和國家發展的“新”融合。例如,1950年1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個元旦。《光明日報》在這一天刊發了《中共中央新年告前線將士全國同胞祝賀偉大歷史勝利并提出一九五零年偉大任務》一文。文章援引時任內務部部長謝覺哉新年獻詞:“全國人民歡欣鼓舞慶祝這個新年,因為它帶來無限的光明和希望。”同日發表的《新中國的第一個新年》元旦社論,通過對“新節日”的重點宣傳,強調新中國的“新”來自全黨全國人民“自力更生”,呼呼知識分子群體在未來大力開展國家建設、傳承民族文化歷史、開啟中華民族新紀元。在思想塑造方面,報紙以新舊傳承之感鼓勵知識分子群體在新紀元開啟時摒棄陳舊思想,保持思想警惕(反對帝國主義)、“繼承與發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保持愛國主義熱情)。
四、宣傳婦女解放運動,關懷知識分子群體
新中國成立后,女性的社會角色與地位開始改變,婦女解放運動也被賦予了全新的政治色彩。知識分子群體 一尤其是女性知識分子群體一一對于婦女解放運動的政治態度和感情傾向尤為重要,因此《光明日報》對“三八”國際婦女節展開了重點宣傳,以期通過節日宣傳擴大婦女解放運動的影響力,從而提升婦女在新中國的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1951年3月8日刊發的《首都各界舉行紀念大會》一文,明確指出“三八”國際婦女節的政治性和指向性,強調了婦女在新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生產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同時也強調了婦女在政治活動中的重要作用。1951年1月29日刊發的《北京四萬婦女示威游行》一文,描述了婦女群眾反對美國重新武裝日本的示威游行,表達了婦女群體參與政治運動的主動性和重要性。可以說,該時期《光明日報》對于婦女解放運動的宣傳與黨和國家的既定政治方針路線保持統一。既向知識分子群體展示了婦女群體的新風貌,又鼓勵了女性知識分子“一人要頂兩人干,婦女要賽過男子漢”的解放熱情。《光明日報》頭版文章的重點宣傳逐漸被廣大知識分子群體接受并形成共識,為1956年中共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的“動員婦女參加生產建設”的指導思想奠定了意識形態基礎。
與此同時,由于《光明日報》的主要目標讀者群體為知識分子,因此其也深入報道知識分子群體的內容,在對知識分子進行思想改造的同時,也實施生活關懷和輿論肯定,鼓勵其盡早轉換思想,參加到新中國建設中去。新中國成立初期,國民黨反動統治所造成的知識分子失業問題十分嚴重。人民政府采取各類救助方式保障知識分子群體的正常生活。1951年1月14日刊發的《發布關于處理失業知識分子補充指示(附更正)》一文,明確表示“積極增進各種失業知識分子就業的機會和條件,并逐步助其就業”。同時,廣泛宣傳黨和國家對于知識分子群體的關懷和重視。1950年8月26日刊發的《救濟失業知識分子》一文,報道了進步知識分子得到政府救濟后積極參與轉訓工作,感謝人民政府深入關懷的真實案例,在政治和思想上強調黨和政府對于知識分子就業、生活的關切,令其感受到新中國的溫暖。部分地區認為知識分子“低人一等”,甚至發生欺壓知識分子等惡劣行徑。此行為嚴重阻礙了我黨在新中國成立后鞏固統一戰線的實施。1953年4月17日《光明日報》刊發的文章《違法亂紀吊打小學教師五六十人》一文,報道了發生在云南省宜良縣的吊打小學教師、輕視和侮辱知識分子群體的惡性事件,并強烈遣責與抨擊此違法行為,在隨后發表的多篇頭版文章中強調對待知識分子群體不能“寧左毋右”,要形成“尊師重教”的社會風氣。此外,《光明日報》還使用典型報道的方式樹立優秀人物形象,鼓舞知識分子群體積極參加思想改造,減輕思想負擔。1953年5月15日刊發的《齊泰辰和“齊秦辰教學小組”》一文,重點報道了四平師范數學教師齊泰辰及其領導的“齊泰辰教學小組”的政治學習經驗和教學改革經驗,表明了國家對于知識分子群體的重視,以及吸收其參加國家建設和社會服務的導向。
五、結語
舊中國知識分子的數量很少,在全國總人口中占比較低,但卻是重要的愛國統戰群體。《光明日報》在1949年至1954年刊發的頭版文章,可以反映出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和政府對于知識分子群體的宣傳重點,即保持階級分明的理念,尊重工農群體和婦女群體,在意識形態上保持對馬列主義思想的正確認知,實現從“舊人”到“新人”的思想改造。其根本目標是強化對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的宣傳,團結和發揮知識分子力量,解放其生產力并加速投入到新中國建設生產中去。《光明日報》頭版文章意義重大,在宣傳黨的思想路線方針政策、提升工農階級地位、形成對革命領袖的思想認同、引導抗美援朝“保家衛國”輿論、關懷與團結知識分子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光明日報》頭版文章發揮了報刊媒體在統一思想和宣傳動員方面的重要作用,也實現了其作為“知識分子報”的統戰作用。
(作者單位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廳、教育部高校輔導員培訓和研修基地(西南交通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高校輔導員專項)“鑄魂育人:習近平青年觀引領大學生成長成人成才研究”(項目編號:CJSFZ19-0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左志新,李笑萌.與共和國同行在新時代閃耀—寫在《光明日報》創刊70周年之際[:傳媒,2019(11).
[2]王潤澤,楚航.黨管媒體的加強:新中國成立后宣傳工作管理體制的過渡與調整[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10).
[3]胡伯項,李丁寧.新中國成立以來主流意識形態話語體系的建構及啟示[].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23(03).
[4]單三婭,劉志達,宮蘇藝,等.我們的光明之路:光明日報65年口述實錄[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4.
[5]《光明日報四十年》編輯小組.《光明日報》四十年[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
【編輯:曲涌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