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流行音樂產業的不斷發展,作為人們日常生活當中必不可少的藝術表達方式和娛樂消費產品,流行音樂的傳播已然成為產業發展的重要一環。為了使流行音樂更加“流行”以及完成流行音樂在數字時代的產業轉型升級,必須重識流行音樂在傳播中更高位階的價值意義,探索流行音樂與社會、經濟、文化等多領域的融合聯動傳播模式,從而找到媒介變遷過程中驅動流行音樂良性發展的策略。由黃山所著的《流行音樂及其傳播發展策略》正是立足流行音樂的發展趨勢,將流行音樂置于傳播學視野的力作。該書順應流行音樂市場的變化,深刻揭示了技術變革下傳播范式的顛覆性轉變,以及受眾心理與審美機制的深層互動,進而厘清新媒介生態中流行音樂傳播如何實現系統性革新,為流行音樂健康發展探索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路徑。
技術邏輯下流行音樂的傳播范式重構。從唱片工業時代走向數字時代,技術不斷改寫音樂的生產消費鏈,流行音樂在音樂創作、音樂形態、音樂消費全鏈條發生了顛覆性的改變。本書指出了技術因素對于流行音樂傳播的賦能。在網絡時代,技術帶來更深刻的權利轉移。一方面,技術的革新為流行音樂提供了更加精準和高效的傳播途徑。區別于以往流行音樂線下實體專輯銷售的模式,平臺和智能算法幫助識別、制作以及分發符合聽眾習慣的音樂,實現傳播的裂變。另一方面,聽眾憑借著技術刷新了體驗感和參與感,增強了對流行音樂的黏度,更加愿意主動成為流行音樂及其文化的傳播者。在虛擬技術和感官升級中,聽眾得以在虛擬演唱會、音樂游戲場景、限量數字音樂產品中完成互動、協商,推動流行音樂的進一步革新。正如作者所言,這種“雙向反饋機制”瓦解了傳統唱片工業的垂直傳播模式,使流行音樂進入“產消合一”的新范式。
深層互動下流行音樂的產業形態嬗變。本書深刻觀照了在受眾心理與審美機制的深層互動下流行音樂出現的新產業現象,挖掘了流行音樂產業新變化的深層原因。在算法主導音樂分發的今天,書中對“審美平面化”與“符號消費異化”的警示尤顯深刻。在流量市場的沖擊下,作者犀利地觀察到流行音樂在創作生態上的一些轉變,比如由于傳播權利從機構向個體的讓渡,出現不少過度迎合市場,靠洗腦式的歌曲或旋律搶占份額的“快餐式”流行樂曲,又如流量為王的音樂影響力標準擠壓了具有藝術性和思想深度的好作品的傳播空間,這些現象共同導致流行音樂領域一些優質創作者
生存環境的惡化,部分創作權益難以得到較好的保障。同時,流媒體平臺與社交媒體催生了受眾和創作者的身份融合,流行音樂既是大眾壓力的宣泄口和自我療愈的媒介,又是身份認同的符號載體。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了不少通過情緒消遣、價值消解分化的音樂作品,具有強烈的個性化標簽。

流量迷思下流行音樂文化的治理自覺。在充分審思新媒介環境下流行音樂內容和消費生態的基礎上,本書試圖構建流行音樂可持續發展的路徑。作者指出,流行音樂承擔著“低成本美育”與“文化反哺”的雙重使命。為此,應當尊重本書所提倡的讓流行音樂與傳播媒介、傳播技術相互適應的規律。想要探索其流行的渠道依然離不開搭建與聽眾之間的良好互動關系。諸如通過新媒體平臺和大數據模式將無差別的“平鋪式傳播”改為精準的分眾化傳播,讓多元的、獨立的流行好音樂擁有良好的孵化空間和高曝光率。需要注意的是,良好的關系并不意味著一味迎合聽眾的審美,而是有意識地通過文化影響力評估、長尾生命力測定等手段,為優質的音樂傳播和流行奠定基礎。如《亞洲雄風》《中國人》等作品將政治主題融入流行旋律,完成主流意識形態的軟性傳遞;又如乙世代通過國風電子、方言說唱等形態重構地方文化認同,彰顯了流行音樂作為社會黏合劑的獨特價值?;蛟S正如作者在本書的結束語所言,通過“民族特質與現代性平衡”構建文化主體性,才能緩解中國流行音樂的身份焦慮并實現跨圈突圍。
(作者單位鹽城師范學院)
【編輯:李棟】
書名:流行音樂及其傳播發展策略
作者:黃山
出版社: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8月
價格:78.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