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7543(2025)08-0121-15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通過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激發了內生動力。當前,中國農村正處于非農就業規模化、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農業生產結構轉型三大歷史性進程的交匯點。在此背景下,如何深化農村改革,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是實現農業強國目標亟待破解的重大課題。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從本質上講,現代化大產業要求構建完備的農業全產業鏈,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走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道路。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是創新,載體是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并不意味著拋棄傳統產業[]。通過引入并有效使用現代生產要素,推動傳統農業現代化改造,深化產業鏈和創新鏈的雙向融合與協同演進,是催生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路徑。
目前,產業鏈和創新鏈融合存在產業鏈低端嵌入、創新鏈低效轉化、雙鏈環流信息梗阻、雙鏈耦合低質銜接等問題,而數字技術為破解這些問題提供了可能2。中國高度重視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電子商務在推動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中的重要作用。電子商務對農業產業鏈、創新鏈及其融合發展存在何種影響?其內在作用機制如何?在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新階段,對以上問題進行系統的理論和實證分析,有助于破解農業轉型束縛,激發農業新質生產力,進而構建電子商務支持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長效機制。
一、相關文獻綜述
目前,關于農業產業鏈的研究多從農村產業融合的角度出發。農村產業融合作為農業產業鏈發展的外在特征,是指以第一產業為基礎,通過農業產業鏈延伸、農業多功能拓展、農業新業態培育和農業技術滲透等手段突破農村產業邊界,實現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的一種動態化鄉村產業發展方式[3]。已有文獻表明,數字經濟能夠對農業生產經營各環節進行數字化改造,促進農業全產業鏈數字化轉型[4]。現階段,關于農業創新鏈的研究較少,一般認為農業創新鏈是以滿足需求為目標,鏈接農業產業縱向鏈、橫向鏈以及跨系統利益相關群體的同步創新,以實現農業產業整體優化的鏈節式結構[5]。農業技術創新和擴散依賴于地區財政支持、金融資源、農業社會化服務以及農戶稟賦等[69]。
農業生產力是社會生產力中最為薄弱的部分,激發農業新質生產力面臨雙重困境。一方面,農業產業鏈呈現上下游銜接不暢、價值提升不足、運行效率不高、農戶市場關系松散、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以及因缺乏監管存在“劣幣驅逐良幣\"等問題[10-I1]。另一方面,雖然中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穩步提高,但農業科技創新與農業技術進步不同步問題突出[12],尚未構建形成與農業全產業鏈高度匹配、能提升農業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的科技創新轉化鏈。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激發過程,就是使新質生產要素不斷滲透、融合、替代土地、勞動力等傳統農業要素資源,促進農業從勞動力和土地密集型轉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在生產力進步和生產關系調整中實現徹底改造傳統農業的過程[13-14]。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這種滲透、融合、替代的趨勢明顯加快,特別是以數字技術為表征的工業元素嵌入農業領域[15],為激發農業新質生產力提供了核心動力,賦予了農業現代化鮮明的時代特征。研究表明,數字技術能夠促進農業經營轉型,促進農業全產業鏈融合發展,提高農業碳排放效率和農業全要素生產率[16-9]。其中,基于數字技術的電子商務打破了傳統生產要素的質態,能夠賦能農業全產業鏈,突破原有低質產業形態,催生更多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20]
相較于已有研究,本文的邊際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在研究視角方面,本文基于對農業雙鏈融合發展水平的測度,分析電子商務對農業雙鏈融合的影響效應,這為研究農業經濟問題提供了有益補充,同時也是對電商功能理論的進一步拓展。在研究內容方面,本文從供給端、流通端和需求端三個視角入手,系統揭示電子商務驅動農業雙鏈融合的作用機制,為推動農業轉型升級提供了經驗支撐。在政策意義方面,本文基于地區特征差異識別電子商務對農業雙鏈融合影響的環境依賴性及異質性,為深入推進“數商興農\"政策實施以及“數字鄉村\"建設,促進“電商下鄉”,運用數字手段激發農村經濟活力,提供了價值參考。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說的提出
(一)電子商務發展對農業雙鏈融合的影響
產業鏈和創新鏈融合是兩類鏈式結構互相嵌套、復雜互動的過程。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要求突出科技創新在產業發展中的作用。農業產業鏈韌性需要以農業創新鏈為支撐,而鏈條間的信息阻隔被視為制約合作創新的瓶頸,破除信息流動壁壘是加強產業和創新主體之間聯系的關鍵,也是發揮其各自信息資源價值的基礎。基于數據要素的電商平臺,在延伸產業鏈、強化創新鏈以及促進跨鏈融合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農業產業鏈延伸是以第一產業為基礎的,要求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推動農業技術進步向節約勞動力的路徑方向轉移。以信息平臺為媒介,以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為輔助手段的數字技術加快催生了智慧農業,促進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和生產方式的轉變,實現了生產的集約化、信息化、智能化,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解決了“誰來種地”“怎樣種地\"的問題[21]。同時,電子商務降低了就業創業門檻,促進了農業多功能拓展,為農村富余勞動力提供了大量非農就業崗位。借助電商平臺,農村勞動力能夠接觸到更多信息,有助于其理解和適應新的生產技術,加快創新要素在整個農業產業鏈之間的流動,進而發揮農業技術擴散效應,將創新成果轉化為農業產業發展的現實動力[22]。此外,電商平臺將加快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物流等產業鏈各環節數字化[23],進一步打通一二三產業的數據,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解決主體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實現信息跨鏈共享,使得創新鏈精準對接農業產業鏈關鍵環節,產業鏈主體創新需求與創新鏈主體的技術轉化更加匹配暢通。創新和生產的緊密互動可以刺激創新主體技術的創造、擴散并基于現實需求產生新的創造,優化原有生產函數,實現規模報酬遞增,提高農業附加值,孕育更多農業新產業新業態,由此實現技術轉化和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形成農業產業整體優化的鏈節式結構。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研究假說:
假說1:電子商務能夠促進農業雙鏈融合。
(二)電子商務發展對農業雙鏈融合的影響機制分析
產業創新系統是由一系列相關產品以及參與產品創新、生產和銷售活動的企業或部門在特定產業領域內組成的綜合體系[24]。這就要求從多個視角出發分析電子商務對農業雙鏈融合的影響路徑。
農業產業鏈與創新鏈主體在發展初期都面臨啟動資金不足、周轉不暢的問題。創新活動在受到外部沖擊時容易引發資金鏈斷裂、項目中止等風險[25]。資金供給短缺不僅會強化產業鏈主體對新技術的排斥傾向,還會直接弱化農業科技推廣成效,制約農業科研投人的配置效率,阻礙新技術在產業鏈中的轉化滲透[26],因而金融約束是雙鏈融合的關鍵制約因素。然而,電商發展催生了數字金融等金融新業態,降低了金融門檻。數字金融受地理約束小,具有長尾效應,能夠彌補傳統金融的不足,在“三農\"領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已成為國家金融供給體系中的重要力量。同時,數字金融會加劇傳統金融業的競爭,推動傳統金融市場下沉,從而為農業雙鏈主體提供普惠化金融服務。此外,電商平臺作為供給端的技術載體,可以進一步改善融資信貸環境,優化金融機構授信流程。電商平臺內嵌的數字技術通過沉淀交易和創新活動數據,增強雙鏈主體間的信息披露透明度,從而有效緩解信息不對稱問題。金融機構借助大數據技術整合碎片化信息,從而能以低成本完成主體信用評估,提升信貸審批效率。這不僅減少了金融活動的信息不對稱,而且能精準識別創新創業主體的償債能力和創新潛力,抑制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滿足雙鏈主體多樣化金融需求。綜上,電商平臺通過緩解金融約束,推動金融資源向創新領域加速集聚。產業鏈主體則依托資金流加速創新成果在鏈條中的應用轉化,提升生產能力并獲取收益,進而提高創新成果轉化率,最終促成雙鏈融合。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研究假說:
假說2:在供給端,電子商務能夠通過緩解金融約束促進農業雙鏈融合。
技術創新以市場需求為起點,只有創新成果契合市場需求,才能真正應用于產業鏈并實現價值轉化。農業雙鏈融合的推進不僅源于資金等供給側因素的推力,還依賴于市場消費需求側的拉力作用。電商平臺從兩方面強化需求側對雙鏈融合的拉動:其一,破解市場信息不對稱,擴大消費規模。根據搜尋理論,消費者為獲取價格與產品關鍵信息需付出搜尋成本,這一成本“擠出”了部分市場參與主體。電商平臺通過聯結“小農戶”與“大市場”,突破時空限制,顯著提升農戶和消費者的信息透明度,推動分散的農產品市場整合,實現消費規模的指數級擴張。同時,消費需求通過平臺直接反饋至農業生產端,推動產業鏈主體從“生產導向\"向“需求導向\"轉型。此外,電商平臺的移動支付功能簡化交易流程,緩解消費流動性約束,降低交易費用和搜尋成本,進一步激發消費潛力。其二,推動消費升級,倒逼農業技術和產業結構升級。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業的基礎生存功能已向多元價值延伸。一方面,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的需求升級,推動農業生產管理精細化、集約化、生態化,促使加工環節向精深化發展;另一方面,消費者對人文和精神價值的追求,推動鄉村文化資源開發,促進農業向二三產業延伸,提升產業附加值。綜上,電商平臺能夠擴大市場規模邊界,促進消費升級,進而倒逼農業技術升級和產業結構優化。二三產業的高附加值使得農業創新和技術轉化得到反哺,由此實現產業鏈和創新鏈的互融互促。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研究假說:
假說3:在需求端,電子商務能夠通過緩解市場規模約束促進農業雙鏈融合。
農業產業鏈和創新鏈的鏈網式融合,依賴于各節點間信息交換、技術關聯和價值交換的深度,而節點間要素的流通效率和協同程度決定了跨鏈融合水平。在由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和數據等構成的要素市場有機整體中,城鄉要素的順暢流動和平等交換是農業雙鏈融合的基礎條件。在實數融合的背景下,數據作為新質生產要素不斷融入農業全產業鏈,通過替代傳統要素投入、優化資源配置,為農業發展拓展了更廣闊的產銷空間。電子商務嵌入農村社會,能夠極大拓展返鄉創業空間,并提供大量非農就業崗位[27]。在盤活農村閑置土地資源的同時,還能通過“田秀才\"“土專家\"等創新型人才帶來的先進技術和制度創新,激發良性市場競爭,有利于促進農業與現代產業跨界配置要素,打通城鄉人才、技術、資本等要素雙向流動渠道。此外,電商技術發展帶來的產業集聚效應,能夠推動資金向交通基礎設施傾斜,逐步構建起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為雙鏈融合夯實基礎。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研究假說:
假說4:在流通端,電子商務能夠通過緩解要素流動約束促進農業雙鏈融合。
三、研究設計
(一)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本文以2014—2022年268個地級市面板數據作為考察樣本。其中,電子商務產業企業數據來自企研·數字經濟產業專題數據庫,農業產業鏈和創新鏈相關數據來自中國鄉村創新創業指數[28],其他變量所需數據來自歷年《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國家統計局及各省市統計年鑒、年報等,個別缺失值采取插值法進行補齊。
(二)變量選取與數據說明
1.被解釋變量
本文的被解釋變量為農業雙鏈融合發展水平(Dual_chain)。本文以中國鄉村創新創業指數中的一級指標鄉村創業指數和鄉村創新指數分別衡量農業產業鏈和創新鏈發展水平。該指標體系中,鄉村創業指數采取農業及相關產業創業、農民合作社創業和家庭農場創業3個二級指數,涵蓋了涉農加工制造業、服務業等產業鏈多個節點;鄉村創新指數采取技術創新、品牌創新、綠色創新和數字創新4個二級指標,涵蓋了農業創新的多個維度。該指數能夠較為準確地衡量農業產業鏈和創新鏈發展狀況。
本文進一步運用耦合協調度模型對雙鏈融合發展水平進行測度。耦合是指雙系統或者多系統產生交互關系的密切程度,主要反映要素或系統間影響程度,能夠揭示農業產業鏈和創新鏈的內在協同關系。其計算公式如下:

T=α×cy+β×cx

其中, cy 代表農業產業鏈發展水平, εcx 代表農業創新鏈發展水平; C 代表二者耦合度 Δ,D 代表二者耦合協調度,即本文主要研究對象農業雙鏈融合度。本文認為農業產業鏈和創新鏈同等重要,因此 α 和 β 均取值為0.5。耦合協調度的取值范圍為[0,1],值越大說明雙鏈融合度越高。圖1報告了中國各地區雙鏈融合度的核密度圖。可以看出,在樣本期間內,中國農業雙鏈融合呈現以下特征:一是核密度曲線的波峰不斷右移,說明中國農業雙鏈融合度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產業鏈和創新鏈的協調匹配能力不斷增強。二是從分布形態和極化趨勢來看,核密度整體呈單峰分布,并由高窄峰逐漸向矮寬峰轉變,主峰高度逐漸下降,寬度逐漸增加,地區差距呈現收斂趨勢。
2.核心解釋變量
本文的核心解釋變量為電子商務發展水平(E_commerce)。本文按照經營主體注冊地所在地區對電子商務產業企業進行劃分,使用歷年每百人電子商務產業企業存量衡量地區電子商務發展水平。同時,在后文中,本文利用歷年電子商務產業企業專利申請數替代該核心解釋變量進行穩健性檢驗。
圖1雙鏈融合度核密度曲線

3.控制變量
為進一步提高回歸結果的準確性,結合已有研究,選取以下控制變量:經濟發展水平(pgdp)以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的自然對數值衡量;城鎮化率 (urb )以城鎮人口與地區年末常住人口數的比值衡量;產業結構 (ind) 以第一產業增加值與地區生產總值的比值衡量;科技支出水平(sci)以人均地方財政科學技術支出的自然對數值表示;農業資本深化 (agc) 以農業機械總動力與耕地面積的比值衡量(萬千瓦時/千公頃);人力資本高級化 (huc )以當地普通高等學校在校學生數的自然對數值衡量;地形特征 (teu) 以地形起伏度與時間趨勢的交乘項衡量。為避免極值影響,本文對連續型變量在 1% 水平上進行縮尾處理。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見表1(下頁)。
(三)模型構建
為實證檢驗電子商務對農業產業鏈和創新鏈融合發展的影響效應,構建如下基準回歸模型:
Dual_chainu=αo+aiE_commerceu+αXi+Xi+n+ μit (204號 (4)
其中,Dual_chain為測算的農業雙鏈融合度,E_commerce為電子商務發展水平 Ψ,X 代表一系列控制變量,變量的下標 i 表示地區,下標t表示年份
為隨機誤差項
為本文的核心估計系數。本文基準回歸使用雙向固定效應模型,即控制了地區固定效應 (λi) 和時間固定效應 (ηt) 。
四、實證結果分析
(一)基準回歸分析
電子商務對雙鏈融合發展水平影響的基準回歸結果如表2(下頁)所示,其中列(1)列(2)、列(3)分別為電子商務對產業鏈發展、創新鏈發展以及雙鏈融合度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電子商務的回歸系數均顯著為正,表明電子商務對農業產業鏈及創新鏈發展起到明顯推動作用,而且顯著提升了雙鏈融合發展水平。以上事實說明,電子商務的發展有利于農業產業鏈及創新鏈發展,并促進雙鏈形成有效銜接、耦合配套、協同發展的有機整體,假說1得以驗證。
表1變量描述性統計

表2基準回歸結果

注:*****、*分別表示在 1%5%.10% 水平上顯著,括號內為聚類穩健標準誤,以下各表同。
(二)內生性問題
借鑒已有研究構造工具變量[29],本文以上一年全國郵路長度與1984年各地區每百萬人郵局數量構造交互項,作為該年電子商務發展水平的工具變量 (IV1) 。郵局數量屬于傳統通信工具,與電子商務的發展有一定相關性,但對當下農業發展影響甚微,因而滿足外生性要求。經檢驗,Kleiber-gen-Paap rkLM統計量的p值為0.000,拒絕不可識別的原假設;弱工具變量檢驗的統計量超過10% 水平上的臨界值,通過了工具變量弱識別的檢驗。表3(下頁)列(1)中的工具變量(IV1)對電子商務發展的估計系數在 1% 水平上顯著為正,表明地區歷史上的郵局分布情況與電子商務發展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滿足工具變量的相關性要求。列(2)回歸結果顯示,在考慮到內生性之后,電子商務發展水平對農業雙鏈融合度的回歸系數仍然顯著為正。
本文進一步借鑒份額移動工具變量(shift-shareIV)的構造思想處理電子商務發展與雙鏈融合度之間可能存在的內生性問題。具體做法為,用全國電子商務交易額增長率與滯后一期的地區電子商務發展水平相乘,模擬得到歷年該地區電子商務發展水平的估計值,該估計值與實際值高度相關而與殘差項不相關。該工具變量與地區電子商務發展有直接關系,且全國層面的電子商務交易額增長率也不會對地區農業發展產生影響,滿足排他性要求。表3列(3)表明工具變量(IV2)對電子商務發展的估計系數在 1% 水平上顯著為正,列(4)電子商務的回歸系數同樣在1% 水平上顯著為正。可以看出,在引入工具變量減輕內生性問題后,本文主要結論依然成立。
(三)穩健性檢驗
1.替換變量
前文被解釋變量使用耦合協調模型測算得到雙鏈融合度,這里將農業產業鏈發展水平與創新鏈發展水平交互得到二者的乘積,該乘積在一定程度上同樣可以衡量雙鏈融合發展程度,將其替換被解釋變量重新進行回歸。前文核心解釋變量使用人均電子商務產業企業數量來衡量地區電子商務發展水平,考慮到電子商務的發展主要由技術創新推動,這里采用歷年各地級市電子商務產業企業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申請數量的自然對數值作為地區電子商務發展水平的衡量指標。結果分別如表4(下頁)列(1)、列(2)所示。
2.更換回歸方法
由于耦合協調度介于0至1之間,屬于受限因變量,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可能會造成一定的偏誤,因而更換面板Tobit模型重新進行回歸。此外,為更全面地揭示變量間關系,同時規避數據偏態分布及極端值對研究結論的干擾,本文再次更換選用中位數回歸模型分析。結果分別如表4列(3)列(4)所示。
3.篩選核心樣本
在此,篩選出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過 10% 的農業大市作為核心樣本。此類地區農業產業基礎雄厚,是雙鏈融合的主要實踐場域。結果如表4列(5)所示。
4.加入多維交互固定效應
考慮到省級行政單元作為政策制定和資源配置的關鍵主體,其農業發展戰略導向可能作用于農業雙鏈融合。本文雖已在回歸模型中納入多維度控制變量,并控制了地區和時間層面的固定效應,但估計結果仍可能面臨省級層面潛在因素的干擾,因而引入省份固定效應與時間固定效應的交互項,以捕捉省級層面隨時間動態變化的影響因素。結果如表4列(6)所示。
表3工具變量法回歸結果

注:部分地區存在缺失值,導致樣本數量減少。[]數值為P值,數值為Stock-Yogo弱識別檢驗 10% 水平上的臨界值。
表4穩健性檢驗

5.控制政策因素
在樣本考察期內,全國各地開啟了以鄉村產業融合為載體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創建工作。產業園創建強調支持農業科技推廣、加快科研成果轉化和拓展農業多功能性等,會對農業雙鏈融合產生影響,因而加入該地區是否存在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的二分類變量(存在賦值為1,否則為0)以控制政策因素重新進行回歸。結果如表4列(7)所示。
總之,本文從不同角度進行多種穩健性檢驗,核心解釋變量電子商務回歸系數的符號以及顯著性均與前文保持一致,說明基準回歸分析結果穩健。
五、機制分析
為驗證假說2、3、4的合理性,借鑒江艇[30]對機制分析的方法討論,并分別基于OLS模型和IV模型檢驗電子商務是否對機制變量產生影響。機制檢驗模型如下:

其中, .Med 為機制變量,其他變量與前文所述一致。這里主要關注系數 β1 的符號情況,由此判斷電子商務是否對機制變量產生影響,進而影響雙鏈融合。
(一)緩解金融約束
金融機構與農業主體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較為突出。基于風險審慎考量,金融機構對農業領域的信用貸款支持意愿不足,顯著制約了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和技術轉化效率。電子商務的嵌入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信息不對稱情況,金融普惠性得到釋放,從而緩解了金融約束、促進了雙鏈融合。為驗證這一機制,本文使用年末每萬人金融機構貸款額 (Loan) )作為金融約束程度的反向衡量方式,即若電子商務對其影響為正,則證明有助于緩解金融約束。表5(下頁)列(1)、列(2)顯示,電子商務的系數在 1% 水平下顯著為正,說明其有助于提高獲得貸款的額度,緩解金融約束。
為保證結果的可靠性,本文以每萬人金融機構服務網點數量衡量地區金融服務可獲得度,并將金融服務可獲得度較低的地區(位于全國排名后 30% )定義為金融約束地區 (Fc) ,對其賦值為1,否則為 0 參考尹志超和吳子碩[31]的檢驗思想,在基準模型中通過引入金融約束地區與電子商務的交互項的方式進行檢驗。表5列(3)顯示交互項系數顯著為正,表明與非金融約束地區相比,電子商務對金融約束地區的雙鏈融合有更為顯著的正向推動作用。這意味著金融機構更密集的地區,金融資源相對豐富,電子商務緩解金融約束的作用被削弱,能為金融約束強的地區農業雙鏈融合發展爭取到更多金融支持。假說2得到驗證。
表5機制分析檢驗結果I

注:IV模型僅展示變量缺失較少的份額移動工具變量 IV2 的第二階段結果 ,IV1 的回歸結果留存備索,表6同。
(二)緩解市場規模約束
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需求會轉向發展享受型消費,推動農業向高附加值的價值鏈延伸,進而對雙鏈融合產生影響。消費升級表現為消費規模擴大和消費結構優化。為驗證這一機制,本文以各地區人均社會消費零售額(Consum)衡量市場規模。表5列(4)、列(5)顯示,電子商務的回歸系數在 1% 水平下顯著為正,即對社會消費規模有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
考慮到農產品主要供應本地及周邊地區,本文通過引入所在省份的居民恩格爾系數作為消費市場規模約束程度的衡量指標,并將恩格爾系數較大的地區(位于全國前 30% )定義為市場規模約束地區 (Mc) ,對其賦值為1,否則為 0 在基準模型中,通過引入市場規模約束地區與電子商務的交互項的方式進行檢驗。表5列(6)顯示交互項系數顯著為正,說明電子商務對市場規模約束較大地區的農業雙鏈融合有更為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具體來說,電子商務給受到市場規模約束較大的地區帶來了福利,對其農產品上行及擴大市場范圍具有更大的促進作用。假說3得到驗證。
(三)緩解要素流動約束
要素流動有助于產業突破“低端鎖定”,改變傳統產業升級路徑依賴[32]。受地理區位、文化差異、制度障礙等因素的影響,信息匹配成本和流通成本較高,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區域之間資源要素錯配問題。尤其是在農業領域,長久以來的城鄉二元結構嚴重制約了農業雙鏈融合。電子商務有助于破除要素流動體制機制障礙,引導生產要素向農業領域集聚。本文從勞動力要素、資本要素、技術要素三個角度來驗證這一影響機制。參考何鑫等[33]的方法以勞動力凈流入率衡量勞動力要素流動程度(Labor)。具體計算方式為:勞動力凈流入率
勞動力凈流入數/年末戶籍人口,其中勞動力凈流入數為各地區常住人口與戶籍人口的差額。本文以人均涉農資本數額衡量資本要素流動程度(Cap)。對于涉農資本數額,本文通過工商部門網站獲取了2014—2022年約1.6億條工商注冊企業數據,根據產業代碼篩選出其中的涉農企業,將各地區當年涉農企業注冊資本總額作為涉農資本總額的代理變量。本文以各地區技術市場成交額與GDP的比值衡量技術要素流動程度(Tech)。限于技術市場技術輸出成交額僅有省級層面數據,本文以歷年各地區財政科學技術支出在各省份財政科學技術支出中的占比作為權重進行分配得到地區層面數據。通過表6列(1)—(6)可以看出,電子商務對勞動力、資本和技術三種要素流動的影響均顯著為正,電子商務的發展有利于引導生產要素有序流動優化。
同時,考慮到要素流動受制度約束的共性,因而本文參考趙云輝等[34的做法,使用市場化總指數衡量制度環境,若該省份市場化總指數較低(位于全國后 30% ),則定義為要素流動受到約束的地區 (Pc) ,對其賦值為1,否則為0。在基準模型中,引入要素流動約束地區與電子商務的交互項進行檢驗。表6列(7)顯示,交互項系數顯著為正,說明電子商務對要素流動約束較大的地區的農業雙鏈融合有更為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即電子商務能夠充分發揮“潤滑劑”的作用,打破制度環境壁壘,打通要素流動渠道,優化勞動力、資本和技術等生產要素的有序流動和優化配置,進而促進農業雙鏈融合。假說4得到驗證。
六、拓展分析
(一)調節效應分析
1.基于農民組織化程度視角
電子商務對農業產業鏈和創新鏈融合的促進作用,本質上依賴于生產端與市場端的有效對接,而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組織化載體能夠通過統一生產標準、集中要素投人、共享技術服務等方式,彌補小農戶分散經營的規模劣勢,增強其對接電商平臺的能力。從現實需求看,當前我國小農戶仍占農業經營主體的絕大多數,其個體力量難以適應電商對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的要求,而組織化程度的提升可降低電商交易成本和提升市場議價能力,為電子商務賦能雙鏈融合提供組織基礎。因此,本文基于農民組織化視角,引入電子商務與地區人均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 (Org) 的交互項進行調節效應分析。結果如表7列(1)所示,交互項系數顯著為正,表明隨著農民組織化程度的提升,電子商務對農業雙鏈融合的促進效應呈現邊際遞增特征。可以證明,電子商務對農業雙鏈融合的影響不僅在于農業產業體系的重塑,還在于通過數字化手段重構農業經營體系。這種經營體系的重構,本質上是以小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生產協同、利益聯結形成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為基礎的。這一兼具包容性和聯結性的經營體系,構成電子商務在農業領域發揮獨特賦能作用的核心支撐,放大了對農業雙鏈融合的賦能效果。
表6機制分析檢驗結果Ⅱ

2.基于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水平視角
根據技術擴散理論與新經濟地理學理論,基礎設施是技術應用的“先導資本”,其質量和覆蓋廣度直接決定了創新技術在特定領域的滲透速率和應用深度。從理論邏輯看,在電子商務嵌人農業場景下,電子商務對雙鏈融合的賦能作用,本質上依賴于數據要素的自由流動、信息的實時交互、智能技術的有效應用,而數字基礎設施正是支撐上述功能實現的物質載體。從現實約束看,農村地區數字基礎設施薄弱仍是制約電商下沉的主要瓶頸。較高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可以使小農戶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低成本接入數字技術應用場景,拓展市場連接半徑,借助寬帶網絡和物流樞紐的空間布局,打破傳統農業的地理邊界約束,為產業鏈各環節的協同創新提供物理基礎,進而增強電子商務對農業產業鏈整合和創新轉化的促進作用。因此,本文基于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視角,引入電子商務與地區人均長途光纜長度 (Dig) 的交互項進行調節效應分析。結果如表7列(2)所示,交互項系數顯著為正,表明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顯著增強了電子商務對農業雙鏈融合的促進作用。由此可見,數字基礎設施通過提升網絡覆蓋廣度和質量,擴大了農業經營主體的市場連接范圍,使小農戶能夠嵌入區域乃至全國的現代農產品供應鏈體系。同時,完善的數字基礎設施促進了農業生產數據的采集、傳輸和應用,使得農業生產決策更加智能化、精準化,有效彌合了產業主體間的物理和信息鴻溝,強化了供應鏈上下游協同,并驅動了生產模式和管理體系的創新實踐,放大了電子商務平臺對雙鏈融合的賦能作用。
表7調節效應分析

表8異質性分析

(二)異質性分析
1.地理區位異質性
地理區位異質性的檢驗結果如表8列(1)列(2所示,電子商務對東部地區的農業雙鏈融合促進效應不顯著,而對中西部地區具有顯著正向驅動效應。具體而言,東部地區作為經濟先發區域,長期依托“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發展模式,城鄉要素流動較為暢通,農業基礎扎實,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的互動機制已較為成熟,電子商務的邊際貢獻相對有限;而中西部地區受限于地形地貌約束和經濟發展水平,普遍面臨物流成本高、交易效率低等瓶頸,電子商務恰好能突破地理空間限制,通過貫通農業產業鏈上下游及生產、流通、消費等全環節,加速技術要素在產業鏈中的擴散滲透,提升農業技術采納率,推動技術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從而有效彌合雙鏈融合的發展鴻溝。
2.糧食產銷特征異質性
根據全國糧食產銷特征將樣本分為糧食主產區和非糧食主產區進行分組回歸。糧食產銷特征異質性的檢驗結果如表8列(3)列(4)所示,兩組回歸結果均顯著為正,但通過組間系數差異檢驗可以確認兩組回歸系數大小具有明顯差異,在非糧食主產區電子商務對農業雙鏈融合的影響效應更加明顯,其原因可能是糧食主產區與非糧食主產區在產業鏈稟賦上存在結構性差異。在糧食主產區,保障糧食總量供給與生產效率的傳統技術路線較為成熟,電子商務對雙鏈融合提升的邊際貢獻相對弱化。而在非糧食主產區,電子商務通過整合物流、金融、品牌營銷等現代服務業要素,賦能非糧農產品上行,顯著提升了特色化、高附加值農產品的市場滲透力和溢價能力。這種市場拓展和價值實現能力的提升,反過來強化了經營者采納新技術的內在動力和支付意愿,促使技術創新更緊密地服務于產業鏈升級需求,形成“市場驅動創新”與“創新支撐產業\"的閉環互動。因此,電子商務在非糧食主產區能更高效地賦能農業雙鏈融合發展。
七、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電子商務的發展為激發農業新質生產力、解決農業現代化轉型過程中的痛點難點問題提供了一種新的手段。本文以“數商興農\"為研究主題,從農業產業鏈和創新鏈融合發展的角度探討了諸多問題,得到以下研究結論:第一,電子商務能夠顯著促進農業產業鏈和創新鏈的發展,推動雙鏈緊密結合、協同聯動、融合發展。該結論在經過一系列內生性分析和穩健性檢驗后依然成立。第二,電子商務對農業雙鏈融合的影響作用主要體現為緩解供給端的金融約束、需求端的市場規模約束以及流通端的要素流動約束。第三,隨著農民組織化程度和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的提高,電子商務對農業雙鏈融合的影響效應逐漸增強。異質性分析結果發現,電子商務對中西部地區及非糧食主產區的農業雙鏈融合發展產生了更顯著的影響。
基于以上研究結論,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第一,強化政府引導和政策支持,以電商驅動雙鏈融合深度發展。持續加大對農村電商的引導和支持力度,激發鄉村創新創業熱情,以雙鏈融合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著力解決農業領域技術與產業脫節、科研成果轉化不暢和產業鏈條中斷等現實痛點問題,充分發揮電商平臺作用,引導農業產業鏈承載創新成果轉化和技術滲透,使之成為創新鏈價值實現的載體。同步推動創新鏈升級,利用電商數據反饋市場動態,催生農業新產業、新業態,依托規模化、標準化的產業鏈實現價值轉換,最終形成雙鏈深度融合、互相促進的良性發展格局。
第二,發揮電商數字優勢,引導生產要素向農業領域集聚,激發農業新質生產力。充分利用電子商務的海量數據和聯結特性,有效緩解供給端融資約束和需求端市場規模約束,引導數據、資本、技術等先進生產要素加速向農業領域流動。推動金融機構與電商平臺數據共享,運用大數據精準風控授信,破解涉農主體融資難題。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重點發展面向農業產業鏈核心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金融工具。支持打造區域公共品牌與網絡營銷,鼓勵平臺以消費大數據反哺生產計劃,避免產銷脫節。探索設立政府引導基金或風險補償金,撬動社會資本投入農業電商及雙鏈融合關鍵環節。
第三,優化空間布局與基礎設施,筑牢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根基。繼續推進“數字鄉村”“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等項目建設,重點加強縣域及中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大中西部地區電商基礎設施投人,通過建設區域性數字樞紐、完善冷鏈物流骨干網絡,集中力量補足農產品上行“最先一公里\"和消費品下行“最后一公里\"的關鍵短板。引導東部及發達地區發揮優勢,率先探索電商與智慧農業、數字工廠、農產品精深加工、跨境電商等高端業態的深度融合發展模式,提升價值鏈水平。
第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小農戶組織化水平及參與能力。大力培育和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等組織,顯著提升小農戶組織化程度,增強其對接大市場、應用新技術、融入雙鏈融合發展的能力。積極引進電商運營、品牌營銷、數字技術應用和供應鏈管理等領域的專業人才下鄉創新創業。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直接開展電商業務或與大型電商平臺、產業鏈龍頭企業開展合作,注重完善多元化利益聯結機制,確保農民切實共享電商發展紅利。Reform
參考文獻
[1]劉志彪,凌永輝,孫瑞東.傳統產業改造: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點選擇策略——兼論對農業現代化的啟示[J].農業經濟問題,2024(4):47-57.
[2]諸竹君,高藝婷,許明.以數字經貿高水平開放推動制造業產業鏈和創新鏈融合[J].改革,2024(10):107-118.
[3]張林,溫濤.數字普惠金融如何影響農村產業融合發展[J].中國農村經濟,2022(7):59-80.
[4]王定祥,彭政欽,李伶俐.中國數字經濟與農業融合發展水平測度與評價[J].中國農村經濟,2023(6):48-71.
[5]黃瑤,李佳.農業產業創新鏈構建:實質、依托與模式[J].經濟縱橫,2022(10):89-95.
[6]趙麗娟,張玉喜,潘方卉.政府Ramp;D投入、環境規制與農業科技創新效率[J].科研管理,2019(2):76-85.
[7]張志新,李成,靳玥,等.農村金融排斥、農業技術進步與糧食供給安全[J].科研管理,2023(2):184-192.
[8]盧華,胡浩,耿獻輝.農業社會化服務對農業技術效率的影響[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20(6):69-77.
[9]鄭旭媛,王芳,應瑞瑤.農戶稟賦約束、技術屬性與農業技術選擇偏向——基于不完全要素市場條件下的農戶技術采用分析框架[J].中國農村經濟,2018(3):105-122.
[10]程華,盧鳳君,謝莉嬌.農業產業鏈組織的內涵、演化與發展方向[J].農業經濟問題,2019(12):118-128.
[11]金文成,靳少澤.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現實基礎、國際經驗與路徑選擇[J].中國農村經濟,2023(1):18-32.
[12]錢加榮,趙芝俊,毛世平.中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結構演變及提升路徑[J].農業經濟問題,2023(2):132-144.
[13]西奧多·W.舒爾茨.改造傳統農業[M].梁小民,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14]張紅宇.建設農業強國的理論邏輯——基于農業產業屬性的觀察與研究[J].改革,2024(2):121-130.
[15]曾億武,李麗莉,郭紅東.從傳統農業到數字農業:演進邏輯與實現路徑[J].經濟學家,2024(8):119-128.
[16]蘇芳芳,蓋慶恩,趙文鋮.數字鄉村發展能否促進農業經營轉型?[J].財經研究,2025(3):80-94.
[17]謝艷樂,毛世平.數字技術如何驅動農業全產業鏈融合發展——來自西瓜特色產業的經驗證據[J].中國農村經濟,2024(10):64-83.
[18]田云,蔡艷蓉,張蕙杰.數字經濟對農業碳排放效率的影響——基于門檻效應和空間溢出效應的檢驗[J].農業技術經濟,2024(11):89-107.
[19]徐旭初,楊威,吳彬.鄉村數字經濟賦能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多元路徑—一基于浙江省縣級數據的組態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24(10):84-103.
[20]王琴梅,楊軍鴿.數字新質生產力與我國農業的高質量發展研究[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6):61-72.
[21]高樹琴,胡兆民,王竑晟,等.智慧農業助力糧食生產節本增產增效的“九步法”[J].中國科學院院刊,2024(1):198-209.
[22]唐建軍,龔教偉,宋清華.數字普惠金融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基于要素流動與技術擴散的視角[J].中國農村經濟,2022(7):81-102.
[23]王昕天,荊林波,張斌.電商如何驅動農業產業鏈數字化:理論闡釋與實踐演進[J].中國軟科學,2024(3):47-56.
[24]MALERBA F. Sectoral systems of innovationand production[J].Research Policy,2002,31(2): 247-264.
[25]董春風,司登奎.數字普惠金融改善城市技術創新“低端鎖定”困境了嗎?[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22(4):62-77.
[26]黃紅光,白彩全,易行.金融排斥、農業科技投入與農業經濟發展[J].管理世界,2018(9):67-78.
[27]陳建壘,王純.電子商務發展與農村非農就業增長——基于CFPS數據的分析[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3(12):57-71.
[28]阮建青,楊奇明,葉武威,等.中國鄉村創新創業發展:指數構建與測度分析[J].經濟與管理,2024(5):9-18.
[29]焦豪,崔瑜,張亞敏.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與城市高技能創業人才吸引[J].經濟研究,2023(12):150-166.
[30]江艇.因果推斷經驗研究中的中介效應與調節效應[I].中國工業經濟.2022(5)·100-120.
[31]尹志超,吳子碩.移動支付與縣域經濟增長[J].財經研究,2023(8):124-138.
[32]譚志雄,羅佳惠,韓經緯.比較優勢、要素流動與產業低端鎖定突破:基于“雙循環”新視角[J].經濟學家,2022(4):45-57.[33]何鑫,田麗慧,楚爾鳴.人口流動視角下中國房價波動的空間異質性[J].人口與經濟,
2017(6) :43-57.[34]趙云輝,張哲,馮泰文,等.大數據發展、制度環境與政府治理效率[J].管理世界,2019(11):
119-132.
How Can E-commerce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Chain and the Agricultural Innovation Chain?
SUN Yao WANG Yu-hai SUN Ji-guo
Abstract:Based on panel data from 268 prefecture level cities in China from 2O14 to 2022, this article empirically tests the impact and mechanism of e- commerce on the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chains and innovation chains in various regions.Research has found that e- commerce can significantly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chain and innovation chain. Mechanismanalysis shows that e- commerce can alleviate financial constraints on the production side,market size constraints on the demand side,and factor flow constraints on the circulation side, thereby promoting dual-chain integration.Expansion analysis shows tha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farmers' organizational level and digit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level, the role and effect of e- commerce are gradually increasing.In addition, the effect of e- commerce is more significant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and non grain producing areas.In the context of \"promoting agriculture through digital commerce\", it is necessary tofurtheracceleratethedigital penetration intheagricultural field,achieve the integration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chain and innovation chain.
Key words: digital economy; e- commerce; dual-chain integrati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責任編輯:胡江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