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7543(2025)08-0064-13
長江經濟帶橫貫我國東中西三大板塊,聯通東部沿海與中西部腹地,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云南、貴州11省市,承載著經濟增長、人口集聚、生態安全、文化傳承等多重功能,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重要戰略支撐帶,在實現資源整合、區域協調、戰略聯動中發揮著樞紐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長江經濟帶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在重慶、武漢、南京、南昌主持召開專題座談會,從戰略高度系統謀劃長江經濟帶發展路徑。隨著頂層設計的不斷完善和戰略共識的持續凝聚,長江經濟帶發展逐步邁入制度化、系統化推進的新階段。2014年9月,國務院印發《關于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2016年“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提出,標志著長江經濟帶發展由傳統增長邏輯轉向生態綠色優先?!堕L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明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戰略主線,提出“一軸、兩翼、三極、多點\"的空間格局,推動生態文明理念全面嵌人長江經濟帶發展,綠色發展成為長江經濟帶發展的主基調。進入新發展階段,長江經濟帶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帶,其戰略定位進一步躍升,在延續綠色發展主線的基礎上,更加強調創新驅動、統籌協調、安全韌性等多維目標?!吨腥A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施行、“十年禁漁”制度落地,以及區域重大戰略的集成推進,標志著長江經濟帶正在由“黃金水道\"向“高質量發展軸帶”加速轉型,體現出從綠色導向到系統治理再到統籌推進的演進邏輯。
與此同時,長江經濟帶發展在多個維度取得積極進展。生態治理持續推進,為綠色轉型提供重要基礎[];綠色技術與高端制造業協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呈現快速增長態勢[2],經濟發展質量明顯提升[3],創新資源配置不斷優化[4;區域聯動逐步深化,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戰略加速推進,空間協同效應顯著提升[5]。但同時也應清醒地看到,當前長江經濟帶發展仍面臨一些制約因素和結構性難題:上下游生態治理權責模糊、沿江產業同質化競爭嚴重、中心城市之間分工協作機制不健全、流域一體化制度設計尚不完善等問題依然突出[6,區域協同融通水平尚待提升[,亟須在“十五五\"時期系統破解、精準施策。
面向“十五五”,長江經濟帶發展站在新的戰略起點上。作為貫通東西、連接陸海的國家戰略大通道,長江經濟帶在構建新發展格局、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的作用愈加凸顯8,仍是中國長期發展的戰略重點地帶。如何在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之間實現動態平衡,成為檢驗長江經濟帶區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關鍵議題。在此背景下,長江經濟帶發展已不僅是經濟增長的單一推進,而是高質量發展、高水平開放、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的系統協同。這要求長江經濟帶在推進產業轉型、創新驅動的同時,更加注重在生態環境保護、文化文明活化、公共服務提升等方面實現整體突破,這有賴于區域協調機制的深化聯動與多元安全韌性體系的有力支撐。
因此,長江經濟帶發展應立足新發展理念,統籌推進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和高水平開放四大發展目標,構建更具創新性和可持續的增長分析框架。作為一種全新的融合發展理念,“多彩”空間價值理論以“紅色\"安全韌性與約束為底線,提出傳統要素深化“橙色\"增長、創新要素驅動“金色\"增長、綠水青山造就“綠色\"增長、文化文明承載“青色\"增長、高品質公共服務勾勒“藍色\"增長和區域協同共筑“紫色\"增長的增長范式[9,旨在釋放區域發展活力,實現多目標融合、多要素共生的發展圖景。
在這一增長范式中,高質量發展是根本動力,既包括對傳統資源要素的“橙色”優化,又包括通過科技創新推動的“金色\"躍升,實現產業體系轉型和創新驅動:高品質生活是內在追求,涵蓋以“綠色\"生態空間夯實宜居基礎,以“青色”文化文明推動文化活化和價值轉化,以“藍色\"公共服務保障構建共享格局,形成“以人為本”的發展導向;高水平開放是戰略牽引,通過“紫色\"區域協同機制構建內聯外暢、統籌有序的發展格局,增強發展的整體性和協調性;高效能治理則是實現路徑,以“紅色\"安全韌性為基底,統籌生態安全、社會安全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筑牢可持續發展的底線保障。基于此,本文以“多彩\"空間價值理論構建分析框架,系統回顧長江經濟帶發展的主要成效,深入研判“十五五\"時期的發展新趨勢和新變化,并據此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的政策建議。
一、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實施成效顯著
長江經濟帶建設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緊扣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呈現向新向好的態勢。這里基于“多彩”發展分析框架,系統梳理長江經濟帶在產業轉型、創新驅動、生態保護、文化文明、公共服務、區域協同、安全韌性等七方面的顯著成效。
(一)產業轉型加快推進,先進制造業與新興產業協同發展
2024年,長江經濟帶總人口占全國的比重達 43.14% ,地區生產總值占比達 46.87% ,較2014年分別提升0.24個和5.27個百分點,在全國總體中的權重持續上升,區域經濟效率顯著增強。在國家戰略引領下,長江經濟帶沿線各省市推進產業結構優化與綠色低碳轉型,2014一2024年,長江經濟帶第二產業比重逐步回落,第三產業占比持續提升。2024年,長江經濟帶11省市均呈現以第三產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格局,表明第三產業已成為支撐區域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從區域分布看,東部地區現代服務業體系相對完善,金融服務、數字經濟、科技研發等高附加值產業加快集聚;中部地區以武漢、合肥、長沙、南昌等省會城市為依托,傳統制造業加快向智能化、綠色化升級,現代服務業增勢明顯;西部地區則積極借助新基建、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領域培育轉型動能,實現從資源型向生態型、創新型經濟結構的躍遷。
先進制造業作為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在長江經濟帶持續集聚并形成優勢。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名單,長江經濟帶11省市2022年和2024年先后有41個先進制造業集群入選,占全國總數的 51.25% ,反映出該區域在先進制造領域的產業基礎和技術積累,也表明其在全國制造業轉型升級中的引領作用日益突出。各地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航空航天、大飛機、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重點方向,持續推動創新鏈和產業鏈的深度融合,集群化發展態勢日益明顯。
(二)創新合作不斷深化,區域創新體系日益完善
近年來,長江經濟帶的創新合作不斷深化,區域協同創新體系加快構建,沿江各城市間在知識創造、技術轉移和高端人才流動等方面的聯系日益緊密,推動區域創新從“單點突破\"向“網絡協同\"轉變。基于長江經濟帶126個城市發明專利合作申請的網絡分析顯示,2014—2024年,區域創新協同網絡持續演化。一方面,網絡節點數量明顯增加,區域間專利合作網絡不斷擴展,2014年主要集中在南京、上海、杭州等少數長三角城市,2024年已拓展至合肥、武漢、成都、重慶、長沙等中西部節點城市,反映出區域創新主體的多元化趨勢,由東部城市單向主導的創新合作格局正在向多點支撐、廣泛參與的網絡化結構轉型。另一方面,網絡整體密度顯著增強,城市間合作關系更加緊密,技術要素在區域內部的流動效率不斷提高,創新資源配置效率提升,中西部城市在承接東部地區技術外溢、實現自主創新方面的能力逐步增強。尤其是在以南京、上海、杭州等長三角城市為創新“龍頭\"的基礎上,形成以武漢、合肥、重慶、成都、長沙為關鍵支點的次級創新節點,構建起以“多中心驅動、層級遞進”為特征的區域創新體系。
從長江經濟帶綠色創新來看,整體而言,長江經濟帶上市公司綠色專利發展呈現“頭部引領、梯度推進\"的格局,江蘇、上海、浙江在綠色專利布局上優勢顯著,前期增長態勢強勁,雖后期有波動,但整體規模仍保持領先,在綠色技術創新領域的先發優勢明顯;中西部省份如安徽、四川等綠色專利數量雖基數相對較小,但也呈現逐步增長的發展軌跡,在綠色轉型進程中追趕趨勢初顯。各省份需進一步強化協同創新,優化綠色資源配置,以促進區域綠色創新發展的均衡性和協同性。
(三)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綠色發展底色更加鮮明
長江流域生態安全不僅關系到沿線省市的可持續發展,更關乎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全局成效。作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底線,生態環境治理成效直接體現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戰略導向的貫徹深度。自“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戰略方針提出以來,長江經濟帶扎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在污染治理、生態修復、制度保障等方面取得系統性進展,綠色轉型步伐顯著加快。
從生態治理績效看,長江經濟帶工業污染物減排治理取得實質性進展。2014—2024年,長江經濟帶主要工業污染物排放總體呈下降趨勢,單位產出污染強度明顯下降。得益于煤電行業清潔化改造、脫硫技術廣泛應用和排放標準趨嚴,工業二氧化硫排放總量連續多年遞減;工業煙粉塵排放雖經歷階段性波動,但整體下降態勢明顯,對重污染行業的綜合治理能力持續增強;工業污染治理投資在此期間波動下降,反映出治理機制初步實現制度化、常態化。
制度建設的持續完善為生態環境改善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支撐。國家層面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作為我國首部流域法,為生態治理提供了明確法律依據和剛性約束,有效推動跨省域生態協同治理機制建設。同時,《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政策文件從污染防治、水資源管理、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多維度系統部署治理任務,推動生態治理從“碎片化應對\"邁向“全鏈條協同”。在制度體系不斷健全的基礎上,長江經濟帶生態功能區劃、流域生態紅線、生態補償機制等逐步落地,為生態保護提供了制度化、長效化保障。在制度引導與治理實踐的雙重驅動下,綠色生態已成為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鮮明底色和核心競爭優勢之一。
(四)文化文明傳承活化,江河文脈煥發時代活力
長江經濟帶不僅是我國高質量發展的經濟軸帶,更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根脈與多元文化的融合紐帶。作為中華文化與文明的發源地之一,長江流域孕育了燦爛的江南文化、海派文化、荊楚文化、湖湘文化、巴蜀文化等多元文化形態,承載著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遵義會議精神等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中的重要歷史記憶。進入新發展階段,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核心的新時代長江生態文化深人人心,長江文化在新時代語境下不斷煥發新的活力。在此基礎上,文化保護、傳承與活化正逐漸成為推動長江經濟帶提升綜合競爭力的重要內容,一方面文化文明的傳承和活化是助推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和關鍵基因,另一方面也體現了人民群眾對精神生活的更高追求和期待[10]。近年來,國家大力推進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系統梳理長江流域歷史文化資源,構建集文化遺產、生態廊道、公共文化于一體的文化空間體系。與此同時,各地相繼開展歷史文化街區更新改造、傳統村落活化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等實踐,形成以“文化 + 科技”“文化 + 旅游”等方式推動文化功能轉型的多元路徑。一批具有區域標識度的“博物館群落”“文化街區”“沉浸式演藝”等新型文化載體不斷涌現,實現文化資源從“被動保護\"向“主動活化”從“封閉傳承\"向“開放共享\"的轉變。
以上海、蘇州、杭州、南京等為代表的長三角城市,積極推動江南文化的城市敘事融入現代生活場景,通過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建設與文化內容供給創新,強化了市民的文化認同與歷史共鳴。文化文明傳承與活化不僅增強了區域的軟實力和社會凝聚力,而且回應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精神生活日益增長的需求,成為長江經濟帶發展進程中不可或缺的“軟\"支撐。
(五)公共服務能級提升,共享發展成果更加普惠
“共享”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體現人民性的重要維度,體現了“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基本價值取向。在長江經濟帶發展進程中,公共服務能級提升關乎民生福祉的持續改善,直接影響著人口集聚、要素流動、區域協同的效率和質量。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升服務均衡性和可及性,成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成果普惠共享的關鍵抓手。長江經濟帶圍繞教育、醫療、養老、社會保障等重點領域,持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改革。從整體上看,長江經濟帶公共服務供給能力不斷增強。普通高等學校數量和公共圖書館數量自2014年起呈現穩步增長態勢,體現出長江經濟帶在高等教育資源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方面的持續投入和優化;人均擁有公共圖書館藏量也持續提升,區域內居民可及的知識資源和文化獲取能力顯著增強。
同時,部分核心城市群率先實現制度對接與平臺共建,形成跨區域、跨層級、跨部門的共享服務新機制,生活的“同城化”和“品質化”不斷提升。以長三角地區為例,2022年長三角三省一市人大常委會同步審議通過《推進長三角區域社會保障卡居民服務一卡通規定》,率先實現交通出行、旅游觀光、文化體驗、社會保障、醫療衛生、金融服務等領域一卡多用和跨省通用。通過構建長三角“一網通辦\"平臺,醫療資源互認、教育學籍接續、居住證制度銜接等機制逐步落地,區域內居民的服務獲得感和流動便利性顯著提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則依托川渝省際合作機制,統籌推進跨省交通出行、醫療衛生、教育文化等領域協同布局,政務服務改革推出362項“川渝通辦\"事項,“雙城生活、同城體驗”的目標逐漸成為現實[],有效推動了人口跨區域流動和基本公共服務空間均衡。
此外,數字化治理與智慧城市建設的加快推進,也顯著擴展了公共服務的空間覆蓋和可達能力。數字政府、政務云平臺與基層信息化終端的全面布局,有效降低了長江經濟帶邊緣群體、農村地區、流動人口公共服務的獲取門檻。新型基礎設施的廣泛部署,正在從“物理距離\"維度緩解公共服務的空間不均衡,重構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的服務供給邏輯。
(六)區域協調聯動增強,東中西協同發展格局初顯
近年來,隨著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和區域重大戰略的相繼落地,東中西三大板塊基本形成以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為空間載體的區域協調聯動體系[12]。長江經濟帶作為東中西互動合作的協調發展帶,近年來區域融合程度與區域協調聯動水平不斷提升。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關鍵是要各省市堅持全國“一盤棋”,齊聲唱響“合奏曲”,以高水平協同融通形成高質量發展的系統合力。
當前,長江流域正在成為多重國家發展戰略高度疊加的空間載體,統籌著長江經濟帶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區域戰略。在多重國家發展戰略的協同推動下,長江流域內部區域聯動持續深化,戰略疊加效應不斷釋放,區域高水平協同融通持續推進。
長江上游地區依托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以成都和重慶兩大國家中心城市為引領,在交通互聯、產業互補、科技協同等方面加快融合,西部經濟增長極功能加速釋放。在中游地區,長江中游城市群內的武漢都市圈、長株潭都市圈已初步建立起“中心城市 + 周邊地市\"的都市圈協作網絡。武漢作為國家中心城市,正發揮“強中心\"輻射功能,帶動長江中游地區資源優化配置,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走深走實。在下游地區,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深入推進,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上海大都市圈加快形成“多中心、網絡化\"的空間格局。以上海為龍頭引領,南京、杭州作為重要區域次中心,通過高效的交通體系、產業鏈協同和跨區域產業創新,正在形成世界級城市群體系。
根據2024年上海與全國主要城市間區域聯動指數①,上海在與長三角內部城市構成緊密協作的基礎上,與長江經濟帶中游和上游的中心城市以及省會城市之間保持著密切聯動,特別是與武漢、重慶、成都等國家中心城市之間呈現較強的互動性,凸顯了以上海為龍頭的長江經濟帶在區域融通和協調聯動方面的成效。
(七)安全韌性系統增強,發展基礎更加穩固可靠
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進入新發展階段,安全韌性已從傳統意義上的“防災減災\"擴展為區域發展不可或缺的底線邏輯,成為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系統抗風險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水平的重要考量。長江經濟帶作為我國東西向經濟發展主軸與生態安全的戰略屏障,其安全韌性水平直接關系到國家發展大局的穩定性和持久性。面對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結構性風險疊加,構建多層次、系統化、全周期的安全保障體系,日益成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基礎工程。
近年來,長江經濟帶在生態安全、應急管理、治理安全韌性等多個維度持續強化安全韌性建設,區域發展的系統穩定性和風險應對能力明顯增強。在生態安全方面,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的施行、“十年禁漁\"等重大制度性安排的相繼落地,流域生態治理步入制度化、系統化新階段。典型生態功能區通過嚴守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嚴格管控生態保護紅線,嚴格控制城鎮開發邊界,增強了對外部擾動的響應和恢復能力,為生態系統提供了更強的結構穩定性和恢復彈性,初步形成涵養資源、調節氣候、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生態屏障。在應急管理方面,長江經濟帶逐步構建起覆蓋洪澇、地質災害、突發污染事件等多災種、多主體、跨區域的協同應急響應機制,強化預警、聯動、處置一體化能力建設。全流域范圍內系統推進水監測、水文預報、水質感知等基礎設施工程,推動“天一空一地”一體的生態監測和預警體系建設,有效提升對極端氣候、突發災害、次生風險的識別、預報和快速響應能力。在治理安全韌性方面,長江經濟帶不斷深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注重“制度支撐 + 科技賦能\"雙輪驅動,區域內陸續建立長江流域數據要素流通平臺和長江流域數據要素聯盟,實現遙感、水利、氣象、航運、能源等多源數據的互聯互通和融合應用,為精準治理、科學調度和智能決策提供堅實的數據基礎。同時,跨部門、跨層級的數據協同機制逐步形成,治理體系在結構整合和響應機制上趨于協調,流域治理呈現更高程度的系統連貫性。
二、“十五五\"時期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新趨勢和新變化
盡管近年來長江經濟帶在生態環境治理、產業結構優化、區域協同聯動等方面取得階段性成效,但在全球經濟發展不確定性加劇,全球經貿環境、規則和治理體系劇變,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和國內深層次結構性矛盾交織的背景下[13],區域發展仍面臨諸多壓力。“十五五\"時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與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窗口期,長江經濟帶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戰略支撐區,亟須構建具有可持續性、系統性和包容性的增長機制。面向“十五五”,長江經濟帶發展應當立足問題導向,聚焦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和高水平開放“四高”發展自標,為區域“多彩\"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一)高質量發展:綠色轉型全面推進,創新驅動加速突破
在高質量發展的主線下,長江經濟帶正面臨雙重壓力和多重挑戰。一方面,綠色轉型進入深水區,傳統高耗能產業亟須低碳化升級;另一方面,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依然存在,區域創新能力尚未形成協同合力。當前,長江經濟帶沿線集中了大量傳統制造業,其發展慣性和路徑依賴明顯,綠色低碳轉型在技術路徑、資金投入、制度激勵等方面仍存顯著障礙。與此同時,部分地區產業體系尚處于中低端水平,數字化滲透率與綠色工藝替代率偏低,技術升級能力與環保標準執行力不匹配。區域內產業結構趨同、空間分布重疊現象突出,制約了產業鏈上下游的資源優化配置。根據長江經濟帶11省市“十四五\"規劃,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例,長江經濟帶11省市中有5個省市將其列為主導產業或新興產業,而裝備制造業亦在11個省市中均有布局①區域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存在高度趨同性,潛在加劇了資源配置內卷和區域間無序競爭,不利于上中下游產業鏈形成高效分工和協同發展機制。
面向“十五五”,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應聚焦綠色轉型與創新驅動的深度融合,構建以技術突破和綠色效率為核心的新型產業體系。一方面,應加快推進傳統產業的綠色低碳改造,推動數字技術和高端制造業深度融合,協同構建綠色制造、綠色能源與綠色供應鏈體系,培育綠色智能制造新動能。另一方面,應加強區域產業協同,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引導資金、技術、勞動密集型產業從東部向中西部、從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轉移。此外,需完善創新生態體系,強化研發投人和人才培養,促進新興產業集群加快發展,推動產業向價值鏈中高端躍升。
(二)高品質生活:人民城市理念持續深化,空間品質更新優化
隨著高質量發展向更加全面、均衡、可持續方向拓展,提升居民生活質量、優化人居環境、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正成為長江經濟帶區域治理現代化的重要目標之一。近年來,長江經濟帶在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提升城市宜居性、拓展公共空間供給等方面取得積極進展,但整體上仍面臨多層次、結構性矛盾的現實約束。一方面,人口流動與城市空間布局之間的不匹配問題日益凸顯。部分超大和特大城市主城區人口高度集聚,城市空間資源趨于飽和,生態環境承載力接近臨界點,公共服務壓力持續加大,導致宜居性下降、“城市病\"風險加?。欢鈬貐^和中小城市則同時面臨人口外流與基本服務供給不足的“雙重約束”,導致教育、醫療、交通等公共資源分布不均,空間品質和生活便利性差異顯著。另一方面,在高強度開發和空間再利用過程中,低技能人口的生存空間被不斷擠壓,城市空間日益趨于分層分區,不同人群之間的生活質量差距持續擴大。同時,部分城市的社區韌性不足、公共健康基礎設施滯后,尤其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暴露出基層公共空間配置不足、治理能力碎片化等問題,城市更新與民生改善之間尚未真正實現閉環聯動。
面向“十五五”,推動城市空間結構優化和生活品質系統提升,需更加注重“以人為本\"理念,從基礎設施建設導向轉向生活服務導向,從空間物理更新轉向公共價值重塑。一方面,應推動形成“多中心一多層級一多尺度\"的空間功能格局,構建完善的多層次公共空間體系與“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提升社區尺度下的空間公平性和資源可達性。另一方面,應加快綠色開放空間和數字服務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增強城市空間的生態彈性和治理智能化,推動從單一功能城市向生態宜居、復合共享的韌性城市轉型。
(三)高效能治理:數字化治理提速升級,安全底線鞏固強化
近年來,長江經濟帶在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取得積極進展,區域治理的制度體系日益完善,協同能力持續提升。然而,面對跨區域協調日益復雜、生態系統壓力持續加劇、數字治理能力分化等問題,現有治理模式在整體協調性、智能響應性、風險防控韌性方面仍存在顯著短板。一方面,跨省域的協同治理機制尚未有效建構。當前,長江經濟帶各省市更多聚焦于省域內部的一體化治理,省際協作機制的構建則相對滯后。尤其是在應對生態環境保護、流域污染治理、跨區域應急聯動時,仍缺乏穩定的制度化合作框架,導致信息壁壘、責任分散、資源配置效率不高等問題持續存在。另一方面,數字化治理體系建設呈現“分段推進、分級建設”特征,不同省市在信息基礎設施、數據標準、平臺接口等方面缺乏統一規劃,導致數字平臺割裂、治理邏輯不一,嚴重制約了流域整體治理的智能協同能力。各地在政務信息系統和生態監管平臺運行以及應急響應機制構建過程中技術架構差異較大,難以實現高效的信息共享和聯動響應此外,長江流域生態系統整體脆弱性較高,在產業梯度有序轉移、資源開發強度上升的背景下,部分區域面臨生態承載力臨界、生態邊界模糊、環境風險外溢等新挑戰。疊加洪澇災害、突發污染事件與極端氣候頻發等因素,傳統治理手段在時效性和適應性上已難以滿足復雜系統性風險的管控需求。
面向“十五五”,長江經濟帶高效能治理一方面應完善跨區域、跨部門、跨層級的數據信息共享和流程互聯互通,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基礎制度,深化政務服務合作,優化營商環境??缡∮騾f同調度、數據共享、平臺互聯將成為治理體系演進的標志,從技術工具向治理現代化的轉變將是“十五五\"期間高效能治理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生態治理將由工程治理向系統韌性提升轉變,生態監測、災害預警與應急響應的融合機制將成為生態治理的新常態。長江經濟帶的高效能治理將從碎片化走向集成化,從靜態管控走向動態適應,治理效能和生態韌性將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基礎變量。
(四)高水平開放:海權陸權開放并重,區域聯動縱深發展
在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背景下,長江經濟帶作為國家東西向大通道和內外聯通紐帶,承擔著整合國內資源、鏈接國際市場的重要任務。依托“黃金水道”與長江沿線綜合交通走廊,長江經濟帶在貨物流通、產業鏈接、貿易輻射等方面形成顯著優勢,是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外向型經濟格局的重要戰略支點。其中,以上海為核心的長三角地區在推進高水平開放方面長期發揮著引領作用。近年來,上海圍繞“五大中心\"建設持續增強全球資源配置和規則對接能力,通過功能集聚與政策創新,有效帶動長江中上游城市如武漢、重慶、成都、合肥等地的開放能級躍升,初步形成干支聯動、梯次協同的區域開放格局。然而,從高水平開放視角來看,流域內部開放發展仍存在不均衡不充分問題。一方面,中小城市與核心城市之間在開放平臺建設、要素通達能力和政策機制協同等方面仍顯薄弱,影響了開放資源的下沉與空間聯動的廣度;另一方面,陸海統籌發展的整體協同性仍待提升,部分內陸城市尚未充分嵌入國家開放通道體系,開放格局在空間分布上呈現較強的等級性和斷裂性。隨著中歐班列、西部陸海新通道等國家戰略平臺日益完善,長江經濟帶的開放路徑正逐步從單一依賴東部沿海港口,向“向海拓展\"和“向陸延伸\"并重的格局演化。著力構建海權和陸權并重、東西互聯互通的高水平開放體系,成為未來提升長江經濟帶戰略能級和全球鏈接能力的方向。
面向“十五五”,長江經濟帶應在更高水平上構建以海權和陸權并重為特征、以內外貫通為目標的復合型開放體系,實現區域開放戰略的深度重構與功能進階。一方面,應持續強化以上海為龍頭的“向東向海\"開放格局,深化與國際市場的鏈接和融合,推動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的先行試驗與制度型開放。另一方面,應積極拓展“向西向陸\"縱深開放通道,充分發揮“一帶一路\"倡議、中歐班列、西部陸海新通道等戰略平臺的集聚帶動效應,推動成都、重慶等內陸節點城市縱深開放,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陸港型城市,打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向西通道,推動長江經濟帶邁向“協同性開放”。
三、“十五五”時期長江經濟帶“多彩”發展的重點舉措
面向“十五五”,長江經濟帶發展應堅持問題導向,統籌推進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和高水平開放四大發展目標,構建具有區域特色和戰略引領意義的“多彩\"增長體系(見圖1)。在高質量發展方面,要深化傳統要素賦能的“橙色\"增長和創新驅動引領的“金色\"增長,推動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加快形成現代化產業體系和協同創新格局;在高品質生活方面,應以“綠色\"增長夯實生態底座,以“青色\"增長推動文化傳承與創意融合,以“藍色\"增長優化公共服務和空間品質,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在高水平開放方面,應以“紫色\"增長強化區域協同和開放聯動,推動內外循環互促共進,打造更加開放包容的戰略通道和合作平臺;在高效能治理方面,需筑牢“紅色\"增長所代表的安全韌性體系,通過數字化治理和系統性風險防控提升治理現代化水平。
(一)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塑造現代化產業集 群競爭優勢
一是加快推進產業綠色轉型,推動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統籌推進高耗能、高排放行業綠色低碳改造,鼓勵高碳行業實施工藝替代和能源結構重塑,發展綠色制造、綠色能源、綠色物流等新興產業形態。充分發揮各省市比較優勢,針對產業發展的薄弱環節加強交流合作,推動新型顯示、集成電路、智能終端、汽車制造等重點領域加快融人全球綠色創新和產業分工體系。全面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綠色化、智能化、安全性,優化產業中研發、設計、制造、銷售、服務等環節在空間中的綠色配置,協同構建低碳、循環、高效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二是優化區域產業分工和空間布局,推動形成協同化、差異化的產業集群體系。加快構建沿江產業集群聯動機制,加強產業鏈協同合作,推動優勢產業延鏈、新興產業建鏈,推動上中下游城市在基礎研究、核心制造、高端服務等環節實現有效銜接。注重產業集群的網絡化和生態化發展,避免同質化競爭,提升區域整體集聚效率和抗風險能力。
三是推進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改造,提升產業體系整體效能。聚焦鋼鐵、化工、建材、裝備制造等傳統支柱產業,推動其加快向價值鏈中高端躍升,支持企業加大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的深度應用,培育壯大先進制造業,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增強產業對綠色材料、綠色能源等生態友好型產品的需求牽引作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
圖1“多彩”空間價值理論驅動路徑

(二)構建協同創新網絡,提升區域科技創新整體效能
一是加快構建綠色創新共同體。建立以綠色創新、產業金融為共同利益基點的利益共同體,匯聚政府、企業、科研機構、金融機構等各方力量建設綠色創新共享平臺,加強科教資源的優化組合和科技創新協同配合,共同開展綠色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推廣,形成全流域產業分工合作、環境協同治理、科技創新合作、要素流動與資源整合等良好發展態勢。構建以上海、南京、成都、武漢、重慶為重要節點的長江經濟帶科創走廊,共同打造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生態系統,推動“科技創新券\"在長江經濟帶范圍內通用通兌。
二是加快構建內聚外合的協同綠色科創網絡。立足長江經濟帶大院大所資源富集優勢,推動區域內高校、科研院所、龍頭企業深度融合,探索建立跨區域協同的聯合創新實驗室、聯合創新中心、產業技術研究院,提升基礎研究與應用轉化能力。鼓勵打造綠色技術創新聯盟,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綠色制造、生態環保等重點領域,推動科技成果在區域內高效流轉和就地轉化。面向全球科技前沿,培育壯大具有全球競爭力的跨國科技企業和創新型市場主體,支持其通過建設境外技術研發中心、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工程項目等多種方式,深度嵌入全球綠色創新網絡,提升長江經濟帶在全球綠色科技競爭中的地位和影響力。
三是優化創新生態,提升制度與政策供給能力。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科技金融支持和科研評價體系改革,構建覆蓋“揭榜掛帥一成果轉化一市場準入\"的全鏈條制度創新平臺;完善數據要素流通、綠色金融激勵等政策工具,為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提供穩定預期和制度保障。
(三)強化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夯實綠色發展生態基底
一是聚焦長江干支流、重要湖泊及沿江濕地等關鍵生態節點,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和生態廊道建設,提升自然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韌性。加強流域生態空間用途管控,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和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嚴格執行準入清單。加快建設流域統一的生態監測評估平臺,推動環境信息互聯共享和生態預警聯動,提升生態環境治理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二是加快建立健全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體系和核算技術規范。探索將生態產品總值與轉移支付資金掛鉤,構建特定地域單元生態產品價值評價體系、培育生態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推動生態資源權益交易,加快“生態銀行”等平臺建設。完善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與跨區域生態協同治理機制,構建跨省域生態補償標準核算方法體系,探索綠色產業培育扶持、生態旅游發展合作等多元化補償方式,構建政府、企業、個人以及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參與的補償體系,激發全流域參與生態保護的積極性。
三是探索生態產業新模式。依托長江經濟帶山水林田湖草系統和沿江多樣的生態資源稟賦,積極推廣“礦山修復 + 休閑文旅”“濕地保護 + 生態農業”“荒灘治理 .+ 新能源開發\"等生態產業融合發展示范模式。推動受損山體、廢棄地塊的生態治理與文旅功能重構相結合,在重塑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同時拓展綠色經濟空間。探索垃圾資源化、污泥能源化等資源再利用路徑,推動構建區域循環利用體系,增強生態修復的經濟可行性和可持續性。通過財政資金引導、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創新,吸引社會資本廣泛參與生態產業投資,形成生態保護、綠色能源與產業發展互促共進的良性循環。
(四)推動文化傳承與創意融合,推動長江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一是推動“文化 + ”融合發展,打造多元聯動的文化消費新生態。以“青色 + 橙色”“青色 + 金色\"等發展路徑,圍繞“文化 + 產業”“文化 + 創新”等融合手段,支持文博館、美術館、非遺工坊等傳統文化載體向“沉浸式、互動式、數字化\"轉型,打造一批集文化展示、體驗消費、創意設計于一體的文化消費新場景。鼓勵以“長江\"為主題的文創產品開發和IP品牌建設,培育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市場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的“文化 + ”產品與消費品牌,推動文旅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消費場景創新,發展閑暇經濟,為激發內需潛力和居民精神消費升級提供有力支撐。
二是積極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打造長江國際黃金旅游帶。系統梳理長江沿線文物遺存、歷史文化街區、非遺資源與自然生態景觀,構建“文化 + 生態 + 旅游”的融合發展格局。加快推進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重點區段建設,統籌“保護、傳承、展示、利用\"功能布局,打造兼具教育性、參與性和傳播力的國家級文化標志區。加快“智慧文旅\"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文旅消費公共服務平臺提質升級,完善聯程客票、電子客票、人臉識別、語音導覽、一鍵投訴、客流監測等功能,實現多交通方式無縫銜接、服務全流程智能化,提升游客體驗的便捷性和滿意度。
三是聚焦文化品牌塑造和傳承體系建設,深人發掘長江文化的時代價值,打造文化文明與經濟發展的“雙面繡”。在人文經濟學視角下,加強對長江文化遺產的系統梳理和價值挖掘,建立跨省聯動的文物和非遺保護協作機制,推動文化保護與城市更新、生態保護、公共空間建設統籌融合。系統整合長江航運文化、水利文化、紅色文化、民族文化等區域性文化資源,推動流域文化互鑒與融合發展,打造“萬里長江·文旅走廊\"重點工程。同步推進“長江文旅\"品牌的市場化運營和國際化傳播,打造覆蓋沿江九省兩市的整體品牌體系,推出精品文化線路、標志性文旅項目和系列文化節會活動,增強長江經濟帶文化文明的吸引力和對經濟發展的帶動力,實現文化價值與經濟效益的交融。
(五)促進公共服務融合發展,優化空間覆蓋與資源配置
一是強化以縣域為單元的公共服務網絡體系建設,加快城鄉公共服務設施一體化布局。圍繞教育、醫療、文化、養老、托育等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科學制定區域服務設施布局專項規劃,推動將城鄉統籌理念嵌人國土空間總體規劃體系。優先補齊農村地區、城鄉接合部、老舊社區等薄弱環節的設施短板,增強其對周邊人口的服務承載能力。引導優質公共服務資源適度下沉,鼓勵在小城市、中心鎮布局“小而全\"“小而精\"的服務節點,構建以縣域為單元、以中心城區為引領、輻射周邊鄉村的公共服務網絡。推動基礎設施的功能整合,提升服務設施的可達性和兼容性。
二是建立健全分層分類跨區域公共服務協同機制。針對現有公共服務供給碎片化、屬地化管理較強的現實局限,以城市群、都市圈為突破口,加快建立跨行政邊界的統籌協調機制和制度型合作平臺。探索推進區域教育聯合辦學、異地就醫結算、文化資源共建共享等協同服務模式,推動“共建共治共享”的服務協作格局。在省域統籌下,推動跨縣域異地就醫結算、養老轉接和托育協同等事項落地,提升區域一體化服務能力;在基層層面,推進“鄉村服務中心 ?+ 移動服務單元\"聯動運行,提升資源靈活調配能力。
三是加強數據資源統籌整合,建立多層級、多部門聯動的信息共享和協同調度平臺。推動形成“省級統籌、市縣協同、基層聯動\"的一體化管理格局,實現人群動態分布、服務需求波動與資源供給能力的精準匹配,提升城鄉公共服務的統籌配置效率和響應能力。
(六)深化區域協調機制建設,推進形成協同融通新格局
一是增進戰略銜接,形成區域協調融通發展合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與上海大都市圈分別位于長江的上游和下游,是“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節點,應以“雙圈協作”為抓手,探索形成上下游在重大項目聯動、平臺共建共用、政策機制協同等方面的協作機制,增強全流域國家戰略一體推進的系統性和協調性。特別是要依托下游長江口這一戰略區域,進一步強化與中上游地區的聯動機制,提升流域協同發展的引領帶動能力。
二是構建長江經濟帶多層次協作聯盟,提升跨區域協同能力。推動建立覆蓋政府、高??蒲袡C構、龍頭企業、行業協會等多元主體的長江經濟帶協作聯盟,打破區域、部門和行業壁壘,搭建常態化、制度化的合作平臺。重點圍繞綠色發展、產業協同、科技創新、生態保護、航運物流等關鍵領域,推動設立若干專項協作機制,如“綠色制造協同創新聯盟”“流域水資源統籌調度平臺”“區域產業鏈協作促進會”等。
三是開展各類新型區域合作,優化資源空間配置效率。支持長江經濟帶各省市間開展“新型飛地經濟合作”“蛙跳式對口合作”“托管式合作\"等新型區域合作,采取兩地共建、利益共享的模式,發揮發達城市對欠發達城市的引領帶動作用。
(七)健全多元安全韌性體系,統籌安全與發展的關系
一是強化生態安全風險防控體系建設。在長江經濟帶限制開發區域、禁止開發區域等生態重點區域,建立健全生態風險預警和動態監測機制,推動生態安全網格化治理。加強對非法占用生態空間、違規排污、生態破壞等行為的執法監管,完善生態突發事件應急響應機制。聚焦水污染、水土流失、生物入侵等流域生態安全風險,強化系統治理和源頭管控,提升流域防災減災能力。
二是提升應急管理數字化水平,構建區域聯動應急響應體系。針對長江流域干旱、洪澇等自然災害高發和多發的特性,推進災害監測、風險研判、預警發布、應急處置等環節的數字化轉型,完善跨區域協同的災害防控網絡。強化洪澇、地質災害等重大災害的應急演練和聯動機制建設,提高基層快速響應和統籌處置能力
三是進一步提升跨流域治理法治化水平。加強流域治理的制度協同和規則對接,健全跨省域協商機制與應急協調平臺,推動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強化政府間信息共享和制度對接,理順“行政邊界\"與“生態單元”“水文單元”之間的關系,構建與實際治理對象相匹配的制度響應機制,提升跨流域治理穩定性和治理彈性。Reform
參考文獻
[1]段學軍,王磊,鄒輝,等.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治理成效與綠色發展態勢[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22(8):1677-1684.
[2]王晨,吳建楠.長江經濟帶高新技術企業分布格局變化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地理研究,2025(3) :825-841.
[3]黃慶華,時培豪,胡江峰.產業集聚與經濟高質量發展:長江經濟帶107個地級市例證[J].改革,2020(1):87-99.
[4]涂永紅,任屹穎,郭彪.長江經濟帶城市綠色創新發展[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23(10):85-98.
[5]張學良,洪旭東.強化區域板塊合作,全力推進長江經濟帶更高質量發展[J].云南社會科學,2022(1):122-131.
[6]吳傳清,黃磊.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的難點與推進路徑研究[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50-61.
[7]李雪松.以區域協同融通推進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J].人民論壇,2024(24):65-69.
[8]肖漢平.發揮好長江經濟帶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關鍵作用[J].國家治理,2021(10):37-41.
[9]張學良.人民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N].解放日報,2024-11-19(011).
[10]張學良,楊煥煥.新時代江南文化活化與新江南文化[J].上海農村經濟,2023(6):5-9.
[11]趙慧.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注重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川渝攜手共建民生幸福圈[J].民生周刊,2025(11):56-57.
[12]張學良,王耀輝,韓慧敏.新時代以來區域協
調發展的成效、趨勢與展望[J].財經研究,2024(12):4-18.
[13]倪紅福,林淑君.“十五五”規劃面臨的發展環境、趨勢及重大問題[J].北京社會科學,2025(7):38-50.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iveness of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and the KeyMeasuresof the 15th Five-Year Plan Period
ZHANG Xue-liangXUAN Ze-yuan YI Jin-biao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isone of the major regional strategies related to the overall developmentof the country.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four high\" development goals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high-quality life, high-efficiency governance and highlevel openness,and combines the \"colourful\" growth paradigm of the theory of \"colourful\" spatial value to systematically review th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mad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in recent years,covering key areas such as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innovation-driven,ecological protection,culture and civilization,public services,regional synergy and security resilience,etc.The quality and sustainability of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has continued to improve,and a number of development outcomes that are iconic,leading and supportive have been initially formed.On this basis,it will conduct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outstanding bottlenecks and deep-rooted structural problems faced by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study and judge the new trendsand chan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its \"four highs\",and put forward thekeydirectionsof \"colourful\"development for the 15thFive
YearPlanperiod.These include: accelerating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and shaping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modern industrial clusters;deepening thecoll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and enhancing the overalleffectiveness of reg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trengthening the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ecosystems,and consolidating the ecological base for green development;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creativity,and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culture;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ublic services,and optimising the spatial coverage and resource alocation; deep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co -ordination mechanisms, andpromoting the new pattern of synergy and integration; improving the diversified security and resilience system, and coordin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curity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colourful\" development
(責任編輯:羅重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