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7543(2025)08-0087-16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均衡性和可及性,并將“到2035年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列為總體目標之一。公共服務標準化是均等化目標實現的必要過程和手段。進入新時代,中央著力推進民生改善工程,以服務型政府建設為引領,以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為重點,通過一系列優質的試點建設,總結經驗、層層推進,從而助推共同富裕實現[1]。2019年,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三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開展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級政府有序開展綜合試點和專項試點工作。2020年3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聯合發布《關于下達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項目的通知》,確定了51項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以下簡稱“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項目。從試點類型看,包括區域協調聯動試點 ①3 項、綜合試點11項、專項試點37項,涵蓋公共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多個領域。在開展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過程中,政府通過制定統一標準、提升服務質量和效率、優化區域資源配置,推進服務規范化和系統化,并通過政策引導、企業參與、制度創新、資源整合、效能提升等多樣化策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縮小貧富差距,確保不同社會階層均衡受益[2]。企業在享受地區優良服務供給的同時,也以多樣化方式協同參與政府的標準化試點創建,包括以市場化運營主體身份承接養老托育、社區服務等領域的標準制定和實施,以PPP模式與政府合作建設標準化設施,提供數字化解決方案助力服務平臺化等。從整體上看,試點建設通過“政府定標準 + 企業供給 + 第三方評效果”的協作機制激發市場活力,提供可持續的服務供給模式。
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建設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具有重要推動作用。一是激勵作用。政府作為訂單的發起者和資源配置的主導方,激勵企業在訂單驅動的模式中構建市場參與和社會價值提升的發展格局,在為企業提供市場機會的同時,推動其履行社會責任。二是監督作用。通過對訂單履行情況的動態評估和多層次一體化平臺的監測,促使企業在享受公共福利的同時,接受道德考量,確保企業對福利保障的踐行。由此可見,企業既是享受國家公共服務便利的受益者,又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參與者和貢獻者[3-4]。政府的公共治理能夠激勵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從而推動社會公正和企業高質量發展5。本文以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建設為準自然實驗,基于2013—2022年中國A股上市企業數據進行實證檢驗,進一步探討如下問題:第一,有學者認為在經濟人假設下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內在驅動力相對不足,在此前提下,政府通過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建設能推動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嗎?如何推動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第二,在何種情境下,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建設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有更強的影響效力?
本文可能的邊際貢獻包括:第一,利用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建設這一政策沖擊,檢驗政府治理下其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影響。已有文獻[7]利用文明城市創建這一外生沖擊事件討論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提升效應,本文則基于政府治理領域探討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建設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驅動作用,為全面推進公共服務標準化建設提供經驗證據。第二,從政府一企業關系層面探討試點建設對企業行為的影響。自2005年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出以來,關于其經濟后果的研究多集中在宏觀領域[8-10]。本文通過對政府訂單激勵和員工福利保障監督的路徑檢驗,彌補了公共服務標準化建設在微觀層面上以往研究的不足,豐富了政府治理下公共服務標準化經濟后果的研究。第三,通過區分不同區域特征、企業特征及試點類型,對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效果進行異質性分析,研究結論為推動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建設和有效引導微觀企業主體承擔社會責任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一、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說的提出
(一)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建設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影響
新公共管理理論主張將私營部門的管理技術移植到公共服務領域,借鑒市場競爭機制和企業管理手段提升公共部門的運行效率和服務品質[,通過契約治理,以合同外包的形式重新界定政府和市場的邊界,通過可量化的技術形成精細化管理和標準化管控體系,進而實現政府從管理者向監督者的角色轉變。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建設呈現顯著的制度創新和技術治理的雙重屬性:在制度層面,試點地區政府通過標準化方法重構服務配置和服務供給范式,引入市場機制將“有限政府\"的邊界拓展至市場領域,從而引導和激勵企業全面參與試點建設;在技術層面,政府通過可量化技術標準的建立以及各領域的“一體化\"數據平臺建設,倒逼標準化試點區域的公共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部門流程再造,進而提升試點建設部門的服務效能。這一實踐路線深刻體現了新公共管理的核心理念,即通過引入競爭性供給機制重構公共服務生產格局[12]。同時,借助公共服務標準化規制對試點建設參與企業進行合規監督,提升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自覺性和有效性。由此可見,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建設既是推動企業部門參與公共事業的核心內在動力,又是一種可被政府有效監督的組織性資源[13]
從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建設主體看,政府兼具規則制定者和技術賦能者的雙重角色。這種雙重角色的設定源于政府公共治理的目標,即通過有效的政策和技術手段確保所有公民能夠均等地獲取公平、優質、高效的基本公共服務。具體而言,政府作為規則制定者,要制定統一標準和認證體系、實施審計與監督、建立激勵機制,并完善法律框架[14],從而創造有利環境,支持個體與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作為技術賦能者,政府則依托數字化工具重構服務流程,并利用大數據監測服務表現,在推進服務標準統一的同時確保服務質量,進一步推動制度性治理和法治化建設[15]。此外,政府通過增強政策的合法性和可理解性,提高治理質量,增進公眾信任[,進而提升公共服務標準化建設的實施效果;通過多層級一體化平臺建設與信用評價體系等監督手段,提高標準化體系的有效性[17]。可見,在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建設過程中,一方面,政府以“推動之手\"賦能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通過為企業提供更多的投資機會8和穩定、公平、透明的經營環境[19],促進地區人才流動[20-21],實現公共服務領域的資源配置和公共創新[22;另一方面,政府通過平臺搭建和相關政策措施,引導企業及社會群體改善行為取向和決策偏好[23]。
企業是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試點的設立將直接影響到企業經營方式和市場參與行為,進而形成具有約束力的責任契約。同時,企業在參與試點建設過程中也會加大民生服務投入力度,強化對質量提升的認知,并在接受標準監督的同時增強企業對地方政府的信任感知。企業將更知曉其在公共服務領域的合作方式和責任分擔,以更高質量的產品或服務支持公共服務標準化的落實。如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涉及領域(教育、醫療、文體、社會保障等)的企業,參與政府采購活動,成為試點項目的供應商和實踐者,在擴大市場潛能[24的同時促進企業信用提升和資本積累[15],進而提高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主觀能動性。可見,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建設將為企業打通資本要素投入、資源流動以及企業行為改善的潛在路徑[25]。隨著政府在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建設中有效投人的增加,企業將以提供試點建設配套資源或技術服務支持等方式,拓展與政府的多方聯動,自覺接受政府的合規監督,承擔應盡的社會責任。
綜上,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建設可推動企業積極承擔道德和法律責任,兼顧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是促進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重要因素[26]據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說:
假說1:在其他條件一定的情況下,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建設能夠推動企業承擔社會責任。
(二)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建設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機制分析
經濟激勵與合規監督分別是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動力與約束。公共部門在企業社會責任中的關鍵作用包括促進合作以及實施強制性要求[27]。在企業管理領域,已有學者提出政府規制是推動企業以負責任的姿態開展經濟活動的關鍵因素[28],政府不僅是推動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還是推進企業踐行社會責任議題的主導力量[29]。本文認為,在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建設中,政府通過給予企業訂單支持的方式提高企業參與公共服務供給的主動性;通過制定公共服務標準化規則、平臺搭建及試點評估驗收等方式,提升企業對員工福利保障的責任分擔。
1.激勵視角:試點建設、政府訂單與企業承擔社會責任
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建設可為企業發展提供更多的資源和空間[5],體現政府對企業的經濟激勵。一方面,服務民生是地方政府促進地區商業發展、提高企業經營韌性的有效方式,旨在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健康穩定的外部環境保障[25]。另一方面,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依賴于外部資源的獲取,尤其是來自政府、市場和社會的資源支持[30]。具體而言,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建設為地區企業提供了一個明確的參與渠道[31],即通過為企業提供市場需求和項目訂單,引導企業從外界有效獲取企業經營發展所需的關鍵資源[32],并基于市場經營目標驅動自身踐行經濟責任。此外,既有研究認為與政府保持密切合作的企業在社會責任方面擁有更好的表現[33],更多的政府訂單能夠緩解企業不確定的需求前景并顯著降低融資成本,從而達成企業持續經營的目標。可見,在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建設中,政府訂單及其他資源支持將給予企業增信,在加強政府與企業合作互動的同時穩定市場預期[34]。
綜上,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建設以經濟激勵方式給予企業訂單支持,激勵企業參與試點建設項目,增強政府和社會公眾對企業的好感,實現經濟效益和責任目標的耦合。據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說:
假說2: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建設通過政府訂單激勵機制推動企業承擔社會責任。
2.監管視角:試點建設、員工福利保障與企業承擔社會責任
公共服務標準化既是落實國家標準的制度保障,又是規范企業履責的技術監督手段,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建設實現了政策執行與社會效益的統一[35]。政府通過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務標準化體系,構建員工權益保障的制度約束框架[36];通過依托標準化建設的數據互通平臺,實時監測勞動權益保障情況,進而推動企業受托責任的有效踐行[37-38];通過建立信用評價的數據互聯機制,將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險繳納數據納人政府征信系統,形成覆蓋財富分配、職業發展、社會福利的多維評價體系,促使企業對員工期許作出實質性回應。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建設構建了“政府監管—標準約束一企業響應一員工受益”的閉環系統,要求企業在政府監督和社會期望的雙重壓力下處理好自身與員工的關系,保障員工福利[39-40],遵循制度、經濟、社會及環境的行為準則,并依法承擔應盡的社會責任。
綜上,政府通過制定公共服務標準確保不同地區和群體均能享受到高質量的公共服務,包括系統化、規范化的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標準體系等。政府通過對企業的合規監督有效保障員工福利,促使企業將更多的資源用于承擔社會責任。據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說:
假說3: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建設通過員工福利保障監督機制推動企業承擔社會責任。
二、研究設計
(一)數據來源
本文以2013—2022年中國滬深A股上市企業為研究樣本。企業數據來自國泰安(CSMAR)數據庫,地區宏觀數據主要來自《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同時,本文對原始樣本進行如下處理:剔除樣本期內ST、*ST企業;剔除金融行業數據;剔除財務狀況異常及關鍵指標缺失嚴重的數據。為避免異常值對結果的影響,對連續變量采取前后 1% 的縮尾處理,最終得到3965家上市企業共計26499個樣本觀測值的非平衡面板數據。其中,有10698個企業一年數據作為實驗組,有15801個企業—年數據作為控制組,實驗組數據占總體樣本數據的 40.37% 。
(二)模型設定
2019年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聯合發布了《關于開展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工作的通知》,這是外生于企業社會責任承擔行為的政策沖擊,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準自然實驗。因此,借鑒焦豪等[4]王明秀等[42]的研究,本文構建了如下雙重差分模型,以驗證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建設對企業社會責任承擔的影響:
(1)
模型(1)用以檢驗本文假說1。其中, ?,i 表示企業 ,t 表示時間, CSR 是被解釋變量, Treat×Post 是解釋變量, Σ Controls是一系列控制變量,模型還控制了行業固定效應
城市固定效應(City_FE)以及年度固定效應
為隨機擾動項。 Treat×Post 的系數 β1 衡量了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建設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影響程度。
(三)變量說明
1.被解釋變量
被解釋變量CSR是企業社會責任承擔水平。借鑒韓珣和李建軍[43]的研究方法,選取CSMAR數據庫中“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報告基本信息表”中披露的12個方面衡量企業社會責任承擔情況。如果企業披露該指標,則賦值為1,否則為0,再將12個指標值加總用以衡量企業社會責任承擔水平。該數值越大,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程度越高。
2.核心解釋變量
核心解釋變量是 Treat×Post 。具體而言:Treat是處理效應,若企業位于試點設立地區,則定義為實驗組并將Treat取值為1,其余則為控制組并將Treat取值為 0LPost 是時間效應,鑒于2019年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等三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開展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工作的通知》,本文將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政策實施時間(2019年)作為政策沖擊年,對2019年及之后的樣本, ΔPost 取值為1;對2019年之前的樣本,Post取值為0。模型中系數 β1 如果顯著為正,則表明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建設推動了地區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假說1得證。
3.機制變量
本文基于激勵和監督兩個視角分析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建設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推動作用。從激勵視角來看,本文基于政府訂單數考察政府對企業的推動作用,具體借鑒唐大鵬等[34]的研究,采用企業當年政府采購訂單合同數量加1后取對數來考察企業所獲得的政府激勵程度。該變量數值越大,說明企業獲得的政府激勵作用越大。從監督視角來看,本文基于員工福利保障程度考察政府對企業的推動作用,具體借鑒汪圣國等[44]的研究,提取財務報表附注中“應付職工薪酬\"科目下的“養老保險費\"和“醫療保險費”,并以二者的本期增加額之和占工資薪金總額的比值度量企業對員工養老和醫療保險的福利保障,以此測度政府對企業的合規監督效果。該變量數值越大,說明企業接受的監督作用越強,其行為改善程度越高。
4.控制變量
本文借鑒相關研究[45-46]選取企業控制變量。考慮到部分財稅政策會對企業社會責任承擔產生推動作用,本文將其納入控制變量以盡可能地降低估計偏誤問題。最終確定的控制變量及其定義如表1(下頁)所示。
5.描述性統計
表2(下頁)報告了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CSR的樣本均值為5.804,中位數為7.000,說明樣本企業的社會責任水平存在一定程度的左偏;CSR的標準差為2.954,最大值為12.000,說明樣本企業的社會責任承擔情況分布并不均勻,社會責任承擔水平差異較大。此外,在回歸分析前,本文對主要變量進行了Pearson相關系數檢驗和Spearman等級相關系數檢驗,結果顯示主要變量的相關系數基本未超過0.5。同時,各變量方差膨脹因子(VIF)均遠小于10,平均VIF為1.33,表明該模型設定下變量之間不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問題,相關變量設置合理。進一步地,根據LM檢驗、F檢驗、Hausman檢驗結果可以確定固定效應模型適用于本文。
三、實證結果與分析
(一)前置檢驗
滿足平行趨勢假設是雙重差分模型開展因果推斷的關鍵。若存在嚴重內生性,將會導致基準回歸結果偏誤。為進一步驗證本文假說的有效性,本文參考劉金洋[4的研究方法,生成若干個以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申報當年為參照系的時序虛擬變量,并在剔除基期后將其與Treat進行交乘,形成新的交互項。平行趨勢檢驗如圖1(下頁)所示,在2019年政策實施之前,試點城市和非試點城市的企業社會責任承擔水平在時間趨勢上并不存在顯著差異,滿足平行趨勢假設的要求,表明本文的研究結論并不是由實驗組地區和控制組地區固有的時間趨勢造成的。而在試點項目設立當年及之后的年份,實驗組地區的企業社會責任承擔水平顯著為正。檢驗結果初步驗證了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建設對地區企業社會責任承擔的推動作用。同時,在進行基準檢驗之前,本文還進行了其他測試以確保當前模型設定不存在顯著的樣本自選擇問題①,最大限度地緩解內生性干擾,以方便開展基準回歸檢驗。
表1主要變量定義及說明

表2描述性統計

(二)基準回歸結果
表3(下頁)報告了基準回歸結果。為識別不加控制條件時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設立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影響,列(1)顯示僅納入主要解釋變量的回歸結果;為緩解因企業規模、資產利潤率、資產負債率等其他特征存在的潛在影響,列(2)報告了加入相關控制變量后的回歸結果;為進一步控制不可觀測的行業特征、時間趨勢,同時緩解城市試點中各個企業樣本的組內自相關問題,列(3)一(5)報告了依次持續加入行業、年份、城市固定效應后的回歸結果。結果發現,相較于列(1),隨著固定效應的增強,核心解釋變量的系數穩定在0.3附近,說明相較于沒有進行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試點設立后的地區企業社會責任承擔水平出現較為明顯的提升。其結果的經濟意義說明,當該地區城市批準設立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后,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程度相比控制組提升了0.295。這表明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建設是推動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重要外部力量[26],假說1得證。
(三)機制檢驗
前文的基礎回歸結果表明,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建設顯著提高了企業的社會責任承擔水平,從而驗證假說1。進一步地,為檢驗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建設能否通過政府訂單激勵機制和員工福利保障監督機制推動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本文借鑒李金城49和江艇[5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構建如下模型:
City_FE+Year_FE+εi,t (2)
模型(2)中,MV為包含不同驅動作用在內的機制變量,分別是政府合同訂單與員工福利保障 ?β1 是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建設對機制變量的估計系數,反映其對機制變量的作用大小與影響方向,其他變量與模型(1)一致。
圖1平行趨勢檢驗

1.政府訂單
已有研究驗證了政府訂單支持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影響[,認為政府以訂單簽訂為紐帶實施政策引導,通過建立政企協同發展關系,促進企業社會責任履行。因此,本文將政府訂單的代理變量代入模型(2)中進行回歸檢驗。表4列(1)顯示,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建設的回歸系數在 5% 的水平上顯著為正,即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建設有助于企業獲取更多的訂單激勵。可見,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建設能夠通過增進政府訂單激勵推動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假說2得證。
2.員工福利保障
已有研究驗證了員工醫療、社會保險繳納與企業社會責任承擔相關[52],認為政府建立和完善員工福利保障體系可對企業行為形成道德① 在前置檢驗中,本文進行了Heckman兩階段測試,即借鑒曾昌禮等[48]的思路,在Heckman第一階段中選擇地區固定資產投資強度(以地區人均固定資產投資強度衡量)作為是否進入Treat組的影響因素,也是Heckman兩階段的外生變量。其中,第一階段通過選擇模型獲得逆米爾斯比率IMR,本文重點關注第二階段在原基準模型中加入逆米爾斯比率后的IMR系數顯著性和主變量的系數顯著性。結果顯示,IMR系數并不顯著,且主變量(TreatxPost 0系數的方向和顯著性水平均與基準回歸結果一致,說明樣本不存在嚴重的自選擇問題。因篇幅有限,本部分檢驗已留存,若有需要可與作者聯系。
表3基準回歸結果

括號內為經企業層面聚類標準調整的t值;*、**、***分別表示在 10%.5%.1% 的水平上顯著。以下各表后
約束,促進企業對社會責任的承擔。因此,本文將員工福利保障的代理變量代入模型(2)中展開檢驗。表4列(2)數據顯示,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建設的回歸系數在 5% 的水平上顯著為正,即在政府合規監督下,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建設通過強化員工的福利保障推動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假說3得證。
(四)穩健性檢驗
1.傾向得分匹配
考慮到試點設立本身會因實驗組與控制組
之間協變量的存在而產生干擾,本文采用最近鄰1:3匹配的傾向得分匹配法(PSM)計算觀測變量的條件概率,并將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樣本在某些特征上進行匹配,使用匹配后的樣本重新進行回歸檢驗。回歸結果如表5(下頁)列(1)所示,即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建設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正向影響在 1% 的水平上顯著,證明基準回歸結果成立,進一步證實了前文結論的穩健性。
2.熵平衡
考慮到熵平衡可以在保留全部樣本的同時平衡高階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進一步彌補因協變量匹配過程中傾向得分匹配樣本量丟棄的問題,因而本文充分控制可測變量中的選擇性偏差,使用熵平衡匹配法(EBM)進一步緩解樣本選擇過程中的潛在問題,并使用匹配后的樣本再次進行回歸測試。表5列(2)的回歸結果表明,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建設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說明假說1的結論可靠,基準回歸結果穩健。
3.安慰劑檢驗
考慮到研究模型可能受其他隨機不可觀測因素的干擾導致估計結果出現偏差,本文借鑒劉長庚等[53]的研究,采用隨機抽取樣本構造交互項的方式進行證偽檢驗,即若構造的交互項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強度沒有影響,則說明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設立對實驗組企業的影響是真實的。為避免偶然隨機性因素的影響,重復檢驗1000次,估計系數的核密度函數以及P值如圖2所示。檢驗結果發現,估計系數整體分布在0附近,遠小于本文基準回歸中估計系數的真實值(0.295)。同時,估計所得系數也基本服從正態分布,多數P值大于0.1,安慰劑檢驗結果證實了本文研究結果的非隨機性,基準回歸結果穩健可靠。
表4機制檢驗

4.其他穩健性檢驗
在上述檢驗的基礎上,本文從如下四方面繼續進行穩健性檢驗,以提高本文研究結論的可靠性:一是替換被解釋變量。參考韓珣和李建軍[43]的研究,本文將打分賦值后的CSR變量進行標準化處理后重新進行回歸。同時,借鑒李增福和陳嘉瀅[54]的研究,本文進一步使用華證ESG得分作為企業社會責任的替代變量。二是剔除新冠疫情的影響。考慮到企業可能因疫情而導致財務指標異常,本文剔除2020年全部樣本數據后重新進行回歸檢驗。三是采用高維固定效應。考慮到不同公司所屬行業有一定差異,而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建設可能會使某些行業(教育、醫療等)在樣本期獲得更大推動,進而不同年份行業的差異會對結果產生一定影響,因而本文在回歸中進一步使用行業一年層面的高維固定效應,以更加準確地估計政策效應。四是改變聚類層次。考慮到試點建設后同一城市內企業的經營環境具有相似性,故將聚類穩健標準誤從企業層面更換為城市一年層面。上述穩健性檢驗的回歸結果如表5列(3)—(7)所示,即主要核心解釋變量的系數依然顯著為正,基準回歸的穩健性進一步得以提高。
圖2安慰劑檢驗結果

(五)異質性檢驗
本文針對不同區域差異性(地方政府財政壓力、地方公共服務投入力度)不同企業差異性(企業信息披露質量)進行異質性分析,試圖得到更多的實證結果以補充現有研究結論。
1.地方政府財政壓力
作為衡量地方政府財政健康的重要指標,地方財政壓力反映了政府財政收入與支出間的差距,直接影響政府的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和政策執行力度。本文通過構建財政壓力指數①衡量各城市的財政壓力水平,將其與全國各地區政府財政壓力的平均水平進行對比,并在此基礎上將樣本劃分為高組和低組進行檢驗。表6(下頁)列(1)和列(2)結果顯示,相較于高財政壓力地區,低財政壓力地區的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推動作用更強。這一結果符合預期,因為低財政壓力地區通常享有相對充裕的財政資源,使地方政府有更多的財政資源用于推動民生的改善和社會責任的引導。當政府財政更加健康、財政壓力較低時,政府往往能更有效地履行公共治理職能,如提供更多的基礎設施、社會福利保障等,從而為企業提供穩定、公正的政策環境和資源支持。
2.地方公共服務投入力度
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建設是解決民生問題投入不足的方式之一,也是對民生需求的回應[55]。本文將地方公共服務支出占總預算支出的比重作為地方公共服務投人力度的表征,將其與全國地方公共服務支出占比的平均水平進行對比,并在此基礎上將樣本劃分為高組和低組進行檢驗。表6列(3)和列(4)結果顯示,在地方公共服務投入占比高的地區,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建設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推動作用更顯著。這一結果符合預期,也與本文的主要研究結論一致,意味著企業的社會責任履行不僅受內部動機的驅動,而且受外部環境的深刻影響。即在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建設背景下,高投人的地方① 計算過程:(財政支出-財政收入)/GDP。
表5穩健性檢驗

政府能為企業創造更好的政策環境和資源支持,促使企業更加注重社會責任的踐行。換言之,公共服務投入力度高的地區不僅通過提高公共服務質量直接改善民生,而且通過引導、監督政府與企業間的協同,激發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形成政府治理與企業高質量發展的良性循環。
3.企業信息披露質量
信息披露質量是企業自律行為的重要體現,反映了企業的內在規范性[56]。通過向社會、投資者、政府披露更加透明、規范的報告及其他相關信息,企業能夠有效增強外部利益相關者的信任和支持。鑒于此,本文借鑒劉貫春等[5]的研究,采用深圳證券交易所每年對上市企業信息披露質量的評估指標(包括“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考察在不同自律表現下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建設對企業踐行社會責任的影響。具體而言,當企業信息披露質量被評為“良好”及以上時,歸類為信息披露質量高組,否則為低組。表6列(5)和列(6)結果顯示,在信息披露質量高的企業中,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對企業社會責任承擔的推動效應更顯著。這一結果符合預期,即信息披露質量更高的企業更有意愿按照社會規則和公共服務標準化的要求踐行應盡的責任,進一步驗證了企業自律特征在政府推動企業承擔社會責任中的差異化效果。
四、進一步分析
我國首批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具有多樣化特征。從試點類型看,可區分為綜合試點和專項試點。其中,綜合試點一般設立在具有較強經濟實力的地區,且不局限于單一領域,涉及教育、醫療、社保等多個領域的協調和資源配置;專項試點則更多集中于特定領域,專注于單一需求領域的試點建設,打造試點特色,解決特定領域問題,具有明確的目標和執行路徑。在試點建設過程中,綜合試點的政策執行范圍廣且需要參與企業進行跨行業、跨部門的協同和合作。專項試點則體現為精細化深耕特征,可進一步區分為醫療型、教育型、社會保障型及其他類型,重點關注聚焦領域及精準實施。就標準化體系建設而言,醫療型試點聚焦于疾病管理中心建立、平臺建設、病歷共享、人員配備、器械資源配置標準設定等;教育型試點注重“智慧校園\"建設、標準化辦學模式實施等;社會保障型試點關注社保平臺一體化互聯互通、社會保險繳納標準和保障政策等。此外,從試點層級看,不同屬地層級施行資源梯度配置,層級較高的試點區域統籌考慮、重點布局,層級較低的試點則按照常住人口規模合理布局。具體而言,市級單元(包含直轄市、副省級市以及地級市)試點的財政自主權更高,有自主制定標準規范權,重點考核區域協同成效;縣級單元試點建設更多依賴上級轉移支付,執行上級標準,以期提高地區滿意度。因此,本文進一步將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區分為市級單元和縣級單元。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樣本分類如表7所示。
表6異質性檢驗

為檢驗上述試點設立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產生的推動效果,本文借鑒韓先鋒等[58]的做法,檢驗單一試點設立政策的凈效應①,考察試點種類、內容以及地區層級差異的存在是否會有顯著性影響。檢驗結果如表8所示。其中,列(1)和列(2)的檢驗結果表明,綜合試點和專項試點建設對于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推動效果明顯。列(3)一(6)的檢驗結果表明,醫療型、教育型公共服務試點設立的系數顯著為正,符合預期。社會保障型試點和其他類試點的系數雖為正值,但不顯著,原因在于目前單一進行社會保障型試點的樣本量相對醫療和教育樣本量較小,統計檢驗效能不足導致無法充分反映其潛在的影響和結果偏差。列(7)和列(8)的檢驗結果表明,試點設立在市級單元的系數顯著為正,說明試點設立在市級單元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更具有推動作用。這是因為,雖然授權地方改革試點規劃一般遵循比例原則選擇地區,但市級單元的共同富裕指數、傳導和渲染效應比縣級單元相對更大和更強,因而市級單元的政策效果更明顯,符合預期。
① 以試點類型分類檢驗為例,為檢驗綜合試點的政策效力,剔除所有專項試點樣本后重新進行回歸檢驗;檢驗專項試點的政策效力時,剔除所有綜合試點樣本。專項試點內容類別、城市級別檢驗所用方法相同。
表7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樣本分類

表8進一步分析

五、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基于2013—2022年我國A股上市企業數據,以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政策作為準自然實驗,探究了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建設與企業社會責任的因果關系,得到以下結論:第一,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建設顯著推動了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且該結論在經過一系列前置檢驗和穩健性檢驗后依然成立。第二,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建設通過政府訂單激勵機制增強企業對經濟社會價值貢獻的責任承擔,通過員工福利保障監督機制增強企業對員工層面的社會責任踐行。第三,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建設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影響在不同區域環境和企業特征下具有異質性。從試點地區環境看,政府財政壓力較小、地方公共服務投入較大地區的推動作用更顯著;從企業特征看,信息披露質量高的企業社會責任承擔效果更好。第四,市級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設立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推動作用更強。
基于上述結論,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第一,構建多層次政府激勵和監督機制,推動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本文發現,激勵和監督是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建設賦能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重要影響路徑。地方政府應充分發揮“引路人\"和“監護者”的作用,在推動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過程中構建以經濟激勵和合規監督為基礎的綜合政策框架。一方面,政府可以通過訂單激勵手段引導企業在經營活動中自覺履行社會責任;另一方面,政府通過標準化體系完善政務規制建設,監督企業依法履行各項義務。通過搭建綜合政策框架,使政務發展與企業責任承擔相結合,助力政府治理目標與民生福祉的雙重實現。
第二,關注地方財政的承受能力,強化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建設的適配性。本文研究表明,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建設在財政壓力較小(公共服務投入力度較大)的地區效果更為明顯。鑒于綜合試點樣本大多分布于具有較強經濟實力的地區,政府應做好地區財政健康與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建設的統籌規劃,根據當地具體財政狀況、資源配置及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進行差異化政策設計。對于發展態勢較好、基礎設施較完備的地區,政府可實施綜合性試點,激勵企業參與多領域的責任踐行;對于財政較為薄弱的地區,政府應優先實施具有針對性和集中的專項試點,聚焦解決具體民生問題,如提升地方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服務的公平性和高質量。
第三,聚焦試點建設的區域特征,增強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的示范效應。本文結論表明,相較于縣級試點,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設立在市級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推動效果更大。因此,建議政府進一步推動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的精準布局,加強市級試點建設。可通過試點建設案例推廣等方式鼓勵試點地區探索和總結可行經驗,并通過優質試點的典型案例進一步引導縣級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建設的跟進,以促進全國范圍內公共服務標準化改革的深人。Refom
參考文獻
[1]SONGM,ANSH,MEIERKJ.Quality stan-dards,implementation autonomy,and citizensatisfaction with public services:Cross-na-tional evidence[J]. Public Management Re-view,2021,23(6):906-928.
[2]YANG G,XUE Y,MA Y. Social organizationparticipation,government governance and the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Evidencefrom 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Envi-ronmental Researchand Public Health,2019,16(16): 2996.
[3]肖紅軍,李偉陽,胡葉琳.真命題還是偽命題:企業社會責任檢驗的新思路[J].中國工業經濟,2015(2):102-114.
[4]伏潤民,繆小林,張彰,等.共同富裕目標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與財政改革:基于廣義國民收入的分析[J].經濟研究,2024(1):36-52.
[5]劉偉,滿彩霞.企業社會責任:一個亟待公共管理研究關注的領域[J].中國行政管理,2019(11) :145-151.
[6]GARRIGA E, MELé 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ories: Mapping the territory[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4, 53(1): 51-71.
[7]王雅莉,侯林岐,朱金鶴.文明城市創建如何“催生\"企業“道德血液\"?——基于企業社會責任視角的分析[J].財經研究,2022(6):64-78.
[8]李實.共同富裕的目標和實現路徑選擇[J].經濟研究,2021(11):4-13.
[9]李實,楊一心.面向共同富裕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行動邏輯與路徑選擇[J].中國工業經濟,2022(2):27-41.
[10]張培文,耿獻輝,盧華.基本公共服務何以影響縣域農民工市民化[J].財政研究,2023(12):34-48.
[11]HOOD C.A public management for all sea-sons?[J]. Public Administration,1991, 69(1):3-19.
[12]李軍鵬.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學理因由、典型模式與推進策略[J].改革,2013(12):17-29.
[13]BELLé N. Experimental evidenc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and job performance[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13, 73(1): 143-153.
[14]LOZANO J,ALBAREDA L, YSA T,et al.Governments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Publicpoliciesbeyond regulationandvoluntary compliance[M]. Springer, 2007.
[15]宗承剛,張殿鎮.小微企業參與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價值分析[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6(5):17-24.
[16]FUNG A.Varieties of participation in com-plex governance[J].Public AdministrationReview, 2006,66(S1): 66-75.
[17]翁列恩,胡稅根.公共服務質量:分析框架與路徑優化[J].中國社會科學,2021(11):31-53.
[18]FRIEDMAN E,JOHNSON S,KAUFMANND, et al. Dodging the grabbing hand: The de-terminants of unofficial activity in 69 coun-tries[J]. Journal ofPublic Economics,2000,76(3): 459-493.
[19]史宇鵬,李新榮.公共資源與社會信任:以義務教育為例[J].經濟研究,2016(5):86-100.
[20]夏怡然,陸銘.城市間的“孟母三遷”——公共服務影響勞動力流向的經驗研究[J].管理世界,2015(10):78-90.
[21]廖義剛,楊雨馨.公共服務有助于降低企業勞動力成本嗎?——基于地區教育投入水平視角的檢驗[J].經濟學(季刊),2024(1):254-270.
[22]陳勁,陽鎮,張月遙.共同富裕視野下的中國科技創新:邏輯轉向與范式創新[J].改革,2022(1):1-15.
[23]PEDERSEN M J. Activating the forcesof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Evidence from alow-intensity randomized survey experiment[J].PublicAdministrationReview,2O15,75(5): 734-746.
[24]蔣伏心,張恩蓓,卞元超.基本公共服務與城市創業活力[J].財政研究,2024(9):71-82.
[25]劉子碩,楊志安.公共服務供給與企業異地投資決策[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5(3):39-56.
[26]ZENG S X, XU X D, YIN H T, et al. Factorsthat drive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in volun-tary disclosure of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2, 109(3):309-321.
[27]FOX T, WARD H, HOWARD B. Public sec-tor roles in strengthening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 baseline study[M]. Washing-ton: World Bank,2002.
[28]CAMPBELL JL. Why would corporationsbehave in socially responsible ways? An in-stitutional theory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7, 32(3): 946-967.
[29]WANG R, WIJEN F, HEUGENS P P. Gov-ernment's green grip: Multifaceted state in-fluence on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actions inChina[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8,39(2): 403-428.
[30]李維安,李鼎,周寧,等.政府環保補助何以誘發企業綠色治理背離行為?——基于資源依賴理論視角[J].會計研究,2024(3):138-149.
[31]張邦輝,李丹姣,蔣杰.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中的公眾需求表達機制探究[J].改革,2020(5):139-149.
[32]許江波,齊云飛,許晨曦.政府采購與補助對企業創新的協同效應及作用機理探究[J].改革,2024(4):144-163.
[33]陳峻,鄭惠瓊.融資約束、客戶議價能力與企業社會責任[J].會計研究,2020(8):50-63.
[34]唐大鵬,鄭好,李開心,等.政府采購會激勵企業進行綠色創新嗎?[J].財政研究,2023(6) :35-50.
[35]王俊豪.中國特色政府監管理論體系:需求分析、構建導向與整體框架[J].管理世界,2021(2):148-164.
[36]MCBARNET D,VOICULESCU A,CAMP-BELL T. The new corporate accountability: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the law[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37]鄒立凱.唐繼鳳.梁強民營企業的員工福利實踐差異一基于制度印記視角的實證研究[J].管理評論,2023(6):217-232.
[38]ALT JE, LASSEN D D. Fiscal transparency,political parties, and debt in OECD countries[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6, 50(6):1403-1439.
[39]AUTORD H, HANDEL M J. Putting tasks tothe test: Human capital, job tasks, and wages[J].Journal ofLabor Economics,2O13,31(S1): S59-S96.
[40]靳小翠.企業文化會影響企業社會責任嗎?—來自中國滬市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會計研究,2017(2):56-62.
[41]焦豪,崔瑜,張亞敏.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與城市高技能創業人才吸引[J].經濟研究,2023(12):150-166.
[42]王明秀,張可云,高志剛.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對城市數字技術創新水平的影響—基于“寬帶中國”戰略的準自然實驗[J].改革,2025(2):105-118.
[43]韓珣,李建軍.政策連續性、非金融企業影子銀行化與社會責任承擔[J].金融研究,2021(9) :131-150.
[44]汪圣國,高嶺,黃永穎.國有股東持股能提高民營企業的社保遵從度嗎?[J].經濟管理,2022(7) :42-58.
[45]斯麗娟,曹昊煜.綠色信貸政策能夠改善企業環境社會責任嗎—基于外部約束和內部關注的視角[J].中國工業經濟,2022(4):137-155.
[46]梁上坤,趙美濤,張麗.固定資產加速折舊政策與企業環境社會責任表現[J].統計研究,2024(6):99-109.
[47]劉金洋.證監會行政監管與公司投資效率—基于隨機抽查制度的準自然實驗[J].會計研究,2024(4):126-136.
[48]曾昌禮劉需李江濤筆環保考核與企業綠色創新——基于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的準自然實驗[J].會計研究,2022(3):107-122.
[49]李金城.工業智能化的產業鏈韌性提升效應:理論機制與經驗證據[J].改革,2024(7):80-94.
[50]江艇.因果推斷經驗研究中的中介效應與調節效應[J].中國工業經濟,2022(5):100-120.
[51]韓旭,武威.政府采購能夠促進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嗎—基于精準扶貧視角[J].會計研究,2021(6):129-143.
[52]譚兵.社會保險與企業社會責任[J].學術研究,2005(7):83-88.
[53]劉長庚,谷陽,張磊,等.增值稅留抵退稅政策的就業促進效應[J].財政研究,2022(9):44-57.
[54]李增福,陳嘉瀅.企業ESG表現與短債長用[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3(12):152-171
[55]谷成,張家楠.財政分權、審計監督與地方政府回應性—來自市級民生財政支出的經驗證據[J].財貿經濟,2024(6):21-37.
[56]曹少鵬,江偉,石楚月.大客戶提升抑或降低了公司供應鏈透明度?—基于供應商名稱信息披露的經驗證據[J].會計研究,2023(3):34-49.
[57]劉貫春,葉永衛,張軍.稅收征管獨立性與企業信息披露質量—基于國地稅合并的準自然實驗[J].管理世界,2023(6):156-174.
[58]韓先鋒,勾亞楠,肖遠飛,等.數字生態文明建設中制度創新的力量:政策協同賦能的視角[J].中國工業經濟,2024(11):62-80.
TheImpact of the Pilot Constructionof National Basic Public Services Standardization on Enterprises' Social Responsibility
LIU Hong-xia HUANG YangYU Ying-min
Abstract: Standard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is a key strategy and necessary process to promote the achievement of the goal of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in China by 2035.The government increases the perception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rough a series of institutional designs,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common prosperity.Based on the data of Chinese A-share listed companies from 2O13 to 2O22,using the National Basic Public Service Standardization Pilot as a quasi natural experiment,a difference in differences model is adopted to test its promoting effect o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Research has found that the pilot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basic public service standardization h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level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and its transmission path is the government's order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employee welfare guarantee supervision mechanism. Heterogeneity testing found that in regions with low government financial pressure and high investment in public services,as well as in enterprises with high information disclosure quality,its driving effect is more significant.In addition,the impact of the pilot program at the municipal level is more prominent.
Key Words: pilot project for standard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s; social responsibility;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責任編輯:胡江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