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圖分類號:F32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7543(2025)08-0035-17
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科學研判糧食安全形勢及其演變趨勢,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基本要求。2004年以來,中國糧食連年增產或處于高產狀態,糧食產量在連續12年超過6億噸、連續9年超過6.5億噸之后,2024年首次跨越7億噸大關,達到70650萬噸,成為中國農業發展中的重大標志性事件。中國谷物產量自2015年開始連續9年超過6億噸之后,2024年也首次超過6.5億噸,達到65229萬噸。按年末總人口計算,2024年,中國人均糧食產量、人均谷物產量分別已達501.68千克和463.18千克①。那么,如何看待當前的中國糧食安全形勢?“十五五\"期間,中國糧食需求的變化趨勢如何?研判“十五五\"時期中國糧食安全形勢特別是糧食需求的變化趨勢,在政策上應該注意哪些問題?本文將就這些問題進行探討和分析。
一、當前是中國歷史上糧食安全狀況最好的時期
(一)與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相比,中國糧食產量和人均糧食產量的增幅均較為顯著
1998年10月,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肯定了中國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歷史性巨變,其重要表現之一是“糧食和其他農產品大幅度增長,由長期短缺到總量大體平衡、豐年有余,基本解決了全國人民的吃飯問題”。1998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進一步強調,“經過20年的改革和發展,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正在發生著新的階段性變化。主要農產品供給已由長期短缺變成總量大體平衡、豐年有余,農業的發展不僅受到資源的約束,還越來越受到需求的約束”,“近年來農產品出現銷售不暢、價格下跌農民收入增長速度下降,正是這種階段性變化的反映”,“要抓住這個機遇,把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切實轉到以提高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的軌道上來”。現在回過頭來看,當時對糧食安全形勢的判斷略顯樂觀,因為當時雖然糧食總量大體平衡、豐年有余,但歉年仍可能有缺。當時的農產品特別是糧食相對過剩、市場約束增大,既有階段性因素的作用,又有周期性因素的影響。階段性因素的作用體現為通過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提高農產品價格和加強國家對農業發展的支持,激發和調動了農民從事糧食生產經營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力水平邁上新臺階,推動全國糧食產量及其人均產量迅速增長,在由當時所處消費結構、產業結構決定的糧食需求水平下,基本解決了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周期性因素的影響體現為當時的糧食市場出現了階段性供過于求現象,但緊隨其后又出現了1999—2003年連續5年的糧食減產。可見,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中國出現的糧食供過于求現象,并不意味著任何年份都不會出現糧食產不足需問題。
按照中國現行統計口徑,糧食包括谷物、豆類和薯類。谷物產量占糧食總產量的比重通常在 90% 上下,20世紀90年代中期至21世紀初略低于 90% ,自2006年以來則略高于 90% ,2015年最高達 93.6% 。1996年全國糧食產量首次超過5億噸(50454萬噸)谷物產量首次超過4.5億噸(45127萬噸),1998年全國糧食和谷物產量分別達到51230萬噸、45625萬噸。按年末總人口計算,1998年全國人均糧食和谷物產量分別達到410.63千克和365.70千克。在谷物產量中,稻谷、小麥、玉米三大主糧品種占據絕對優勢。1996年以來,稻谷、小麥、玉米產量之和占谷物產量的比重,最低的為1996年 (96.0% ),最高的為2015年 (98.6% )。從三大主糧品種來看,1998年全國稻谷、小麥、玉米產量分別達到19871萬噸、10973萬噸和13295萬噸,人均稻谷、小麥、玉米產量分別達到159.27千克、87.95千克和106.56千克。但從1999年開始,中國糧食連續5年減產,到2003年全國糧食和谷物產量分別下降至43070萬噸和37429萬噸,分別較1998年減少 15.9% 和 18.0% (見圖1)。按年末總人口計算,2003年中國人均糧食和谷物產量分別減少至333.29千克和289.64千克,人均稻谷、小麥、玉米產量分別下降至124.32千克、66.93千克和89.63千克(見圖2、圖3,下頁)。

2004—2024年,中國糧食連續增產或處于高產狀態,期間僅有2016年和2018年糧食產量較上年略有減少,其他年份糧食產量一直較上年有所增長。但到2007年、2008年,全國谷物產量、糧食產量才分別恢復至略超過1998年的水平。2009年、2010年,全國人均谷物產量和糧食產量才分別恢復至略超過1998年的水平,分別為369.00千克和416.96千克。2024年,中國人均糧食產量和谷物產量分別較1998年增加91.05千克和97.48千克,分別增長了 22.2% 和26.7% (見圖2)。2024年,全國稻谷、小麥、玉米三大主糧品種產量分別達20753萬噸、14010萬噸和29492萬噸,人均稻谷、小麥、玉米產量分別達147.37千克、99.48千克和209.42千克。與1998年相比,2024年全國人均稻谷產量下降了 7.5% ,人均小麥和玉米產量分別增加了 13.1% !96.5% 。稻谷、小麥是中國兩大口糧品種,這一時期人均稻谷產量的減少量與人均小麥產量的增加量大致相當,但人均玉米產量增幅明顯。2024年,中國糧食產量首次超過7億噸,再次邁上歷史新臺階,糧食產量連續10年維持在6.5億噸以上;且2023年和2024年,中國稻谷、小麥、玉米庫存消費比均在 65% 以上,遠高于國際公認的糧食安全警戒線 (17%~18% )。正是如此,我們才說當前是中國歷史上糧食安全狀況最好的時期。
(二)中國糧食及其主要品種的凈進口量雖然明顯擴大,但谷物及稻谷、小麥、玉米等三大主要糧食品種自給率仍然維持在較高水平
1996年,中國糧食凈進口量為970.7萬噸,其中主要是谷物凈進口,而谷物進口又主要是小麥凈進口。同年,谷物凈進口量為1010.5萬噸,超過糧食凈進口總量;小麥凈進口量為824.6萬噸,大米、玉米凈進口量分別為49.6萬噸和
圖21996—2024年中國人均糧食和谷物產量的變化
數據來源:根據歷年《中國統計年鑒》數據整理。

圖31996一2024年中國人均稻谷、小麥、玉米產量的變化
數據來源:根據歷年《中國統計年鑒》數據整理。

28.2萬噸。1997—2000年,雖然小麥仍呈凈進口狀態,但糧食及其中的谷物、谷物中的大米和玉米一直呈現凈出口狀態。從2003年開始,中國糧食凈進口量呈現在波動中擴大的態勢。從2009年開始,中國谷物凈進口量經歷在波動中擴大后,近年來呈現高位波動狀態(見圖4)。從2011年開始,在大多數年份,大米呈現凈進口狀態,凈進口規模總體不大,但年度之間波動較大。小麥經歷了多年的凈進口、凈出口交替后,從2009年開始穩定處于凈進口狀態,且凈進口規模呈現在波動中擴大的態勢。玉米直到2009年一直處于凈出口狀態,雖然年度之間凈出口規模波動較大;但自2010年開始玉米由凈出口轉為凈進口,且凈進口規模在總體上呈現迅速擴大的態勢。大豆在1996年由之前的凈出口轉為凈進口,盡管各年之間凈進口規模有所波動,但在總體上呈現迅速增加的態勢(見圖4、圖5)。中國加入WTO,推動了農業對外開放進程,導致中國農業參與國際分工合作的廣度和深度都有明顯增加,統籌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近年來,中國部分農產品凈進口規模的擴大,固然有國內需求增加的因素,但也與更加重視統籌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有較大關系。當然,部分農產品國內價格高于國際價格,導致價差驅動型進口明顯增加,也是導致近年來中國部分農產品凈進口規模擴大的重要原因。
隨著糧食及其主要品種凈進口規模的不斷擴大,糧食及其主要品種的自給率總體上呈現下降態勢,但谷物自給率仍保持在 90% 以上的高水平,尤其是稻谷、小麥自給率一直處于高位,保障了中國口糧絕對安全(見表1,下頁)。2024


年,糧食自給率下降至 81.98% ,但谷物自給率仍然高達 93.03% ,稻谷、小麥、玉米自給率分別達 99.62% ) 92.61% 和 95.58% 。
(三)近年來中國大豆進口增長較快且規模較大,但這并不能說明中國糧食安全形勢嚴峻
近20多年來,中國糧食自給率下降幅度較大,主要是受大豆凈進口規模迅速擴張和自給率較大幅度下降的拖累。2008年以來,中國大豆凈進口量占糧食凈進口總量的比重最高時為2008年 98.5% ),最低時為2021年 (59.8% ),2019年和2024年分別為 82.5% 和 67.6% 。中國大豆自給率2015年最低( 15.6% ),2024年為18.4% ,而且這是在近年來實施“加力擴種大豆油料\"政策的背景下實現的。中國大豆常年產量不足1500萬噸。近年來,國家出臺了穩定大豆生產的一攬子支持政策,提高大豆生產者補貼,加大金融信貸支持,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開展糧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1,甚至將大豆生產納人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考核等,推動了大豆產量的增加。但加力擴種大豆后,大豆產量也僅略高于2000萬噸,大豆產量明顯小于需求。
當前中國糧食凈進口往往主要表現為大豆凈進口,大豆凈進口量占據糧食凈進口量的2/3左右,是中國現行糧食供給體系的突出短板。但從中國人均耕地面積少等資源稟賦的實際情況來看,大豆大規模進口有其必然性,甚至是為保障谷物較高水平自給率而需付出的代價。考慮到這一點,雖然近年來中國糧食凈進口規模較大,甚至凈進口量增加較快,但并不代表中國糧食安全形勢嚴峻。評價糧食安全形勢不能脫離國情農情,特別是資源稟賦特點。在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背景下,也要考慮深度參與國際分工、培育農業比較優勢的需求。
1995年及其以前,中國還是大豆凈出口國。當時,中國對大豆進口施行配額管理,配額數量由政府根據需求確定。從1996年開始,順應WTO對關稅的要求,中國將大豆進口管理調整為關稅配額制,配額內關稅 3% ,配額外關稅114% ,推動中國由大豆凈出口國轉為大豆凈進口國。1999年中國取消大豆進口關稅配額,放開大豆市場,對大豆進口施行單一的 3% 關稅。此后,中國大豆進口迅速增加,成為全球最大的大豆消費國和進口國。這主要源自國內對豆油、豆粕需求的迅速增長,但政策調整也對中國大豆貿易由凈出口國轉為凈進口國發揮了重要的催化劑作用。大豆是豆油和豆粕生產的主要原料,榨油形成的豆粕則是養殖業飼料蛋白的重要來源。研究大豆需求,很多人一直關注城鄉居民對豆油需求的迅速增長。但實際上,養殖業迅速發展導致對飼料蛋白需求的迅速擴張,也是推動大豆需求乃至大豆進口迅速增長的重要因素。中國大豆產量低、生產成本高,與玉米、水稻等作物種植在比較利益上存在較大差距,制約了大豆播種面積增加甚至一度導致大豆播種面積有所減少,進而導致國內大豆產量長期徘徊或增長乏力,大豆需求缺口只能通過進口來彌補。
1995—2012年,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全年購買食用植物油由7.11千克增加到9.14千克,農村居民人均食用植物油消費量由4.25千克增加到6.93千克。2015年全國居民人均食用植物油消費量為10.0千克,近年來年際波動較大,2023年達9.4千克,但2022年前人口增長仍是推動食用植物油消費增長的重要因素。從種植比較效益來看,2004年中國種植大豆每畝現金收益是242.12元,種植玉米、稻谷、小麥每畝現金收益分別為318.25元、484.70元和318.96元,種植大豆每畝現金收益分別僅及玉米、稻谷、小麥的76.1%.50.0% 和 75.9% ;2023年,種植大豆每畝現金收益是340.55元,種植玉米、稻谷、小麥分別是862.81元、616.32元、545.42元,種植大豆每畝現金收益分別僅及玉米、稻谷、小麥的$3 9 . 5 \% . 5 5 . 3 \% . 6 2 . 4 \% ^ { \textregistered } 。$ 相較于稻谷、小麥、玉米生產,中國大豆生產機械化程度低、單產低、比較利益低,且大豆種植對土壤要求高,如果像種植玉米、水稻等作物那樣出現重茬、迎茬現象,將會導致減產。因此,除少數特殊地區外,大豆在與玉米、稻谷等糧食作物爭奪耕地的競爭中往往處于劣勢。
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滿足中國大豆需求需大量依靠進口,這種格局難以根本改變。隨著城鄉居民收人和消費水平的提高,特別是飼料糧需求的增長,即便不考慮未來大豆需求的增長,假設未來中國東北地區大豆產量能夠在2023年基礎上再增加1倍,按2023年中國大豆表觀消費量(國內產量 + 凈進口量)計算,中國大豆自給率也僅為 28.1% 。因此,有人期望通過加力擴種大豆,將中國大豆自給率提高到 30% 以上。然而,除非大豆單產水平的提高能有明顯突破,否則這是不可能的。如果經過努力,未來能將大豆自給率提高到 25% 左右,大豆自給率已較2023年和2024年分別提高5.5個和6.6個百分點,這就是非常樂觀的結果了。2019—2023年,中國大豆產量增加了275.0萬噸、播種面積增加了1142.1千公頃;其中,黑龍江省大豆增產量分別占全國大豆增產總量的 53.5% 、播種面積增加量占全國大豆播種面積增加量的 41.0% ;內蒙古自治區大豆增產量和播種面積增加量分別占全國的 6.7% 和 4.0% 。近年來,中國東北大豆種植帶北移,導致可種植區域擴大、高產晚熟品種增加;而高產晚熟品種往往單產較高,有利于增加中國北方地區的大豆產量。但隨著氣候變暖,在積溫、降水增加的同時,病蟲害和因突發極寒天氣導致的低溫冷害、霜凍災害等災害風險也明顯增加。況且,從省際大豆生產每畝現金收益的比較來看,作為全國大豆生產前兩大省份的黑龍江和內蒙古大豆生產比較利益較低,也會制約其大豆種植面積的擴大。
近年來,中國大豆凈進口規模的迅速擴大,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國人多地少的資源稟賦特點決定的,也是中國深度參與國際分工背景下的理性選擇。基于中國人多地少的資源稟賦特點,要保證所有主要農產品消費都主要依靠自給,不符合統籌“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并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要求。與國外生產的大豆相比,中國生產的大豆出油率低、價格明顯偏高;且因多數靠農戶分散經營,導致產品標準化程度低,在作為榨油用途與國外大豆的競爭中往往具有品質劣勢。長期以來,國內大豆價格一直高于國際大豆價格,中國大豆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較弱。中國每千克大豆生產的總成本居高不下,且高出美國每千克大豆生產總成本的幅度逐步拉大,導致從國際比較來看中國大豆種植逐漸喪失比較優勢。從2023年每千克大豆生產的總成本來看,中國為6.31元,美國為3.09元,中國比美國高104.2% 。2005—2023年,中國每千克大豆生產的總成本年均增長 6.48% ,高于同期美國大豆每千克總成本的增長速度 (3.08% )。
中國大豆主產區與主要加工能力的空間分離,也是推動大豆進口迅速增加的重要原因。中國大豆最大的主產區在東北地區,主要生產油用大豆,含油量較高,但蛋白質含量較低。以2023年為例,全國大豆產量2084.2萬噸,其中來自黑龍江、內蒙古兩省區的分別占 44.5% 和11.7% 。四川和黃淮海兩個主產區生產的大豆蛋白質含量高,但含油率較低,適合生產豆腐、豆漿等豆制品,不太適合榨油,因而其市場需求比較有限。中國大豆加工能力布局主要是在東南沿海地區,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國際糧商通過并購中國大豆加工企業,形成對中國大豆加工能力的控制。來自東北的大豆從分散經營的農戶經收購、陸運再到海運運到東南沿海的大豆加工企業,物流費用往往較高;而主要來自阿根廷、巴西、美國的進口大豆,往往具有明顯的價格和水運運費優勢。因此,長期以來,中國大豆消費市場逐步形成食用主要依靠國產大豆、油用主要依靠進口大豆的格局[1]。
二、中國解決糧食安全成就的國際比較
國際上沒有與中國口徑一致的“糧食\"概念,在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andAgricultureOrganizationoftheUnitedNations,FAO)的食物統計和中國糧食統計中,可比口徑是谷物。國內文獻經常引用FAO 的“糧食安全\"(Food security)概念,但其準確譯法應該是食物安全或食品安全。當然,在現代漢語語境下“食品安全”多有與人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等公共衛生相關的特定含義,為避免混淆或誤用,我們認為還是譯為“食物安全\"為宜。FAO的食物安全概念是指“所有人在任何時候都能通過物質、社會及經濟渠道獲得充足、安全和富有營養的食物,滿足其用于積極、健康生活的膳食需求和食物偏好”2]。在研究中國糧食安全問題時,FAO的這種食物安全理念可作為重要參考,但是對FAO的“食物”概念和中國的“糧食\"概念在內涵、外延上的不同應該心中有數。
根據FAO數據庫,2023年中國谷物總產量64173.17萬噸,較位居全球第2位的美國谷物產量高 38.7% 。而谷物產量位居全球第3~5位的印度、巴西、俄羅斯谷物產量之和為66718.60萬噸,僅比中國谷物產量高 4.0% 。同年谷物產量位居全球第6~10位的印度尼西亞、孟加拉國、法國、阿根廷、烏克蘭谷物產量之和為32394.74萬噸,僅為同年中國谷物產量的 50.5% 。從人均量來看,2023年中國人均谷物產量451.10千克,位居世界第36位,較全球191個國家或地區人均水平(388.96千克)高 16.0% ,而同年全球人均谷物產量位居前35位的國家谷物總產量為144882.02萬噸,相當于同年中國谷物產量的2.26倍。雖然這些國家人均谷物產量為959.27千克,相當于中國的2.13倍,但這些國家人口總數為151033.03萬人,僅比中國多 6.2% 。在全球人口超過1億人的16個國家中,2023年中國人均谷物產量僅次于美國、俄羅斯、巴西、越南,這些國家分別位居全球人均谷物產量第10、18、27和35位,分別為人均1346.91千克、939.96千克、738.26千克和477.67千克;人均谷物產量緊隨中國之后的孟加拉國人口17146.70萬人,人均谷物產量375.15千克,位居全球第41位。在同年FAO統計的191個國家或地區中,人均谷物產量低于中國的有155個國家或地區,總人口512073.45萬人,相當于中國人口的3.60倍;人均谷物產量203.49千克,僅為中國人均谷物產量的 45.1% 。
在FAO的食物平衡表中,食物(food)包括谷物、淀粉類根莖植物、糖料作物、豆類作物、油料作物(大豆屬于油料作物)植物油脂、蔬菜、水果、刺激類食品(咖啡、茶等)肉類、動物脂肪、蛋、魚類和海產品、水產品和其他。而根據《中國統計年鑒》相關指標解釋,在中國現行糧食產量統計中,糧食包括谷物、豆類和薯類,谷物包括稻谷、小麥、玉米、谷子、高粱、大麥、燕麥、蕎麥等;豆類是以食用種籽及其制成品為主的一類豆科作物,包括大豆、綠豆、紅小豆、雜豆等;薯類包括甘薯和馬鈴薯,不包括芋頭和木薯,并且按5千克鮮薯折1千克糧食計算。可以依據中國糧食產量統計口徑和FAO數據庫中谷物、豆類、大豆、甘薯、馬鈴薯等相關產量數據,按照糧食產量
谷物產量 + 豆類產量 + 大豆產量 + (甘薯產量 + 馬鈴薯產量)/5,粗略計算出各國糧食產量和人均糧食產量。需要說明的是,因中國相關細分統計指標在具體口徑上與FAO仍有不同程度的差別,由此計算的中國糧食產量與國家統計局的糧食產量數據稍有差距,但差距不大,因而可作為分析參考。以2023年為例,據此計算的中國糧食產量是69503.05萬噸,而同年國家統計局的糧食產量數據是69540.99萬噸,前者相當于后者的 99.95% 。
計算結果發現,按照中國糧食產量口徑計算,2023年中國糧食產量較產量位居全球第2位的美國多出 19.3% ,較產量位居全球第3、第4、第5位的印度、巴西、俄羅斯分別多出62.5% 、 122.8% 和 357.6% ,較產量位居全球第6~10位的阿根廷、印度尼西亞、加拿大、烏克蘭、法國糧食產量之和(37199.67萬噸)還多出 86.8% 。從2023年人均糧食產量看,中國位居全球第36位,為人均488.57千克,較同年全球191個國家或地區的平均水平(458.58千克)高 6.5% 。同年,在人口超過1億人的16個國家中,人均糧食產量高于中國的僅有美國、巴西、俄羅斯三國,其中美國最高,人均1696.13千克,位居全球第8位;巴西人均糧食產量1477.48千克,位居全球第12位;俄羅斯人均糧食產量1044.31千克,位居全球第18位。越南人均糧食產量483.50千克,位居全球第37位,僅次于中國;孟加拉國人均糧食產量392.60千克,位居全球第42位。人均糧食產量高于中國的35個國家或地區2023年糧食產量合計178693.25萬噸,人均糧食產量1256.44千克,相當于中國人均糧食產量的2.57倍;但這些國家或地區總人口142222.23萬人,還較中國人口(142258.49萬人)略少。而人均糧食產量低于中國的155個國家或地區2023年總人口520884.28萬人,人均糧食產量232.55千克,僅為中國人均糧食產量的 47.6% 。
據FAO數據,2023年中國谷物進口、出口量分別為5785.28萬噸和165.68萬噸,谷物凈進口量為5619.6萬噸,占同年谷物產量的 8.8% 。仍按前述FAO數據折算成中國糧食口徑的計算公式,2023年中國糧食進口16469.01萬噸,出口202.15萬噸,凈進口16266.86萬噸,占當年糧食總產量的 23.4% ;按照自給率
產量/(產量 + 凈進口量)的計算公式,糧食自給率為 81.0% 。而在2023年中國糧食凈進口量中,主要是中國糧食統計中的豆類(包括FAO食物口徑的豆類和大豆)特別是大豆凈進口量,二者分別占糧食凈進□量的 65.5% 和 63.5% 。而在FAO口徑中,大豆屬于油籽、油果和油仁作物類。
綜上,可得到如下結論:第一,作為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近年來中國主要依靠自己解決糧食安全問題,將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這本身就是對世界糧食安全的重要貢獻。第二,中國糧食安全狀況在國際上處于較好水平。2023年,中國谷物和糧食的人均產量均位居世界第36位,在同年全球191個國家或地區中按人均糧食產量從高到低的排序,中國位居前 20% 的國家之列。在全球人口超過1億人的
16個國家中,中國人均糧食產量位居第4位。如果考慮到中國已經打贏脫貧攻堅戰,在整體上消滅了絕對貧困;在此基礎上,近年來國家又致力于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有效銜接,并將防止規模性返貧致貧作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底線要求,情況更是如此。因為中國脫貧攻堅戰已取得全面勝利,而中國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將“兩不愁、三保障\"作為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標,其中“不愁吃\"與糧食安全成就密切相關,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防止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的最重要物質基礎。而食物不足發生率、中度和重度糧食不安全發生率、健康膳食成本是聯合國關于糧食安全狀況的重要官方監測指標[3,中國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和防止規模性返貧致貧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利于顯著降低這些指標值,從而改善微觀甚至中觀層面的糧食安全狀況,夯實糧食安全的根基。
三、“十五五\"時期中國糧食需求將達到峰值,目前已進入峰域
(一)考慮資源稟賦約束,“十五五\"時期中國糧食需求將達到峰值
研判當前乃至“十五五\"時期的糧食需求,可以借鑒國際經驗,但也要考慮國情特別是資源稟賦狀況的差異。如根據FAO數據,2023年澳大利亞人均谷物產量2232.19千克,位居全球第一;按照中國糧食產量統計口徑,2023年澳大利亞人均糧食產量2442.28千克,位居全球第二;但澳大利亞谷物和糧食出口較多,同年谷物、糧食凈出口量占其產量的比重分別高達 68.8% 和68.2% ;即便扣除這些出口的谷物,2023年澳大利亞人均谷物、糧食產量分別仍達695.68千克和776.82千克,高度發達的畜牧業和旅游業也容易增加其糧食需求。以2021年為例,根據FAO數據庫,中國人均耕地面積0.08公頃,澳大利亞是1.22公頃,相當于中國的15.25倍。
從資源稟賦差異來看,中國與人少地多國家的糧食需求有明顯不同,既不可能像澳大利亞那樣有大量生產的糧食可供出口,也不可能像美國、巴西那樣有大量糧食可供發展燃料乙醇等生物能源。研判中國糧食需求和糧食政策,必須基于一個前提:由于人多地少的資源稟賦特點,中國生物能源的發展不應走與民爭糧、與糧爭地特別是耕地的路線。這是中國早已明確的一個政策方針,今后仍應堅持這一政策方針。
基于上述前提,我們認為,未來中國糧食需求增長的空間是有限的,“十五五”期間糧食需求將達到峰值,甚至目前已經進入峰域,即高峰所在區域,體現出一定的彈性空間。在當前乃至“十五五\"時期,抑制中國糧食需求增長的主要因素有五個方面。
1.人口總量見頂回落和老齡化深化,成為全社會糧食需求總量減少的重要影響因素
在經歷多年的人口總量增速放緩之后,從2022年開始中國人口總量出現下降趨勢。2021年末全國人口總量141260萬人,2022年、2023年、2024年分別較上年減少85萬人、208萬人和139萬人。這種人口總量減少的趨勢在“十五五\"期間很可能延續。此外,中國已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2024年末,60周歲及以上、65周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分別已達22.0% 和 15.6% 。今后,20世紀60年代出生的人口將陸續進入60周歲以上甚至65周歲以上年齡段。進入這一年齡段的人口,人均糧食甚至食物消費量小于青壯年人口甚至少年兒童是顯而易見的。
2.近年來中國將糧食作為食品的人均消費量在徘徊中下降,口糧消費總量特別是人均口糧消費量已開始下降
由表2和表3(下頁)可見,第一,中國人均口糧及其主要品種消費量呈下降趨勢。研究中國糧食安全的學者多數已將口糧需求穩中有降作為共識,實際上這還是一個比較留有余地的說法。因為“民以食為天”,比較準確的說法是近年來中國口糧需求已經呈現下降趨勢。2012年中國小麥制粉消費量(應該大于食用消費量)8760萬噸、稻谷食用消費量17200萬噸4;2023年中國小麥食用消費量9200萬噸、稻谷食用消費量15900萬噸[1];玉米和大豆缺失食用消費量數據,但其食用消費占消費總量的比重明顯低于稻谷和小麥。用2012年小麥制粉消費量代替其食用消費量,則2012—2023年中國主要口糧品種(稻谷和小麥)的食用消費量從25960萬噸下降至2023年的25100萬噸。當然,這里因缺乏玉米、大豆和雜糧食用消費量數據,只能粗略地反映中國口糧消費量的變化。第二,中國糧食及其主要品種人均消費量的下降過程仍然呈現較大波動性,不能排除在短期內出現微調甚至局部反彈的可能性。尤其是2020年、2021年中國人均糧食消費量的回升(見表2),到底是因為新冠疫情防控階段等特殊因素造成的,還是屬于正常回升,目前還未見有說服力的討論。第三,表2、表3未包括居民在外飲食消費的糧食數量,實際的人均糧食消費量應該大于表2、表3數據。因為從國際經驗來看,隨著經濟發展和消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費結構的升級,在外飲食增加及其占比提升容易成為趨勢。不僅如此,飼料糧消費數據更為復雜,容易出現統計失真或偏差問題。第四,中國仍處于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之中,這也是抑制人均糧食消費量增長的重要因素。2024年中國城鎮化率已經達到 67.0% ,城鎮居民人均糧食消費量的變化對全國居民人均糧食消費量變化的影響更大。如2015年和
表2全國居民人均主要食品消費量(單位:千克)

注:在本表及表3中,居民人均主要食品消費量僅包括居民日常購買或自產自食的食品消費數量,不包括居民在外飲食服務中消費的食品數量,也不包括將糧食作為養殖業飼料的消費量。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2024? 《中國統計年鑒 2018? 。
2023年,城鎮居民人均糧食消費量分別僅為農村居民人均糧食消費量的 70.6% 和 72.3% 。
3.當前中國糧食庫存較大,超量庫存和過度進口放大了糧食需求缺口
在中國,糧食庫存一直是保密數據,研究者很難準確地將糧食庫存變化作為研判糧食供求形勢的重要依據。研究糧食安全或糧食供求形勢的學者經常假定庫存不變甚至不考慮庫存變化,但糧食庫存量往往很難保持不變,糧食庫存的增加或釋放也會對糧食供求形勢產生深刻影響。當前,中國糧食庫存充裕,庫存消費比遠高于 17%~18% 的國際糧食安全警戒線,尤其是作為主要口糧品種的小麥、稻谷庫存量能夠滿足全國人民一年以上的口糧消費需求。來自美國農業部的數據顯示,中國稻谷、小麥、玉米三大主糧品種的庫存消費比明顯高于國際糧食安全警戒線。糧食庫存的增加有利于增強糧食安全保障能力,而且在此方面不能“只算經濟賬,不算政治賬”;但庫存過大畢竟會增加經濟成本,并帶來糧食生產甚至糧食產業鏈資源利用的浪費。因此,“十五五\"期間,推動超量庫存的適度釋放也是推動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客觀要求。這也容易形成對“十五五\"期間國內糧食需求增長的抑制效應。
此外,自2022年6月以來,全球谷物價格指數在波動中走低,由2022年5月的173.5波動下降至2024年12月的
;但國內稻谷價格在總體上較為平穩,小麥、玉米和大豆價格在波動中走低;尤其是最近一年多來,國際稻米價格在多數時期高于國內價格,但國際小麥價格在多數時期低于國內價格,國際玉米和大豆價格一直低于國內價格(見圖6、圖7)。這組數據說明,第一,國際糧食價格對國內糧食價格的影響在總體上較為顯著,在玉米特別是大豆等凈進口量較大、當前又沒有實行最低收購價的糧食產品上尤其如此。目前,中國對稻谷和小麥仍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這對穩定其國內市場價格發揮了一定的托底作用。玉米和大豆則實行市場化收購 + 補貼政策,市場機制發揮作用更加充分。同時,中國對稻谷、小麥、玉米三種主要糧食品種實行關稅配額管理,配額內關稅 1% ,配額外關稅稅率 65% ,但對大豆取消了關稅配額管理,且進口關稅稅率較低,因而國際價格對國內價格的影響在大豆上最為顯著。第二,部分糧食品種很可能因國際價格較低而形成過度進口問題。國內外糧價孰高孰低不僅受到國際、國內糧價實際走勢的影響,還受到美元與人民幣匯率變化的影響。
表3全國城鄉居民人均主要糧食消費量(單位:千克)

數據來源:同表2。
4.未來糧食需求的增長主要表現為工業用糧特別是飼料糧的增長,嚴控生物能源用糧也會導致農產品加工業用糧需求的有限性
飼料用糧是養殖業能量和蛋白轉化需求的主要來源,主要來自玉米、大豆、高粱、大麥、薯類及其替代品。受比價關系和養殖習慣等影響,每年也有數量不等的小麥和稻谷作為飼料糧,但其占比往往較低,且明顯低于玉米、大豆等品種。工業用糧主要指食品加工、淀粉、酒精、釀酒甚至醫藥、化工等行業用糧。由于資源稟賦的有限性,特別是中國人均耕地面積較小,中國糧食消費應該主要用于食物用途,控制非食物用途特別是生物能源用途。雖然說隨著消費結構的升級,城鄉居民對加工食品的需求仍有較大的增長空間,由此
圖62022一2024年國內外稻米、小麥價格的變化

數據來源:農業農村部,2023年1月至2024年12月各月大宗農產品供需形勢分析月報(下圖同),參見農業農村部網站。
圖72022一2024年國內外玉米、大豆價格的變化

會拉動糧食需求的增長;但在一定時期內,農產品加工業特別是食品加工業對糧食的需求增長空間應該是有限的。如果農產品加工業對糧食需求短期增長過快,容易形成產能過剩和供大于求局面,那么市場價格因素也會形成對其超常規增長的抑制效應。當然,擴大出口有利于拓展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空間,進而拉動加工用糧需求的增長,但這也會受到農產品加工業創新能力和市場拓展能力的制約,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
飼料糧是未來中國糧食需求增長的重點。從國際經驗來看,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鄉居民對糧食的人均直接消費量趨于減少,對肉、奶、蛋的人均消費量趨于增加[5。隨著人均GDP和居民收人的增長,以及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城鄉居民的人均動物食品消費量將會快速增長,但達到一定水平后將會趨于穩定甚至略有下降。參照與中國膳食結構較為相近的東亞發達國家或地區的人均消費峰值水平,結合近年來中國消費變化趨勢和《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21—2035年)》的預測,可以發現中國豬肉、禽肉和禽蛋的消費總量將分別在2028年、2029年和2026年達峰,隨后處于平臺期并緩慢下降;牛肉、羊肉、奶類和水產品消費總量在2035年前仍將持續增長,峰值時間分別為2037年、2037年、2043年和2043年[6]。2023年中國豬肉產量5794.3萬噸,分別占豬牛羊肉總產量的81.9% 和肉類總產量的 59.4% 。相較而言,在中國豬肉生產中耗糧程度較高,僅次于牛肉生產。但在許多發達國家采取牧場放養的背景下,牛肉生產與豬肉生產相比屬于節糧型畜產品生產,羊肉等產品生產也屬于節糧型。未來幾年,如能適當注重加快推進畜牧業發展方式轉變,通過推廣秸稈資源的飼料化利用,大力發展節糧食草型牛羊家畜,推動秸稈型畜牧業發展;或加快推進高標準人工草場建設,充分挖掘鹽堿地、農閑田、草山草坡等各類土地資源潛力,構建多元化飼草生產體系,持續提升優質飼草供應能力等,進而推動養殖業節糧降耗、降本增效,甚至促進耗糧型畜牧業向節糧型生態型畜牧業轉型,在“十五五\"期間,特別是2030年之前中國飼料糧需求達到峰值的可能性較大。
5.踐行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和健全糧食、食物節約長效機制,也會形成對糧食需求增長的抑制效應
近年來中央“一號文件\"等重要文件反復強調,要踐行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健全糧食和食物節約長效機制。這實際上是在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同時,在糧食之外拓展解決食物安全的路徑。踐行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實施“藍海糧倉\"戰略、“林海糧倉\"戰略,在加強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同時,拓展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要食物”,全方位拓展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的路徑。這實際上有利于減少維護食物安全、糧食安全對糧食供給系統的壓力。健全糧食、食物節約長效機制,如推動建立營養均衡的膳食模式,引導健康飲食,推廣減油減鹽減糖和全谷物等膳食,也有利于減少糧食需求。2024年12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七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印發〈國家全谷物行動計劃(2024—2035年)的通知》,通過實施國家全谷物行動計劃,最大限度地保留谷物中的天然營養和活性物質,顯然有利于減少確保糧食安全對糧食的需求。
基于上述分析,綜合考慮未來抑制糧食需求增長的因素,我們認為,在當前乃至“十五五\"時期,口糧需求仍將繼續維持略有下降的趨勢,未來糧食需求增長的重點仍將是飼料糧;只要堅守生物能源發展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的路線,未來中國農產品加工用糧需求的增長空間也是有限的。即便飼料糧需求要到2030年之后一兩年才能達峰,綜合考慮人口總量見頂和老齡化深化、口糧需求減少、超量庫存釋放和過度進口、拓展食物來源和糧食食物節約等因素,在“十五五”期間,至少是2030年前,中國糧食需求將會達到峰值。在“十五五\"期間,中國糧食需求總量增長的空間不會很大。
(二)研判\"十五五\"糧食需求,應重視峰域概念
當前中國糧食需求已進入峰域,即高峰所在區域。作出這一判斷,主要基于四方面的原因。
第一,中國糧食和養殖業生產、消費數據仍存在部分改進空間。從需求角度看,糧食既可作為居民食用,又可作為畜牧業、水產業等養殖產品生產的飼料來源。因此,養殖業也是糧食需求方。目前關于中國糧食及其主要品種、不同用途的消費量,權威、可靠的統計制度和信息發布渠道還比較少見,常見的來源主要有兩種:一是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每年發布的《中國糧食和物資儲備發展報告》,雖然其中都有小麥、稻米、玉米、大豆全年消費量的數據,但這些數據或多或少地帶有估計性質,而且并非每個品種都有明確的食用、飼用、工業用、種用消費數據,更無較為準確全面的糧食或谷物消費量數據;另一種是農業農村部市場預警專家委員會發布的市場年度(當年10月至下年9月)中國主要糧食品種供需平衡表。近年來,中國在編制糧食及其主要品種供需平衡表方面雖然取得較大進展,但由于此項工作的復雜性,至少到目前為止,此項工作在提高數據質量特別是精準性方面仍有較大的改進空間。
第二,比價關系的變化,會導致糧食及其不同品種、不同用途之間形成消費替代性。受比價關系影響,在糧食及其主要品種之間和主要品種的口糧消費、工業消費、飼用消費、種用消費等不同用途之間存在可替代性,且工業消費、飼用消費還容易因進出口、加工和畜牧業生產形勢的變化而呈現較大波動。在食用消費、食品加工消費和飼用消費用糧之間,也容易出現邊界不清或難以清晰準確統計的問題。近年來,時常出現因比價關系變化,本來主要作為口糧的部分小麥或稻谷品種被用于替代玉米作為飼料糧。
第三,糧食人均消費量的微小誤差,容易匯聚成龐大人口消費量的巨大差別。中國有14億人口,判斷人均糧食及相關產品(如作為糧食需求方的畜產品、水產品)消費量的微小誤差,可能導致對全國糧食消費需求狀況的較大誤判。
第四,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影響國際市場糧價變動的因素日趨復雜多樣。隨著中國農業對外開放的擴大,國內外糧食價格的聯動性顯著增強,國際糧價的變化不僅受到供求基本面因素的作用,還受到生物能源原料供求、地緣政治沖突、極端天氣災害、國際宏觀經濟形勢等的影響。如全球公共突發事件不僅增加糧食供求銜接的困難,而且容易導致國際糧價的劇烈波動和糧食市場的恐慌情緒。受國內外糧食價格差的影響,有時進口擴大,未必意味著國內糧食需求缺口拉大。當國際市場糧食供給形勢偏緊、糧價快速上漲時,許多國家基于穩定國內糧食供給的考慮,容易采取限制出口的措施,影響國際市場的糧食供給,加劇國際糧價上漲,進而助推糧食進口國加大進口的力度。特別是當今世界,糧食金融化的發展,容易導致糧食價格變化不僅受到供求基本面因素的影響,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國際金融市場(包括期貨市場)能源市場的聯動作用,甚至貨幣政策變化、極端天氣災害、地緣政治沖突等都容易成為金融市場投機炒作的題材,從而放大國際糧食市場的價格波動。因此,在部分時期、部分程度上,國際糧食市場價格的變化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脫離糧食供求基本面因素的作用,糧食進口量和出口量的變化也未必時時都能準確反映國內糧食市場的供求形勢,特別是糧食需求缺口。
基于以上原因,我們認為,研究“十五五\"糧食安全形勢特別是糧食需求時,應該多些彈性和區間思維。在預測未來糧食及其主要品種需求時,類似人均糧食需求增加5~8千克這種區間概念,比人均增加5.6千克這種精準數值更有價值,且更容易兼容環境變化的不同情景。從歷史經驗來看,過度強調數值概念容易形成誤判。20世紀90年代末,面對南方早粘稻滯銷壓庫和品質偏差問題,國家推動南方早粘稻從2000年新糧上市起退出保護價收購范圍,并將調減早燦稻種植作為調整優化農業和糧食生產結構的重要舉措。加之當時早粘稻市場價格走低影響農民種糧積極性,經過連續幾年的調整,早燦稻產量減少、供不應求的問題再度凸顯,導致2003年6月至2004年3月部分地區的早稻市場價上漲了近 90% 。歷史上因農業結構調整過度,引致糧食或其部分品種供求平衡由寬松轉為緊張,類似的事情并不鮮見。
綜上所述,研判未來特別是“十五五\"糧食需求時,既要注意“十五五\"中國糧食需求將達到峰值,又要注意當前中國糧食需求已進入峰域,即峰值所在區域。需要指出的是,全面準確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糧食供求緊平衡的重要論述非常重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當前,全球糧食產業鏈供應鏈不確定風險增加,我國糧食供求緊平衡的格局長期不會改變”,“要未雨綢繆,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糧食多一點少一點是戰術問題,糧食安全是戰略問題\"[8]。這是非常科學的判斷。緊平衡是與松平衡相對應的狀態,供求緊平衡即供求基本平衡但供給滿足需求略為緊張,不會對滿足社會有效需求形成實質性妨礙這種狀態。我們的研究顯示,供求緊平衡是現有資源環境約束下中國農產品總體供求關系的理想狀態,糧食供求緊平衡往往不是一種穩定的平衡,而是一種基礎比較脆弱、供求平衡關系容易受到動搖的平衡。中國糧食供求關系管理和市場調控要把追求糧食供求緊平衡作為目標模式。否則,對糧食生產流通用力過猛,固然有利于保障糧食安全;但對其他重要農產品生產流通重視不足,會導致其他重要農產品出現供不應求問題,也會影響城鄉居民對非糧重要農產品的消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糧食問題上,我們現在是緊平衡。緊平衡,一是解決糧食供需基本平衡,二是防止糧食供應寬松后造成糧價下跌、影響種糧積極性,這是一個兩難。緊平衡是個技術活,是在走鋼絲,這邊調一調,那邊調一調,調不好就失衡了。我們想達到一種理想狀態,但拿捏好分寸取決于我們的水平,也取決于大環境。”[9]可見,對于糧食供求緊平衡問題不宜作機械、絕對化的理解,不能據此認為中國糧食市場在任何條件下都不會出現新的階段性供過于求。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基于上文分析,我們認為,當前是中國歷史上糧食安全狀況最好的時期:近年來中國大豆凈進口增速較快且規模較大有其必然性,但這并不表明中國糧食安全出現了嚴重問題;從國際比較來看,中國解決糧食安全的成就也是值得稱道的。“十五五\"期間中國糧食需求將達到峰值,甚至目前已進入峰域,中國糧食需求增長空間將較為有限。研判“十五五\"時期糧食需求應重視峰域概念。需要說明的是,這并非意味著今后中國糧食安全問題不那么重要了,而是說要更加重視統籌糧食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第一,對于中國保障糧食安全仍需警鐘長鳴,不可松懈大意。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底線任務,在此方面稍有松懈,就可能導致底線失守,形成嚴重的經濟社會問題,影響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可持續性。第二,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上,不僅要有底線思維,還要有極限思維,應該更多地留有余地和回旋空間。在此方面,不僅要強化常態安全思維,更要適當多些“戰時\"安全意識或極限狀態下的應急思維,這樣可以更多地有備無患。新冠疫情、地緣政治沖突和近年來突發性強、轉折性大的諸多極端天氣災害等,一再給我們敲響了警鐘。當前國際形勢變亂交織,發展環境的不穩定不確定性明顯增多,國際糧食市場、能源市場、金融市場的聯動性顯著增強,更需要我們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上“多留一手”。第三,產量與產能高度相關,但產量畢竟不等于產能。形成糧食產能后,可以根據需要用于糧食生產形成糧食產量,也可以在尊重政策的前提下種植其他重要農作物;但如果沒有產能,想多生產糧食的難度也就大了。因此,當前國家要求“加力落實新一輪糧食產能提升任務”“推進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這些政策仍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增強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回旋余地,對于保障非糧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具有重要的意義。
“十五五\"時期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要統籌兼顧數量保障和質量提升、強化需求導向供給適應和戰略優化的糧食安全保障機制、完善農產品貿易與國內生產和流通協調機制、加強應急保障能力建設等多重維度,在糧食安全政策多元目標中尋求動態平衡,打好政策“組合拳”,不斷提升預防和抵御糧食安全風險的能力。第一,中國應繼續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作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底線任務,通過筑牢底線,多渠道夯實糧食安全根基,但筑牢底線不等于把增加糧食產量作為第一要務。第二,在\"十五五\"時期乃至更長時期內討論中國糧食安全問題,應在繼續重視數量安全的同時,更加重視質量安全。通過加力實施優質糧食工程,更好地滿足城鄉居民對優質、安全、營養、品牌糧食的需求。第三,今后應更加注重順應消費結構升級和消費需求多樣化趨勢,在繼續加強糧食綜合生產和流通能力建設的同時,將持續增強糧食供給保障能力和持續增強非糧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結合起來,更好地滿足城鄉居民的多元化食物消費和營養健康需求。第四,統籌糧食生產、流通和國際貿易。近年來,國內糧價高于國際糧價形成的價差驅動型糧食進口增加,而影響國際糧價的因素日益復雜多樣,甚至由于生物質能源開發(如利用糧食生產燃料乙醇等)和糧食金融化的發展,全球糧食市場、能源市場、金融市場的聯動性顯著增強,特定時期糧食進口增加不一定等同于糧食安全問題加重。要結合加強國內糧食市場調控和參與優化全球糧食市場治理,統籌糧食生產、加工、流通和國際貿易,增強對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利用能力和對國際糧食市場供求、價格波動的應對能力。第五,鑒于影響糧食供求和價格變化的因素日益復雜多樣,應在加強糧食綜合生產和流通能力建設的同時,更加重視加強糧食應急保障能力建設。特別是在加強現有糧食安全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同時,更加重視面向城市群、都市圈的分布式糧食應急保障能力建設,注意發揮其補充作用。要更加重視解決因糧食產消分離和空間分布結構不協調,特別是因突發公共事件導致的局部地區、部分人群營養不良和暫時性供應保障不足問題。第六,鑒于食物的內涵明顯大于糧食,順應消費結構多元化趨勢,要在持續加強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同時,通過踐行大農業觀、大食物觀,拓展解決食物安全問題的路徑,如發展木本糧油等,借此緩解城鄉居民消費對糧食供給體系的壓力。Reform
參考文獻
[1]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中國糧食和物資儲備發展報告2024[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96-99.
[2]FAO,IFAD,UNICEF,etal.Thestateoffoodsecurity and nutrition in the world 2024:Financing to end hunger,food insecurityandmalnutritioninallitsforms[R].Rome,2024.https://data.unicef.org/wp-content/uploads/2024/07/ SOFI2024_Report_EN_web.pdf.
[3]李先德,孫致陸,趙玉菡.全球糧食安全及其治理:發展進程、現實挑戰和轉型策略[J].中國農村經濟,2022(6):2-22.
[4]國家糧食局.中國糧食發展報告2013[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3:30-31.
[5]王明利.有效破解糧食安全問題的新思路:著力發展牧草產業[J].中國農村經濟,2015(12):63-74.
[6]葉興慶,程郁,張詡,等.我國重要農產品供需變化趨勢與供給保障能力提升策略[J].改革,2024(4):1-18.
[7]王禹,許世衛,王盛威.中國糧食消費現狀、問題與對策建議[J].中國食物與營養,2022(11):29-32.
[8]習近平.論“三農\"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330-331.
[9]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三農\"工作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71.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Food Security Situation and Judgement of the FoodDemandDuringthe15thFive-YearPlanPeriod
JIANG Chang-yun LI Jun-ru GONG Hui-zhen
Abstract: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judgment of the food security situation and the evolution trend of the supply and demand pattern are basic requirements for building an agricultural strong country and promoting the modernis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In recent years,the rapid and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soybean imports in China is inevitable,but it does not indicate that the food security situation in China is severe.The food security situation in China is also at arelatively good international level. Considering the constraints of resource endowment, the potential for growth of China's food demand during the 15th Five-Year Plan period is limitedand is expected to reach its peak.In assessing the food demand during the 15th Five-Year Plan period,emphasis should be placed on the concept of peak areas, with more flexibilityand interval thinking, to comprehensivelyand accurately understand the issue of tight balance between grain supply and demand. We should continue to regard ensuring national food security as the bottom line task for promoting all-around rural revitalization.While strengthening the comprehensive production and circulation capacity of grain, more attntion should be paid to enhan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mergency food security capacity and the spatial coordination of grain supply and demand. We should also pay more atention to coordinating grain production,processing,circulation,and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practice the concept of an all -encompassing approach to agriculture and an all -encompassing approach to food.
Key words: food security; food demand; supply and demand balance
(責任編輯:楊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