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李普斯基(Lipsky)指出,基層公務員是與公眾直接互動并擁有廣泛自由裁量權的政策制定者[1]。換言之,他們在國家權利與公眾權利間的交界面執行任務,并直接主導公眾對政府的評價[2]。摩爾(Moore)指出,基層公務員不僅是公共價值創造的最終執行者,也是識別公共價值的代理人[3]。然而,不同的公共價值各自包含著特殊的“善”,再加之公共價值間的不可通約性與不可兼容性,基層公務員不得不面臨“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兩難抉擇[4」。基層公務員常常因此陷入“做了要下地獄,不做也要下地獄”的公共價值沖突深淵[5]。隨著治理重心下移和公眾訴求日漸多樣,基層公務員更難以擺脫公共價值沖突泥潭。這不僅使基層公務員的決策與行動變得困難[,也會消解公共政策目標實現程度。因此,如何幫助基層公務員認識公共價值沖突本質,有效治理公共價值沖突,已是亟需解決的棘手問題。
圍繞公共價值沖突治理問題,國內外學者已展開豐富的討論,并取得三方面突破:一是在公共價值沖突認知論上,大多數文獻秉持西方價值多元主義,認為公共價值間的不可兼容性和不可通約性是公共價值沖突根源,并認為公共價值沖突不可避免[8]。二是在公共價值沖突治理理論發展上,現有研究多融合合作生產[9]、公共服務邏輯[10]、公共服務生態系統[1]等理論,遵循多元主體協同共治原則,強調公共價值偏好顯示和聚合[12]、凝聚價值共識[13]和構建多元主體有序參與的協同治理模式[14]等措施可激發高效的多元主體協同機制,由此促成公共價值協同,有效治理公共價值沖突。三是在公共價值沖突治理策略選擇上,現有文獻多延續撒切爾(Thacher)[15]和斯圖爾特(Stewart)[16]等人研究路徑,基于實踐發展出權衡策略(偏見、詭辯、漸進主義)、平衡策略(混合、循環、防火墻)[15][16][17]、回避策略(駝鳥策略)[18]、升級策略[8]、學習策略(海豚策略)[18]等。
然而,現有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西方價值多元主義認為公共價值沖突具有必然性的結論有待商榷,尤其是在不同文明的倫理規范情境下。二是已有研究更多聚焦公共價值背后的多元主體互動而非公共價值本身的交互,而主體協同并不必然導致價值協同[19][20]。三是基于西方公共價值沖突認知論提出的治理策略更多聚焦于二元公共價值間的沖突[21][22],未能關注到多元公共價值及其沖突的相互影響以及時間因素的作用,因此極易觸發價值沖突治理悖論。
中國傳統矛盾觀以“對立統一”“關聯轉化”為認知基礎,提出“中和”治理理念,強調“權變執中”和“整體和諧”,有助于超越西方公共價值沖突認知論,厘清公共價值集群效應以及時間因素對公共價值沖突的影響,也有助于構建兼顧局部與整體治理、靜態與動態治理、短期與長期治理的公共價值沖突治理策略集。因此,本研究以中國傳統矛盾觀為核心理論,結合社會網絡理論和倫理決策過程模型,發展出一個以東方智慧為內核,以西方理論為工具的基層公務員公共價值沖突治理整合性分析框架,以期推動東西方公共價值沖突治理理論融合發展,也為發展新的公共價值沖突治理工具提供理論指引。
一、理論基礎
促進公共價值沖突治理理論向前發展,關鍵在于汲取東方之道與西方之術的智慧。中國傳統矛盾觀以“關聯轉化”“對立統一”“中和”等為思想內核,為構建基層公務員公共價值沖突治理分析框架提供認識基礎,奠定底層邏輯。然而,中國傳統矛盾觀的零散敘事風格使其更具形而上學特征,操作性工具面臨不足。為此,引入倫理決策過程模型解構基層公務員公共價值沖突治理過程,推動公共價值沖突認知基礎與治理策略選擇的統一;同時借助社會網絡理論為公共價值沖突治理提供操作性分析工具。中國傳統矛盾觀、倫理決策過程模型和社會網絡理論的有機結合,共同促成以東方智慧為內核,以西方理論為工具的基層公務員公共價值沖突治理整合性分析框架。
(一)中國傳統矛盾觀
中國傳統矛盾觀是對中國古代先哲的沖突認知論和沖突治理理念的整合,其認為,沖突雙方以及多元沖突間是“關聯轉化”且“對立統一”的關系。因此,應對沖突時,中國傳統矛盾觀秉持“權變執中”原則,尋求整體相對“和諧”狀態。
首先,“關聯轉化”強調不同沖突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密切關聯,這種關聯使得一對沖突關系的變化將隨時空變化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過猶不及[23]”“無用之用,方為大用[24]”等都是沖
突“關聯轉化”的具體體現。“過猶不及”說明任何事物發展到極致都會產生意料之外的結果;
“無用之用,方為大用”則呈現出“無用”和“有用”動態轉化的過程①。
其次,“對立統一”主張沖突事物之間并非純粹沖突關系,沖突的對立面和協同的統一面共同存在于沖突事物之間。伴隨情境變化,沖突事物也可呈現協同一面。董仲舒認為,“天之常道,相反之物也,不得兩起,故謂之一\"[25];老子講,“有無相生,難易相成恒也\"[26];莊子則言,“自其異者觀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觀之,萬物皆一也”[24]。可見,事物間具有“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在具體分析沖突事物內在關系時,應靈活轉換視角,充分關注沖突的不同方面,進而更全面地理解和認識沖突。
沖突“關聯轉化”“對立統一”的認知使得中國傳統矛盾觀形成獨到的“中和”沖突治理理念。一是應對單對沖突,“中和”理念提出“權變執中”原則,即應對沖突時要充分權衡沖突變化可能的正負效果,根據情境靈活應用不同治理工具。《禮記·中庸》講,“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27];《孟子》則講,“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執中無權,猶執一也,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28]。可見,“權變執中”強調“權變”基礎上的“執中”,以充分權衡利弊為前提,尋求靈活、恰當地平衡沖突的不同事物。
二是超越對局部沖突的處理,轉向對整體沖突的關注,“中和”理念提出“和而不同\"[23]“以他平他謂之和”的“和諧”理念,強調要促使相互關聯的不同沖突事物實現共存和互補的整體“和諧”狀態。正如《禮記·中庸》所言,“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27]。其中,“喜怒哀樂”是沖突的外顯;“未發”不是無所呈現,而是“發而中節”的內隱;“和”則是“發而皆中”后整體的理想狀態。故此,“權變執中”原則與“和諧”理念之間有著局部整體交互的關系,二者交織共同構成中國傳統矛盾觀“中和”沖突治理理念的基本樣態。
中國傳統矛盾觀的沖突“關聯轉化”認知說明沖突間會相互關聯、相互轉化,這促使基層公務員將多元公共價值沖突置于同一視域進行審視。“對立統一”的認知則呈現出沖突事物內沖突因素和協同因素交織共存的復雜現實,這有助于基層公務員全面深人地分析公共價值沖突的內在關系,也為其調和公共價值沖突、促成公共價值協同提供理論指引。在此基礎上,中國傳統矛盾觀“中和”理念蘊含的“權變執中”原則與“和諧”思想,主張基層公務員在應對公共價值沖突過程中,需要充分權衡利弊,避免采取簡單、極端的二元公共價值沖突治理策略;也需要兼顧公共價值沖突的局部治理和整體調適,即注重局部和整體的動態交互,以局部關鍵公共價值沖突治理為抓手,實現整體的公共價值沖突最大限度的有效調適。
(二)倫理決策理論
倫理決策理論提出一系列模型來描述個體的倫理決策行為過程,以判斷其行為是否符合倫理標準[29]。無論是萊斯特(Rest)的四要素模型[30],還是庫珀(Cooper)對倫理決策行為過程的劃分[5],抑或是威特默(Wittmer)的通用模型[31],基本都涉及倫理認知、倫理判斷和倫理選擇行為過程。倫理認知將倫理情境中被識別到的倫理問題納入倫理決策過程;倫理判斷旨在分析實際支持計劃行為的倫理標準是否符合應然的倫理標準,以此判斷計劃行為是否會引發倫理問題;倫理選擇則是在對計劃行為可能的倫理結果進行分析和判斷后,明確最終的行為策略,其實質是對倫理問題的回應和處理。
可知,個體的倫理決策行為過程主要是對倫理問題的認知、判斷和應對過程。作為倫理準則的重要組成內容,公共價值觀是個體倫理決策行為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個體的倫理決策行為過程與基層公務員公共價值沖突治理過程具有內在契合性。基層公務員公共價值沖突治理過程也可以從公共價值沖突認知、公共價值沖突研判和公共價值沖突治理策略選擇三個階段進行考量。其中,公共價值沖突認知階段考慮的是“公共價值沖突是否被基層公務員識別并納入公共價值沖突治理過程”;公共價值沖突研判階段需要分析的是“公共價值沖突是如何形成的,受哪些因素的影響,呈現出何種特征”;公共價值沖突治理策略選擇階段則是對公共價值沖突問題的回應和處理,是基于公共價值沖突研判結果,決定采取何種行為策略的過程。
(三)社會網絡理論
社會網絡理論是在圖論、結構功能主義、交換理論等一系列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套理論框架,它關注行動者及其相互關系(正紐帶關系或負紐帶關系)形成的網絡結構,并試圖說明這些網絡結構如何影響主體行為和社會過程。
首先,社會網絡理論提供一系列指標,如點度中心度、中介中心度、邊權重、邊緣中介中心度等,為整個網絡結構中的一些特殊網絡節點和關系紐帶的識別提供依據。這些特殊結構既可能帶來巨大的權益,也可能帶來巨大的壓力,具有重要的特殊地位。其次,社會網絡理論也提供各種網絡概念,如自我中心網絡、三方組等,為局部網絡結構的考察提供工具,實現對復雜網絡結構的簡化分析。最后,社會網絡理論中描述和闡釋網絡關系的具體理論,如平衡理論、結構洞理論等,也為網絡中的直接關系和間接關系的分析提供理論指引。總之,社會網絡理論是關于社會關系的一套理論框架,它運用一系列理論和概念工具,為復雜網絡結構分析提供抓手[32]。
中國傳統矛盾觀的沖突“關聯轉化”認知已然說明,多元公共價值間有著復雜的聯系。在結構上,這與以網絡形態呈現的不同主體間的復雜關系紐帶有著顯著的一致性。因此,借鑒社會網絡理論,可以構建公共價值沖突網絡,以此呈現多元公共價值間復雜的沖突關系。運用社會網絡理論的方法和工具,如邊權重、邊緣中介中心度、點度中心度、中介中心度等指標,可識別出公共價值沖突網絡中,既處于沖突中心,又具有廣泛影響力的關鍵治理對象——關鍵公共價值沖突和關鍵公共價值。在此基礎上,以關鍵治理對象為觀察點構建自我中心沖突網絡,可以促使公共價值沖突的局部治理向整體治理躍升。
二、公共價值沖突治理分析框架及其詮釋
本研究以中國傳統矛盾觀為核心理論,結合倫理決策過程模型和社會網絡理論,構建基層公務員公共價值沖突治理整合性分析框架(見圖1)。該框架主要由公共價值沖突認知、研判和治理策略選擇三階段構成。其中,公共價值沖突認知階段是整個公共價值沖突治理過程的起點,基層公務員基于沖突“關聯轉化”認知,運用整體性視角,將現實工作場景中的多元公共價值沖突以公共價值沖突網絡的形式呈現,并通過社會網絡分析工具,識別出關鍵治理對象。在公共價值沖突研判階段,以關鍵治理對象為觀察點構建自我中心沖突網絡,可聚焦其核心結構,從“直接—間接”和“沖突—協同”兩個維度分析其關系構成與關系特征,以期為公共價值沖突治理策略選擇提供依據。在公共價值沖突治理策略選擇階段,遵循局部一整體交互、靜態一動態銜接的治理理念,強調沖突性削弱和協同性強化,選擇權變執中的沖突公共價值互補策略、協同轉化的公共價值沖突調和策略和追根溯源的公共價值沖突緩釋策略。這三種策略為具體公共價值沖突治理工具的開發運用以及公共價值沖突治理行為的評估提供指引,最終將實現對多元公共價值沖突的回應與反饋。
回應和反饋-多元共價 公共價值沖突認知 公共價值沖突研判 公共價值沖突治理策略選擇 共角 視 工 具 識別沖突網絡中的 關鍵治理對象 分析 重點 關系構成解構 關系特征分析 東方西方互補、局部整體交互 沖突協同并進、靜態動態銜接權變執中的沖突公共價值互補策略直接沖突自我中心沖突網 對立統一分析社整體性視 會網絡分析 關鍵公共價值沖突 網絡 間接協同 協導鏈角 的 -目標:實現自我中心沖突網絡的沖突調和核心結構 追蹤溯源的公共價值沖突緩釋策略間接沖突 沖突傳導鏈 :沖突傳導鏈的沖突效應-目標:實現自我中心沖突網絡的沖突緩釋
(一)公共價值沖突認知階段
公共價值沖突認知階段是基層公務員開展公共價值沖突治理活動的基礎。在此階段,依據中國傳統矛盾觀的沖突“關聯轉化”認知,需要盡可能全面地將多元公共價值沖突納入治理的整體性視野,并集中考察不同公共價值沖突間的相互關聯與轉化。為此,運用社會網絡分析工具,從動態復雜的多元公共價值沖突中識別出關鍵治理對象,為長效、穩定、持續地應對公共價值沖突奠定基礎。
首先,沖突“關聯轉化”認知要求基層公務員轉變公共價值沖突認知方式,以“廣角鏡頭”審視多元公共價值間復雜的沖突關系,具體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基層公務員需要建立起關聯轉化的多元公共價值沖突認知理念,即認識到不同公共價值沖突之間,并非孤立的,而會通過公共價值的連接作用,彼此關聯,相互轉化。例如,創新與控制的沖突和創新與穩定的沖突,就可以通過創新這一公共價值的連接作用,產生相互影響——為促進創新,可降低控制力,但也可能破壞穩定性。
二是基層公務員需要建立起非極端化的公共價值沖突認知理念,意識到任何一種公共價值的不足或缺失,都將產生廣泛的負面影響,也可能無益于與之沖突的其他公共價值的實現。因此,不必對相互沖突的公共價值進行通約處理。換言之,基層公務員不必對沖突的公共價值的優先權進行簡單的靜態判斷,而應將相互沖突的公共價值都視為不可或缺的。
三是基層公務員需要對動態復雜的多元公共價值沖突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有所關注。與公共價值優先權的判斷相比,基層公務員更需要關注不同公共價值沖突在沖突強度和關聯性上的差異。正如《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言:“治病必求于本”。因此,基層公務員需要抓住動態復雜的公共價值沖突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作為公共價值沖突治理的立足點。
其次,可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以公共價值沖突所涉及的各公共價值為節點數據,以公共價值沖突為邊數據,以公共價值沖突強度為邊權重,構建出不同節點且粗細不同的邊組成的公共價值沖突網絡[33][34](見圖2)。這可以直觀、清晰地呈現出多元公共價值間因彼此關聯、相互轉化形成的公共價值沖突網絡結構。
圖2 公共價值沖突網絡

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指標,可以測度出公共價值沖突網絡中不同公共價值沖突和公共價值的沖突強度與影響力。對于公共價值沖突的沖突強度,可運用邊權重作為衡量指標[32]。在公共價值沖突網絡中,處于星型網絡中心位置的公共價值往往是面臨沖突強度較高的公共價值。因此,可運用點度中心度指標衡量公共價值的沖突強度[32]。
就影響力而言,在公共價值沖突網絡中,占據大量“割點”或“結構洞”等樞紐的公共價值沖突和公共價值連接著更多的公共價值傳導鏈,更容易影響其他公共價值沖突和公共價值,因而具有較大的影響力。為此,可運用邊緣中介中心度衡量公共價值沖突的影響力,用中介中心度衡量公共價值的影響力[32]。
沖突強度越高且影響力越大的公共價值沖突和公共價值在整個公共價值沖突網絡中越處于關鍵性地位[33],可將其稱為關鍵公共價值沖突和關鍵公共價值。因此,只要抓住公共價值沖突網絡中的關鍵公共價值沖突和關鍵公共價值,便有機會觸及公共價值沖突網絡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由此,基層公務員可將關鍵公共價值沖突和關鍵公共價值作為關鍵治理對象,以此實現整個公共價值沖突網絡最大限度的有效治理和系統性調和。
(二)公共價值沖突研判階段
在公共價值沖突研判階段,基層公務員依據中國傳統矛盾觀的沖突“關聯轉化”認知,不僅需要抓住公共價值沖突網絡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也需要兼顧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尤其要意識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是相互關聯且相互轉化的[35]。
在公共價值沖突網絡中,關鍵公共價值沖突反映的是主要矛盾,關鍵公共價值則反映矛盾的主要方面,其他公共價值沖突和其他公共價值則反映公共價值沖突網絡中的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因此,在公共價值沖突研判階段,需要把握好關鍵公共價值沖突、關鍵公共價值與其他公共價值沖突、其他公共價值間的“關聯轉化”。
圖3關鍵公共價值沖突B一C的自我中心沖突網絡

圖4關鍵公共價值A的自我中心沖突網絡

由于與關鍵公共價值沖突和關鍵公共價值具有直接或間接關聯的其他公共價值沖突及其他公共價值數量眾多,因此,分析重點應是與關鍵公共價值沖突和關鍵公共價值聯系最為密切的局部公共價值沖突網絡。
此時,便可運用自我中心網絡對其進行分析(見圖3、圖4)。在關鍵治理對象的自我中心沖突網絡中,以關鍵公共價值沖突所涉及的公共價值和關鍵公共價值為頂點的網絡結構,可視為自我中心沖突網絡的核心結構,即與關鍵公共價值沖突以及關鍵公共價值聯系最為密切的局部公共價值沖突網絡。
針對自我中心沖突網絡的核心結構,可以從直接—間接維度將其解構為核心線段結構和核心鏈條結構(見表1)。其中,核心線段結構形塑的是關鍵治理對象的直接沖突;核心鏈條結構呈現的是,其他公共價值沖突和其他公共價值通過公共價值傳導鏈條對關鍵治理對象的直接沖突產生的間接影響(連接關鍵治理對象間的間接沖突或間接協同)。
表1自我中心沖突網絡的關系構成

就直接沖突而言,依據中國傳統矛盾觀“對立統一”的認知,應同時關注其內在的沖突因素與協同因素的交互作用。當公共價值間沖突因素的作用大于公共價值間協同因素的作用時,公共價值沖突便會外顯,并被感知到。因此,在弱化公共價值間沖突因素的同時,強化公共價值間的協同因素,公共價值沖突便會消減乃至調和。正如老子所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不同公共價值之間,既不是純粹的沖突關系,也不是純粹的協同關系,而是隨著公共價值間沖突因素和協同因素的變化而變化,即形成“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由此可知,公共價值間的相互關系是其內在沖突因素與協同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沖突因素的存在產生對公共價值進行平衡的必要性;協同因素的存在則提供對公共價值進行平衡的可能性。
就間接關系而言,需要關注的是在關鍵治理對象之間,不同類型的公共價值傳導鏈連接著不同的間接關系。在合作網絡、傳播網絡等正紐帶網絡中,一般認為網絡鏈條連接的只是間接協同。而在公共價值沖突網絡這一負紐帶網絡中,則可能同時存在間接協同和間接沖突這兩種間接關系。
間接協同以“協同轉化”為特征,即非關鍵的公共價值沖突通過協同傳導鏈的轉換作用,可以消解乃至調和關鍵治理對象的直接沖突,從而實現整體沖突的消解轉化。換言之,協同傳導鏈通過發揮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的積極功能[36],可促使公共價值沖突網絡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得到有效治理。
間接沖突則以“蝴蝶效應”式的連鎖反應為特征,即非關鍵的公共價值沖突經過沖突傳導鏈的強化和累加作用,會轉化為關鍵治理對象的系統性直接沖突。亦即,沖突傳導鏈具有“放大器”效應,可將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的消極影響擴大化,間接促使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治理變得越發復雜困難。例如,不同類型、不同要素、不同階段的政策沖突的相互交織便會引發雙向連鎖反應[37]。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精髓也在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從源頭規避矛盾激化。
平衡理論指出,只有網絡中含有的負紐帶數量不是奇數時,弱循環或循環才是平衡的[32][38]。如圖5所示,當公共價值傳導鏈B—e—C形塑的是B和C的間接協同關系時,便會形成平衡的三角循環結構,因此公共價值傳導鏈B—e—C是協同傳導鏈。當公共價值傳導鏈B—e—f—C形塑的是B和C的間接沖突關系時,則形成平衡的四點循環結構,因此B—e—f—C是沖突傳導鏈。總之,按平衡理論,可將奇數個公共價值、偶數對公共價值沖突連接形成的公共價值傳導鏈視為協同傳導鏈;將偶數個公共價值、奇數對公共價值沖突連接形成的公共價值傳導鏈視為沖突傳導鏈。
圖5基于平衡理論的間接關系

需要說明的是,經由公共價值傳導鏈形塑的間接沖突或間接協同關系,只是一種潛在的公共價值間關系,并不能直接顯現公共價值沖突或公共價值協同。公共價值間關系形態的最終顯現是其內在沖突因素、協同因素和外在沖突傳導鏈、協同傳導鏈共同作用的結果。
(三)公共價值沖突治理策略選擇階段
明確多元公共價值沖突間復雜的關聯轉化作用,依據中國傳統矛盾觀“權變執中”“和諧”的“中和”沖突治理理念,基層公務員應立足于關鍵治理對象的直接沖突和間接關系,以弱化沖突性、強化協同性為準則,通過局部主要矛盾的消解和調和,帶動整個公共價值沖突網絡的有效治理。為此,在公共價值沖突治理理念上需要明確以下四點:
一是尋求東方之道與西方之術的互補。以“關聯轉化”“對立統一”“權變執中”“和諧”為主要內容的中國傳統矛盾觀在闡釋和應對沖突問題時具有獨到智慧;源于西方的現代科學研究也為公共價值沖突治理提供卓有成效的經驗工具。然而,僅僅依靠中國傳統矛盾觀尚難形成可操作化的經驗工具,而西方提供的經驗工具又因其固有的缺陷常常面臨失靈風險。因此,在公共價值沖突治理過程中,基層公務員需尋求東方之道與西方之術的互補,融合東西方理論與實踐的精粹,著力形成具有普適指導性的公共價值沖突治理策略。
二是實現局部治理和整體治理的交互。在公共價值沖突治理過程中,局部治理是針對具體的公共價值沖突的治理;整體治理則是對整個公共價值沖突網絡的治理。局部治理和整體治理的交互要求基層公務員首先要抓住公共價值沖突網絡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優先關注沖突強度更高且影響力更大的關鍵公共價值沖突與關鍵公共價值;其次則要明確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的影響,厘清非關鍵公共價值沖突和非關鍵公共價值通過公共價值傳導鏈條對關鍵治理對象的直接沖突產生的復雜交互作用。至此,方可促成整個公共價值沖突網絡最大限度的有效治理。
三是注意公共價值沖突消減和協同轉化的同步。公共價值沖突消減是要降低公共價值沖突的沖突強度,避免撕裂的公共價值沖突情境出現;協同轉化則是要優化公共價值關系,促使公共價值沖突向“和而不同”“以他平他”的公共價值協同關系轉變。科塞(Coser)的社會沖突理論指出,“社會沖突絕不僅僅是起分裂作用的消極因素”“組織既需要和諧,也需要不和諧;需要對立,也需要合作;它們之間的沖突絕不全是破壞因素\"[36]。多元公共價值間事實上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特定條件下的公共價值沖突同樣可以促成積極的外部結果。因此,在公共價值沖突治理過程中,基層公務員既需要充分關注公共價值間的沖突性,著力消減關鍵治理對象的直接沖突;也需要關注公共價值間的協同性,促使關鍵治理對象的直接沖突向協同關系轉化。
四是做好靜態治理與動態治理的銜接。靜態治理就是要做好某一特定情境下的公共價值沖突治理;動態治理則是要關注公共價值沖突治理效果的動態變化,依據情境隨時調整公共價值沖突的治理策略。針對特定情境中相對穩定的多元公共價值沖突,已有公共價值沖突的治理策略能夠發揮積極作用。但是,伴隨時空情境轉移,一些公共價值沖突被消解,另一些公共價值沖突又涌現出來,事先設定的公共價值沖突權衡標準可能得出有違當前社會正義理念的治理決斷[39],以往有效的公共價值沖突治理策略也可能不再適用。因此,為做好靜態治理與動態治理的銜接,基層公務員需要建立起多元公共價值沖突的動態監測機制,隨時關注公共價值沖突網絡結構的變化,以此實現公共價值沖突治理策略的動態調整和組合運用。
故此,發展出三種公共價值沖突治理策略:一是權變執中的沖突公共價值互補策略。該策略以關鍵治理對象的直接沖突所涉及的公共價值為聚焦點,通過對公共價值的調整,促成公共價值的兩兩匹配和互補,實現直接沖突的消解和轉化。該策略強調,對關鍵治理對象的直接沖突所涉及的公共價值的調整必須謹慎、穩妥,不能簡單地偏袒其中任意一種公共價值。換言之,對公共價值的調整應遵循權變執中的公共價值沖突治理原則,以充分分析公共價值內在沖突因素、協同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為基礎,靈活、恰當地運用不同的治理工具。在公共價值沖突治理方式上,該策略以對公共價值的實現水平和實現方式的調整為手段,來強化公共價值間的協同因素,弱化公共價值間的沖突因素,以此實現不同公共價值間的平衡匹配。該策略尋求的公共價值沖突治理目標分為兩個階段:削弱公共價值間沖突因素作用,實現關鍵治理對象的直接沖突的緩和或消解;強化公共價值間協同因素作用,進一步尋求調和公共價值沖突,促成公共價值協同互補。
二是協同轉化的公共價值沖突調和策略。該策略以協同傳導鏈中的公共價值沖突為治理焦點,通過強化協同傳導鏈的協同效應,促成關鍵治理對象間的間接協同。由于協同傳導鏈的協同效應是奇數個公共價值、偶數對公共價值沖突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該策略遵循協同轉化的治理原則,以協同傳導鏈內非關鍵公共價值沖突的激發為代價,換取整條鏈的協同強化效果,或者通過引入新的公共價值沖突和公共價值,構造新的協同傳導鏈。總之,該策略通過強化原有的協同傳導鏈或構建新的協同傳導鏈,以“圍魏救趙”的方式緩和、消解乃至調和關鍵治理對象的直接沖突。這一過程中,盡管協同傳導鏈中的次要矛盾被強化,但從整體而言,該策略依然可以通過主要矛盾的有效治理,最大限度地帶動關鍵治理對象的自我中心沖突網絡的公共價值沖突消解和調和。
三是追根溯源的公共價值沖突緩釋策略。該策略以沖突傳導鏈中的公共價值沖突為治理焦點。沖突傳導鏈是由偶數個公共價值、奇數對公共價值沖突連接形成,其傳導效果使得鏈條內的公共價值沖突轉化成鏈條兩端的關鍵治理對象的間接沖突關系。因此,沖突傳導鏈內非關鍵公共價值沖突構成關鍵治理對象的直接沖突的部分“源頭”。該策略遵循追根溯源的公共價值沖突治理原則,通過緩和或徹底隔斷沖突傳導鏈內次要矛盾的消極作用,來消除這部分“源頭”,從而間接促成主要矛盾的消解和緩和,并以此帶動關鍵治理對象的自我中心沖突網絡的沖突強度的釋放。
需要認識到,任一公共價值沖突治理策略,都只能部分地解決復雜網絡中的公共價值沖突問題。基層公務員需要基于實際情況,靈活組合不同的公共價值沖突治理策略。此外,公共價值間的辯證關系和公共價值傳導鏈的復雜作用對公共價值沖突張力的平衡提出要求。老子講:“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26]故此,三種公共價值沖突治理策略的組合運用,也需要將公共價值沖突網絡的沖突張力控制在合理區間內。在此基礎上,通過發展相應的治理工具與治理行為,便可通過主要矛盾的治理帶動整個公共價值沖突網絡的有效調適,最終實現對多元公共價值沖突的回應與反饋。
三、討論與結論
本研究基于中國傳統矛盾觀“關聯轉化”和“對立統一”認知基礎上形成的“中和”沖突治理理念,并結合倫理決策過程模型和社會網絡理論,構建起基層公務員公共價值沖突治理的整合性分析框架。該分析框架主要由公共價值沖突認知、研判和治理策略選擇三個階段構成。在公共價值沖突認知階段,應基于整體性視角,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厘清不同公共價值沖突間的相互影響,并識別出公共價值沖突網絡的關鍵治理對象——關鍵公共價值沖突和關鍵公共價值;在公共價值沖突研判階段,應以關鍵治理對象的自我中心沖突網絡的核心結構為分析重點,從直接—間接維度對其關系構成進行解構,從沖突一協同維度對其關系特征進行剖析,從而明確公共價值間“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和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之間通過公共價值傳導鏈條形成的復雜交互作用;在公共價值沖突治理策略選擇階段,可采用權變執中的沖突公共價值互補策略、協同轉化的公共價值沖突調和策略、追根溯源的公共價值沖突緩釋策略,以此實現公共價值沖突網絡靜態與動態、局部與整體、短期與長期治理的統一。
本研究的主要貢獻在于:一是本研究構建的基層公務員公共價值沖突治理分析框架有助于發展出以東方智慧為內核,以西方理論為工具的公共價值沖突治理邏輯與理論體系,即通過揭示出公共價值沖突間的“關聯轉化”特征,以及關注到公共價值沖突內在的“對立統一”因素作用,為公共價值沖突治理提供新的分析框架與理論解釋。二是本研究基于中國傳統矛盾觀,對公共價值沖突的必然性實現再審視。價值多元主義者認為,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公共價值間的不可通約性和不可兼容性使得公共價值沖突幾乎是不可避免的[8]。但本研究基于中國傳統矛盾觀,認為公共價值不必通約,且公共價值間是辯證的“對立統一”關系而非全然不可兼容。這有助于重新思考價值多元主義者所倡導的價值不可通約性和不可兼容性是公共價值沖突根源的觀點,并將以往研究忽視的時間因素納入分析之中,重新理解公共價值沖突的必然性與公共價值沖突治理的可行性。三是本研究融合東方之道與西方之術,強調公共價值沖突治理策略的選擇要兼顧靜態治理與動態治理、局部治理與整體治理、短期治理與長期治理,并將公共價值沖突治理與公共價值沖突網絡結構的自穩定性相聯系。此種認識有助于跳出西方公共價值沖突治理邏輯的藩籬,克服對立、二元、靜態的公共價值沖突治理悖論。
盡管以“關聯轉化”“對立統一”“中和”等為思想內核的中國傳統矛盾觀已形成相對成熟的思想體系,并得到廣泛認可,但由于古文經典中有關中國傳統矛盾觀的敘事散見于儒、道、兵、法等諸多學派之中,導致研究工作的重心在于梳理分散化的論斷,并統合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從而為構建基層公務員公共價值沖突治理分析框架提供學理基礎。因此,本研究理論論述有余,但實證研究不足。此外,對于公共價值沖突網絡中的間接關系,本研究主要基于平衡理論,提出奇數個公共價值傳導鏈是協同傳導鏈,偶數個公共價值傳導鏈是沖突傳導鏈的結論。但實際的間接關系形成機制或許更加復雜,平衡理論只是提供一種分析路徑,還有待實證研究的驗證。
未來研究可從四個方面做進一步延展:一是應進一步深掘中國古代思想精華,以此為根基建立起公共價值研究的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從而補充西方范式的固有不足;二是基于本研究所構建的公共價值沖突治理整合性分析框架,開展實證研究,尤其是多案例研究,在驗證分析框架以及公共價值沖突治理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的基礎上,形成根植于中國傳統智慧的公共價值沖突治理理論;三是基于本研究提出的公共價值沖突治理策略,發展出以資源管理為核心的協同促進工具、以時空分離為核心的沖突隔絕工具、沖突溯源工具以及設置“安全閥”和建構“共同外壓”等更具操作性的公共價值沖突治理工具,并發展出操作指南,以供實踐者使用;四是應關注負紐帶網絡中的間接關系,深入分析和討論負紐帶鏈條形塑的間接關系的性質及其生成邏輯,尤其通過實證研究考察公共價值間沖突關系和公共價值間協同關系的相互作用。
參考文獻:
[2]韓志明.街頭官僚的行動邏輯與責任控制[J].公共管理學報,2008(1): 41-48+121-122 ,
[3]MOORE M H.Creating public value:strategic management in government [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Press,1995:20.
[4]孫斐.理解公共管理者的公共價值選擇:一個整合的理論分析框架[J].南京社會科學,2022(5): 56-65+125 ,
[5]庫珀.行政倫理學:實現行政責任的途徑[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96,29-40.
[6]張紅春,楊歡.合乎倫理的數字政府建設:準則與實踐的復合視角[J]:中國行政管理,2024,40(7):133-142.
[7]李慧龍,尉馨元.不只是偏差:“雷聲大雨點小”政策的多重邏輯——基于“激勵—沖突”框架的類型分析[J].中國行政管理,2021(10):138-145.
[8]DEGRAAF G,HUBERTS L,et al. Coping with public value conflicts [J].Administration amp;society,2016,48(9):1101—1127.
[9]王學軍.合作生產中的公共價值失敗及其治理[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57(4):78-86.
[10]SKARLIJB.Responsibilizationandvalueconflicts in healthcareco-creation:a publicservice logic perspective[J].Public management review,2021,25(7):1238- 1259.
[11]SKALEN P,ENGENM,et al. Conflicts over public value within public service ecosystems: a strategic action fieldap-proach[J].Public management review,2024,26(11):3298一3319.
[12]羅紅霞,李思賢,金國富,等.以偏好顯示與聚合框架化解公共價值沖突:基于“老樓加梯”案例的QCA研究[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23,24(1):33-46
[13]王冰,韓金成.公共價值視閾下的中國鄰避問題研究——一個整合性理論框架[J].中國行政管理,2017(12)):74—78.
[14]張會平,馬太平.數據要素市場流通的公共價值創造、失靈及其應對[J].公共管理與政策評論,2024,13(5):13-25.
[15] THACHER D,REIN M. Managing value conflict in public policy [J]. Governance,2004,17(4): 457-486
[16] STEWART J. Value conflict and policy change [J].Review of policy research,2006,23 (1):183-195.
[17]JASPERS S.A Conceptual model for individual coping with value conflicts[J].Perspectives on public managementand governance,2021,4(3):277-290.
[18]MEIJER A,DE JONG J.Managing value conflicts in public innovation:ostrich,chameleon,anddolphinstrategie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2o19,43(11) :977-988.
[19]LILJEROOS - CORK J,LUHTALA M. Value Co一destruction through mis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within a publicservice ecosystem [J].Public management review,2024,27 (3): 722-745
[20]ENGEN M,FRANSSON M,et al. Continuing the developmentof thepublic service logic:a studyof value co- destruction in public services [J].Public management review,202o,23(6):886- 905.
[21] WANG HL,GUO JG.New way outof eficiency- equity dilemma: digital technology empowerment for local govern-ment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O24,200.
[22]王叢虎,劉巧蘭.公共資源交易實現基本公共價值的多條機制與實踐面向[J]·學海,2022(4):118-125.
[23]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114,141.
[24]孫通海.莊子[M].北京:中華書局,2007:83-84,95.
[25]張世亮,鐘肇鵬,周桂鈿.春秋繁露[M.北京:中華書局,2012:454.
[26]湯漳平,王朝華.老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4:8,292.
[27]王文錦.禮記譯解[M.北京:中華書局,2016:694,692.
[28]方勇.孟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0:271.
[29]庫珀.行政倫理學手冊[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413-417,
[30]REST J,NARVAEZ D,et al. Postconventional moral thinking: a neo - kohlbergian approach [M]. Mahweh,NewJersey:LawrenceErlbaum Associates,1999:1o1-102.
[31]WITTMER D.Ethical sensitivityand managerial decision making:an experiment[J].Journalof public administrationresearchand theory,1992,2(4):443-462.
[32]諾伊,姆爾瓦,巴塔蓋爾吉.蜘蛛:社會網絡分析技術[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社,2012:64—66,124-133,84一86.
[33]朱方偉,孫謀軒,王琳卓,等.地方政府在存量PPP項目中公共價值沖突的研究- 一個基于網絡的視角[J].公共管理學報,2019,16(2):131-146+175.
Governance of Public Value Conflicts in Grassroots Civil Servants: An Integrative Analytical Framework
Sun Fei /Han Xiao
Abstract: The question of how to respond to multiple public value demands and cope with public value conflicts is a thorny issue for grassroots civil servants. Existing studies have been constrained by the Western perception of public value conflicts as antagonistic, dualistic and static. The proposed strategies are often caught in the dilemma of either/or and repetitive cycle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view of paradox,as outlined in the principles of“correlation and transformation”and“unity of opposites”,proposes the concept of“neutralization” governance,a strategy that can be employed to address the inherent contradictions present in Western-style public value conflict governance. The present study proposes an integrated analytical framework that draws upo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view of paradox, the social network theory,and the ethical decision-making process model. This framework encompasses the perception, judgment, and selection of governance strategies for public value conflicts. Drawing upon a holistic perspective, the proposed framework examines the interplay among various public value conflicts,delineating a two-dimensional analytical framework encompassing direct-indirect and conflict-synergy dimensions. It further advances the governance strategies for public value conflicts, encompassing approaches such as power change, synergistic transformation,and root cause analysis. This theoretical framework aspires to construct a governance theory for public value conflicts, integrating Eastern wisdom as the fundamental tenet and Western theories as the instrumental framework.
Keywords:Grassroots Civil Servant;Value;Value Conflict;Traditional Chinese View of aradox;Conflict Governance
(責任編輯 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