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的理論文章一般都是通俗易懂的,也就是用人民群眾都能懂的話語,揭示主題,闡明思想,讓人們能理解、領會。換句話說,好的理論文章一般都具有深入淺出的特點。如何做到既“深入”又“淺出”,既是一種文風問題,也是一種學風問題。
清代史學家章學誠在其《文史通義》中將寫文章的弊病歸為十大類,分別是“宛肉為瘡”“八面求圓”“削趾適履”“私署頭銜”“不達時勢”“同里銘旌”“畫蛇添足”“優伶演劇”“井底天文”和“誤學邯鄲”,可見多數皆為不切實際、空談臆造,既不“深入”又不“淺出”所致。
現實中有些人寫文章,故弄玄虛,一味追求某些方面的“高大上”,實則脫離實際,不接地氣;有些人大玩辭藻,堆砌概念,好似振振有詞,實則空疏無物,無的放矢;還有的過度講究句法結構,將理論文章寫成標語式、口號體,使全文流于形式,讀之自然無物。
孔子教導如何為人時提出要“文質彬彬”,認為無論“質勝文“還是“文勝質”都不太好,最好做到“文質彬彬”。其實對于寫文章而言,也是如此。“文”與“質”,在寫作方面,也可以換言為“深入”與“淺出”的關系。“深入”就是具有高水平的理論意蘊和學術價值,“淺出”就是要有容易為讀者、為大眾所接受并理解的表達方式。只有學會“淺出”,才能更好地將理論文章“深入\"讀者。
要做到“淺出”,首先,在寫作動機方面要誠實。要有誠懇傳達理論要義的初衷與本意,不能為寫文章而寫文章,“為賦新詞強說愁”,甚至無病呻吟;要端正寫作態度,努力將理論文章寫在祖國大地上。其次,在語言運用方面要樸實。要陳言務去、贅言務去,使文意盡量順民意、通民情;要以人民大眾可以理解的語言講出深刻的道理、深邃的思想。再次,在行文論述方面要扎實。好的理論文章,不僅僅是“說教”,要進行“充分說理”,最好是列舉事實。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歷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