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政治工作研究是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政研文章是政治工作研究的成果展示,寫好政研文章是政治干部的基本素養。毛澤東同志對于什么樣的文章才算是好文章有過精辟論述,認為:“文章和文件都應當具有這樣三種性質:準確性、鮮明性、生動性。\"這三條標準,也是我們撰寫政研文章的“金標準”。
一、準確性:核心要求是實事求是
實事求是是我們黨思想路線的核心內容,也是做學問、寫文章的基本要求。政研文章中提出的概念、判斷、推理,絕不能停留在“我認為\"“我覺得\"的主觀層面上,而應符合客觀事實,準確反映事物發展特點和規律。如果文章對于事物把握不準,出現偏差,那么文章的結論就像建立在流沙之上,經不起推敲。
重要概念、重大提法應嚴格對標對表。政治工作領域重要概念、重大提法凝結著全黨全軍的智慧,反映了對政治工作特點和規律的深刻把握。重要概念、重大提法對標對表,既是遵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的要求,也是治學態度和方法的體現。在政研領域,每一個概念和提法都有其特定的內涵和外延,隨意更改或誤用可能會導致思想上的混亂和誤解。一方面,以黨的文獻為依據。黨的文獻是經過反復推敲、集體研究形成的,具有極高的權威性和準確性,應盡量從黨的文獻中查找重要概念、重大提法的直接出處。作者如果受限于文件發放范圍、閱讀權限等因素,無法閱讀有關文獻,可參考中央級媒體的文章,這些文章在重要概念、重大提法等方面經過了嚴格的審核,可間接幫助我們對標對表。另一方面,動態掌握變化。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形勢的變化,一些重要概念和重大提法會隨之發生變化。這些變化并非隨意而為,而是與時俱進地對事物特點和規律的新概括、新提煉。這就要求我們及時關注最新的權威表述,否則文章在時效性上就會顯得滯后,甚至可能傳遞錯誤的信息。
重要史實應真實、準確。歷史是過去發生的事實,是我們認識世界、總結經驗的重要依據。當前,自媒體快速發展,在拓展人們視野的同時,也存在信息傳播魚龍混雜的情況。有的自媒體作者打著“還原歷史\"“揭露真相\"等幌子,傳播一些似是而非甚至“低級紅\"“高級黑”的所謂“歷史知識”。有的作者對這些歷史資料的運用,不加甄別,采取“拿來主義\"的方法,容易導致文章出現政治性偏差,甚至誤導讀者。對于文章中的史實,應當以公開出版的書籍報刊為基本依據,對于重大史實,還應注意不同資料之間的相互印證。
全面辯證、客觀公正評判事實。全面辯證、客觀公正的評判方式,不僅能幫助讀者更清晰地認識事實,還能引導讀者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避免陷入非黑即白的思維誤區,充分發揮文章傳遞信息、啟迪思想的作用。在復雜的社會現實中,任何事實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有其多面性和復雜性。因此,在評判事實時,必須采用全面辯證、客觀公正的態度。特別是對于一些尚未核實清楚的事實,應保持謹慎的態度,不能輕易下結論或進行片面的描述,應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進行準確評判。
凡數必核、凡名必核、凡引必核。數字、名稱(包括人名、地名、單位名稱、法規名稱等)和引文是一篇高質量文章的重要構成元素,往往也是讀者關注的重點內容,它們的準確性對于文章的質量和可信度至關重要。如果一篇文章有幾處這方面的錯誤,會使讀者認為作者的態度不夠認真、治學不夠嚴謹。因此,必須做到凡數必核、凡名必核、凡引必核,做到準確無誤,切不可主觀地刪減拼湊、斷章取義。
二、鮮明性:核心要求是觀點突出
寫政研文章的目的,是針對問題、基于事實而提出某種觀點,并且要讓別人理解和接受我們的觀點。為了實現這一目的,就要從切口、結構、論證等方面精心設計,以使文章的觀點更加突出,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選題切口小而單一。文章要給人留下印象,必須有沖擊力。一般而言,文章的沖擊力
文章體量 ÷ 選題切口大小。政研文章的字數大多在三五千字,這樣的體量決定了文章選題不能太大,而要瞄準一個比較小的切口深入下去。對于比較大的選題,可以從主體、客體、方法等方面深挖下去,瞄著某個主體、某個客體、某種方法等來寫。這樣開小口之后,文章的沖擊力就會大很多。切口確定之后,還應保持主旨的單一性。一篇文章應確定一個主旨,如果出現兩個甚至多個主旨,就容易顧此失彼。
結構嚴密穩固緊實。文章結構是觀點的支撐,觀點能不能立得住,與結構有很大關系。應力避兩大塊結構。人們常說\"無三不成文”,雖然這不是硬性要求,卻是好文章的“標配”。有的“兩大塊\"文章,問題寫一塊,對策寫一塊,其實還缺少原因分析,把這塊內容加進來,結構上、邏輯上都要順很多。切忌從概念出發搭建結構。如果從概念出發來搭建文章的結構,而這些概念本身只有字面上的聯系,它們所指的事物“風馬牛不相及”,就會造成生拉硬扯等問題。因此,應當以事物的結構、發展的脈絡等為依據搭建文章結構。
論證嚴謹滴水不漏。如果說觀點是文章的靈魂,結構是文章的骨架,論證則是用材料、語言使這個骨架變得豐滿起來。一篇文章質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論證的水平。應做到文題相對應。文不對題是寫作大忌,防止出現這一問題,應做到“聚焦”與“提純”。聚焦,就是文章中的每一句話都要圍繞文章標題作向心論述,不能跑偏。提純,就是刪除與標題關系不大的詞句,使文章不含“雜質”。如果覺得聚焦、提純后沒什么話寫,就需要拓展研究資料,占有的資料多了,想寫的話自然就多了。
聯系實際富有特色。文章是為解決問題而寫的,每個單位、每個人遇到的具體問題各不相同,由此決定了文章也應當是“千人千面\"的,而不能“千人一面”。比如,同樣是寫戰斗精神,每個作者所面臨的情況、采取的方法和手段等是不同的,寫出來的文章應當有鮮明的標識性,要能看得出“誰寫的、寫誰的”。增強文章的特色,不僅要掌握面上的情況、普遍性的做法,還要掌握本單位、本部門的具體情況、具體做法,這樣的文章才更能吸引人、啟發人。
三、生動性:核心要求是深入淺出
政研文章的“最終用戶\"是廣大官兵,在表述風格上,要把“大眾化\"作為第一位的要求。從實際情況看,越是高層次機關、高級別領導、資深專家教授的文章,越是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我們在撰寫政研文章時,要把準確達意、文通字順、朗朗上口作為重要追求。
論述要具體。政研文章的研究對象是部隊建設的具體人、具體事,因而在論述時,要盡可能地具體化,防止空洞化、抽象化的敘述。應把抽象的概念、宏觀的要求,用“兵言兵語”“網言網語\"進行具象化的“轉譯”,盡量用具體的做法、事例等表達出來,這樣可以使文章有畫面感、可讀性。在政研領域,概念的堆砌只會使讀者“敬而遠之”。
少用修飾詞。有的作者為了使文章看起來更有文采,會在文章中使用較多形容詞、副詞等修飾詞,以為這樣會使文章更好看,而實際效果可能會適得其反。修飾詞用得過多,會使文章華而不實。實際上,很多文學大家都反對過多使用修飾詞。郭沫若先生認為:“寫文章要老實一點,樸素一點。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寫什么。\"\"要使文章生動,我想,少用形容詞是一個秘訣。\"老舍先生也認為,真正的好文章是不隨便使用甚至干脆不用形容詞和典故的。政研文章的力量,不在于修飾詞有多少,而在于是否真正反映和揭示了政治工作領域的突出矛盾和問題。
克服整齊強迫癥。有的作者為了文字上的整齊好看,在擬制一級標題、二級標題時,從句式到字數,都嚴格保持一致,甚至為了湊幾個“嚴”幾個“實”、幾個“力”幾個“心”,還會生造一些詞,這樣的表述會使文章看起來生硬,讀起來別扭。著名翻譯家嚴復在《天演論》的例言中提出“譯事三難:信、達、雅”,“信\"即準確,“達”即通順,“雅”即“有韻味”。這也揭示了寫作的一般原則。在政研文章寫作時,應把“準確\"放在第一位,而不能本末倒置。真正的好文章,句式和風格都是很靈活的,令人讀起來輕松愉快。
【作者單位:國防大學政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