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慶,是一座有味道的城市。當你一腳踏進來,就會被椒麻爽辣的火鍋味重重包圍,讓你食指大動,欲罷不能。每到飯時,各大火鍋店前,不論是大路旁軒敞潔凈的高端大店,還是小區里簡陋油膩的“蒼蠅館子”,無不人聲鼎沸,排號等座的人和店內的食客一樣多。除了傳統的九宮格老火鍋,還有各種創新款,比如花園火鍋、蓋碗火鍋、豬腦殼老火鍋、鱔魚火鍋但無論哪一款,吃麻辣鍋底才是正宗,吃鴛鴦鍋算是對重慶火鍋最起碼的尊重,如果吃清湯鍋就只能被當地人哂笑了。
重慶的美食太多,除了火鍋還有重慶小面、水煮魚、酸菜魚、毛血旺、豆花、烤魚、辣子雞當地人說,他們一日三餐最日常的吃法是:早上吃重慶小面,中午吃川菜,晚上吃火鍋,想想都替他們幸福。重慶小面是我這趟唯一吃了兩次的美味。第一天到重慶,閑逛累了,就在路邊隨便找了一家面館,想著能果腹就行。點了一碗肥腸小面,一碗沒夠,又加了一碗。沒想到一碗肥腸小面已令人叫絕,那樣一種肥美濃香,超過了豬牛羊雞各種肉類單純的味道。
在重慶四天,解放碑、八一街、山城巷、洪崖洞、十八梯無論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那暖心暖胃的濃濃煙火味。
重慶的別樣味道還體現在它獨特的山城地貌,這在中國其它大都市是看不到的,真正的獨一無二。重慶的母城渝中區,被嘉陵江和長江環繞,站在城市的中心能抬頭見山,真正的山環水繞。峰巒、崖壁、陡坡成了這座城的原始胚胎,一切建造都要因地制宜、順勢而為。
這里的路起起伏伏,盤盤繞繞;這里的樓高高低低,錯錯落落;這里的人上上下下,飛天遁地。這些不在同一平面的路和樓,有時出現在你的頭頂,有時閃現在你的腳下,讓你進入一個多維立體的奇異空間。所以,重慶人不說東西南北,只說上下左右。在這里有時候導航是不好用的,因為導航分不清你是在上半城還是下半城。這種情況乘一元一次的電梯是最快的,開車可能堵車,步行可能要繞行幾十分鐘,而坐電梯只要幾十秒。把電梯作為出行工具,不知道重慶是不是獨一份。
李子壩輕軌站,則是這種奇特地形與現代交通完美結合的典范。輕軌列車從居民樓的6層至8層間穿過,形成了“空中軌道”“樓中列車”的奇觀。經過特殊的防噪防震處理,輕軌既不影響居民生活,又解決了交通問題,還保留了原有的城市風貌,這是獨屬山城人民的智慧創新。
讓我慕名而來的還有重慶北碚區,因為讓我一讀傾心的《雅舍小品》正是梁實秋寓居北碚時所寫。從解放碑坐地鐵一個半小時來到與市中心完全不同的安安靜靜的北碚。坐落在半山坡上的“雅舍”已被修葺一新,再也看不出當年“風來則洞若涼亭,雨來則滲如滴漏”的陋室模樣。門前的阡陌稻田,也已變成馬路貫通、樓房林立。文中描繪的屋內爬坡、山頭吐月、水墨雨趣那些有個性的景致,都只能通過想象來體味了。
來了才知道,曾經寓居北碚的名人數不勝數。因為抗戰軍興,北碚被劃為文化遷建區,一度成為戰時文教事業的“諾亞方舟”。在當時,有個流傳甚廣的說法,叫“三千名流匯北碚”。梁漱溟、顧毓秀、陶行知、晏陽初、吳宓、冰心、胡風、盧前、老舍、趙清閣、孫寒冰、方令孺他們寫文章,辦雜志,堅持文化抗日;他們編教材,登講臺,保障戰時教育弦誦不輟。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被譽為“中國船王”的愛國實業家盧作孚。他指揮民生公司的船隊,不顧日機狂轟濫炸,不眠不休,晝夜搶運,以船只被炸沉無數、人員傷亡過百的代價,終于用最短的時間將屯集宜昌的人員和物資搶運到了大后方,完成了被稱為中國實業界的“敦刻爾克大撤退”,保留了國家工業和文教的命脈。從革命救國到教育救國,再到實業救國,盧作孚的一生堪稱傳奇,令人感佩不已。
北碚是不甘做亡國奴的中國士人,寧愿顛沛流離、貧病交加,也要共赴國難、不與賊寇相委蛇的見證。
煙火味,山川味,文化味,是為重慶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