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態,是指對事物發展的反應和理解表現出不同的思想狀態和觀點,既有暫時性又有穩固性,是心理過程與個性心理特征統一的表現。人們常講,態度決定一切,心態改變一生。特別在當前這個關鍵時期、復雜形勢下,強國強軍偉業可期在望,挫折困難壓力交織疊加,每一名官兵特別是黨員干部能不能始終保持積極心態,很大程度上決定選擇了從軍這條路,就意味著選擇了犧牲與奉獻,放棄了安逸和舒適,不論是從做人的基本準則講,還是從軍人的職業道德講,都不能反悔,也不該反悔。縱使千難萬難,我們也一定要堅信自已選擇的道路,切不可因一時的挫折而輕易動搖自己的人生抉擇。
以淡泊之心對待利益得失。在這方面,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務、讓出了名利,贏得了威信、贏得了敬仰。黨員領導干部理應在利益得失面前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遠一些,尤其要站在事業大局上看得失,多思一思職責使命、歷史擔當,多想一想國家需要、人民期望;要瞄著長遠發展看得失,多看一看自己多年軍旅生涯得到的進步和提高,多想一想各級組織領導對自己的培養和幫助,以“得其大者可以兼其了精神狀態和奮斗姿態,輕視小覷不得,放手放縱不得。
以篤定之心對待初心選擇。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抗戰時期,全國各地的愛國青年沖破國民黨的重重阻撓,義無反顧地奔赴革命圣地延安,他們的共同口號是:割掉皮肉還有筋,打斷骨頭還有心,只要還有一口氣,爬也爬到延安城。正是憑著向往光明的堅定信念,才能激發出頑強的斗志、無窮的力量。軍人是一個特殊的職業群體,既然我們家張鼎丞同志為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1945年黨中央讓他擔任華中軍區司令員,他認為粟裕同志更能帶兵打仗,就建議由粟裕當司令員,自己任副手。1954年中央明確讓他主持中組部工作,他又提出:“我從地方來,對各地干部不熟悉,請中央派個部長來,我做具體工作。”1964年,為了培養年輕同志,他主動要求不再擔任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職務。張鼎丞同志面對個人進退走留“三讓賢”,讓出了職小”的胸襟氣度,做到“亂云飛渡仍從容”。
以坦然之心對待工作壓力。人有巨大的潛力,為什么還有那么多人一生很平庸呢?原因很簡單,他們把太多的時間荒廢在睡懶覺、看電視、刷屏上了。對于廣大青年官兵來講,適度的加壓負重,有助于挖掘潛力、增長才干。我們要善于進行自我調節,把緊張的工作生活壓力作為豐富人生經歷的機遇、積累工作經驗的素材、提高素質能力的條件,勇于在實踐中摔打磨練自己、完善提高自己。
以辯證之心對待利益得失。社會民眾都在講幸福指數,從某種意義上講,幸福指數的大小取決于幸福指標的高低。比如同樣是半瓶水,對樂觀者而言“還有”半瓶,對悲觀者而言則“僅剩”半瓶,在“還有”中伴隨著幸福,在“僅剩”中蘊藏著煩惱,結果是截然相反的。由此可見,如果我們把幸福指標定位在索取回報和追名逐利上,只能勞心傷神、徒增煩惱。要以平常心態看名利,以辯證眼光看得失,自覺把幸福指標定位在為部隊謀打贏、為單位謀發展、為官兵謀利益上,努力在提高素質、干好工作、創新有為中感悟幸福、收獲幸福。
以恐慌之心對待素質短板。好學才能上進,好學才長本領。對于廣大官兵而言,尤其要認真讀好“三本書”:第一本是有字書,就是條令條例、制度規定、工作規范,這里邊有工作的遵循、抓建的方法,有打贏的良方、強能的富礦,只要靜下心來學習研究,就能有所收獲;第二本是無字書,就是要善于向身邊領導同事學習,只有善于借助外智才能思路開闊,善于借助外力才能攀上高峰,善于學習他人才能不斷進步;第三本是心中書,就是要善于歸納梳理、總結提高,既要吃一塹長一智,更要打一仗進一步,在日積月累、久久為功中壯筋骨、長才干。
【作者單位:重慶市酉陽縣人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