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重讀毛澤東的《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這部與《論持久戰》并稱“姊妹篇”的經典著作,仿佛置身硝煙彌漫的歷史長河,深刻感受到中國共產黨在民族危亡時刻的戰略遠見與人民情懷。作為一名老兵,再讀此文,更覺其思想之深邃、實踐之光輝,至今仍能照鑒當下。
從“戰術問題”到“戰略全局”:游擊戰爭的歷史性突破。毛澤東在文中開宗明義:“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發生的:中國既不是小國,又不像蘇聯,是一個大而弱的國家。這一個大而弱的國家被另一個小而強的國家所攻擊,但是這個大而弱的國家卻處于進步的時代,全部問題就從這里發生了。”這一論斷直指抗日戰爭的根本矛盾,揭示了游擊戰爭從“戰術補充”上升為“戰略支柱”的必然性。彼時,國內對抗日戰爭的認知尚存分歧:有人迷信“速勝論”,寄望于國際調停;有人陷入“亡國論”,主張妥協退讓。毛澤東則以唯物辯證法為武器,提出主動地、靈活地、有計劃地執行“防御中的進攻,持久中的速決,內線中的外線”游擊戰爭原則。這不僅是軍事策略的創新,更是對戰爭規律的哲學升華。例如,八路軍發起的百團大戰,正是通過游擊戰與運動戰的結合,打破了日軍“囚籠政策”,彰顯了戰略主動性。毛澤東將游擊戰提升至戰略高度,本質上是以空間換時間、以分散聚合力,為中國軍民爭取了持久抗戰的底氣和空間。
“農民的戰爭”:人民戰爭思想的根基與實踐。文中明確指出:“抗日戰爭,實質上就是農民戰爭。”這一論斷深刻揭示了中國革命的本質。在積貧積弱的舊中國,農民占人口絕大多數,他們既是侵略者掠奪的對象,也是抗戰最深厚的偉力之源。毛澤東將農民問題與戰爭勝負緊密聯系,提出“兵民是勝利之本”。他主張在游擊戰爭中發動農民、武裝農民、依靠農民:經濟上,通過減租減息政策,減輕農民負擔,激發抗日熱情;軍事上,以農民為主體的游擊隊、民兵成為敵后戰場的主力軍;政治上,建立抗日民主政權,讓農民成為國家命運的主人。例如,晉察冀邊區通過土地改革和民主選舉,使千百萬農民從“沉默的大多數”轉變為“抗戰的銅墻鐵壁”。再如,華北地區農民自發挖掘地道,巧妙設計各類作戰工事和隱秘的地道口,形成村村相通、戶戶相連的“地下長城”。據估算,僅在冀中平原挖掘的地道就達25000里,比萬里長城還要長出10000里!這種“遍地烽火”的奇觀,正是“人民戰爭”最生動的注腳。
“一般與個別”的辯證統一: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的典范。毛澤東在文中創造性地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開創了“重視武裝斗爭、重視農民戰爭、重視游擊戰”三位一體的獨特道路。這一思想既是“一般”(普遍規律)與“個別”(中國實際)的辯證統一,也是中國共產黨獨立自主探索革命道路的縮影。一是武裝斗爭與政治動員的結合:游擊戰不僅是軍事行動,更是發動群眾、建立政權的政治工程,每一支游擊隊既是戰斗隊,又是工作隊、宣傳隊。二是靈活性與原則性的統一:游擊戰“分散以發動群眾,集中以消滅敵人”,既避免硬拼消耗,又抓住戰機殲滅敵有生力量,平型關大捷、夜襲陽明堡等戰例皆體現了這一原則。三是持久戰與必勝信念的貫通:通過“積小勝為大勝”,逐步扭轉敵我力量對比,最終實現戰略反攻。這一思想不僅指導了抗戰勝利,更為后來的解放戰爭乃至新中國國防建設提供了方法論。
歷史啟示:從抗戰精神到民族復興。《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寫于1938年,但它的思想光芒未曾褪色。抗戰的勝利啟示我們:堅持黨的領導是克敵制勝的根本保證。抗戰中,正是中國共產黨以科學的戰略統一了思想、凝聚了民心。人民立場是永恒的力量源泉。80載滄桑巨變,今天的鄉村振興、社會治理,仍需發揚“依靠群眾、為了群眾”的優良傳統。獨立自主是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今日中國堅持的“中國特色”發展道路,與毛澤東立足國情開辟的抗戰道路一脈相承。站在新的歷史節點,我們紀念抗戰勝利,不僅要緬懷先烈,更需以史為鑒:在捍衛國家主權、維護世界和平的征程中,“戰略清醒”與“人民至上”始終是我們最強大的武器。
【作者單位:原陸軍軍事交通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