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虛無主義是在我國影響較大的錯誤思潮之一。一段時期以來,其以多重方式虛無我們黨領導的抗戰史,嚴重干擾青年學員正確黨史觀的形成。對此,習主席深刻指出,要警惕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堅決抵制、反對黨史問題上存在的錯誤觀點和錯誤傾向。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在這一關鍵時間節點,更需警惕歷史虛無主義伺機冒頭、興風作浪。“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陣地,必須旗幟鮮明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在破立并舉中廓清思想迷霧、筑牢育人根基。
一、還原歷史本真,校準認知坐標
歷史虛無主義往往打著“重新評價歷史\"的幌子,實際上是在進行有自的的歷史篡改。教學中,需聚焦其典型觀點展開靶向破題,借正本清源的史實闡釋,校準認知坐標。
(一)破除“國共抗日主次論\"的歷史迷霧。歷史虛無主義蓄意炮制“國共抗日主次論”,或渲染國民黨正面戰場所謂的“正規性”,借此貶抑敵后抗戰的戰略價值;或拋出“一分抗日,二分應付,七分壯大\"的不實論調,企圖抹黑八路軍、新四軍的歷史貢獻。正面戰場與敵后戰場的并存,是中國抗日戰爭的重要特點。教學中可以此為遵循,構建“雙線互證”的史實體系。一方面,系統梳理正面戰場22次大型會戰的詳實史料,呈現國民黨愛國官兵在抗戰中的犧牲與貢獻,引導學員正確認識正面戰場在特定階段發揮的作用。另一方面,依托《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史料匯編》等資料,展現敵后戰場“破襲日軍交通線”“建立抗日根據地\"的戰略意義。可通過量化數據(從1938年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抗擊侵華日軍的比例是:1938年 59% ,1939年62% ,1940年 58% ,1941年 75% ,1942年 63% ,1943年58% ,1944年 64% ,1945年 69% )進行佐證,說明進入相持階段后,敵后戰場逐步成為全國抗戰的主戰場,成為堅持抗戰的中堅力量。由此可知,兩個戰場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關系,構成了全民族抗戰的有機整體,從而有效解構歷史虛無主義“片面解讀”的錯誤邏輯,還原全民族浴血奮戰的歷史原貌。
(二)糾正“抗戰決勝因素\"的認知偏差。關于抗戰決勝因素,歷史虛無主義一方面炮制“原子彈決定論”“外援決定論”,甚至借個別西方政客的謬論造勢,將抗戰決勝因素歸于外因;另一方面把中國戰場矮化為“邊緣戰場”,污名化為“反法西斯邊緣配角”,意圖貶低中國抗戰的世界意義。對此,教學中可展開多維度分析。通過量化分析,針對“中國的持久戰幾乎完全依賴美國的物資與軍事支持”的說法,可列舉在美國租借法案援助的物資中,中國僅獲得全球供應量37000輛坦克中的100輛、11400門高射炮中的208門,以及43000架飛機中的1378架,數量極為有限,并且 98% 被美軍使用;通過理論分析,闡明持久戰戰略思想對全國抗戰的指導意義,講清艱苦卓絕的持久戰(尤其是中共領導的敵后抗戰)如何拖垮日本侵略者,使其“以戰養戰\"的戰略圖謀徹底破產;通過對比分析,列舉曾號稱“歐洲第一陸軍強國”的法國,面對德國進攻,在短短六周內便宣告投降,而中國戰場則抗擊和牽制了日軍2/3以上的陸軍兵力和相當一部分海空軍力量,并遲滯德意日軸心國軍事聯動、阻礙日軍北進圖謀、消除蘇聯后顧之憂、打亂日軍南下布局,有力支援了蘇美英等盟國在各個戰場的作戰,從而加快了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步伐。通過多維度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中國抗戰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中國人民以巨大民族犧牲支撐起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為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貢獻,以此駁斥歷史虛無主義對中國抗戰價值的矮化與歪曲。
(三)揭穿“英雄解構論”的卑劣伎倆。歷史虛無主義常以“學術化包裝”為幌子,對革命英雄進行丑化、否定、戲謔。比如,質疑狼牙山五壯士“在何處跳崖”“怎樣跳崖”,還通過編造虛假史實等卑劣手段,對楊靖宇、趙一曼等英雄進行污蔑,妄圖斬斷中華民族的精神根脈。要揭露和批判“英雄解構論”,必須借助一定的載體,其中最重要的載體便是真實的歷史資料。教學中,可從兩方面破局。一方面,以正史還原真相。如,狼牙山五壯士的故事最早出現在《晉察冀日報》,原名《棋盤陀上的五個神兵》,報道了狼牙山五壯士的壯舉,呈現了英雄們不畏強敵、寧死不屈的感人事跡,可以此駁斥“后期塑造\"的謬論。趙一曼臨刑前給年幼的兒子寫了兩封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遺書,表明自己面對信仰和民族大義義無反顧地選擇犧牲自我,這種為民族大義慷慨赴死的信仰底色正是對虛無主義言論的有力回擊。另一方面,進行敵我史料互證。講述狼牙山五壯士的事跡時,可通過日軍戰史記錄(將圍攻狼牙山五壯士的戰斗視為一次異常艱苦的戰斗,并作為“勇戰奮斗戰例”)與幸存者葛振林口述(班長馬寶玉率先砸槍跳崖)的互證,還原跳崖壯舉的戰斗背景與真相。講述楊靖宇事跡時,同步呈現日軍報告與抗聯檔案的戰斗紀實,以說明英雄壯舉并非“文學渲染”,而是連侵略者都不得不承認的生存奇跡,楊靖宇以短暫而傳奇的一生詮釋了共產黨員的堅定信仰。如此,便可揭穿歷史虛無主義“細節剪裁\"“謠言拼貼”等卑劣伎倆。
二、培養歷史思維,樹立正確史觀
在校準認知坐標的基礎上,應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引導學員提升歷史思維能力,從而樹立正確史觀。
(一)以大歷史觀把握抗戰全局。歷史虛無主義常以“階段切割法\"解構抗戰史:一方面,割裂局部抗戰與全面抗戰的關聯,不承認“十四年抗戰”,企圖否定我們黨領導東北抗日武裝的歷史主動性;另一方面,割裂抗日戰爭與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在關聯,刻意弱化抗日戰爭的深遠影響及意義。對此,教學中應引導學員樹立大歷史觀,從長時段、寬視野、深層次觀察和分析歷史問題,這也是堅持正確黨史觀的應有之義。一方面,要樹立“十四年抗戰\"概念,對抗戰有整體認識。事實上,九一八事變后的第三天,中共中央即發表《中國共產黨為日本帝國主義強暴占領東三省事件宣言》,在黨的領導下,東北抗聯以挽救民族危亡為己任,有力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這充分印證了“中國共產黨是民族抗戰的最早宣傳者、動員者和抗擊者\"的歷史定位。另一方面,要將抗戰置于民族復興的大背景中審視其意義。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充滿屈辱和災難的歷史,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這種屈辱的歷史直到抗日戰爭時期才被徹底改寫,不僅改變了中國受辱、“挨打”的歷史,還創造了以弱勝強的奇跡,從此開啟了古老中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所以說,抗日戰爭勝利是中華民族從近代以來陷入深重危機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轉折點。唯有堅持“長時段、寬視野、深層次\"的分析方法,才能既還原抗戰從星火到燎原的完整進程,又充分彰顯抗日戰爭勝利的偉大意義,從根本上粉碎歷史虛無主義的迷惑性謠言。
(二)以主流主線凸顯中流砥柱作用。歷史虛無主義常常以“學術研究”作偽裝,通過羅列國共傷亡數字、戰場規模等碎片化指標,暗示“國民黨抗戰貢獻比共產黨大”,甚至將根據地建設歪曲為“割據謀私”,企圖動搖黨的歷史根基,消蝕黨執政的合法性。對此,教學需從歷史發展的主流主線著手,引導學員樹立正確黨史觀。抗戰史的主流主線,本質上是中國人民在民族危亡時刻尋求解放的奮斗歷程。而中國共產黨作為無產階級政黨,其性質宗旨、初心使命決定了我們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并以自己的政治主張、堅定信念和模范行動支撐起全民族救亡圖存的希望。正如習主席指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是中國共產黨發揮中流砥柱作用的偉大勝利。\"因此,教學中應講透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的中流砥柱作用,如:最早發起全民族抗戰號召,最早組織開展抗日游擊戰爭,最早參與全國其他抗日活動,與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形成鮮明對比;制定全面抗戰路線,充分動員、組織和武裝民眾抗戰,使抗日戰爭成為真正的人民戰爭。反觀國民黨,實行的是片面抗戰路線,即單純依靠政府和軍隊的抗戰,不愿意實行民主、改善民生,不敢發動和依靠人民大眾。在這個基礎上,引導學員進一步分析國共兩黨為什么會有不同的抗戰表現,本質上是基于不同的階級立場,國民黨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而中國共產黨始終站在人民一邊,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這既是黨的不變初心,也是黨的不變恒心。正是在對國共兩黨抗戰表現的對比中,人民看到了中國共產黨的優勢和國家的希望,民心的砝碼不斷加在共產黨一邊,所以說黨的領導是歷史的必然、人民的選擇、民族的希望,這是歷史規律的必然顯現。教學中唯有緊扣這一內容,才能幫助學員認清歷史虛無主義“以局部代替整體”“以表象掩蓋本質”的把戲,這既是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有力駁斥,更是對“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的歷史溯源。
(三)以群眾史觀闡釋人民戰爭實踐。歷史虛無主義炮制“群眾被動論\"敘事陷阱,污蔑人民戰爭是“烏合之眾的無序抗爭”,將游擊戰術矮化為“流寇式襲擾”,意圖否定人民群眾在抗日戰爭中的偉大力量和作用,妄圖消解我們黨群眾路線的歷史根基。對此,教學中需以唯物史觀為指引,明確人民群眾是抗日戰爭的力量之源和勝利之本。一方面,還原人民戰爭的原貌。從歷史縱深上,闡述抗日戰爭與近代以來歷次反侵略戰爭最大的區別在于,全方位發動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形成了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中國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愛國人士積極投人抗日洪流,各族各界熱血青年踴躍參軍、參戰,“一盤散沙\"凝結成“萬眾一心”,使日軍陷人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這印證了抗戰勝利的重要法寶即全民族抗戰。另一方面,感受人民戰爭的智慧與力量。結合具體戰例,講清游擊戰并非簡單的\"打了就跑”,而是我們黨領導群眾實現的戰術創新。面對日偽軍的殘酷\"掃蕩\"和\"蠶食”,廣大軍民創造了地雷戰、地道戰等群眾性游擊戰法,這些戰術戰法匯集了群眾智慧,并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完善,進而提升為“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戰略藝術,體現了“政黨引領方向,群眾創造歷史\"的有機統一。教學中,唯有立足群眾史觀,才能還原人民戰爭全貌,彰顯其深厚偉力。這既是歷史虛無主義者無法撼動的鐵證,也是對“歷史和人民為什么選擇中國共產黨\"的有力詮釋一一只有真正代表人民、依靠人民的政黨,才能激發出如此磅礴的偉力與智慧。
三、厚植價值認同,賦能強軍實踐
校準認知坐標,培養歷史思維,最終落腳于構建由價值認同到強軍實踐的育人閉環,這既是抵御歷史虛無主義的實踐落點,更是軍校“為戰育人\"的價值旨歸。為此,需形成“破謬立魂一共情塑信一實踐賦能\"的教學模式,推動價值認同在強軍實踐中落地生根。
(一)以理論交鋒厚植價值認同。教學中的理論交鋒,核心在于通過破立結合,將歷史認知升華為價值認同,在學理辨析中完成價值觀淬煉。一是找準價值認同的“定盤星”。對于歷史虛無主義弱化抗戰中我們黨核心作用的謬論,通過史論結合,講清楚黨的每一步決策都彰顯“為民族謀復興”的歷史擔當,這種擔當使其成為凝聚全民族抗戰力量的核心。實踐充分證明,只要跟黨走,一定能勝利,從而將對黨的領導的理性認知內化為堅定不移的看齊追隨。二是塑造價值認同的“坐標系”。針對歷史虛無主義將人民群眾曲解為“被動員的被動力量”,需引導學員理解我們黨發動群眾抗戰,不僅是戰略選擇,更是“為人民而戰\"的價值踐行。如根據地普遍實行減租減息、精兵簡政政策等,得到了各階級階層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擁護。當人民成為抗戰主體,黨的性質宗旨便會具象為生動的人民戰爭實踐,“人民立場”便會內化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價值共識。三是升華價值認同的“精神燈塔”。針對歷史虛無主義對英雄的詆毀抹黑,教學需深挖“精神傳承”的價值內核,引導學員認識到崇尚英雄本質就是崇尚正義、崇尚勇敢、崇尚高尚。這種認同跨越時空,激勵著一代代中華兒女將英烈精神轉化為實際行動,以推動價值認同在精神傳承中不斷升華。
(二)以沉浸敘事驅動價值內化。實現歷史認同向價值內化的轉變,核心在于跳出虛無主義把歷史簡單化、符號化的認知陷阱,建構沉浸式敘事情境,將歷史敘事轉化為情感共鳴,進而實現價值內化。一是以虛擬情境涵養價值追求。如,組織“一二·九\"情景劇表演,通過角色扮演還原歷史場景,感受青年學生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深刻覺醒以及對國家命運的憂思關切,涵養“以熱血護家國”的價值追求。二是以微觀敘事熔鑄價值內核。將宏大敘事具象為可感知的微觀細節,如通過影音資料回顧侯德榜創制“侯氏制堿法\"的不易,從中感知科學家深厚的家國情懷;通過地道戰、地雷戰等歷史圖片,展現抗日根據地“全民皆兵,全民參戰,把侵略者徹底消滅完\"牢牢筑起的銅墻鐵壁,展示中國人民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和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在“見微知著\"中熔鑄價值內核。三是以數智交互深化價值認同。結合青年官兵認知特點,探索運用數智技術,如用三維動畫演示百團大戰的破襲路線,點擊任意敵據點便可同步觸發白刃格斗等聲效,還可設計“VR重走游擊路”,讓學員親身體驗“晝伏夜襲”的驚險博弈,通過“參與式共情\"深化“為家國而戰”的價值認同。
(三)以錘煉勝戰本領實現價值轉化。價值內化的最終指向,是將信仰信念轉化為勝戰本領。為此,需立足“姓軍為戰\"定位,將抵御歷史虛無主義融人使命擔當之中,推動實現“知史立志一信理礪魂一勝戰力行”的價值轉化。一是鍛造血性膽魄。血性膽魄永遠是軍人最閃亮的底色,是戰爭制勝的重要因素,可通過深入挖掘歷史培塑官兵戰斗血性。如,在講授狼牙山五壯士的壯舉時,通過追問“革命理想為何不朽”,引導學員明晰“為誰扛槍、為誰而戰\"的使命認知,從而驅散“英雄虛構論”的迷霧,鍛造“為戰捐軀亦從容”的血性膽魄。二是提升戰略思維。結合抗戰時期經典戰例,深入剖析制勝密碼,如再莊地道戰呈現的軍民智慧、游擊戰“積小勝為大勝”的戰略選擇,均揭示了群眾路線是奪取抗戰勝利的法寶,這個法寶永遠不能丟。進入新時代,要自覺抵制“人民戰爭過時論\"的謬論,深刻把握人民戰爭的新特點新要求,充分發揮人民戰爭的整體威力。三是強固政治優勢。政治建軍是我軍的立軍之本。抗戰時期我軍通過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使這支革命隊伍經受住嚴酷的戰爭考驗,彰顯了政治工作“生命線\"的制勝偉力。這啟示我們,新征程上推進政治建軍,必須進一步提升政治工作服務備戰打贏效能,為如期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自標、加快把人民軍隊建成世界一流軍隊提供堅強政治保證。總之,只有堅持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才能實現由價值認同到強軍實踐的育人閉環,將學習成果切實轉化為打贏未來戰爭的勝戰本領。
【作者單位:海軍大連艦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