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研究王陽明及其心學的著述可謂蔚為大觀,然目力所及多為趕熱鬧的酬世之作。邇日,有幸讀到謝亞鵬所著《一步一境陽明路》(孔學堂書局 2025年1月版,下文引自該著者,皆只標頁碼),大呼過癮。全書圍繞王陽明“龍場悟道”立論,分為“步境:王陽明詩文里的‘龍場悟道’之路”(行跡)與“此心存:王陽明‘龍場悟道’的朋友圈”(心跡)兩大板塊。竊謂這是陽明學專著中一部成功運用“以詩證史”“詩史互證”“以詩補史”的上品之作,今試舉幾例說之:
首先,謝氏對王陽明具有深刻理解與深厚同情。學術界多言陽明心學,而對王陽明作為文學家的身份則重視不夠,這實為其心學耀眼光芒所掩蓋。此種情形,“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徐文長“以人掩其書”,早已言之。事實上,王陽明在這方面成就極高。以《古文觀止》而言,王陽明入選三篇(其中兩篇寫于黔地),是有明一代入選作品最多的。《唐宋八大家文鈔》編選者茅坤在是書的“論例”中說:“八大家而下,予于本朝獨愛王文成公論學諸書及記學、記尊經閣等文,程朱所欲為而不能者。”而日本漢學名家浜隆一郎說:“王陽明的文章以蘇洵為范,但在博大昌達方面又遠超蘇洵,文章實乃明朝之首。”清代《四庫全書總目》卷171則說:“守仁勛業氣節,卓然見諸施行,而為文博大昌達,詩亦秀逸有致,不獨事功可稱,其文章自足傳世也。”
謝著深得陽明文心,從其詩文入手,探索其在黔的心路歷程,展現其豐富多彩之精神世界。其在寫法上尤得《十萬個為什么》之精髓,常常以設問的形式展開論說。其解析,往往別具一格,出人意表,三言兩語,即講清一個論題。譬如,“研究陽明心學,不能不到貴州,不能不到修文,不能不到陽明洞”;因為黔中乃陽明心學之發源地,也是其“知行合一”思想的誕生地;而修文則“有王陽明所建的龍岡書院、何陋軒、君子亭、賓陽堂和后人為紀念他而建的王文成公祠等建筑,是展現陽明心學的精神風貌與歷史價值的最佳之地”。(第43頁)又如,謝氏嘗言:“我在家鄉讀書之時,也時常到田間勞作,備嘗農民的艱辛,大雨時要勞作,大太陽時也一樣要在農田耕耘。”并援引白居易《觀刈麥》為例。(第62頁)因切身體會,故對王陽明學農(實即其初抵龍場解決生計問題)甚為關切:“正如第一首詩的(《謫居糧絕請學于農將田南山詠言寄懷》)題目所示,謫居糧絕,請學于農,將田南山,這三層已經清楚明了地給我們說明了他目前的困境。”(第 46頁)“莊稼種上之后不久,王陽明看到自己親手種植的莊稼發出了新芽,喜不自勝之余,就寫下了第二首詩《觀稼》。王陽明從自身‘觀稼’和對農作物規律的認識,進一步強調了對農業生產的重視,告誡國家管理者和輔佐者不要輕視種莊稼這樣的‘小事’,這也是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的生動體現。”(第47頁)“莊稼還沒有收成的時候,王陽明還得上山采摘蕨菜。在哪兒采摘蕨菜?《采蕨》一詩的第一句就明確點出,‘采蕨西山下'。西山應該就是現在陽明洞所在地的西邊之山。在這首詩里,王陽明‘扳援’西山采蕨有感而發,想到了‘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句詩,想到了家中思念他的親人。由此鄉思落淚,也激勵自己一定要支撐過去,堅決不能垮掉,不能再給親人增添哀傷。”(第47頁)“絕境中生存下來的,都是生活的強者。”(第48頁)“我們可以從王陽明的詩作中感受到,他在經歷一番磨難打擊之后,經過在修文龍場的沉淀,思想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不鄙視農事,對農業有了清醒的認識,通過親自勞動,自食其力,反映出他對‘民以食為天’的高度關注。”(第62 頁)謝氏剝絲抽繭、條分縷析、深入淺出,引導讀者踏上王陽明在黔中的“悟道”之路。
其次,謝氏特別重視文獻與田野“二重證據法”,以詩文(文獻)為讀者印證了王陽明的心路歷程(田野考察)。王陽明在黔辭章是了解其心路跋涉的關鍵,亦是尋繹打開其心靈之門的鑰匙,龍場的大徹大悟(揭“心即理”之旨)則為其歷史性轉折點。龍場的困頓與不堪,磨礪了王陽明,成就了“真三不朽”的陽明先生。“龍場悟道”后,他生命煥然一新,并提出“知行合一”的理論主張。王士稹《跋王文成公龍岡漫興詩卷》感慨:“公平生之學,得力于龍場時居多。觀卷中五章,可以想見其無入不自得之樂。文成書遒勁似山谷。”徐愛則贊嘆:“先生居夷三載,處困養靜,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歸矣。”謝氏研究王陽明深得天時地利人和之條件,曾參與黔省的“陽明·問道十二境”(串聯起 500 年前王陽明在黔行跡)踏訪工作。其“居住的地方距離仙人洞(引者按:陽明曾為此景寫過兩首詩)不遠,直線距離不足一公里,坐在書房的電腦前,抬頭朝左前方望去,一眼就能看到仙人洞山上的那些寺廟”。(第100 頁)而他結合歷史文獻與實地考察,對王陽明筆下的通濟橋(頭橋、二橋、三橋的合稱)、太子橋(一作太慈橋)、仙人洞(一作來仙洞)白云堂等古地名的考證,探驪得珠、辭直義暢、切理厭心。
復次,揭王陽明為維護民族團結所做出的巨大貢獻。謝氏以王陽明給安貴榮《與安宣慰(三書)》為例,這三通信札是今天研究王陽明與黔中少數民族關系極為重要的歷史文獻。王陽明謫貶為龍場驛丞時,貴州宣慰使是安貴榮(奢香夫人第八代孫)。如“(第三書)被當時和后世所推崇,認為這封信在保全安氏家族的同時,更是一封穩定貴州乃至西南地區的‘尺牘止亂’之信”。王陽明抵達龍場之年,在省城附近的水東土司領地內,發生了一起部落叛亂,人數達兩萬余人,歷時四年(1508—1512)。謝氏在《把話說給懂的人聽》一節中認為這場引起“朝野震動”的叛亂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水東土司宋然貪淫,向其領地內的苗民征收重稅;二是水西土司安貴榮按兵不動,實為變相支持叛軍,目的是想乘機兼并水東土司的領地。面對這一嚴峻事件,王陽明致書于安貴榮,直陳其錯誤行為及其可能導致的后果。謝氏參考前賢劉學洙之研究,歸納此信要點有四:一是安貴榮有助亂之罪,二是有縱兵之罪,三是有固守割據之罪,四是流言傳播,加速安氏之禍。《明史·王守仁傳》稱“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也”。就這樣,王陽明憑借一紙信札,使擁兵四十八萬、轄地千余里、桀驁不馴的貴州最大土司安貴榮俯首帖耳,聽從朝廷調遣,迅速協助官軍平定叛亂。《黔記》說:“終貴榮之世(引者按:在位長達四十年),不敢跋扈者,公之功也。”今貴陽陽明祠內豎立一塊石碑,上面刻著黎庶昌、楊守敬等的友人、日本東宮侍講文學博士三島毅的《題陽明祠》詩:“憶昔陽明講學堂,震天動地活機藏。龍岡山上一輪月,仰見良知千古光。”民國時期曾任貴州省政府委員兼民政廳廳長的曹經沅說:“所謂一紙書,足當千萬兵者,陽明這封信,真可當之無愧。以空拳赤手之小吏,而能替國家有形無形消滅多少災禍。此種偉大精神與人格,頗值得后世永遠效仿。”王陽明與安貴榮的交往,特別是三通信札,體現出其站在國家“大一統”的立場建言獻策,維系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的政治智慧。
最后,以濃墨重彩勾勒出王陽明的交游圈。據謝氏說,當時貴陽送迎客人,主要有兩個地方:一是南門外,出南門往東,即可前往湖廣、江南和中原。王陽明后來升任江西廬陵縣令,走的就是南門,友人門生還在城南蔡氏樓上為其餞行,翌日便前往龍里而去。二是出北門,即可前往云南、四川等地。謝氏說:“(陽明)為官做人確實很好,徐掌教被貶到貴州,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遠在龍場的王陽明寄信寫詩,致以問候。而要到云南做官的黃澍,還專門繞道到龍場陽明小洞天去看望他。”(第 223頁)這是何等友誼啊!王陽明特作五言古詩《贈黃太守澍》。黃澍去云南,如上文所言乃是走的北出口,即沿著當時的頭橋、二橋、三橋往西行而去。“黃澍的舉動著實讓人感動,這也充分說明黃澍和王陽明在以往歲月的感情是很深厚的。”(第223頁)“忽來故人車”,謝氏說這一句頗有意思。貴州素來被稱為“地無三里平”,特別是當時交通條件極其有限,龍場是去省垣西北七十里外的偏僻山村小寨,整個黔省都還處于未開發狀態,更何況一個小小山村?黃澍怎么會坐著車去看王陽明呢?不管他是從貴陽還是別的什么地方到龍場,都不大可能坐車去的。我們從現在還殘存的一截明清貴陽至龍場的驛道來看,在那高山深壑之間坡坡坎坎、屈曲盤旋的小道上,車子何以行駛?從合乎情理的角度推測,應該是黃澍到了龍場附近后,才雇了一輛馬車到王陽明的住處。這個推論頗令人厭服。不僅友人來龍場看望他,王陽明也常去貴陽探訪送別友人,如張貫“左遷滇南大參”時,王陽明特意趕到省城為其送行,并寫下《送張憲長左遷滇南大參次韻》。還有《次韻送陸文順僉憲》《送毛憲副致仕歸桐江書院序》等辭章,無不用情至深,感人肺腑。檢讀《居夷集》這類作品還不楚。
毋庸諱言,謝著標題制作亦匠心獨運,詩意盎然。且看:“鐘鼓洞:始信羊腸路亦平”“黃平:一詩一文永流傳”“七盤:黔道更比蜀道難”“龍場:尷尬的困境和灑脫的心境”“南山:看王陽明如何解決吃飯問題”“老檜:風格雪凜然存節概”“象祠:天下無不化之人”“鎮遠留書:相見時難別亦難”“庭蕉:王陽明筆下的‘爽爽貴陽'”“鎮遠留書:相見時難別亦難”“席書:王陽明生命中的大貴人”(引者按:李勢在《續焚書卷三·讀史匯》里稱席書“才識已足蓋當世”,但知“唯陽明之學乃真夫子”,遂毅然以之為師,兩人嘗論學到夜半;而王陽明在《祭元山席尚書文》中則稱“受公之知實深”,“聞公之補,不能奔哭;千里設位,一慟割心。自今以往,進吾不能有益于君國,退將益修吾學,期終不負知己之報而已矣”。)“徐都憲:徐文華還是徐節”等,皆頗為精準地揭示了陽明心學的精髓。其內容又深入淺出,極便讀者閱讀。
謝氏以推動陽明文化的轉化運用與化風育人為己任,在書稿中對王陽明的熱愛之情始終流淌在簡帛之間。其《后記》謂:“王陽明(在黔)的這些詩文,全面地反映了他的謫居生活和思想動態,成為他龍場悟道的見證和陽明心學的重要組織部分。”“從繁華之都墜入荒山黔嶺,王陽明人生發生重大轉變。龍場悟道,心學誕生。然而,這個轉變的內在心跡如何尋得?我們或許可從王陽明在貴州留下的眾多故事、詩詞、文章中探尋。”我們今天閱讀陽明之書,研習陽明之詩文,了解陽明其人,進而繼承與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里的精華,謝著誠為一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