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劉毓慶先生學術年譜

2025-09-25 00:00:00杜碧媛
名作欣賞 2025年9期

1954年

劉毓慶先生出生于山西省洪洞縣一個世代行醫的家庭里。曾祖父為其起名毓慶,字積馀。先生所在的村莊,是一個連正式名字都沒有的窮地方,因為地處趙城(原為縣)最北的丘陵上,所以趙城人叫它北垣;又因為在汾西人下山的前梁上,所以汾西人叫它前梁。因屬趙城縣,故后來就定名為北垣。在先生出生的那年,趙城縣與洪洞縣合并為洪趙縣,隨后定名為洪洞縣。

1961—1967年

1961年先生上小學。九歲即開始過上了上課、挑(抬)水、拾柴、放羊、割草的農家孩子生活。五年級離開家到十里開外的村子里上“完小”。六年級“文革”開始,曾祖父下令:在家學醫,不許再到學校。父親覺得學中醫要有點古文基礎,于是要他讀古文,拿四冊《論說精華》讓他學。不多久他便把四冊抄了一遍,并全部背了下來。父親很高興,又拿《三國演義》與他小時候抄寫的古文名篇讓先生讀,祖父也經常給他抄些古文、警句。一次在家里藏書中翻出一本《古文辭類纂》來,盡管沒有標點,很難讀,但那些美妙的文辭還是使他愛不釋手。這期間,他還把一本叫作《新詞林》的辭典抄了一遍。訪書、訪師,成了先生這一階段的一個任務。鄰村有位太原師范畢業的張先生,生活能力極低,被周圍人嘲為“書呆子”,可他卻成了先生的“朋友”,像《千家詩》《唐詩三百首》《古代散文選》等古代文學普及讀物,先生就是從他那里借閱的。當時先生也學著寫古體詩詞,寫騷體詩。在這期間,先生基本上是半耕半讀,天剛亮起床,便爬上山梁,在一片草地上津津有味地背誦起了詩文。太陽出山后,則隨著大伙下地勞動掙工分。草地上讓先生走出了一條深深的路。下地勞動時,先生則在手背上記上詩文,邊干活邊默記。夜里在煤油燈下抄寫、苦讀。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1968—1970年

1968 年,北石明辦起了農業中學,不多久又改為七年級,先生便又上了學。六年級時的算術老師叫劉純,是山西大學物理系畢業的,因成分不好,被下放到了小學教書。七年級開始時,陰差陽錯,他教了先生語文。他本以為先生有數學天賦,當看了先生的作文后,改變了看法。他把先生叫到辦公室,問了些情況,隨后便把他家藏的文學書籍分批次地借給先生看。他上高中時的語文課本叫《文學》,其實就是一套從古代到現代的文學作品選。前面的幾冊全部都是按時間順序編排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先生如獲至寶,連抄帶背記了不少。《古文觀止》《魯迅小說集》等,都是那時劉純老師借給先生看的。當時還有一位高中畢業的民辦教師楊保青,他將手抄的《詞源》典故七八冊,也借給先生看。北石明村的一位老先生手頭有楊公驥先生撰寫的《中國文學》,書的三之一已經被撕掉,但對先生來說卻成了寶貝。七年級本只一年,因畢業了也無學可上,因此斷斷續續就上了兩年多,這期間有一半時間是在農村勞動。

1971—1973年

1971年春,高中開始“文革”后的第一次招生。先生受貧下中農推薦上了趙城中學。后來趙城中學與洪洞中學合并,定名為“洪洞中學”。當時遇到語文老師李振興,他教先生學會了用《詞源》《辭海》。先生同窗好友衛眉九的父親是老知識分子,藏有一套游國恩等先生主編的《中國文學史》,先生從這套書中獲得了對中國文學史的系統知識。此外,還讀了《歐洲哲學史簡編》郭沫若的《蒲劍集》《屈原研究》以及《魯迅全集》前九卷。

1973—1974年

1973 年春高中畢業后,先生不久便到堤村公社聯合學校做掃盲教師,隨后又給學生上課,三、四、五、七年級的課都上過。這時“批林批孔”運動開始,大多教師讀不懂孔子說的話,于是先生就成了“批孔”的主力,負責給教師編寫輔導材料。這期間,先生讀了任繼愈的《中國哲學史》和楊榮國的《中國古代思想史》,此外,還抄錄了《李杜詩選》《陸游詩選》等古典文學作品。

1974—1977年

1974 年秋,先生被推薦上大學,就讀于山西大學中文系。大學期間把《四庫全書簡明目錄》抄了一遍,收獲甚大。先生很少看小說,各類文學史則讀了不少,并記了大量卡片,內容大多是關于中外作家、作品、文學思潮的。這時開始學寫論文,曾寫有《荀子〈成相篇gt;研究》《lt;呂氏春秋·察今篇gt;為李斯作考》《鄭板橋研究》等。雖然不成熟,但是學術研究的意識已經形成了。在此期間,在《山西日報》《太原日報》發表過數篇文章。

1977—1978年

1977年夏,先生大學畢后,留校當教師,進入古典文學教研室做姚奠中先生的助教。在姚先生的指導下,開始讀《說文解字》,又在戚桂宴先生的指導下,開始接觸金文。這時主要讀的是古漢語的書,如《古代漢語》《經傳釋詞》《助詞辨略》《古書疑義釋例》《古書虛詞集釋》等。

1978 年7月考入山西大學中文系讀研究生。先生是1978 年“文革”后的第一屆研究生,姚奠中先生是先生的導師。當時同班同學最大的是40歲,先生是24歲,年齡最小。在作論文時,其他同學都選自己最喜歡的題目作,姚先生認為先生有年齡優勢,應從頭做起,故指定先生做《雅》《頌》研究。

論文:《李白是法家嗎?》,刊于《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8年第1期。

1980年

論文:《lt;商頌gt;非宋人作考》,刊于《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 年第1期。

1981年

山西大學古典文學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留校任教。從這一年開始一直到1989年,成為先生一生中讀書量最大的階段。學校圖書館的線裝書庫如同先生的工作室,除了上課,先生大多時間都在那里度過。為了節省時間,往往是身帶卡片深入書庫,蹲在書架下看書。因書庫找書忘了時間,曾三次被管理員下班時鎖在書庫里。《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出版后,則開始翻閱,集部元代以前的集子大略翻完,明代的部分只翻閱了十余種。每年假期,則到北京,晚上住在地下室,白天到國子監北京圖書館的線裝書部看書。

1982年

論文:1.《文王之死獻疑》,刊于《晉陽學刊》1982 年第3期。2.接到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端午節在秭歸舉行屈原學術討論會的通知。因經費緊缺,未能參加,僅提交了《高陽苗裔新說》論文。

1983年

論文:1.《lt;離騷gt;管窺之一- 皇覽揆余于初度兮》,刊于《晉陽學刊》1983年第6期。2.《lt;大雅·文王之什gt;新解——周文王的文治武功及其死亡考》,收人《中國古代史論叢》第八輯,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版。

1984年

論文:1.《lt;離騷gt;管窺之二》,刊于《晉陽學刊》1984年第2期。2.《lt;離騷gt;管窺之三》,刊于《晉陽學刊》1984年第4期。3.《陟升皇之赫戲兮——《離騷》管窺之四》,刊于《晉陽學刊》1984年第5期。

1985年

論文:1.《lt;九歌gt;與殷商祭典》,刊于《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2期。2.《評余冠英先生〈詩經選gt;一兼與余先生商榷》,刊于《晉陽學刊》1985年第6期。3.本年6月,中國屈原學會于荊州成立,提交論文《關于屈原愛國主義問題的重新探討——屈原愛國主義詩人質疑》,會后收入會議論文集中。

1986年

論文:《lt;關雎gt;之新研究——古詩文研究新嘗試》,刊于《中州學刊》1986年第3期。隨后收到主編湯漳平先生的來信,并附有一張介紹該文內容的報紙。湯先生在信中高興地說,先生的文章引起了反響,感謝對刊物的支持。

本年12月,破格晉升為副教授,是山西省最年輕的副教授。河北大學魏際昌教授在論文評閱書上建議:應直接評教授。

1987年

論文:1.《從“二雅”怨刺詩看周代詩壇的民主精神》,刊于《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1期。2.《中國文學史分期芻議——兼論文學史的編寫》,刊于《中州學刊》1987年第5期;此文被《新華文摘》1987年第12期轉載。3.《lt;頌gt;詩新說—“頌”為原始宗教誦辭考》,刊于《晉陽學刊》1987年第6期;此文被《新華文摘》1988年第2期轉載。

本年9月18日至22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四川師范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巴蜀書社聯合舉辦的“中國古代文學學術研討會”在成都召開,先生在大會上做了關于重新書寫中國文學史的發言。會議簡報中特別介紹了先生的觀點,“劉毓慶”也成為簡報中出現的唯一一個名字。

1988年

論文:1.《lt;魏風·碩鼠gt;新考》,刊于《教學與管理》1988 年第1期。2.《漢賦作家的心態研究》,刊于《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2期。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先生一直在對學術研究的方法、文學的本質及其價值重心等進行思考。對于具體的問題研究,先生不滿足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更主張“具體問題整體分析”,從而在更廣闊的視野下,分析和把握文學現象的來龍去脈。先生對于一個世紀以來用西方的概念規范中國學術的行為,總覺不妥。撰寫《古樸的文學》時,先生總覺得文學不應該如文藝理論教科書中所說的那樣,簡單地將其認作生活的反映。但究竟是什么,先生自己也很模糊。經過幾十年的思考,逐漸意識到文學其實就是心靈的圖象。這種意識的萌芽,《漢賦作家的心態研究》是個標志,這是國內最早的一篇研究文人心態的文章。3.《關于屈原愛國主義問題的重新探討—屈原愛國主義詩人質疑》,收入《楚辭研究》,齊魯出版社1988年版。4.本年9月,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第四屆年會暨學術討論會在山西大學召開,提交論文《唐詩札記》。

著作:《中華文學五千年(一):古樸的文學》,北岳文藝出版社1988年2月版。該書1991年10月獲第二屆山西省古典文學研究優秀成果獎;1990年12月在第三屆優秀“晉版圖書”評獎中榮獲優秀圖書編輯二等獎;1990 年12月25日獲山西新聞出版局優秀圖書二等獎。

本年5月,擔任古籍整理工作委員會委員。

1989年

論文:1.《唐詩名篇理惑三則》,收入《中國文學之迷》,希望出版社1989年版。2.《困惑中的思考——論〈楚辭gt;研究的出路》,刊于《貴州社會科學》1989年第2期。3.《析〈瑯琊王歌gt;(其一)》,刊于《名作欣賞》1989年第2期。4.《女媧即女陰考—中國生殖文化之一瞥》,刊于《晉陽學刊》1989年第3期。5.《從〈唐風gt;〈魏風gt;看中國詩歌傳統》,刊于《文史知識》1989 年第12期,署名予今。在這前后幾年中,先生發表文章有時用筆名予今或秦維。因沒有保存成果的習慣,所以有些文章后來就找不到了。

本年11月15日至19日,山西省孔子學會在臨汾山西師范大學召開第二屆年會。先生受當時西方思潮的影響,對中國文化抱著完全批判的態度,提交了言辭激烈的“批孔”論文,成為會后唯一沒有被收入論文集的一篇論文。

1990年

論文:1.《禹神話考》,刊于《中州學刊》1990年第1期。2.《陰陽二元文化與民族自我中心意識的形成》,刊于《人文雜志》1990 年第2期。3.本年5月,中國屈原學會第四屆年會在貴陽市召開,增補為學會理事,提交論文《屈原人格與“屈原現象”》,文章發表于山西省孔子學會會刊《傳統文化》第2期(內部刊物)。文章的前半部分后來被收入會議論文《楚辭研究》(文津出版社1992年版)。

此時,先生正處于生命的最低谷,但不服氣,用力抗爭。貴陽會議期間,參觀黃果樹大瀑布,有感于瀑布奇觀,用古文字創作文圖,題詩:“攜風帶雨自天來,奔浪翻雷破地開。斷壁如刀非斷路,要把乾坤別樣裁。”又作媧皇石文圖,題詩:“孤峰岌岌白云間,一石蒼蒼枕草眠。縱使紅塵冷落久,壯心猶在媧皇年。”

1991年

論文:1.《楚辭學:現狀與未來十人談》,刊于《云夢學刊》1991年第1期。2.《lt;補天gt;考》,刊于《貴州社會科學》1991年第4期。3.《蘇李古詩的革新意向》,刊于《晉陽學刊》1991年第4期。4.《五言詩興盛原因之考察》,刊于《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4期。5.《論“雅頌”文學傳統—兼論漢民族之善良意識》,刊于《中國文學研究》1991年第4期。

著作:《中華文學五千年(二):朦朧的文學》,北岳文藝出版社1991年10月版。

本年10月,《古樸的文學》獲第二屆山西省古典文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1992年

論文:1.《讀〈李群玉詩集gt;(卷上)札記》,刊于《古漢語研究》1992年第1期。2.《lt;天問gt;:困惑與超越》,刊于《名作欣賞》1992年第2期。

1993年

著作:《趣味解字字典:解開漢字之謎》(劉毓慶、鄭文靜著),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1993 年1月版。

1994年

文章:1.《角招》,收入《姜夔詩詞賞析集》,巴蜀書社1994年版。2.《姑蘇懷古》,收入《姜夔詩詞賞析集》,巴蜀書社1994 年版。

著作:《澤畔悲吟——屈原:歷史峽谷中的永恒回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 年版。

本年7月10日,被南通師專楚辭研究室聘為兼職研究員。

本年6月15日,中國屈原學會頒發“十年(1984—1994年)屈學研究”二等獎。

1995年

1.《我所了解的姚奠中先生》,刊于《古典文學知識》1995年第3期。2.論文《玄武圖的神話內涵及其文化意義》,刊于《文藝研究》1995年第1期,此文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5年第4期轉載。

本年,到北京大學做高級訪問學者。

1996年

論文:1.《中華民族文學思維的三次大循環》,刊于《文藝研究》1996年第1期。2.《中國文學中水之神話意象的考察》,刊于《文藝研究》1996年第1期;此文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6年第5期轉載;該文2000 年獲山西省第三次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優秀獎。3.《華夏日月神話文化意蘊之考察》,刊于《民間文學論壇》1996年第2期。4.《lt;焦仲卿妻gt;八病說》,刊于《文藝研究》1996年第4期。

本年,碩士論文《雅頌新考》(字數約十六七萬字),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1996年版(2024年1月北岳文藝出版社再版)。本論文基本上以訓話考據為基礎,運用了文學、歷史、地理、民俗、考古等多方面的知識。曾得到胡念貽、湯炳正、王玉哲諸先生的指教。特別是胡念貽先生,先生每寫成一篇,都要請胡先生指正。胡先生幾乎每篇都給提了具體修改意見。有幾篇,他還親自動手修改后,推薦到了《文學遺產》《社會科學戰線》等雜志。歷史學家、南開大學教授王玉哲先生來信說:“你思想活躍,才力驚人,篇篇都有獨到的見解,真是可賀可喜。”這對先生鼓勵很大。該書 2000年3月獲山西省第三次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

本年11月,先生晉升為山西大學中文系教授。同年考人北京大學中文系攻讀先秦文學博士學位,師從褚斌杰先生。在北大,先生最大的收獲是“思維調整”,褚先生思考問題細密而周全,平穩而不留把柄,這對先生影響很大。未名湖畔的學術氛圍和各種思想的交匯,使先生原先一些不成熟的學術思想逐漸走向成熟、豐滿。先生是“帶藝投師”的,因此,褚先生要先生治學上必須合于“北大”的路子。為此,先生的學位論文題目更換了三次。到剩余不到十個月的時間,才開始考慮寫《明代詩經學史論》。先生用七個月的時間,寫出了三十多萬字的學位論文(2001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論文的附錄開列搜集到的明代《詩》學著作就有六百多部,超過前人數倍;正文部分基本上顛覆了前人對明代學術和《詩》學的認識。為此,得到答辯老師的高度評價。論文出版后,曹道衡先生親自撰寫書評推薦。隨后被評為山西省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中國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

1997年

論文:1.《樸學·人類學·文學》,刊于《文藝研究》1997年第1期;此文被《新華文摘》1997年第6期、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文藝理論》1997年4期轉載。2.《吉縣女媧巖畫考》,刊于《民間文學論壇》1997年第1期。3.本年8月4—9日,參加在桂林召開的中國詩經學會和日本詩經學會合辦的第三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國風gt;中鳥類意象的研究》,從文化人類學的視角得出了《詩經》中鳥類興象都與鳥占有關的新結論,此文收錄于《第三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7年)。

1998年

論文:1.《民族文化的三次大交匯》,收錄于《面向二十一世紀:中外文化的沖突與融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8年)。2.《“女媧補天”與生殖崇拜》,刊于《文藝研究》1998 年第6期;此文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9 年第3期轉載。

本年,被山西省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委員會聘為古籍整理工作委員會委員。

1999年

論文:1.《論詩文評點及詩話發展對明代《詩學》轉向的影響》,收人《經學研究論叢》(第七輯),臺灣學生書局1999 年版。2.《民族文化的三次大交匯》,收入《中華文化論叢》(第二輯),商務印書館1999 年版。3.《明代詩學奇著〈詩經治亂始末注疏合抄gt;之研究》,收人《詩經研究》(韓國,1999年8月)。4.《徐常吉與明代〈詩經gt;學》,收入《詩經研究》(日本,1999年12月)。5.《關于目前發現的中國古代第一抒情長詩〈妾薄命嘆gt;之研究》,全文收入《遼金元文學論文集》,文化藝術出版術1999 年版;部分觀點曾刊于《光明日報》。6.《lt;詩經gt;“雎鳩喻夫妻”說的文化審視》,收入《文化與文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 年版。7.《明代〈詩經gt;著述考目》,收入《文獻研究》(第一輯),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 年版。8.本年8月4—9日,參加在濟南召開的第四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從朱熹到徐長吉》,梳理了南宋至明《詩經》文學研究的發展,發現到晚明《詩經》研究的形勢發生了巨變,從文學角度研究《詩經》的著作大量涌現,出現了《詩經》文學研究的高潮。盡管這個高潮很快為清儒的經學復興運動所壓倒,但它在中國《詩》學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頁。

本年,博士畢業后返回山西大學,任山西大學古代文學研究所所長,2007年4月卸任。本年夏,參加山西省高校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并任中文學科組組長,此后連續四屆任評委。

2000年

論文:1.《八股取士與明代〈詩gt;學的轉向》,收錄于《第四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0年)。2.《楊慎與〈詩經gt;考據學》,刊于《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 年第1期;此文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0 年第6期。3.《何楷的〈詩gt;學貢獻》,刊于《晉陽學刊》2000年第2期。4.《論孫鑛在〈詩經gt;學史上的貢獻》,刊于《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00年第2期。5.《明代〈詩經gt;“漢學”研究論略》,刊于《荊州師范學院學報》2000 年第3期。6.《戴君恩的“格法”說與〈讀風臆評gt;》,刊于《中國典籍與文化》2000 年第2期。7.《lt;詩經胡傳gt;略論》,刊于《呂梁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第3期。8.《陽明“心學”與明代〈詩經gt;研究》,刊于《齊魯學刊》2000年第5期。9.《明代〈詩經gt;“漢學”研究論略》,刊于《荊州師范學院學報》2000 年第3期。

著作:《詩經圖注》,由臺灣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國風》部分2000年1月出版,《雅頌》部分2004年8月出版。此書被中國《詩經》學會會長夏傳才先生稱為“二十世紀詩經注釋學的壓卷之作”。該書 2002年11月獲第三屆山西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五個一工程、百部篇工程一等獎。

項目:全國高校古籍整理項目教古字[2000]014號“歷代《詩經》著述考”,2000—2002年。

本年1月,擔任《山西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編委會委員。本年,受聘為山西省古典文學學會會長。

2001年

論文:1.《論徐光啟〈詩gt;學及其貢獻》,刊于《北方論叢》2001年第2期;此文發表單位為河北大學,2000 年第二學期曾在河北大學給博士生上課。2.《從朱熹到徐常吉—〈詩經gt;文學研究軌跡探尋》,刊于《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2期。3.《lt;詩經gt;鳥類興象與上古鳥占巫術》,刊于《文藝研究》2001年第3期;此文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1年第9期轉載。4.《鐘惺〈詩gt;學略論》,刊于《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5期;此文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2年第2期。5.博士論文《從經學到文學—明代〈詩經gt;學史論》,2001年6月由商務印書館出版。《詩經》學史的研究,是學科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在此一工作中,先生不只是要介紹歷史上《詩》著的成就,更主要的是想從歷代對《詩經》的詮釋中,尋繹中國主流文化精神與主流意識形態的演變歷程。《從經學到文學—明代〈詩經gt;學史論》即這一學術理路的首次實際。該書獲 2001年度“百部篇工程”一等獎(省社會科學學會),2003年獲中國詩經學會第二屆學術成果一等獎(排名第一),2004年6月獲山西省第四次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2006年獲教育部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此書的出版,使中國詩經學會不得不修改十年前制定的《詩經要籍集成》計劃,同時也決定中國經學史必須重寫。6.本年8月7一12日,參加在張家界召開的第五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詩序gt;與孟子》一文,據《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孟子“序詩、書”云云,認為《詩序》的作者為孟子。

文章:1.《文學能指與所指的矛盾》,刊于《河北日報》2001年6月8日。2.《劉毓慶:走進心靈的文學》(程燕青、舒晉瑜),刊于《中華讀書報》2001年11月14日。

著作:《lt;詩經gt;百家別解考(國風)》(上下),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版。此書考稽鉤沉數百部《詩經》專著之外的《詩》學資料,被趙逵夫、韓高年評為“《詩經》研究的一部重要參考書”,見《lt;詩經gt;研究的一部重要參考書——評劉毓慶〈詩經百家別解考gt;》(刊于《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2期)。《lt;詩經gt;百家別解考》與《歷代詩經著述考》因都有極強的學科建設意識,故為同仁所重視。

本年1月,擔任山西大學文學院院長,2009 年12月卸任。8月,擔任山西大學商務學院客座教授。11月,被山西省社會科學院聘為文學研究專業兼職研究員。

2002年

論文:1.《先秦兩漢詩經著述考》,收入《詩經研究叢刊》,學苑出版社2002年版。2.《“窈窕”考》,刊于《中國語文》2002 年第2期。3.《二十世紀文學觀念對古代文學研究的制約》,刊于《文學評論》2002年第2期;本文認為:制約20 世紀文學研究深入的有三種力量,一是唯物論的反映論,把文學簡單地認作是生活的反映,忽略了“文學是人類心靈的圖象”這一層意義;第二是進化論,只看到了文學形式的流變,忽略了人類的情感世界是不存在進化的;第三是“遺產論”,只看到古代文學是古人留下的遺物,忽略了它是生命存在的一種形式。這“三論”,尋其根都是“舶來品”,受其制約,把文學的意義過多地粘著于外在于文學的那些東西上,影響了文學研究向內在的、潛存的無限廣闊的精神世界的探索。4.《論漢賦對文學自覺進程的意義》,刊于《中州學刊》2002年第3期。5.《從河洲雎鳩到銀河鵲橋——關于中國文學中鳥意象意義內核的探討》,刊于《文藝研究》2002年第3期。6.《lt;山鬼gt;考》,刊于《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4期;此文被《新華文摘》2002 年第11期轉載。7.《從經學到文學論明代“詩經gt;學”的歷史貢獻》,刊于《文學遺產》2002年第5期。8.《lt;詩序gt;與孟子》,收入《第五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學苑出版社2002 年版。9.本年11月,赴我國臺灣參加由臺灣“中央研究院”文哲所主辦的經學研究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四庫全書總目gt;宋代詩學書目提要訂誤》,并做大會發言。大陸學者舒大剛、彭林、朱杰人、廖明春等亦參會。

文章:1.《高考語文考題為何如此輕率》,對2001年語文高考題標準答案做了批評。開始《光明日報》有先生的朋友答應考慮,最終未能發表,后易名為《2001年語文高考題分析》,收人《椿楸園掇文輯存》。2.《讓湖泊流成江河(山西文化的內在結構)》,刊于《山西日報》2002年2月19日。3.《改變山西的“黑面孔”》(整版),刊于《太原晚報》2002年3月27日。4.《山西應向歷史文化大省邁進》(整版),刊于《太原晚報》2002年5月6日。

著作:1.主編《姚奠中先生》,山西大學文學院2002 年版。2.《姚奠中先生》(張喜昌、劉毓慶主編),太原三原制版印刷有限公司印刷。3.《圖騰神話與中國傳統人生》,人民出版社2002年4月版。4.《漢字通用聲素研究》(張儒、劉毓慶著),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版。5.《圖騰神話與中國傳統人生》,人民出版社2002年4月版。此書初稿完成于1989年,當時受西方思潮影響,對中國傳統文化批判多于研究,書名為《龍的解析》,被列于一套叢書中,其后叢書成為“死胎”。1995年再作修改時,刪去了部分過激之論,改名為《病床上的龍》。一書商已接受出版,并設計出了封面。先生自己細思書中有諸多不妥處,幸好還沒有簽協議,故取回書稿。2000 年時逢龍年,先生突然憶及此稿。取來再做修改時,痛覺自己前見之非,故大作修改,易名為《圖騰神話與中國傳統人生》。2008年出版社提出再版,在趙瑞鎖的協助下對原稿再作修改,此時徹底明白此前對中國文化誤解的原因所在,因修改量較大,只好用旁批的形式把問題說清,并易名為《龍的文化解讀》。

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詩經學史”,2002—2007 年。

本年1月,獲“山西藏書家稱號”。

2003年

論文:1.《中國古代北方民族狼祖神話與中國文學中之狼意象》,刊于《民族文學研究》2003 年第1期。2.《古代文學的第三重世界》,刊于《文學評論》2003 年第3期。本文認為:文學中存在著三重世界,第一重是語言世界,所謂“語言藝術”,即在這個層面上立說的;第二重是由語言構織成的生活世界,所謂“文學反映生活”,即在這個層面上立說的;第三重是生活世界掩蓋下的心靈世界,這也是只有在文學藝術中才能展示的一個世界。心靈世界乃是文學價值重心之所在。文學史的研究,應該在心靈世界的層面上用力,把一個民族的精神風貌、情感、氣質、心理、意識等在歷史長河中的變化揭示出來。本文與《二十世紀文學觀念對古代文學研究的制約》,是先生幾十年來從理論上對文學思考的結果,帶有方法論性質。3.《西周春秋間〈詩gt;之文化角色的變遷》,刊于《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4期。4.《“小姐”考》,刊于《中國語文》2003年第5期。5.《瑤臺考》,收入張宏生、方銘主編《中國楚辭學》(第二輯),學苑出版社2003 年版。6.《關雎考 一雎鳩的文化意義與生物學詮釋》,刊于《河汾新論》2003 年第6期。7.《季本、豐坊與明代〈詩gt;學》,刊于《中國文學研究》2003年第3期。

主編《河汾新論:祝賀姚奠中先生九十華誕》,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年6月版。

項目:山西省科技廳“山西省南部神話旅游線的開發研究”,2003 年。

本年5月,被聘為山西省學位委員會第二屆學科評議組文科第一組成員。7月,被山西古唐文化生態園開發有限公司聘為該公司專業顧問委員會顧問。12月,擔任《山西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編委會委員。12月,獲得 2003年度榮盛獎教金。

2004年

論文:1.《關于〈詩經·關雎gt;篇的雎鳩喻意問題》,刊于《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期;此文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4年第7期和《新華文摘》2004 年11期轉載。2.《lt;詩經gt;地理生態背景之考察》,刊于《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期。3.《春秋會盟燕享與詩禮風流》,刊于《晉陽學刊》2004年第2期。4.《傳統〈詩gt;學的現代轉型—新時期《詩經》研究綜述》(郭萬金、劉毓慶),刊于《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期。5.《楚竹書〈孔子詩論gt;與孔門后學的詩學傾向》,刊于《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6.《子夏家學與〈詩大序gt;—子夏作〈詩大序gt;說補證》(劉毓慶、郭萬金),收人《第六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會議論文集》。7.《古今中外閑話狼》(劉毓慶、柳楊),刊于《生命世界》2004年第4期。8.《春秋世卿公族與詩禮名家——春秋十家詩學評說》(劉毓慶、郭萬金》,刊于《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此文被《新華文摘》2005年第1期和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5年2期轉載。9.《“前后七子”的詩文復古與明代文化復古思潮》,刊于《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5期。10.《論明代“詩經學”的歷史貢獻》,收入《先秦兩漢文學論集》,學苑出版社2004年版。11.本年8月3—9日,參加在承德避暑山莊召開的第六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子夏作〈詩大序gt;說補正》(劉毓慶、郭萬金)一文。

文章:1.《文明初始晉東南》(整版),刊于《山西日報》2004年4月3日。2.《華夏文明源起晉東南》(整版),刊于《山西經濟日報》2004年6月28日。3.《華夏文明的曙光在晉東南升起》(整版),刊于《山西晚報》2004年6月9日。4.《炎帝傳說與上黨地理及民俗》(整版),刊于《山西日報》2004年7月20日。

本年8月,出任中國詩經學會副會長;擔任山西省戲曲文物人文基地、山西省文藝學重點建設學科、山西省專門史重點扶持學科評審委員會評委。本年,受聘為中山大學中文系兼職研究員;擔任中國明代文學學會理事。

2005年

論文:1.《晉東南及其周邊神話與中國文化及文學之精神》,刊于《中州學刊》2005年第1期。2.《戰國〈詩gt;學傳播中心的轉移與漢四家《詩》的形成》(劉毓慶,郭萬金),刊于《文史哲》2005年第1期;此文被《新華文摘》2005年第8期轉載。3.《戰國反〈詩gt;學思潮與〈詩gt;學危急》(劉毓慶、郭萬金),刊于《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4.《lt;詩經gt;結集歷程之研究》(劉毓慶、郭萬金),刊于《文藝研究》2005 年第5期。5.《晉東南炎帝史跡及其對華夏文明探源的意義》(劉毓慶、柳楊),刊于《晉陽學刊》2005年第4期。6.《追尋傳統文化的當代意義——姚奠中先生訪談錄》,刊于《文藝研究》2005 年第8期。7.《戰國紛亂與〈詩經gt;傳本的歧出》(劉毓慶、郭萬金),刊于《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8.《由人學到天學的〈詩gt;學詮釋—〈詩緯gt;詩學研究》,刊于《文學評論》2005 年第6期;此文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6年第3期轉載。

著作:《歷代詩經著述考(先秦一元代)》,中華書局 2005年1月版。

采訪稿:《修復中華傳統重建禮樂文明訪山西大學教授劉毓慶博士》(舒晉瑜),刊于《中華讀書報》2005年7月20日第11版。

項目:高校科技研究開發項目(省教育廳)“漢四家詩外的詩學考索”,2005 年。

本年11月至2006年3月,先生到日本東京大學做訪問學者。在東京大學圖書館發現大量江戶時期日本學者用漢語書寫的研究中國古代文獻的著作,特別是研究先秦兩漢文獻的著作,其數量超乎想象。查閱資料,發現國內學者多關注漢籍在日本的流布,而對日本人研究中國經典的著作關注者甚少,于是開始搜集準漢籍文獻,約得195 種。回國后,先對《詩經》研究著作進行整理,并繼續搜集,共得150多種。這為后來申報國家重大招標項目打下了基礎。

本年11月,獲第五屆山西大學“富士康獎教金”。12月,擔任 2006—2010 年教育部高等學校中國語言文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2006年

論文:1.《子夏家學與《詩大序》—子夏作《詩大序》說補證》(劉毓慶、郭萬金),刊于《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2.《漢代天道圣統思潮下的〈詩gt;學定位》(劉毓慶、郭萬金),刊于《第七屆〈詩經gt;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二)》。3.《國學的基本素質及其當代意義》,刊于《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

著作:《詩義稽考》(全十冊),學苑出版社2006年8月版。《國風》部分曾以《lt;詩經gt;百家別解考》之名,由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學苑出版社郭強先生索要全稿,經與山西古籍出版社協商,始以《詩義稽考》為名,將《雅》《頌》部分一并出版。此書完成前后持續長達二十余年。這些資料雖是古人陳見,但相當多從來無人引及。該書2007 年12月獲山西省第五次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2009 年9月獲山西省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一等獎,2009 年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中國文學學科二等獎。

項目: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鑒湖詩說點校”,2006一2010年。(此書國內無藏本,故《四庫全書總目》雖有存目,而《四庫存目叢書》卻沒有收錄。此系從日本搜集所得。)

2007年

論文:1.《孔子詩學的禮樂傳統與政教傾向》(劉毓慶、郭萬金),刊于《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期。2.《鄭玄〈詩gt;學的基本框架及其價值取向》,刊于《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被《新華文摘》2007 年第18 期轉載。3.《太行太岳神話與中國文化精神》(劉毓慶、柳楊),刊于《中國文化研究》2007年第2期。4.《子思派〈詩gt;學及其道德化傾向》(劉毓慶、郭萬金),刊于《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期。5.《漢代天道圣統思潮下的〈詩gt;學定位》(劉毓慶、郭萬金),刊于《詩經研究叢刊》2007年第2期。6.《lt;毛傳gt;的“戰國遺孤”角色及其理性精神》,刊于《文藝研究》2007年第11期;此文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8 年第6期轉載。7.《lt;詩小序gt;與詩歌“美刺”評價體系的確立》(劉毓慶、郭萬金),刊于《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6期。8.《荀子〈詩gt;學與先秦“詩傳\"》(劉毓慶、郭萬金),刊于《晉陽學刊》2007年第6期。9.《鄭玄詩學理論及其對傳統詩論的轉換》(劉毓慶、李蹊),刊于《文學評論》2007年第6期;此文被收錄于《2007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年鑒》。10.《公孫尼子與戰國詩樂理論》(劉毓慶、郭萬金),刊于《晉中學院學報》2007年第6期。11.《林云銘的文學生命意識及其散文評點實踐》,刊于《中國文學研究(輯刊)》2007年第3期。12.《文史研究不能依賴理論推導》,刊于《文史知識》2007年第10期。13.《漢四家詩外的詩學考索》,收入《中國詩學研究》(第六輯),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文章:《中國傳統學者的人生境界》,刊于《中華讀書報》2007年4月11日。

著作:《詩騷分類選講》(劉毓慶、方銘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項目:山西省晉城市宣傳部委托項目“華夏文明的曙光從晉東南升起——晉東南神話、歷史、傳說與民俗綜合考察”,2007—2008 年。

本年4月,擔任山西大學國學院院長。10月,被中共山西省委組織部聘為中共山西省委聯系的高級專家。本年,擔任中國屈原學會常務理事。

2008年

論文:1.《lt;詩gt;學之“興”的還原與背離》,刊于《文學評論》2008 年第4期;此文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8 年第11期、《新華文摘》2008 年第21期轉載。2.《黃帝族的起源遷徙及炎黃之戰的研究》,刊于《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3.《科學主義思潮下文學的無奈與訴求——近百年古代文學研究觀念與方法之反思》(劉毓慶,郭萬金),刊于《中國文學研究(輯刊)》2008年第2期。4.《古代文學研究者的社會角色》,刊于《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5.《lt;詩gt;的編定及其文化使命》,刊于《文史哲》2008 年第6期;此文被《新華文摘》2009 年8期轉載。6.《兩周禮樂制度下的〈詩gt;學發生》,收入《國學新聲》(第一輯),三晉出版社2008 年版。7.《神農氏起源地望的先秦文獻與民俗考察》,收入《國學新聲》(第一輯),三晉出版社2008年版。

著作:1.《國學名著講讀系列·詩經講讀》(劉毓慶、楊文娟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年7月版(2021年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再版)。2.《歷代詩經著述考(明代)》(劉毓慶、賈培俊著),中華書局2008年6月版。本書明代部分收錄著作多達 750 余種,超過前人所輯的三倍還多。此后,又指導學生完成了清代部分的《詩經》著述整理。3.《上黨神農氏傳說與華夏文明起源》,人民出版社2008 年版。學術界普遍認為上古史是神話的歷史化,此書則認為不是神話實化為歷史,而是歷史虛化為神話。這與馬克思主義“存在決定意識”的理論是完全一致的。基于這種認識,先生以太行山周邊地區特別是太行腹地古上黨地區炎帝神農氏的傳說為中心,從文獻考據、考古發現、民間習俗及祭拜活動、方志碑刻記載四個方面,考證了炎帝神農傳說的歷史根據,并將其與中華文明的起源聯系起來。書中觀點,被越來越多的歷史研究者所關注。我國臺灣《歷史月刊》雜志曾摘取書中關于炎黃之戰的部分四萬余字,加了編者按,作為專輯發表。四川大學歷史學教授舒大剛先生稱此書:“對上古文獻的占有利用和填密分析堪稱絕出倫類。”廈門大學周運中以該著為基礎,撰寫了《神農炎帝從山西走向世界》一書。4.主編《華夏文明之根探源:晉東南神話、歷史、傳說與民俗綜合考察》,學苑出版社2008 年11月版。

項目:山西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項目“國學的當代意義”,2008—2011年。

本年,組織開辦了“國學講堂”,每周一次免費向社會開放(至今仍在延續)。同時編寫《大學國文》,代替《大學語文》;撰寫《國學概論》,以傳統經、史、子、集分塊,外加小學,闡明中國傳統的價值體系與人生智慧。還開設了《五經與中國傳統價值觀》課。

2009年

論文:1.《〈毛詩gt;派興起原因之探討》,刊于《文藝研究》2009 年第2期;此文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9年第6期轉載。2.《漢初〈詩經gt;傳播與四家詩的形成》(劉毓慶、郭萬金),刊于《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9 年第1期。3.《lt;從文學到經學gt;序》,刊于《詩經研究叢刊》2009年第2期。4.《陶寺遺址對接歷史的可能性及其難題》(劉毓慶、劉鱗龍),刊于《晉陽學刊》2009年第4期。本文提出歷史“打結理論”。北京大學歷史學教授趙世瑜先生在自己的博客上,以“精彩推薦”為名推薦了此文,并注明“向歷史學和民俗學的同行隆重推薦一篇好文章”。他認為文章中提出的“打結理論”有利于解決長期存在的歷史定位問題的難題。5.《炎帝族的播遷與四方岳山的出現》,刊于《民族文學研究》2009 年第3期。6.《炎黃關系與炎黃之戰的考察》,刊于臺灣《歷史月刊》2009 年第8期。7.《炎黃沖突的延續與炎帝族群的播遷》,刊于臺灣《歷史月刊》2009 年第8期。8.《文學中的心靈世界》,刊于《名作欣賞》2009年第7期。9.《中國歷史大循環軌跡考察》,收入《國學新聲》(第二輯),三晉出版社2009 年版。10.《太行山地區有關炎帝碑刻的考察》,收入《炎黃文化研究》(第八輯),大象出版社2009 年版。11.《戰國諸子爭鳴中的〈詩gt;學傳播與〈詩經gt;詮釋學的發生》(劉毓慶原著、郭萬金增補、李蹊批注)《中國歷史大循環軌跡考察》,收入《國學新聲》(第二輯),三晉出版社2009 年版。12.《lt;陳廷敬詩學研究gt;序》,收入李正民主編《陳廷敬研究叢書陳廷敬詩學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

文章:1.《國學的當代意義》,刊于《太原日報》2009年7月31日。2.《什么是國學》(整版),刊于《山西日報》2009年6月1日。3.《國學之根:經學》(整版),刊于《山西日報》2009年6月22日。4.《中國人的價值判斷與道德堅持:史學》(整版),刊于《山西日報》2009年7月13日。5.《開啟國學之門的管鑰:小學》(整版),刊于《山西日報》2009年6月8日。

著作:1.《從文學到經學:先秦兩漢詩經學史論》(劉毓慶、郭萬金合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年10月版。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課題《中國詩經學史》的結項成果,書中先生將研究重點轉向《詩經》學史的源頭清理。本書以“優秀”評分結題。香港浸會大學陳致教授在他主編的一本書的序言中說:“劉毓慶教授是在《詩經》文獻學及《詩經》學史方面最有貢獻的學者。”該書 2012年8月獲山西省第七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龍的文化解讀:世俗文化支配下的中國傳統人生》(劉毓慶、趙瑞鎖著),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版。3.《國學概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年8月版。《國學概論》至今已再版14次,有近20所高校用為教材。同時,北師大出版社聯系臺灣昌明文化有限公司在臺出版。4.《中外文學史對照年表(插圖本)》(劉毓慶、柳楊著),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 年6月版。此書初稿先生完成于1977年大學畢業后,當時留校任教,有較多的專業學習時間,便對大學時文學史讀書筆記卡片進行整理。事后受姚奠中先生的手稿《中國古代文學家年表》啟發,完善并做較大修改。2006 年由柳楊幫助核實資料,統一譯名,書稿始得完善。

項目:山西省高等學校中青年拔尖支持計劃“詩經匯考”,2009一2013年;山西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國學精神與和諧社會”,2009—2010 年;山西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項目“清代詩經著述考”,2009—2012年。

本年4月,香港浸會大學組織“杰出學人講席:跨學科視野下的詩經研究”,曾作為八位主講人之一(主講人來自日本、美國、德國、中國大陸和臺灣等地)特邀參加會議。

本年2月,被國務院授予“政府特殊津貼”;5月,被聘為山西省第六次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初評評委;6月,入選山西省高等學校中青年拔尖創新人才;6月,被山西省山右歷史文化研究院聘為山西省歷史文化研究院第一屆理事會副理事長;7月,山西省政府學位委員會、山西教育廳頒發“山西省研究生教育精品課程”證書;8月,被山西省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評審委員會聘為山西省第六次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評獎學科評委;9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授予“全國模范教師”稱號;9月,被山西省勞動競賽委員會授予“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章”稱號;9月,被評為山西省第二屆高等院校科技創新標兵。

2010年

論文:1.《漢代三家詩的命運變遷》(劉毓慶、郭萬金),刊于《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24卷第1期;此文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10年第7期轉載。2.《憶戚桂宴先生》,刊于《山西教育(管理)》2010年第4期。3.《lt;螽斯gt;匯通》,收入《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七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3月版。

采訪稿:《為何要弘揚國學——訪山西大學文學院院長劉毓慶》(趙永宏),刊于《大同日報》2010年5月7日第12版。

文章:1.《應當理解“國學”的意義—姚奠中、劉毓慶、郭萬金三人談》,刊于《中華讀書報》2010年7月14日第15版。2.《“道”與“民主”——姚奠中、劉毓慶、郭萬金三人談》,刊于《中華讀書報》2010年11月3日第15版。3.《“老師”與“老板”—姚奠中、劉毓慶、郭萬金國學三人談》,刊于《中華讀書報》2010年12月15日第15版。4.《盆景:舊體詩詞的當代角色》,刊于《中華讀書報》2010年3月10日。5.《“國學”何以“熱”起來?》,刊于《中華讀書報》2010年7月7日。

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日韓詩經百家匯注”,2010—2015 年。

本年9月,獲“山西省模范教師”稱號。9月,被聘為山西省人民政府學位委員會第三屆學科評議組成員。11月,獲2010年度寶鋼優秀教師獎。本年,受邀為《中國文學研究前沿》編委。該刊是教育部和高等教育出版社主辦,陳平原任主編。主要是向西方學界推薦中國文學研究的前沿性成果,內容包括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及比較文學、文學理論及批評史等。古代文學編委有劉毓慶、趙敏俐、王兆鵬、陳大康等。

2011年

論文:1.《lt;楚辭書目五種gt;及〈續編gt;未見書目》(劉毓慶、張燕),刊于《中國楚辭學》(第十九輯)之《2011年楚辭學國際學術討論會暨中國屈原學會第十四屆年會論文集》。2.《漢代經學隊伍的裂變與〈詩gt;學的學術化》,刊于《齊魯文化研究》2011年第1期。3.《lt;詩經gt;匯通三題(lt;關睢gt;lt;葛覃gt;〈卷耳gt;)》《中國歷史的三次強盛高峰與文化融合》《釋“子”— -附“姬”“父”》,收入《國學新聲》(第三輯),三晉出版社2011年版。

文章:1.《應當理解“國學”的意義——姚奠中、劉毓慶、郭萬金三人談》,刊于《中華讀書報》2010年7月14日第15版。2.《沒有孔子,就沒有今天的中華民族—姚奠中、劉毓慶、郭萬金三人談》,刊于《中華讀書報》2010年7月28日第15版。3.《國學應該設為獨立學科——姚奠中、劉毓慶、郭萬金國學三人談》,刊于《中華讀書報》2011年9月14日第15版。4.《\"人生責任”與“自我實現”— -姚奠中、劉毓慶、郭萬金國學三人談》,刊于《中華讀書報》2011年9月21日第15版。5.《“省吃儉用”與“高消費”— -姚奠中、劉毓慶、郭萬金國學三人談之十二》,刊于《中華讀書報》2011年10月19日第15版。6.《文學:中國人的心靈世界》(整版),刊于《山西日報》2011年5月 23日。7.《諸子展示人生智慧—姚奠中、劉毓慶國學對話錄》(整版),刊于《山西日報》2011年5月16日。

著作:《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詩經(上下冊)》,中華書局 2011年3月版。

項目:山西高等學校優秀創新團隊支持計劃“經學研究”,2011—2015年;山西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項目“經義稽考”,2011—2014年。

本年,山西省教育廳授予“山西省高等學校創新團隊”,以劉毓慶為帶頭人,研究骨干包括:郭萬金、牛貴琥、馮良珍、陳春香、郭鵬、尚麗新;團隊成員包括張建偉、鄭偉、楊文娟、賈秀云。本年,被廈門篔簹書院評為廈門篔簹書院學術顧問。本年,被甘肅省先秦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聘為《先秦文學與文化》叢刊編委。本年10月,被華東師范大學先秦諸子研究中心聘為《子藏》工程編纂委員會委員。本年12月,在2010—2011年度“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活動中,成績顯著,被評為“三育人”先進個人。

2012年

論文:1.《神農氏與太行山地區關系之考察》,刊于《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 年第3期。2.《姚奠中先生的課堂教學》,刊于《名作欣賞》2012年第31期。3.《聞一多〈詩經gt;研究檢討》,刊于《文學評論》2012年第6期。20世紀在《詩經》研究領域影響最大者莫過于聞一多,先生早年可謂聞氏的追隨者。但經過三十多年的研究逐漸發現,聞氏所開創的《詩經》文化人類學、《詩經》新訓詁學、《詩經》的文學本位等研究方法與方向,都存在嚴重問題,而且影響到了《詩經》研究界不良風氣的形成。故此文對聞氏的研究從根本上做了否定,是對聞氏不良影響的一次徹底反思。4.《lt;詩經gt;匯通五篇(lt;樛木gt;lt;桃禾gt;lt;免置》lt;榮苣gt;lt;漢廣gt;)》,收入《國學新聲》(第四輯),三晉出版社 2012 年版。

著作:1.譯注《詩經(MPR實驗用書)》(劉毓慶、李蹊譯注),中華書局2012年5月版。2.《日本藏先秦兩漢文獻研究漢籍書目》(劉毓慶、張小敏),三晉出版社2012年4月版。3.《姚奠中劉毓慶國學對話錄》(劉毓慶整理),三晉出版社2012年版。

本年4月,劉毓慶、郭萬金完成的《從文學到經學——先秦兩漢詩經學史論》獲山西省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人文社會科學)一等獎。

2013年

論文:1.《文史研究突圍與歷史大循環的發現》,刊于《晉陽學刊》2013年第1期。2.《論中國歷史的三次大循環》,刊于《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 46卷第1期。3.《中國歷史上的三次文化思想革命浪潮》(劉毓慶、張小敏),刊于《社會科學戰線》2013年第9期;此文被《新華文摘》2017年第15期、《紅旗文摘》2014年總第25期轉載。4.《中國歷史上的三次疑古思潮及其意義》,刊于《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36卷第5期。5.《清季民初經學生態鳥瞰》(劉毓慶、郭萬金)一文,收入《慶祝姚奠中先生百歲華誕暨東亞經學高端論壇論文集》(2013年)。6.《lt;詩經·汝墳gt;匯通》(劉毓慶、張小敏),收人《正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年版。

著作:《國學之道:談中國人生智慧》(姚奠中、劉毓慶、郭萬金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年1月版。

2014年

論文:1.《姚奠中先生的學術與人生》,刊于《名作欣賞》2014年第4期。2.《韓國李朝〈詩經gt;學以〈禮gt;解〈詩gt;的文化意義》(劉毓慶、張安琪),刊于《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39卷第3期。3.《中國神話的三次大變遷》,刊于《文藝研究》2014年第10期;此文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15年第2期、《新華文摘》2015年第2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5年第3期轉載。此文是先生幾十年研究神話的最后結果。學術界普遍認為:神話是原始時代的產物,而對后世產生的與神話完全相同的東西卻冠以志怪、神魔、科幻片、穿越劇之類不同的名稱。先生早年跟著西方神話學理論走,最后發現走不通了。在對中國歷史的宏觀考察中卻發現:中國神話不是一個獨立的文化形態,而是一種依附于歷史文化思潮而存在的敘事形態和思維形態,是以神秘性思維方式為內核、敘事性表述為手段的表現藝術。任何時代都會有神話,否定了神話只能產生于人類原始時代的理論。此文在神話學界產生了不小的影響,被多家刊物轉載或摘錄,曾被《文史哲》雜志編輯部組織翻譯成英文,推薦給國外讀者。4.《lt;詩經gt;匯通兩篇(鵲巢、采蘩)》,收入《國學新聲》(第五輯),三晉出版社2014年版。

采訪稿:《守正 用世 通達——百歲鴻儒姚奠中的學問與人生》(特約記者王一娟,受訪人劉毓慶),刊于《中華讀書報》2014年2月26日第15版。

文章:《中華學術正脈的守護者——記姚奠中先生的學術思想與實踐》,刊于《光明日報》2014年8月20日第11版。

本年11月,被聘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學科規劃評審組專家。

2015年

論文:1.《百年來〈詩經gt;研究的偏失》,刊于《名作欣賞》2015年第1期;被《新華文摘》2015年11期轉載。2.《姚奠中先生的學術思想與實踐》,刊于《天中學刊》2015年第30卷第1期。3.《lt;詩經·關雎gt;解讀》,刊于《名作欣賞》2015年第4期。4.《lt;詩經·葛覃gt;解讀》,刊于《名作欣賞》2015 年第7期。5.《lt;詩經·卷耳gt;:閨思詩之祖》,刊于《名作欣賞》2015 年第10期。6.《lt;論語gt;的讀法及當代意義》,刊于《名作欣賞》2015年第13期。7.《椿楸園讀〈論語gt;之〈學而gt;篇(上)》,刊于《名作欣賞》2015年第16期。8.《椿楸園讀〈論語gt;之〈學而gt;篇(下)》,刊于《名作欣賞》2015 年第19期。9.《韓國李朝〈詩經gt;學以〈易gt;解〈詩gt;的詮釋模式及其意義》(劉毓慶、張安琪),刊于《湖南社會科學》2015年第4期。10.《椿楸園讀〈論語gt;之〈為政gt;(上)》,刊于《名作欣賞》2015年第25期。11.《椿楸園讀〈論語gt;之〈為政gt;(下)》,刊于《名作欣賞》2015年第28期。12.《椿楸園讀〈論語gt;之〈八佾gt;篇(上)》,刊于《名作欣賞》2015年第31期。13.《椿楸園讀〈論語gt;之〈八佾gt;篇(下)》,刊于《名作欣賞》2015年第 34期。14.《儒學復興與思想巨人的出現》,收入《諸子學刊》(第十二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10月版。15.《lt;詩經·麟之趾gt;匯通》(劉毓慶、張小敏),收入《古典學集刊》(第一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年版。

文章:1.《怎樣讀經典——詩經》,刊于《中華讀書報》2015年5月20日。2.《中國文學的源頭是什么?》(劉毓慶、徐志嘯),刊于《光明日報》2015年9月22日第16版;此文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16年第2期和《文學研究文摘》2016年第1期轉載。3.《“和而不同”與“張揚個性”— -姚奠中、劉毓慶、郭萬金國學三人談》,刊于《中華讀書報》2011年9月28日第15版。4.《中華民族的命脈與根基》,刊于《光明日報》2015年5月18日第16版。5.《回歸中國本乎情理》,刊于《光明日報》2015年7月 30日第7版。6.《周朝大學的啟示》,刊于《中華讀書報·文化周刊》2015年12月11日。7.《鄉紳的消失與鄉村的命運》,刊于《中華讀書報》2015 年12月16日。

著作:《椿楸園游藝錄》,商務印書館 2015年5月版。

本年5月,奠中書院成立,出任書院院長。

2016年

論文:1.《“五經”與中國傳統價值觀(上)》,刊于《名作欣賞》2016年第1期。2.《“詩緣政作”的唐代詩學新命題》,刊于《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39 卷第1期。3.《韓愈顛覆“子夏作〈序gt;”與宋代〈詩gt;學格局的確立》,刊于《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1期;此文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16年第4期轉載。4.《\"五經”與中國傳統價值觀(中)》,刊于《名作欣賞》2016年第4期。5.《消失的鄉紳》,刊于《環境教育》2016年增刊第1期。6.《“五經”與中國傳統價值觀(下)》,刊于《名作欣賞》2016年第7期。7.《“五經”與中國傳統價值觀之一〈周易gt;:推天道以明人事(上)》,刊于《名作欣賞》2016年第10期。8.《鄉紳消失后的鄉村命運》,刊于《中國鄉村發現》2016年第2期。9.《“五經”與中國傳統價值觀之二〈周易gt;:推天道以明人事(中)》,刊于《名作欣賞》2016年第13期。10.《“五經”與中國傳統價值觀之三〈周易gt;:推天道以明人事(下)》,刊于《名作欣賞》2016年第16期。11.《\"五經”與中國傳統價值觀之四〈尚書gt;:述三代以彰王道(上)》,刊于《名作欣賞》2016年第19期。12.《“五經”與中國傳統價值觀之五〈尚書gt;:述三代以彰王道(中)》,刊于《名作欣賞》2016年第22 期。13.《“五經”與中國傳統價值觀之六〈尚書gt;:述三代以彰王道(下)》,刊于《名作欣賞》2016年第25期。14.《“五經”與中國傳統價值觀之七“禮”:制禮義以倡人道(上)》,刊于《名作欣賞》2016年第28期。15.《“五經”與中國傳統價值觀之八“禮”:制禮義以倡人道(中)》,刊于《名作欣賞》2016年第31期。16.《“五經”與中國傳統價值觀之九“禮”:制禮義以倡人道(下)》,刊于《名作欣賞》2016年第34期。17.《lt;詩經·召南·羔羊gt;匯通》,刊于《儒家文明論壇》2016年12 月第3期。18.《lt;詩經·召南·草蟲gt;匯通》,收入《國學新聲》(第六輯),三晉出版社2016年版。

采訪稿:《上黨與華夏文明——訪山西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劉毓慶先生》(鄧國瑞、李江),刊于《發展導報》2016年8月26日第6版。

文章:1.《以修已為本以天下為懷》,收入《中國國學院院長訪談錄》,中國文聯出版社2016年9月版。2.《天道視野下的現代城市命運》,刊于《中華讀書報》2016年1月27日。3.《人類文化結構中的中國文化角色》,刊于《中華讀書報·文化周刊》2016年3月9日。

《文心雕蟲》,《名作欣賞》2016年別冊。這是先生獨創的一種藝術樣態,利用古文字象形的特點,構成畫面,以題辭方式揭明畫面的意義。取名“文圖”,是因為這里所用的主要是“文”而不是“字”;所構的主要是以表意為目的的“圖”,而不是酷肖物象的“畫”。先后在商務印書館和三晉出版社出版《椿楸園游藝錄》《椿楸園游藝錄新編》。《名作欣賞》雜志別冊《文心雕蟲》予以介紹,并為之做了一次展覽。

從本年起,先生開始深入農村小學、中學,進行調研和教學試驗,親自登臺給小學生講課。每月一次,一次少則兩三天,多則一周。先生認為,中華文明的根是農耕文明,農耕文明的根在農村。離開農村這片土地,做無土栽培,不可能培養出中華文明的大樹來。2019 年冬天,先生和老伴幾乎是在一個山村的小學度過的。在不斷總結經驗的過程中,編寫了與人教社統編教材相配套(與課文內容相對應)的一至六年級的《小學國學》,共12 冊。先作為一個學校的校本教材試用,希望有機會正式出版。

2016—2017年,多次在洪洞誰園書院做題為“漢字淺說”的講座,講解漢字的發展變化、漢字與中國文明的關系,以及漢字的學問如何作為開啟中國文化之門的鑰匙。

教學獎:《五經與傳統價值觀》2016年2月26日入選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教育部公布第八批共211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名單,《五經與傳統價值觀》作為山西省高校唯一課程入選)。

2017年

論文:1.《\"五經”與中國傳統價值觀之十〈詩經gt;:順人情而循禮義(上)》,刊于《名作欣賞》2017年第1期。2.《文學史與“中國意識\"》,刊于《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 39卷第1期。3.《“五經”與中國傳統價值觀之十一〈詩經gt;:順人情而循禮義(下)》,刊于《名作欣賞》2017 年第4期。4.《“五經”與中國傳統價值觀之十二〈春秋gt;:正名分而明責任(上)》,刊于《名作欣賞》2017年第7期。5.《lt;詩經·召南·弱虞gt;研究》,刊于《晉陽學刊》2017年第 2期。6.《“五經”與中國傳統價值觀之十三〈春秋gt;:正名分而明責任(中)》,刊于《名作欣賞》2017年第10期。7.《“五經”與中國傳統價值觀之十四〈春秋gt;:正名分而明責任(下)》,刊于《名作欣賞》2017年第13期。8.《中國歷史上的三次商業革命浪潮及其啟示》,刊于《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 40卷第3期;此文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經濟史》2017年5期轉載。9.《“百年中國文學批評史研究”筆談》(黨圣元、韓經太、李春青、張晶、王秀臣、侯文宜、劉毓慶、鄭偉),刊于《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40卷第4期。10.《韻在嘴上,不在書上——關于古體詩詞創作用韻的問題》,刊于《名作欣賞》2017 年第 28 期。11.《律在嘴上 不在紙上》,刊于《名作欣賞》2017年第34期。12.《農業文明傳人面臨的危機與難題》,刊于《神農炎帝文化》2017年8月第1期。13.《始祖炎帝在子序》,刊于《炎帝文化》2017 年第31期。

著作:1.《論語繹解》,商務印書館 2017年7月版。2.《治學論稿》,商務印書館2017年7月版。3.《漢字淺說》,商務印書館2017年7月版。4.《神話與歷史論稿》,商務印書館 2017年7月版。5.《國學十典·詩經》(線裝本),中華書局2017年7月版。6.《詩騷論稿》,商務印書館 2017年8月版。7.《詩經二南匯通》,中華書局 2017年10月版。先生 2010年承擔了《中日韓詩經百家匯注》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在這個項目下做了三項工作:一是將數百種中日韓《詩》學文獻以篇為單位匯集整理,再按三百篇的順序分別編輯成冊;二是以篇為單位、以句為詞條,將數百種文獻整理成匯注的形式。上兩項工作由集體完成,第三項工作則是利用這些資料深人《詩經》文本,撰寫《詩經匯通》,通過注釋“經”文,全面評話《詩經》的價值。在注釋中充分考慮前賢的成果,如不如意,則出以己意。文字注釋,立足于訓話;背景還原,立足于考據;詩學解讀,立足于藝術體悟;經學認識,立足于觀念分析。《詩經二南匯通》是此成果的一部分。

本年5月10日,在山西洪洞大槐樹文化中心做題為“國學的基本內容與當代意義”的講座,主要從國學的定義、基本內容(小學、經學、史學、子學、文學)展開,強調國學對民族文化自信的當代意義,并分享自身傳播國學的經歷。9月25日,在重慶師范大學做題為“國學的當代意義”的講座,主要探討國學作為中華民族精神基因的作用,提出通過國學喚回中國人的自信、價值觀及獨立思考能力。

本年4月,被聘為《文學遺產》雜志編委,任期為 2017年至2020年。

本年10月,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最有影響力學者排行榜名單公布,名列其中,是山西省“四古”(中國古代史、古代文學、古代漢語、古代哲學)研究領域唯一上榜者。

2018年

論文:1.《lt;詩經·周南·樛木gt;解讀》,刊于《名作欣賞》2018年第1期。2.《中國最早的兒歌:〈詩經·周南·螽斯gt;解讀》,刊于《名作欣賞》2018 年第4期。3.《千古喜慶賀嫁詩:〈詩經·周南·桃天gt;賞讀》,刊于《名作欣賞》2018 年第7期。4.《lt;爾雅gt;的出現與〈詩經gt;詮釋學的產生》,刊于《銅仁學院學報》2018年第20卷第2期。5.《lt;周南·榮苣gt;:不經雕琢的天籟之音》,刊于《名作欣賞》2018 年第10期。6.《lt;汝墳gt;:夫妻傷別之祖》,刊于《名作欣賞》2018 年第16期。7.《lt;麟之趾gt;:納征之歌》,刊于《名作欣賞》2018年第19期。8.《百年來〈詩經gt;研究的偏失》,刊于《詩經研究叢刊》2018年第2期。9.《lt;鵲巢gt;:好美一個家(上)》,刊于《名作欣賞》2018年第28 期。10.《lt;鵲巢gt;:好美一個家(下)》,刊于《名作欣賞》2018 年第31期。11.《論〈關雎gt;時代作者及詩旨》,刊于《孔子文化》2018年總第25期。

著作:1.《椿楸園韻語鈔》,三晉出版社 2018年12月版。2.臺灣萬卷樓版《國學概論(第2版)》(上下冊),昌明文化出版社2018年1月版。

本年4月14日,在山西大學國學大講堂做題為“周禮與當代禮儀重建”的講座,解析周禮的核心“敬”與“秩序”,批評現代盲目西化現象,強調禮儀對道德建設的意義。

2019年

論文:1.《lt;采蘩gt;:采蘩之歌(上)》,刊于《名作欣賞》2019年第7期。2.《重原典,重邏輯:學術史之第一部詩經寫作史——評木齋〈先秦文學演變史gt;》,刊于《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 年第20卷第2期。此文是為木齋《先秦文演變史》所寫的序言,因遲遲不能交稿,故書出版之后以書評形式發表。3.《lt;采蘩gt;:采蘩之歌(下)》,刊于《名作欣賞》2019年第10期。4.《lt;綠衣gt;非悼亡妻詩考》,刊于《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39卷第4期。

著作:《詩經考評(上下)》,商務印書館 2019年1月版。

本年4月2—3日,連續在內蒙古大學做了兩場講座,一是《炎黃之戰與民族融合》,一是《漢字與中國文化》。本年4月13日,在山西大學國學講堂做題為“如何讀論語”的講座,主要分析《論語》的核心精神。

本年3月,入選 2018 年度山西省“三晉英才”支持計劃高端領軍人才。9月,被聘為山西省人民政府學位委員會第三屆學科評議組成員。

2020年

論文:1.《lt;詩經·兔置gt;的閱讀與欣賞》,刊于《名作欣賞》2020年第7期。2.《朱熹與伊藤仁齋關于孟子仁說之異同及其意義》(劉毓慶、王巖),刊于《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 年第 43卷第2期。3.《lt;張瑞璣先生年譜gt;序》,刊于《名作欣賞》2020年第10期。4.《lt;詩經·邶風·柏舟gt;時代、作者及詩旨的研究》,刊于《銅仁學院學報》2020年第22卷第2期。5.《中華學術正脈的守護者——姚奠中先生的學術思想與實踐》,刊于《大學書法》2020年第4期。6.《lt;草蟲gt;:新娘之心》,刊于《名作欣賞》2020年第16期。7.《lt;采蘋gt;與古代女性婚前教育》,刊于《名作欣賞》2020 年第 28 期。

本年12月,被山西中華文化促進會聘為副主席。

本年6月,再次登上“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最有影響力學者排行榜”(2020)。

2021年

論文:1.《近三百年《詩經》訓話學的盲點與誤區》,刊于《文藝研究》2021年第1期;此文被《新華文摘》2021年10期轉載。此文是先生長期學術積累形成的觀點,是對近三百年《詩經》訓詁學的理論反思。清代訓話學被認為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學者們只能高山仰止。該文則從方法論的角度指出其存在的“盲點”與“誤區”,認為其根本問題出在關注語言的邏輯性和概念的確定性超過了關注事物本身,故陷入了語言與概念設定的陷阱之中。要排除此弊,只有從事物本身出發。

2.《lt;甘棠gt;:永遠的懷念》,刊于《名作欣賞》2021年第28期。

著作:1.《鑒湖詩說》([明〕陳元亮著,劉毓慶、李蹊點校),三晉出版社2021年1月版。2.《椿楸園掇文輯存》,三晉出版社2021年1月版。3《經學略說——經學三序講疏》,商務印書館 2021年4月版。4.《子學略說—子學三序講疏》,商務印書館 2021年7月版。

2022年

論文:1.《lt;行露gt;:女子抗婚之歌》,刊于《名作欣賞》2022 年第4期。2.《lt;摽有梅gt;:收梅歌》,刊于《名作欣賞》2022年第10期。3.《從〈詩經·邶風gt;看衛國州吁之亂與敗—兼論〈詩gt;史互補互證》(劉毓慶、張小敏),刊于《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45卷第3期。4.《lt;野有死麕gt;:山村戀歌》,刊于《名作欣賞》2022 年第16期。5.《lt;弱虞gt;:生態保護者的贊歌》,刊于《名作欣賞》2022年第 22期。6.《lt;燕燕gt;:送別詩之祖》,刊于《名作欣賞》2022 年第28 期。7.《lt;日月gt;:怪異婚俗下的女性悲歌》,刊于《名作欣賞》2022 年第34期。

本年5月,2022中國高貢獻學者排行榜發布,名登榜單。

2023年

論文:1.《春秋時期男女倫常失范折射的文明變局》(劉毓慶、高微征),刊于《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46卷第1期。2.《lt;凱風gt;:孝子的悲傷》,刊于《名作欣賞》2023年第4期。3.《lt;雄雉gt;:和平的呼喚》,刊于《名作欣賞》2023 年第10期。4.《春秋時期禮治思潮的興起與轉向》(高微征、劉毓慶),刊于《江西社會科學》2023 年第43卷第5期。5.《lt;蒹葭gt;:水邊的思念》,刊于《名作欣賞》2023 年第 28期。

作品:《劉毓慶作品》,刊于《文史月刊》2023年第2期。

本年10月18日在太原學院做題為“國學的基本內容與當代意義”的講座,主要是區分國學與傳統文化,提出國學是“修復中國人為人類籌劃未來能力”的載體,并分五部分(小學、經學等)系統講解。

本年6月,人選 2023中國高貢獻學者排行榜榜單。

2024年

論文:1.《lt;論語gt;“老彭”新考——兼論孔子之“述而不作”》(劉毓慶、趙初陽),刊于《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年第47卷第2 期。2.《lt;擊鼓gt;:一段被塵封的戰爭史》,刊于《名作欣賞》2024年第16期。3.《清人〈論語gt;筆記對前代的傳承與超越》(劉毓慶、趙初陽),刊于《河北學刊》2024年第44卷第4期。4.《lt;邶風·柏舟gt;:〈詩經gt;中的〈離騷gt;》,刊于《名作欣賞》2024 年第 28期。5.《窮其源而通其流,舉其綱而張其目——木齋〈唐前文學源流史gt;的寫作方法》,刊于《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年第 38卷第6期;此文是為木齋《唐前文學源流史》所寫的序言。

采訪稿:1.《做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的古典文學研究》(記者劉劍,通訊員于靜、范麗君;受訪人:北京語言大學教授方銘、深圳大學教授郭杰、山西大學教授劉毓慶),刊于《光明日報》2024年1月15 日第13版。2.《姚奠中先生怎樣堅守中國學術傳統路徑?——專訪山西大學國學研究院原院長劉毓慶》,刊于中國新聞網 2024年4月28日。

本年1月13日,國家語委辦公室公布2024年“典耀中華”主題讀書行動創新實踐案例名單,先生的“國學浸潤,典韻流芳”入圍“典耀中華”主題讀書“名師優讀”。先生的國學經典領讀傳誦案例,在內容選擇上,涵蓋《詩經》《論語》等經典,從文化根源處挖掘,展現國學的深厚底蘊。在領讀方式上,將歷史故事、文化背景與經典原文融合,讓復雜內容通俗易懂。在傳誦效果上,激發了不同年齡段、不同群體對國學的熱情。通過線上線下多種途徑,形成廣泛的國學經典學習氛圍,推動了“典耀中華”主題讀書活動在國學經典領域的深入發展。

本年4月20日,受邀在臨汾市圖書做題為“不一樣的文學閱讀”的講座。10月24日,應山西省社科聯與山西孝文化學會的邀請,在臨汾做題為“堯舜與華夏文明傳統”的講座。10月28日,應西安航拓路社區邀請,給社區家長和孩子做關于家庭教育的講座。10月29日,應西安交大附中邀請,做關于中學語文教學的講座。11月22日,受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邀請,參加《詩經》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并做主旨發言。12月4日,應邀到山西電子科技學院做關于國學的講座。

本年2月,被國際儒學聯合會聘為第七屆顧問。10月,受聘為臨汾市儒學文化促進會名譽會長。

本年登“中國文學”學科高被引學者(前100位)榜單。

2025年

本年2月25日,受汾西縣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的邀請,為縣委縣政府領導及校長、家長做題為“家庭教育在人生教育中的核心地位”的講座。3月5日,山西大學教務處開通識講座,受邀請做第一講,做題為“國學的基本內容與當代意義”。3月17日,受邀到臨汾一中做題為“漢字與中國文化”的講座。

按:論文《lt;鹿鳴gt;:天地間的祥和》《lt;敝筍gt;:女怕嫁錯漢》《lt;匪風gt;:送君大路旁》《lt;新臺gt;:走出繡樓的新娘》《lt;靜女gt;:朝野之戀》《lt;黍離gt;:流浪之歌》等將在《名作欣賞》陸續刊登。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福利视频| 成人一级黄色毛片| 亚洲欧美极品| 中文字幕在线日韩91| 国产精品成人啪精品视频| 亚洲欧美精品一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伦视频| 97se亚洲综合不卡| 国产精品原创不卡在线| 国产精品妖精视频| 国产成人三级| 天天操精品| 国产精品999在线| 思思热精品在线8| 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av| 国产在线自在拍91精品黑人| AV无码无在线观看免费| 原味小视频在线www国产| 久久青草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老色鬼欧美精品|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7777| 在线中文字幕网| 久久动漫精品| 国产哺乳奶水91在线播放| а∨天堂一区中文字幕| 2020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少妇熟女| 国产毛片基地| 女同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 美女黄网十八禁免费看| 青青青视频91在线 | julia中文字幕久久亚洲| 亚洲精品日产AⅤ| 日韩AV无码免费一二三区| 国内精品视频区在线2021| 九色综合伊人久久富二代| 久精品色妇丰满人妻| 日本一本在线视频| 色婷婷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日韩欧美成人| 国产欧美高清| 无码丝袜人妻|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二区| 国产精品黑色丝袜的老师| 日韩 欧美 国产 精品 综合| 九九精品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免费| 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四虎影视库国产精品一区| 丝袜高跟美脚国产1区| 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国产女人| 青青草原国产av福利网站| 2024av在线无码中文最新|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免费看京| 色综合网址| 午夜欧美在线|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观看 | 97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毛片网站观看| 国产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chinese男男gay视频网| 国产网站免费| 波多野结衣第一页| 久久国产精品波多野结衣| 国产精品白浆在线播放| 亚洲av无码人妻| 欧美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国产主播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蜜芽| 欧美精品成人| 亚洲天堂在线免费| 99精品视频播放| 专干老肥熟女视频网站| 免费不卡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影视久久久久久久 | 国产美女视频黄a视频全免费网站| 日韩欧美中文在线| 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91视频日本|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女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