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區域協調發展是解決發展問題的重要途徑,阿拉善盟與烏海市為落實相關部署,于2024年4月簽署合作協議推動區域協同發展。通過建立聯席會議機制,確定多項合作事宜,在產業發展、科技創新、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公共服務等多個領域取得了積極成果。然而,兩地協同發展也面臨產業同質化、區域發展不均衡等挑戰,需加強溝通協調,以開放化解矛盾,推動協同發展向高質量邁進。
關鍵詞:區域合作" " "協同發展" " "阿拉善盟" " "烏海市
區域協調發展,是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重要途徑,是推動高質量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區域協調發展,不斷豐富完善區域協調發展的理念、戰略和政策體系,東西互濟、南北協同、城鄉并進的美麗畫卷,正在中國大地徐徐鋪展。2023年10月,《國務院關于推動內蒙古高質量發展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的意見》中再次明確了加強區域協作互動工作任務,要求加強毗鄰地區生態環境聯防聯治、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合作共享,進一步深化區域合作發展,形成功能互補、錯位發展、相互依存、互利共贏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一、阿拉善盟和烏海市區域協同發展的成效
為深入落實自治區黨委、政府關于優化區域發展布局部署要求,聚焦辦好兩件大事,2024年4月29日,阿拉善盟和烏海市主要領導共同簽署區域協同高質量發展合作協議,全面推動阿拉善盟和烏海市區域協作互動走深落實。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多項合作事宜取得積極進展,雙方簽署合作協議10份,建立長期工作溝通機制12個,2024年兩地區域合作取得了較好的成果。
(一)形成合力提升區域內整體生產力,兩地區域協同發展呈現以產業合作為紐帶的系統性發展特征
阿拉善盟和烏海市以產業發展融合互促為導向,不斷融合優化區域內資源配置,促進生產要素向區域內整體性的產業鏈流動集中。共同推動建設多個產業項目,不斷增強區域資源優化配置和產業鏈互促融合。
1.協同蓄力促能源轉型。加快推動“阿電入烏”區域互濟新能源項目建設,充分利用阿拉善盟新能源發展優勢和烏海市能源消納能力,共同打造區域源網荷儲一體化能源合作示范項目,共促區域“碳中和”。2024年,“阿電入烏”區域互濟新能源項目已開工200萬千瓦,并于當年建成并網。二期申報200萬千瓦新能源保障性項目已獲得自治區批復,完成可研編制。
2.協同發展促園區提質。烏海市烏達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與阿拉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立協同高質量發展定期協商座談會議制度,印發《烏海市烏達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與阿拉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定期協商座談會議制度》,共同商議研究推動解決烏海及其周邊工業園區體制機制改革問題,整合高效發展資源,推動兩地開發區協同高質量發展。
3.協同共建促文旅開發。簽訂《烏海市和阿拉善盟合作創建烏蘭布和烏海湖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合作協議》,合力開發烏海湖、烏蘭布和沙漠、居延文化、黃河濕地等文旅資源,不斷完善文化旅游公共服務設施,合作打造“阿拉善盟—烏海市”一體化國際旅游目的地。開展交叉執法和安全生產互查,共同規范“環烏海湖”區域文化旅游市場秩序。開發烏海—阿拉善區域旅游線路和烏?!⒗剖钇谘袑W等3條精品旅游線路,當年累計接待游客1.1萬人左右,為推動阿烏區域旅游一體化發展注入源源不斷萬的內生動力。
(二)促進區域協作機制從單一經濟合作向多領域拓展,區域整體競爭力不斷提升
阿拉善盟和烏海市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科技創新同行共進、生態環境聯防聯控為導向,不斷夯實一體化發展基礎,提升區域協作能力,共同補強區域內科技創新弱項,推動生態環境聯防綜治,擴大開放能力。
1.區域科技創新實現合作共享。烏海市與阿拉善盟共同搭建科技創新交流平臺,促進兩地科技成果轉化和資源共享,提升新質生產力發展潛力。成功舉辦了“蒙科聚”協同創新發布會,組織雙方企業積極參加;烏海市4家15臺儀器設備、阿拉善盟5家76臺儀器設備在內蒙古自治區科研基礎設施與儀器共享服務平臺中實現開放共享,科技創新合作日益深化。
2.區域基礎設施實現互聯互通。加快推動烏海西至吉蘭泰鐵路擴能改造項目、S33敖倫布拉格-巴彥木仁-蒙西鎮高速公路、縣道756線升級改造和烏達區五虎山礦區公路等多個項目落地,加快綜合交通體系建設,聯合開通跨區域常規公交車,科學加密公交車班次,進一步方便群眾出行。共同探索“口岸+腹地”經濟發展模式,探索在烏海市設立互市貿易進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支持策克口岸邊民互市貿易區與中蒙俄特色貿易區開展合作。推動跨區域燃氣配送,建設跨區域高壓天然氣管線,協同共建供熱長輸管網,增強區域內企業生產保障能力。
3.區域生態環境實現聯防聯控。共同加強區域生態環境保護,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區域生態環境質量得以持續改善。共建共享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跨區域處理生活垃圾,針對跨區亂倒建筑垃圾行為建立聯合執法機制,開展聯合執法。建設統一的跨區域智慧監測平臺,實時監控產業園企業污染物排放情況。建立河湖管理聯防聯控機制,加大對雨情、汛期水情的監測力度,提前研判上游來水情況,確保河道行洪安全。阿拉善盟與烏海市聯合舉辦氣象學術交流會,共同探索開展無人機人工增雨(雪)作業,簽訂人工影響天氣合作協議。合作建立烏海市氣象局青年實訓基地,著力培養青年干部。
(三)不斷增強區域內民生福祉,共促和諧發展
以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為導向,提升政府服務水平,取長補短,共享互助,不斷增強區域內人民生活幸福體驗感。
1.協同發力優化區域營商環境。兩地政務服務事項實現無縫對接,簽訂《政務服務領域一體化發展合作框架協議》,建立“跨區域通辦”辦理機制,明確“跨區域通辦”服務窗口、審批部門工作職責,共同編制形成標準化辦事服務指南。進一步擴大通辦范圍,社保、醫保、公積金管理、不動產登記、市監等21個部門361項高頻政務服務事項實現跨區域辦理。
2.協同發力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用心用情用力辦好民生實事,兩地養老保險視同繳費年限認定工作常態化開展,社會保險待遇領取人員人工協助認證;工傷認定協查和勞動能力鑒定實現兩地協作互認,每月通過“烏海市公共就業服務網”“阿拉善就業服務”公眾號,共享企業用工信息。
3.協同發力推動醫療教育資源共享。簽訂《烏海職業技術學院 阿拉善盟職業技術學院戰略合作協議》,共同舉行跨區域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同上一堂思政課”觀摩示范培訓活動,建立結對共建學校幫扶名單,7所中小學校實現點對點常態化交流。在精神衛生、婦幼保健、職業病防治、中蒙醫藥等領域達成合作意向并進行交流學習。簽訂《區域醫療合作框架協議》《鼠疫及重點傳染病聯防聯控協議》,建立綠色轉診通道、專窗,搭建兩地公立醫院交流協作平臺。
4.協同發力提升社會治理效能。全面統籌兩地區域內應急處置工作,雙方就應急救援隊伍和應急救援物資進行信息交換,完成專家庫信息共享,對救援隊進行了全面梳理、完成跨區域應急救援協議框架,征求烏海市應急管理局合作意見,區域協同應急救援體系初步形成。加強雙方警務交流合作,簽約《烏海市 阿拉善盟警務協作框架協議》,依托協作機制常態化開展研判會商、信息共享、數據應用,實現“1+1gt;2”的治安管理效能,并常態化運行。
二、阿拉善盟和烏海市區域協同發展面臨的挑戰
區域協同發展的本質是生產要素的區際循環,在不斷優化提升區域內整體發展水平過程中,形成區域內經濟、社會、文化、科技和環保等多方面、多層次的競合行為,是政府和市場兩個資源配置體系共濟發展的結果。隨著阿拉善盟與烏海市推進區域協同發展的走深走實,難免會出現一些矛盾,面臨諸多挑戰。
(一)產業結構與發展模式層面?
一是產業同質化嚴重。阿拉善盟與烏海市產業結構相似,均在煤化工、鹽化工產業方面有所布局,產業類型的重合導致在原材料獲取、市場銷售等環節存在一定競爭,對外容易形成互壓現象,影響區域整體利益。二是產業創新能力不足。產業主要集中在焦化工、氯堿化工等領域,產業形成一定的路徑依賴,整體較為粗放,處于產業鏈上游。受到國際、國內環境影響,企業經濟效益下行導致科研投入不足,技術創新不足,人才流失嚴重,進一步影響地區企業轉型發展。三是產業協同機制不完善。雖然兩地在產業發展方面開展了一定合作,但缺乏統一的產業規劃和協同機制。在項目引進過程中,存在各自為政的現象,缺乏對項目與區域整體產業布局適配性的統籌考慮。
(二)區域發展均衡性層面?
一是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差距。2025年上半年烏海市GDP達271.73億元,而阿拉善盟僅為187.2億元,兩者相差近百億元。烏海市1-7月財政收入為51.6億元,阿拉善盟為25億元,不足烏海市的一半,為兩地區域協同帶來配套能力差異化挑戰。二是基礎設施建設不均衡。烏海市位于黃河沿岸,交通相對發達,鐵路、公路干線貫穿其中,與周邊城市聯系緊密。而阿拉善盟部分地區交通基礎設施薄弱,鐵路覆蓋不足,物流成本較高。三是公共服務供給差距較大。烏海市作為內蒙古西部工業城市,“一刻鐘社區生活圈”已覆蓋90%以上街道社區,服務53萬余居民,教育、醫療、養老等服務質量不斷提高。阿拉善盟地廣人稀,旗區相距較遠,公共服務覆蓋度相對較低,主要集中在重點城鎮,并且資源分布不均衡。?
(三)政策與體制機制層面?
一是協同機制不順暢。相鄰的工業園區在行政上分屬不同的盟市,尚未找到協同發展著力點。區域內同質化競爭嚴重,導致產業集中度低、資源分散,無法實協同效應,難以形成創新合力。二是關鍵要素制約。合作區域建設用地相對有限,產業導入受阻,部分項目無法順利落地或建設進度緩慢,影響了地區產業的集聚和升級。按照“八七分水”方案,兩地水資源指標普遍短缺,制約產業和經濟發展。三是利益分配機制不健全。在區域協同發展過程中,涉及產業合作、基礎設施共建、生態環境保護等多個領域的利益分配問題。在產業合作項目中,由于缺乏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合作雙方在利潤分成、稅收歸屬等方面容易產生矛盾。
三、阿拉善盟和烏海市區域協同發展的建議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需要進一步加強溝通協調,錨定辦好“兩件大事”目標,摒棄狹隘的地方利益觀念,充分認識到區域協同發展對于整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共同努力做大“蛋糕”,深入研究解決方案,以開放包容的心態求同存異,著眼于大局,謀劃長遠發展。
(一)優化產業布局,推進產業協同發展
共同嚴格落實國家和自治區關于產業準入、淘汰落后產能、能耗等方面的標準,執行統一的招商標準,從源頭杜絕低端產業進入。共同發揮基礎原料規模優勢,以高端精細化學品和化工新材料為重點,向可降解塑料、改性樹脂、醫藥及農藥中間體等高附加值產品延伸。以碳基、硅基為主線促進產業鏈條延伸耦合,建設新材料產業集群,打造精細化工產業基地。圍繞建設自治區西部綠色能源消納基地目標,繼續加強“阿電入烏”跨區域能源合作,合理布局抽水蓄能和新型儲能設施建設,共同構建“源網荷儲”協調、安全穩定高效的新型電力系統。共同打好以湖和沙為主題的烏海湖旅游名片,不斷深化旅游產業合作,并以此為橋梁,聯動開發更多更深的旅游資源,共同構建互補的旅游大環線。
(二)加大創新投入,提升產業創新能力
共同加大對產業創新的資金支持力度,鼓勵兩地企業共同開展技術研發和創新活動。引導企業增加研發投入,提高研發經費占營業收入的比重。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建立產學研合作聯盟,共建研發平臺和創新載體。共同制定優惠政策,吸引國內外高端創新人才和團隊到兩地創新創業。建立人才柔性引進機制,通過兼職、顧問、項目合作等方式,吸引人才為區域產業發展服務。加強本地人才培養,優化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專業設置,根據產業發展需求,培養實用型、技能型人才。
(三)完善產業協同機制,加強合作深度與廣度
建立健全區域產業協同發展協調機構,兩地政府相關部門、企業代表和專家學者參加,負責大統籌協調區域產業發展重大事項,制定產業協同發展政策和規劃。深化產業園區合作,加強園區信息共享和資源整合,建立園區產業轉移承接機制。加強園區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統一規劃建設跨區域的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提高基礎設施利用效率,降低企業運營成本。
(四)統籌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互聯互通
按照協同發展區統一規劃,打通堵點、卡點,對外構建順暢高效的公路、鐵路、空中立體交通網絡,加密區域互聯通道。優化區域鐵路網絡,實現地區客運提速、貨運順暢、客貨分流、通疆達海。完善地區鐵路集疏運系統,大力推進“公轉鐵”,實施園區鐵路專用線項目。推進大型現代物流園區鐵路專用線建設。統籌完善協同發展區電網設施、電源點布局,推進電網改造與智能化建設,強化區域內網架配套。推進工業園區供熱、供氣等公共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提高電、氣、熱等供應保障能力,促進能源在不同園區自由流動,推動跨區供熱長輸管網工程建設。
(五)共謀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實施環境協同治理
統籌推進黃河流域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加強流域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加大河湖源頭水源涵養區保護力度,實施“三北”防護林建設、防沙治沙與風電光伏一體化等項目。鞏固已有的協作機制成果,推動建立協同發展區生態環境標準統一、監測統一、執法統一的“三統一”制度。推動建立重點跨界區域生態環境聯動監測制度,圍繞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監測和污染源的監督監測,統一監測時間、監測頻率、監測指標、監測方法和評價標準,推動建立統一的平臺,實現監測數據互聯共享,為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穩定改善提供技術支撐。在不打破行政隸屬前提下組建聯合執法隊伍,制定區域內聯合執法工作計劃,制定工作規程,建立執法人員異地執法工作機制,統一開展跨界執法。加強礦山地區環境治理恢復,科學合理實施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有序推進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
(六)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實現公共服務開放共享
加強兩地教育資源共享與合作,建立教師交流機制,鼓勵烏海市優秀教師到阿拉善盟支教,同時選派阿拉善盟教師到烏海市學習交流。在職業教育方面,開展兩地職業院校聯合辦學,共享實訓設施和師資資源,根據區域產業發展需求,共同培養技能人才。建立醫療聯合體,實現兩地醫療機構技術幫扶、人才培養和雙向轉診。推進醫療信息化建設,建立區域統一的醫療信息平臺,實現電子病歷共享、遠程醫療診斷等功能,方便群眾看病就醫。加強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合作,進一步完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網絡,推進老年助餐服務網絡建設,積極爭取納入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行動項目地區,進一步健全完善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加強農村牧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
(作者單位:阿拉善盟宏觀經濟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