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京蒙合作作為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在產業轉移、生態共建、能源協作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本文聚焦養老金融與綠色金融兩個重點領域,結合典型案例和數據分析展示京蒙金融合作在綠色貸款、養老金融產品、投融資平臺建設等方面的成果,并運用績效評價模型和風險測算公式對合作成效進行理論分析。研究表明在國家和地方政策引導下,京蒙兩地通過設立產業基金、發展綠色信貸、創新養老金融產品等舉措,推動了綠色貸款高速增長與養老服務體系完善,為區域協調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關鍵詞:京蒙合作" " "養老金融" " "綠色金融" " "科技金融" " "區域協同" " "高質量發展
一、京蒙金融合作的背景與戰略意義
(一)京蒙金融合作背景
區域協調發展是推動國家戰略目標實現的關鍵路徑,金融作為經濟系統的核心樞紐,在區域合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京蒙合作作為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重要實踐載體,已在產業轉移、生態共建、能源協作等領域形成顯著協同效應,通過北京市的資金技術優勢與內蒙古資源稟賦的深度融合,提升區域資源配置效率。然而,相比實體經濟的深度互動,金融領域的協同發展仍存在較大潛力空間。在國家“雙碳”戰略與人口老齡化加速的雙重背景下,如何通過金融制度創新深化京蒙全面合作,特別是聚焦養老金融與綠色金融兩大戰略性領域構建協同發展新模式,已成為關乎區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課題。
京蒙金融合作的戰略縱深發展具有多維度的政策支撐與資源稟賦基礎。在國家頂層設計層面,《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與“十四五”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明確將京蒙合作納入跨區域聯動框架,2023年國家發改委等八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支持內蒙古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更賦予兩地金融合作新的政策動能。資源稟賦層面,北京市作為國家金融管理中心擁有2.1萬億元的金融市場規模與全國40%的綠色債券發行量,而內蒙古坐擁全國57%的風電裝機容量與21%的太陽能發電量,這種“資本—資源”的互補結構為金融協同創造了天然接口。特別是在經濟轉型層面,內蒙古5.2%的GDP增速背后仍面臨傳統能源依賴度過高(煤炭產業占比達58%)的結構性矛盾,亟需通過綠色金融工具推動產業升級;北京市則面臨人口老齡化率突破24%的民生壓力,需通過區域合作拓展養老產業發展空間。這種雙向需求驅動使得京蒙金融合作不僅具有理論上的必要性,還具備實踐層面的緊迫性。
(二)京蒙金融合作戰略意義
京蒙金融合作的戰略意義不僅體現在經濟層面的協同發展,也深層次地反映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在區域實踐中的創新突破。作為跨越行政區劃的資源配置實驗場,兩地通過金融要素的跨區域整合,開創了“政策引導+市場驅動”的雙輪互動模式。北京市豐富的金融資本與專業服務能力,與內蒙古廣袤的自然資源、產業轉型需求形成戰略耦合,這種互補性合作突破了傳統對口支援的單向輸血模式,建立起基于價值共創的可持續發展機制,為破解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服務國家能源安全戰略方面,金融合作發揮了關鍵支撐作用。內蒙古作為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通過綠色債券、轉型金融等工具的應用,引導北京市金融機構深度參與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和傳統能源清潔化改造。這種資本與技術雙輪驅動的合作模式,既保障了首都能源供給安全,又推動了內蒙古能源產業價值鏈向高端延伸,構建起跨區域能源金融創新生態,為國家能源體系變革提供了區域性實踐樣本。特別是在氫能、儲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兩地共建的產業投資基金正加速科研成果轉化,培育未來經濟增長極。
金融合作還顯著提升了邊疆地區的普惠金融發展水平。借助北京市金融科技優勢,內蒙古農牧區移動支付、數字信貸等基礎設施實現跨越式發展,草原深處的牧民通過供應鏈金融獲得產業升級資金,邊境口岸的貿易企業依托跨境金融平臺拓展國際市場。這種“首都技術+邊疆場景”的融合創新,不僅縮小了區域金融服務差距,也將普惠金融的觸角延伸至“最后一公里”,為筑牢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注入了金融動能,彰顯了金融合作在促進民族團結、鞏固邊疆繁榮中的特殊價值。
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京蒙金融合作架起了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橋梁。通過共建中蒙俄經濟走廊金融服務中心,兩地協同發展跨境人民幣結算、大宗商品定價等業務,將內蒙古的區位優勢轉化為金融開放優勢。這種合作既拓展了北京市金融機構的國際化服務半徑,又提升了內蒙古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樞紐功能,形成了以金融合作為紐帶的內陸開放新模式,為我國構建陸海聯動、南北呼應的開放格局提供了重要支點。
二、京蒙金融合作中存在的挑戰與風險
(一)政策協同與制度有待完善
京蒙兩地在金融監管體系與政策執行層面存在顯著差異,形成制度性摩擦。北京市作為國家金融管理中心,綠色金融認證、數據安全等標準嚴于內蒙古地方規范,導致跨區域項目面臨雙重合規成本。例如,新能源項目需同時滿足兩地環境信息披露要求,重復認證流程延長了資金落地周期。此外,生態補償、碳匯交易等跨區域利益分配機制尚未形成法定框架,草原碳匯收益的計量與分配缺乏統一規則,易引發產權糾紛。
制度設計的模糊性進一步制約合作深度。產業基金收益共享、風險共擔等核心條款缺乏法律約束力,地方政府在項目虧損時可能推卸責任。跨行政區數據共享機制尚未突破行政壁壘,企業征信信息、環境監測數據等關鍵要素難以互聯互通,制約了供應鏈金融、綠色信貸等業務的規模化發展。這種制度性障礙若不破解,可能削弱市場主體的長期合作信心。
(二)養老金融創新能力不足
當前養老金融產品供給與區域特色需求嚴重脫節。內蒙古農牧區地廣人稀的居住特征與北京市社區養老模式難以適配,針對游牧老人季節性遷徙、民族文化習俗的定制化金融產品近乎空白。現有產品集中于理財型保險,缺乏與草原康養旅游、蒙醫蒙藥等特色產業結合的創新型工具,導致社會資本參與度不足。
制度銜接不暢加劇創新阻力。跨區域養老服務的醫保結算、長期護理保險等配套政策尚未打通,北京市老人赴內蒙古旅居養老費用面臨報銷壁壘。同時,風險緩釋機制缺失制約產品創新,草原自然災害頻發卻缺乏專屬保險產品,康養項目用地經營權抵押估值體系不完善,金融機構對養老項目的風控能力薄弱,形成“風險厭惡—供給不足”的惡性循環。
(三)綠色金融實施挑戰
標準體系不健全引發“漂綠”風險。兩地綠色項目認定標準尚未統一,部分高耗能企業通過包裝“偽綠色”項目獲取融資,如某些露天煤礦復墾項目被認定為生態修復工程。草原碳匯計量方法學、生物多樣性金融等關鍵標準缺失,導致環境權益估值失真,可能引發綠色金融資產質量危機。
風險防控機制存在結構性缺陷。新能源產業過度集中導致風險積聚,風光電項目占比超60%,部分地區已出現棄風棄光率上升趨勢。環境權益抵質押融資面臨草原經營權流轉市場不成熟、碳價波動劇烈等問題,金融機構壞賬風險攀升。更嚴峻的是,跨區域環境風險聯防聯控機制缺位,如風光電設備退役后的污染治理責任界定不清,可能誘發環境與金融風險共振。
(四)科技金融融合瓶頸
技術適配性不足制約效能釋放。北京市金融科技模型多基于城市數據訓練,在農牧區場景嚴重“水土不服”,如區塊鏈溯源技術難以追蹤散養牲畜動態,AI風控模型誤判游牧經濟信用特征。跨境金融科技合作受制于中蒙俄數據主權規則沖突,區塊鏈支付系統的跨境數據流動面臨法律障礙,制約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
數字鴻溝與監管滯后衍生新風險。內蒙古牧區移動支付覆蓋率不足40%,老年群體數字金融排斥現象突出,而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加速線下網點收縮,形成服務真空地帶。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科技平臺利用監管標準差異進行套利,如北京市取締的P2P機構轉向內蒙古牧區滲透,借助普惠金融名義開展高風險業務,加劇區域性金融風險傳導壓力。
三、京蒙金融合作的路徑探索與實踐
(一)構建跨區域政策協同創新機制
建立京蒙金融合作聯席會議制度,組建由兩地金融監管、生態環境、社會保障等部門組成的專項工作組,重點推進綠色金融認證互認、數據共享平臺搭建等關鍵領域制度銜接。試點“監管沙盒”機制,在烏蘭察布等交界區域設立政策創新試驗區,允許金融機構在可控范圍內突破屬地監管限制,探索跨區域綠色債券發行、草原碳匯質押融資等新型業務模式。通過制定《京蒙區域合作促進條例》,將產業基金收益分配、環境風險分擔等核心條款納入法規框架,為制度性合作提供法治保障。
實施動態化的政策評估與調整機制,依托區塊鏈技術構建政策執行追溯系統,實時監測綠色信貸、養老REITs等政策的實施效果。建立標準共建委員會,聯合高校智庫研發草原碳匯計量、生態修復效益評估等標準化工具包,定期發布兩地通用的綠色金融操作指引。針對數據壁壘問題,在鄂爾多斯開展政務數據跨域共享試點,運用聯邦學習技術實現企業征信、環境監測數據的“可用不可見”式流通,為供應鏈金融創新提供數據支撐。
(二)打造特色化養老金融生態體系
創新“草原旅居+金融”服務模式,開發與季節性遷徙適配的“候鳥式養老信托”,整合蒙醫康療、生態牧場等資源設計組合型養老產品。在錫林郭勒盟試點“游牧養老社區”,配套發行土地經營權抵押的養老專項債券,吸引北京市保險資金參與建設。聯合北京大學等機構研發“蒙古包智能看護系統”,嵌入物聯網設備與遠程醫療服務,通過“硬件+金融”模式提升草原養老項目的投資吸引力。
構建跨區域養老政策銜接平臺,在京蒙社保局之間建立實時結算系統,率先在多倫等地開展異地醫保即時結算試點。設立草原養老風險補償基金,由兩地財政按比例注資,為暴雪、沙塵暴等自然災害提供保險再擔保。創新“草原生態養老指數”衍生品,將空氣質量、植被覆蓋率等指標證券化,引導金融機構開發指數掛鉤型養老保險產品。在呼倫貝爾建立全國首個“跨境養老金融示范區”,探索中蒙俄三國養老服務的跨境支付與商業保險互認機制。
(三)健全綠色金融標準化風控體系
共建“北方綠色金融標準實驗室”,重點攻關草原碳匯監測衛星遙感技術、風光電項目全生命周期環境成本核算模型等核心技術。在通遼市開展綠色金融分類標準試點,建立“深綠—中綠—淺綠”三級標識體系,對煤電清潔化改造等轉型金融活動實施差異化貼息政策。聯合北京綠色交易所設立草原碳匯專區,開發“草畜平衡碳積分”交易品種,建立基于衛星監測的碳匯自動核證系統。
構建多層次風險防控網絡,設立京蒙綠色項目風險準備金,按融資額1%提取專項應對環境技術風險。在赤峰市建立新能源產業風險預警平臺,實時監控風光電項目棄風率、設備利用率等20項核心指標。創新“環境責任保險+期貨”組合工具,將草原生態修復效果與碳排放權期貨價格掛鉤,分散環境權益價值波動風險。針對設備退役問題,在烏蘭察布試點風光電板回收產業基金,要求項目融資時按裝機容量預提處置保證金,形成全鏈條風險管理閉環。
(四)深化科技金融精準賦能模式
開發“草原版”金融科技解決方案,聯合騰訊云、蒙草生態等企業構建畜牧業生物資產估值模型,利用北斗定位與AI影像識別技術實現散養牲畜動態監管。在巴彥淖爾試點“智慧牧場區塊鏈平臺”,將飼草種植、活畜交易等數據上鏈,為供應鏈金融提供可信憑證。組建跨境金融科技聯盟,與蒙古國央行合作開發兼容三國監管要求的區塊鏈支付系統,率先在二連浩特口岸實現鐵礦石跨境結算數字化突破。
實施“數字鴻溝跨越行動計劃”,在錫林郭勒盟牧區鋪設金融移動服務驛站,配備衛星通信設備與雙語服務終端。開發蒙語語音智能投顧系統,引入數字人民幣離線支付功能,確保極端天氣下的基礎金融服務不斷檔。建立京蒙金融科技監管信息共享平臺,運用知識圖譜技術識別跨區域風險傳導路徑,對P2P變相展業等行為實施聯合打擊。在包頭設立北方金融科技研發中心,重點培育適應寒旱區的邊緣計算、低溫電池等技術,打造特色化金融科技產業生態。
參考文獻:
[1]李慧慧,齊明,孫仁金.氣候轉型金融標準的國際實踐及中國路徑[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25,21(03).428-439.
[2]朱子清.“雙碳”目標下我國轉型金融的發展現狀與實踐路徑[J].今日財富,2023(07):26-28.
[3]房連泉,郭娟.養老基金助推金融高質量發展:基于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協同視角分析[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5,39(01):47-54+91.
[4]趙峰,鄒悅.金融集聚、金融風險對區域經濟發展的空間效應研究——基于空間計量模型的實證分析[J].財經理論研究,2023(05):30-42.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區域發展促進中心)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