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87年到2015年立法法修改的28年間,溫州鍥而不舍、追夢不止,堅持申請“較大的市”地方立法權。2015年立法法修改,溫州市如愿被賦予地方立法權后,市人大及其常委會懷揣初心、不懈努力,立法工作質效并進,10年共制定地方性法規28件,其中9件法規屬全國首創,修改修訂各1件,凝聚起立法引領推動地方改革發展的磅礴力量。
作為中國民營經濟的重要發祥地,溫州努力打造民營經濟特色立法集群,構建以《溫州市“兩個健康”先行區建設促進條例》為統領,《溫州市民營企業科技創新促進條例》《溫州市企業商業秘密保護規定》等專項立法為支撐的“ 1+x! 民營經濟促進立法體系,為“民營經濟之城”精彩綻放注入法治動能。

溫州市十四屆人大四次會議表決通過《溫州市民營企業科技創新促進條例》。
創新立法為改革突破筑路架橋
“敢為天下先\"的創新基因,早已融入溫州的城市血脈。這份特質在地方立法中同樣鮮明一通過創制性立法破解發展難題,以“立”的擔當、“創”的作為、“新\"的追求,讓法規成為溫州民營經濟破浪前行的“法治羅盤”。
2018年,溫州獲批創建全國首個新時代“兩個健康”先行區。面對這一時代命題,溫州堅持頂層設計,高位推動、高標落實。為使實踐探索上升為制度規范,《溫州市“兩個健康”先行區建設促進條例》應運而生,成為全國首部聚焦“兩個健康”的地方性法規。
翻開條例,立法人的智慧與擔當躍然紙上:將189條責任清單、55項典型經驗“固化”入法,把“精力減負”
“涉企緊急事態應對機制”等政策語言轉化為“法言法語”,還將兌現獎補政策從“有求必應”升級為“不求自應”,讓改革成果以法治形式扎根生長。
立法創新不僅要著眼溫州全域,更要精準回應特殊區域需求。龍港市經歷了從小漁村到農民城、產業城,再到縣級市的歷史性跨越,是全國唯一一個不設鄉鎮(街道)的縣級行政區域。這也讓龍港面臨著一系列嶄新的行政管理難題。
實踐缺什么,立法補什么。省、市兩級人大常委會先后兩次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匯報,為龍港改革法治化保障奠定了基石。《龍港市社區治理條例》作為全國唯一一部規范“市管社區\"的地方性法規,立足龍港不設鄉鎮(街道)層級的現狀,推動各類主體參與社區治理,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構建共治共建共享的發展新格局。

《溫州市“兩個健康”先行區建設促進條例》明確建立健全政企懇談機制,推動政府通過“兩個健康”直通車架起政企溝通橋梁。
條例實施以來,95項服務性職能依法下放,90% 以上的基層矛盾在社區“就地化解”這座曾經的“農民城”,如今煥發出了“新都市\"的活力。
量身定制”為民營經濟提質賦能
輕工制造業是溫州的支柱產業,但其傳統生產模式老化、附加值偏低等問題日益凸顯。如何以立法激活創新動能,推動民營經濟向“新\"提“質\"?溫州市人大將目光投向科技創新與成果保護,以法治形式為產業發展裝上“新引擎”。
“條例讓我們敢闖敢試!”溫州市維日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發中心主任王賢俊的感慨,道出了企業對法治保障的期盼。2024年,全國首部專為民營企業科技創新“量身定制”的《溫州市民營企業科技創新促進條例》落地,從四個維度為創新“托底護航”:凝練固化溫州“一區一廊一室一會一集群”創新格局,加快建設創新引領的現代產業體系,打造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的“信心盤”;支持引進培育各類人才,鼓勵柔性用才,強化科技產業政策優惠扶持力度,筑牢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的“硬支撐”;支持民營企業設立內部研發機構,推動設立新型研發機構,開展“頭部企業 + 新型研發機構”協同創新,引導科創平臺建設“多點開花”“落地結果”,點燃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的“新引擎”;鼓勵技術轉移轉化機構和隊伍建設,構建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科技創新容錯機制,優化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的\"軟環境”。
立法為民營企業科技創新增添動能的同時,也要守護好企業的創新成果,為企業心無旁騖謀發展搞創新砌好“保護墻”。保護企業商業秘密,就是保護企業的原始創新和核心競爭力。全國首部直接以“商業秘密”命名的地方性法規《溫州市企業商業秘密保護規定》的出臺,又一次壯大了溫州民營經濟促進立法特色集群。
與《溫州市“兩個健康”先行區建設促進條例》《溫州市民營企業科技創新促進條例》的“大部頭”分章體

除了立法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溫州市人大還出臺了一系列“全齡友好”類法規,把法真正立在人民“心坎”上。
例不同,《溫州市企業商業秘密保護規定》全文僅14條。可這一“小體量\"法規卻構筑起了企業商業秘密自我保護、行政保護、司法保護的一體化保護“大格局”,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構建商業秘密保護制度”貢獻了溫州方案。
讓“民意”成為立法的“源頭活水”
“用好溫州人資源”“給技能人才同等待遇”…在鹿城區人大代表聯絡站里,正在舉行一場關于《溫州市民營企業科技創新促進條例》的修改調研座談會。這些來自一線的建議,最終將化作法規條文,成為溫州“開門立法”的生動注腳。
立法不是“閉門造車”,需要用腳步丈量民情,用耳朵傾聽民聲。“點對點”“面對面”“線上 + 線下”,200余個代表聯絡站、60個基層立法聯系點和“立法e點通”“基層單元應用”,將群眾、代表和專家的聲音源源不斷地匯入立法程序。在《溫州市民營企業科技創新促進條例》修改過程中,從“發揮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效應和世界溫州人資源優勢\"到“保障技能人才子女入學”,一條條建議從“被聽到\"到“被采納”,讓法規真正體現
民之所盼。
2024年1月29日,《溫州市民營企業科技創新促進條例(草案)》正式提請溫州市十四屆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重要立法提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是溫州立法的另一特色。10年通過的28部地方性法規,其中6部重要立法經市人代會表決通過,為推動法規高水平凝智聚力、高質量審議表決、高效能實施落地奠定基礎。
為進一步提升立法專業性,在獲得地方立法權的次年,溫州便掛牌成立了地方立法研究院。這個由溫州市人大常委會和溫州大學“校地共建”,集結法學及相關領域專家的“智囊團”,深度參與法規草案審查、論證評估等環節,努力讓每一部法規都經得起實踐和歷史的檢驗。
十年立法路,廿八部良法。溫州以法治為筆,在甌越大地上書寫著以高質量立法護航高質量發展的光輝答卷。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溫州地方立法將不忘初心、接續奮斗,為續寫新時代溫州創新史、走好共富路提供更為堅實的法治保障。
延伸閱讀
繪就“全齡友好”幸福圖景
2025年4月29日,溫州市人大常委會召開《溫州市青年發展促進條例》《溫州市兒童友好城市建設促進條例》實施媒體見面會。加之已實施近三年的《溫州市居家養老服務促進條例》,三部地方性法規共同勾勒出一幅“全齡友好”的幸福圖景。
兒童友好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標志。自2021年9月成為全國首批兒童友好城市建設試點以來,溫州堅持以“一米高度看城市”的理念推進建設。《溫州市兒童友好城市建設促進條例》通過人代會立法形式,將兒童友好理念轉化為全社會的共同行動。該條例推動國家、省級兒童友好城市建設要求在溫州創造性落實、創新性轉化,使城市成為孩子們健康成長的樂園。作為“民營經濟之城”,溫州還將產業優勢融入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在童鞋、童裝、教玩具等領域推出“產業友好”舉措,助力兒童友好產業穩健發展。
青年是城市發展的活力源泉。2022年6月成為全國首批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試點后,溫州迅速推出全國首部綜合性青年發展地方性法規《溫州市青年發展促進條例》,全力打造“最美青春遇見幸福溫州”城市IP。該條例直擊青年求職就業、創新創業、婚戀交友等痛點難點,統籌優化青年發展的“硬件”與“軟件”,進一步強化聯系青年、服務青年機制,建立健全青年參與社會公共事務機制,不斷激發青年的奮斗熱情。此外,條例還將現代職業教育、新生代企業家培養等改革創新成熟經驗上升為制度成果,提升青年人才引育與區域產業發展的匹配度。
夕陽無限好,人間重晚晴。如何托起老年人的最美“夕陽紅”,是一件事關老有所依、老有所養的大課題。2022年7月1日起,《溫州市居家養老服務促進條例》正式施行,針對居家養老服務設施配置不足、分布不均、標準不高、利用不充分等問題,剛性推進居家養老服務設施合理化布局、標準化建設、規范化運行,更好保障老年人健康養老服務需求,提高老年人幸福生活指數。
從童心呵護到青春助力,從夕陽關愛到全齡覆蓋,溫州以法治為筆,以民生為墨,在城市發展的畫卷上書寫著“全齡友好”的暖心篇章。三部條例如同三根支柱,撐起城市的民生溫度,讓每個年齡段的市民都能在這座城市找到歸屬感、獲得感與幸福感,為全國全齡友好城市建設提供了“溫州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