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國立法史冊上鐫刻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一年,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修改立法法,賦予所有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當年7月和9月,浙江省人大常委會依法作出決定,分兩批確定溫州等9個設區的市開始制定地方性法規的時間,較早啟動省內所有設區的市立法工作。同時,及時修改《浙江省地方立法條例》,為推進設區的市立法工作夯實制度基礎。
十載春秋流轉,浙江11個設區的市立法從“破題試水”到“深耕細作”,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一一截至2025年7月底,獲批準法規380件。
貫徹黨的主張彰顯地方立法高站位。黨領導立法作為立法的基本原則,要求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從制度上、法律上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實施。十年來,全省各設區的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貫徹落實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聚焦重點領域、新興領域,制定了一大批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地方性法規。同時,不斷完善黨委領導、人大主導、政府依托、各方參與的立法工作格局,嚴格執行立法重大事項請示報告制度,確保一切重要立法活動都在黨的領導下進行。
特色立法激活高質量發展新引擎。“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地方立法最忌千篇一律。精準把握地方稟賦與實際需要開展立法,才能更好發揮地方立法實施性、補充性、探索性功能。十年來,全省各設區的市緊扣立法法賦予的立法權限和立法事項范圍,因地制宜,制定了一大批特色鮮明的創制性法規。如,杭州深耕新興領域立法,以法治之力護航新質生產力發展;溫州緊町民營經濟,織密法治保障網;湖州以系列“綠色”立法,繪就“綠富美”新畫卷,等等。一部部“小切口、有特色、真管用”的地方性法規在之江大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體制機制創新賦能地方立法提質增效。健全的立法工作機制,是加強和改進地方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質量的重要保障。十年來,從《關于推進設區的市完善立法工作機制提高依法立法水平的指導意見》到《關于進一步推進設區的市人大立法精準選題的指導意見》等,省人大常委會積極構建長效機制,指導設區的市不斷提高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能力。各設區的市立足實際、積極探索,創新建立了一系列務實管用的制度機制。從衢州的創制性立法項目培育機制到寧波的法規草案起草“雙組長”制度,從嘉興的“小切口、輕型化”立法之路到紹興的法規實施報告制度,從金華的“三張清單一張圖一平臺”到舟山的“立法半月談”,從臺州的立法數字化應用場景“立法民意通”到麗水的動靜結合基層立法聯系點制度浙江大地不斷進發立法工作機制創新活力,為深化立法領域改革貢獻“浙江智慧”。
法潤浙江,潮涌錢塘。十年深耕不輟,在省人大常委會的統籌指導下,各設區的市以鮮活的立法實踐,織就了一張極具浙江特色的法治網絡。十年立法路,每一部地方性法規都是對發展命題的積極應答。站在新起點,全省各設區的市將始終結合地方實際,繼續用足、用好地方立法權,共同譜寫法治浙江的絢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