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是既古老又年輕的藝術。音樂傳播作為一種人類文明現象,古已有之,綿延不斷。音樂傳播不是簡單的“音樂學+傳播學”。作為藝術門類下的研究領域,音樂傳播研究包括音樂媒介、音樂商業、音樂科技、音樂娛樂等具有音樂外延性質的內容。中國音樂傳播研究萌芽于20世紀90年代,較早涉足音樂傳播學并在這一領域取得眾多成果的學者是曾遂今,他認為:“音樂傳播,是音樂現象得以存在、音樂作品得以實現其功能的人的一種社會行為。”學者修海林、羅小平提出了新三度創作的觀點:“音樂傳播中的三度創作,是指音樂表演再創造的音響空間設計與錄音制作再加工。”進入21世紀,在科技力量的加持下,以視聽音樂為主流的音樂實踐,深刻影響著社會生活的眾多方面。
一、為什么電媒介成為新的音樂分類依據
傳播媒介(media),也稱傳播渠道,通常指傳遞信息的手段、介質、工具或手段。從社會組織看,傳播媒介也是進行信息采集、編輯、傳播的機構組織。無論是古代社會還是當下,媒介都是社會信息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古代社會,音樂的傳播無處不在,人們習以為常卻不會格外關注,究其原因,與媒介的傳播材料較為單調、傳播速度相對較慢密切相關。音樂存在方式的特殊性質是音響形態。因此,音樂藝術傳播的前提是音的傳播,而音傳播的前提是聲音的記錄。在古代社會,聲音物理形態的記錄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古人為了綿延文明,不斷付出努力,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這一理想一步步實現。人類創造和探索音樂媒介的軌跡,可以概括為幾個大的階段:身體媒介一實物媒介—樂譜媒介—電子媒介(簡稱電媒介,包含數字媒介)。
縱觀人類藝術的發展歷程,每一次材料和技術的革新都會帶來藝術形態和傳播方式的巨大變化,成為推動藝術發展的重要因素。自工業社會以來,科技創新快速且深刻地影響著音樂實踐。如果我們依據人類科學技術進步畫出時間軸,就會發現科學技術的迭代越來越快。音樂傳播速度、廣度的飛躍提升以及不斷生成的新音樂形態改變著人類的實踐與生活,媒介成為觀察音樂實踐的新視角。
在技術推動藝術變革的進程中,電的出現成為重要的分水嶺。20世紀60年代,學者麥克盧漢敏銳地捕捉到電媒介將要給人類文化帶來的巨大變革,提出了著名的“媒介即訊息”觀點。電的參與改變了藝術生產的形態,擴展了藝術生產的領域,加快了藝術傳播的廣度與速度。更為重要的是,電促成了新的綜合藝術的產生,比如電視、電影、動畫藝術等。進入以數字技術、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為技術代表的信息時代,人類的音樂創作、音樂表演、音樂傳播、音樂審美隨著科技進步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各種電介質可以大規模生產商品,依賴于電介質傳播的音樂也隨之具有了商品的屬性,進人市場交易,形成音樂商業。“大眾媒介既是信息的倍增器,又是很長的信息傳輸管道;大眾媒介的特征之一是它們沒有明確的和無法跨越的邊界”[3。以施拉姆的觀點判斷,電媒介是大眾媒介。在電媒介環境下,傳統的音樂類別難以囊括或界定生活中的音樂現象,比如沉浸式藝術實踐中的音樂、交互式音樂、AI音樂、電子游戲的背景音樂、短視頻中的幾秒鐘配樂、手機彩鈴因此,時代需要新的音樂分類和劃分依據。
二、如何界定“視聽音樂”
近些年,“視聽藝術”“視聽作品”兩個相鄰概念陸續被析出,成為專業術語。在內部與外部的雙重動力加持下,“視聽音樂”呼之而出。
1.“視聽藝術”與“視聽作品”
“視聽藝術”作為概念,最早使用于電影的美術片,表示電影中藝術與科技高度融合的一類。隨著媒介的不斷創新與迭代,視聽藝術的內涵越來越豐富,可以涵蓋幾乎所有藝術手段與現代科技結合或創新的形式。
“視聽藝術,是指通過視聽感官與其他器官的配合,利用與之相應的媒介手段,創造、傳達和接受藝術意象以及審美經驗的藝術形式。在這種藝術形式中,視覺與聽覺相互協調、相互依賴、相互促進,形成一種有機的綜合體,共同創造、傳達藝術意象,欣賞者則是通過視聽感官機能欣賞、評價藝術意象,對之進行藝術再創造的過程。”[4
“視聽藝術是指通過視覺和聽覺以及與之相應的審美媒介來傳達情感的藝術。視聽藝術是視覺藝術和聽覺藝術的有機融合而非兩者的機械相加。”[5]
“視聽藝術是綜合運用畫面、聲音、色彩、線條等物質手段,訴之人的視聽器官,創造審美意象的一種藝術形態,主要包括舞蹈、戲劇、電影、電視以及網絡藝術。”[]
以上“視聽藝術”的概念,有以下要點:一是以電媒介為手段,二是訴諸人的視覺和聽覺感官。在古典藝術中,視聽一體的藝術被稱為綜合性藝術,舞蹈、戲曲、歌劇、舞劇也屬于視聽一體的范疇。20世紀電影的產生,標志了一個新的綜合性藝術的誕生,其重要特點是凝聚了以電的應用為代表的現代科技。之后,視聽藝術的內涵不斷拓展。二戰后,電視藝術成為大眾藝術并迅速普及,后來更延伸成可視類廣告、多媒體藝術、KTV、網絡文藝、網絡游戲等。為什么20世紀以前人們不用“視聽藝術”這個概念來稱呼綜合性的藝術呢?因為20世紀與電有關的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極大地推動了藝術形式、領域的創新速度,大量新質藝術生成并極大地影響著文明的進程。總之,視聽藝術的核心是具有現代科學技術的媒介。視聽藝術是視覺藝術和聽覺藝術的有機融合,而非二者的簡單相加。
2020年11月11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通過了《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gt;的決定》,這是中國《著作權法》的第三次修訂(前兩次修訂的時間分別在2001年和2010年)。從《著作權法》在2020年修訂的具體內容來看,其聚焦了很多司法實踐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有很強的針對性。新法引入了“視聽作品”的概念,新法第三條明確指出:“本法所稱的作品,是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并能以一定形式表現的智力成果,包括:…(六)視聽作品…”同時,第十七條增加了第二款規定:“前款規定以外的視聽作品的著作權歸屬由當事人約定;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由制作者享有,但作者享有署名權和獲得報酬的權利。視聽作品中的劇本、音樂等可以單獨使用的作品的作者有權單獨行使其著作權。”視聽作品涵蓋了短視頻、體育賽事節目、游戲畫面、綜藝節目、音樂電視(MV)等非電影、電視劇視聽作品,同時還包含了產業發展帶來的對音樂作品的新的使用方式,如音樂噴泉、視聽舞美等。
2.“視聽音樂”概念界定
視聽音樂是與視聽藝術、視聽作品關系密切的概念,但與二者不是簡單的主屬關系。現代生活中大量存在著與科技、商業關系密切的音樂作品和音樂類型,比如廣播音樂、伴奏音樂、幻聽(電子)音樂、智能音樂等,這些音樂主要訴諸的聽覺。與此同時,體育活動中的花樣游泳、自由體操、體育舞蹈、藝術體操等,離不開音樂的存在;在商業活動中,商場播放背景音樂,視瀕、音頻廣告等;政治活動、群眾集會中播放的儀式音樂、背景音樂等,音樂的實用功能突出,但是這些音樂參與的實踐活動不屬于藝術范疇。因此,現代傳媒技術的應用是視聽音樂的核心要素。
從廣義上看,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所有基于現代傳媒技術,以電能為技術設備的動力支撐所制作和傳播的音樂都是視聽音樂。視聽一體不是視聽音樂的必要條件。視聽音樂有兩種基本形態:一種是視聽一體,另一種是聽覺主導。視聽音樂的內涵與音樂學已有內涵不是完全對立的關系,而是一種基于新的分類標準被界定的音樂體系。區別視聽音樂與非視聽音樂的重要標志是傳播媒介。古往今來,各種音樂類型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傳播和傳承。在留聲機被發明以前,音樂的音響形態基本不能完整記錄、復制,音樂傳播的廣度和速度比較緩慢,人們關注的重點是音樂的創作、表演和欣賞,很少關注到音樂的傳播技術。進入工業社會,伴隨著電的技術的普及,音樂的記錄、復制、編輯、應用技術與設備不斷實現創新升級,深刻地改變著音樂的形態、行為、觀念和相關業態,人們關注到媒介的力量。自20世紀以來,作為音樂傳播的電子媒介在創新與迭代中變換前進:電子實物媒介黑膠唱盤、磁帶;獨立數字存儲媒介(光盤、MP3、MP4);線性媒介(廣播、電影、電視);交互媒介(卡拉OK、手機彩鈴);基于互聯網技術的媒介包括音樂網站與音樂App、電子游戲(音樂)短視頻平臺(音樂);基于人工智能的平臺、模型(音樂);音樂素材庫平臺等。
視聽音樂并非與古典音樂、民間音樂對立。古典音樂和民間音樂作品通過廣播、電視、網絡等現代媒介傳播,屬于廣義的視聽音樂。狹義的視聽音樂指以電子音樂為代表的依賴電子設備和技術生產的音樂。流行音樂、數字音樂、(多數)影視音樂、游戲音樂、網紅歌曲、AI音樂等屬于狹義的視聽音樂。
三、視聽音樂的特點:可記錄、可復制、可編輯
音樂的特殊存在方式是音響形態的存在,具有時間性。歷史上,人類聽覺信息的記錄遠比視覺信息記錄困難。為了綿延文明,人類不斷探尋對音樂聲音(音響形態)的記錄與再現。
如果把音樂傳播的歷史按照傳播速度來劃分,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實物、符號記錄階段與音響記錄階段。兩個階段的分水嶺就在于留聲機和唱片的問世。其實更早始于18世紀的音樂盒已經開啟了歐洲人聽到音樂的歷程,促使了留聲機的出現。人們通常認為愛迪生在1877年發明了留聲機,他發明的圓筒留聲機不僅可以重放聲音,而且可以進行錄音。雖然最初設計時僅作為聲音的記錄而不是針對音樂,但設備也能記錄大約8小節的音樂。1925年,一種在由電力驅動旋轉的平臺上播放黑膠唱片的留聲機誕生,被人們稱為電唱機。電唱機成為20世紀首個大眾消費品的音樂播放器。在音樂傳播歷史上,以電為動力對于留聲機來說是一次重要的進步。
解決了機械動力單次時間短、動力衰減影響音響播放質量的問題;能夠設計不同的轉速,促進了唱片的研制和發行;解放了聆聽留聲機的人力操作,改善了欣賞者的體驗,促進了音樂的休閑化。留聲機完成了從機械動力到電動力的技術飛躍,實現了音樂的自動化播放和音響復制,開啟了視聽音樂時代音樂的創作與音樂的表演在古典時期是兩個音樂實踐環節。進入電媒介時代,音樂的創作、表演、播放可以融合進行,音響的編輯從鋼絲錄音的剪輯開始,到電子合成器時代逐漸普及。電子合成器是MIDI系統中的核心設備和技術。它的問世完成了一次重要的技術變革,在它之前音樂材料的音色、音高、技巧來自(非電聲)樂器和人聲,電子合成器既能模擬樂器和人聲,又能創造出新的音色、音高和技巧,這就創造出更多的音樂材料。同時,電子合成器具有電子機器程序性和可執行性的特征,降低了對創作者、表演者技能的要求,便于他們創造出新的音樂形態。雖然電子合成器的功能強大,但通過電聲轉換實現的音樂與真實的樂器與人聲在舞臺或戶外自然空間中傳播的音樂在質感上是有差異的,二者各有所長。
視聽音樂藝術是媒介時代的產物,電媒介具有可記錄存儲、可復制、容量大的優勢,大大提升了音樂的傳播速度、廣度,催生出新的音樂類型,改變音樂的傳統與觀念。拾音、錄制、存儲、編輯、播放等設備使得音響可以大量復制并且反復聽賞,尤其是錄音棚的創立,能夠同時完成音樂的錄制、音樂的修復與美化、音樂的編輯。電媒介深刻影響了音樂的創作、表演和觀賞。從音樂的創作來看,電子音樂創作的伴奏及其他形式的作品大量涌現,音響的呈現在電子設備中轉換,創作過程可以靈活調整,對于不同效果的音響的嘗試也可以自由展開,信息存儲操作簡單;從表演來看,音樂的表演可以反復進行,有些技術上的缺陷還可以通過設備和技術進行修復以至于音樂本身的技巧不是最重要的了,降低了音樂表演的難度,比如流行音樂領域的“偶像派”,視覺形象的魅力甚至超過音樂本身;從受眾來看,則是可以反復欣賞,自由選擇欣賞的內容、時長和場所。積極的方面在于,電媒介降低了音樂欣賞的門檻,加快了音樂傳播的速度,拓展了音樂傳播的范圍;消極方面也不容忽視:首先是無序的音響復制帶來了音樂行業經營的混亂,傷害了一些音樂創作者、表演者的熱情;其次是電媒介帶來的音樂普及良莠不齊,影響大眾音樂的審美。
四、視聽音樂的類型
視聽音樂的數量龐大,風格林林總總、千差萬別。依據視聽功能的差異,結合音樂形態與應用特點,可以將視聽音樂劃分為三種類型:抒情性音樂、中性音樂、功能性音樂。
1.抒情性視聽音樂:基于“音樂作品”形態的存在
抒情性視聽音樂是指音樂個性突出,審美品格明確,作品完整且篇幅適中,情緒情感張揚,并具有一定的民族性或地域性以及時代特征的音樂。專輯中的音樂、各類戲劇戲曲音樂、歌劇舞劇音樂、晚會中的演唱節目、MV、廣播劇、影視劇、動畫片的主題歌、主題曲、插曲、賽會的主題歌、音樂專輯音樂、一部分廣告音樂、體育音樂等,都屬于抒情性的音樂。
抒情性的音樂具有傳統音樂作品的完整性。各種音樂形式和基本要素(高、音色、節奏、節拍、速度、力度、音程等),通過形式組織的手段(旋律、和聲、調式、調性、曲式、復調、配器等),創造出符合形式美法則的音響結構,形成音樂作品,并在情緒情感的支配以及音樂思維的支持下,顯示出音樂作品的形式美,以及音樂結構的組合性和多樣性。作為音樂作品的抒情性音樂一般形式完整。有時,在不同的媒介平臺,抒情性音樂播出的時長不盡相同,受到播出設備、環境和所依附的傳播載體、傳播模式的約束。由于抒情性音樂的完整性符合人類音樂欣賞習慣,因此這類視聽音樂的審美性最強。
抒情性視聽音樂表達的審美品格豐富,諸如崇高、優美、歡快、跳躍、激動、悲哀、憤怒等等,能夠充分發揮音樂的創作特點,以美感人,獲得豐富動人的藝術效果。在當代生活中,人們絕大多數的音樂審美體驗來自抒情性音樂。各類以講故事為基礎的“劇”,雖自然在表演的規范、表演場地及表演過程大相徑庭,形成了不同的藝術特色,但抒情性音樂是上述“劇”中不可缺少的藝術要素。電視文藝、網絡文藝、教育教學、儀式活動等娛樂、教育、文化活動中,抒情性音樂也是主流。
抒情性視聽音樂的表演行為是音樂存在的重要方式,因彰顯表演者個性而煥發魅力。在影視劇等視聽藝術中,音樂的表演行為實際發生,但在視聽作品中常被省略,“隱藏”于畫面之后。
2.中性視聽音樂:強調修飾的中庸音樂素材
中性音樂的抒情性淡化,沒有明確的情緒傾向,也沒有清晰的地域性、民族性風采,體現了音樂的象征性。在音樂語言上,中性音樂不追求動機、速度、旋律、音色、力度等方面的特立獨行,音樂動機比較平和,一般旋律流暢,速度中庸,缺少對比,音樂的張力被壓迫束縛,樂思不會做富于戲劇性的邏輯發展,多采用融合性好的音色,大量使用電子樂器。中性音樂總體上是“不溫不火”的音樂風格,不追求音域、音色、力度等方面的張揚。中性音樂利用音樂的有聲性、不確定性,通過制造“平庸”的風格增加黏性,適合作為畫面的配樂,填充畫面,具有較大的適用范圍。中性音樂常應用于紀錄片、專題片的配樂,電子游戲背景音樂和場景音樂,休閑音樂及以一部分編輯類短視頻配樂等。
(1)彰顯音樂的修飾性
視聽藝術是視聽一體的藝術。在多數情況下,視聽藝術對視覺性的追求大于聽覺。比如,我們關掉音量,可以通過字幕和畫面觀看電腦播放的影視劇或手機短視頻;關掉音頻,可以操作電子游戲。只不過,在沒有聲音的參與下,以上體驗會大打折扣。在一些情況下,視聽產品對音樂需要的修飾性功能,屬于錦上添花,而非必不可缺。中性音樂的主要功能是“打底”。它既要有美感,但又不能過于張揚,不能喧賓奪主,而是要襯托出視聽產品的畫面美或內容的生動。在這里,音樂成為配角。
(2)音樂的篇幅、格式靈活
在古典音樂中,音樂作品有明確的規范和比較成熟的格式。通常,音樂作品是一個封閉完整、在時間中構成的過程,有比較清晰的開頭、中間、高潮、結尾部分。中性音樂不再受篇幅、曲式結構的約束,可長可短,與不同畫面黏合時,可以進行篇幅的壓縮與伸長(重復),常常有一個開放式結尾。由于中性音樂的篇幅、格式靈活,具有制作成本低,應用場景多的特點,所以這類音樂一般適宜商業化生產與應用。音樂素材庫就是以中性音樂生產與交易為重要內容的媒介平臺。中性音樂在音樂素材庫中生成、投放、下載,其中也包含了大量的音樂素材資源,例如音樂曲目、音效、采樣、聲音片段、合成器預設等,這些素材可以用于音樂、電影、廣告、電視節目、游戲和其他各種自媒體視聽產品的制作。通過平臺的關鍵詞搜索、風格分類、情緒篩選等功能,用戶可以迅速找到符合項目需求的音樂,即買即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功能性視聽音樂:強調實用的音樂碎片
功能性音樂指在視聽藝術中實用性增強、審美性弱化的音樂片段或音樂碎片。音樂藝術的魅力首先在于審美,但在視聽藝術中,有些音樂更強調實用功能,比如聽覺標志、劃分板塊、調整節奏等。功能性音樂不是不追求音樂的美感,而是音樂受到視聽作品篇幅、剪輯、聲畫關系等因素的制約,常常就是一個樂思的碎片,其旋律、長短、音色、錄制等方面完全依賴視聽作品的形態而定。功能性音樂一般沒有原型音樂形態,是電子樂器或MIDI制作的音樂。新聞、娛樂類欄目中的銜接音樂,語言類、真人秀節目中的音效化音樂都屬于功能性音樂。功能性視聽音樂常應用于標志性音樂、銜接音樂、音效類音樂、律動類音樂、氛圍類音樂、信號化音樂等。與中性音樂類似,功能性視聽音樂的現場表演行為消失。
(1)實用性大于審美性
功能性視聽音樂的實用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作為信號。農耕時代的信號傳遞是烽火,機械時代的聲音信號提醒是鳴響類樂器(裝置)以及鐘表。進人視聽時代,有更多選擇,音樂淪為信號的一種。門鈴、手機的彩鈴、電腦的開機和關機聲音、洗衣機的結束音、醫療設備的提示音等等,音樂旋律成為信號,人們聽到這些音樂時,美感的體驗被信號提醒所替代。
二是作為約定標志。圖像可以作為LOGO,聲音也可以作為LOGO,聲音標志為人們從聽覺上確立一個形象標志,通過反復呈現,形成熟悉關系,建立起單純曝光效應,比如電影廠的標志音頻、廣播電視的頻道標志音樂、欄目標志音樂等。
(2)碎片化
隨著快餐文化的襲來,效率和時間逐漸成為時代最需要和最珍貴的發酵物,這也使得具有“微”“短”“精”等特征的信息越來越受大眾喜愛,碎片化的信息傳播方式也具有了深層的社會語境和一定的群眾基礎。完整的音樂作品時長不適宜短小的視頻,對音樂作品進行切條、拆解與拼貼,或者創作超短的音樂(片段),通過碎片化的音樂生產與呈現,適應視聽產品的需求。當我們把手機鈴聲或門鈴聲設定成某首世界名曲的動機(旋律),這時,碎片化的呈現以及強烈的提醒功能使得音樂的審美性大打折扣,此名曲碎片已不是那個作為審美對象的世界名曲,而是功能性視聽音樂。
抒情性音樂、中性音樂、功能性音樂從一個新的角度對視聽音樂進行分類,便于展開更細致的研究。音樂的創作、傳播、應用無處不在,靈活多樣,尤其是在科技的加持下,音樂實踐不斷創新。三種類型的視聽音樂只是基礎的分類,它們之間的邊界并非楚河漢界般清晰明確。音樂素材通過不同的編輯手段,應用于不同的視聽場景,其功能會發生轉換。有些音樂作品或音樂片段可能兼具兩種以上音樂的特色和功能。
在新的媒介環境下,視聽音樂的審美價值不斷轉化為娛樂價值和實用價值。同時,視聽音樂的可記錄、可復制、可剪輯,帶來了音樂訊息爆炸性的生產和傳播,與電相關的技術深刻融入音樂的創作、表演、傳播、欣賞等環節,隨之而來的是音樂藝術類型、表演方式、觀賞方式的不斷突破。
【本文系中國傳媒大學2025年科研托舉項目“20世紀以來中國音樂科技的實踐與理論研究”(CUC25GT35)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馮亞,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教授。
(實習編輯韓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