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興則國興,科技強則國強。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將科技創新置于國家發展全局核心位置,對培育弘揚科學家精神作出一系列戰略部署。2019年《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首次系統闡釋其六大內涵;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會議將其確立為“做好人才工作的精神引領和思想保證”i};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要求“弘揚科學家精神,涵養優良學風,營造創新氛圍\"2];《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更將其納入法治軌道。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部署“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強調“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3]新形勢新任務對弘揚科學家精神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時代深入探究習近平關于科學家精神重要論述的內在邏輯、科學內涵與實踐路徑,必將激發科技工作者自覺弘揚以“愛國奉獻、創新求實、協同育人\"為核心的精神品質,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注人不竭動力,筑牢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支撐。
一、習近平關于科學家精神重要論述的內在邏輯
習近平關于科學家精神的重要論述構建了嚴密的內在邏輯體系。理論根基、歷史傳承與時代使命的三維耦合是其邏輯起點,奠定了堅實基礎;科學家精神涵育與戰略科技力量鍛造的協同演進構成貫穿始終的邏輯主線,體現精神引領與實踐驅動的統一;最終以科技自立自強與民生福祉的協同躍升為邏輯歸宿,明確了科技發展的根本目標與價值追求,為新時代科技強國建設提供思想指引與實踐方略。
(一)邏輯起點: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根基,奠定科學家精神重要論述的理論基石
習近平關于科學家精神的重要論述,以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與辯證思維為理論根基,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立足于科技強國建設的時代使命,展現出鮮明的理論品格、深厚的歷史淵源與強烈的現實觀照。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人化自然\"理論,揭示了人類通過實踐活動改造自然的內在機制。科技創新本質上是主體客體化的實踐過程,科學家作為實踐主體,其能力和精神品質對科技創新的深度與廣度起著決定性作用。科學家具有的求真精神決定探索自然規律的深度,批判思維能突破既有理論框架束縛,人文關懷能引導技術向善的價值取向。若科學家缺乏應有的精神高度,技術則可能淪為異化工具,甚至對社會和人類自身造成潛在威脅。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堅持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4]和\"四個面向”的科研導向,正是對馬克思“問題在于改變世界”5]論斷的創造性發展。從歷史維度來看,中華五千年文明長河中閃耀著科學家精神的光芒。古代科學家張衡發明地動儀、祖沖之精確計算圓周率、宋應星撰寫《天工開物》沈括著成《夢溪筆談》,他們以“格物致知\"精神探索自然規律,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卓越貢獻。近現代以來,鄧稼先隱姓埋名研制核武器、袁隆平推動雜交水稻技術革命,無數科技巨匠以行動詮釋了“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民族稟賦。習近平關于科學家精神的重要論述,萃取并升華了這一厚重的歷史文脈,將科學家精神置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宏闊譜系中,賦予其嶄新的時代內涵與文化深度,激勵當代科研工作者傳承歷史薪火,續寫科技華章。在現實層面,全球科技競爭格局重塑,關鍵核心技術亟待突破,新質生產力培育與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迫切需要科學家精神凝聚合力。習近平關于科學家精神的重要論述響應創新驅動戰略部署,為鍛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供精神旗幟與實踐綱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全球競爭加劇,科技成為制勝關鍵,國家對高端科研人才的需求迫在眉睫,重大科研項目如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急需攻關。科學家精神為推動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科技強國提供精神支撐,助力我國在全球科技競速中搶占先機,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
(二)邏輯主線:以人才全面發展為中心,涵育科學家精神重要論述的內容體系
“兩院院士是國家的財富、人民的驕傲、民族的光榮。”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這一核心命題,系統構建了科學家精神的演進體系。2016年號召兩院院士“發揚我國科技界追求真理、服務國家、造福人民的優良傳統,勇擔重任,勇攀高峰,當好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排頭兵。”8]2019年全面倡導廣大科技工作者“自覺踐行、大力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9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 [10]2024 年全國\"科技三會\"提出“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激勵廣大科研人員志存高遠、愛國奉獻、矢志創新”],并通過《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將科學家精神融入育人全過程,完整形成“精神涵育—人才鍛造—國家戰略\"的協同演進邏輯。習近平關于科學家精神重要論述一脈相承且與時俱進,體現“守正\"與“創新\"的辯證統一。一方面,始終將人才作為創新第一資源,持續強化愛國情懷、求實態度、奉獻品格等精神內核;另一方面,在傳承中實現跨越式發展,對科技工作者提出時代新標準與新使命,具體呈現為兩大維度,縱向上推動科技工作者從專業研究者向戰略科學家進階,要求其不僅深耕專業、恪守學術規范,更須胸懷\"國之大者”,把握科技革命趨勢、引領原創突破、構建自主知識體系,在國家重大任務中發揮核心引領作用;橫向上從科研倫理與職業操守延展到跨學科協同攻關、成果轉化效能、青年人才培養、科技倫理治理等復合型素養。從結構上看,科學家精神已形成具有政治品格、價值追求、實踐目標三重維度的精神體系,要素持續豐富、層次日益分明。這種體系既堅守“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傳統精髓,又通過“協同\"和\"育人\"拓展實現內涵升級,其演進軌跡顯示從單一價值追求到復合素養培育、從個體道德規范到系統能力構建、從學術共同體建設到國家戰略支撐的深刻轉變,不僅回應了新時代“需要什么樣的科技人才”“如何培養戰略科學家\"等重大命題,更為鍛造支撐民族復興的戰略科技力量提供價值坐標與實踐路徑,必將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發揮關鍵引領作用。
(三)邏輯歸宿:以科技強國建設為導向,實現科學家精神重要論述的核心價值
習近平關于科學家精神的重要論述是引領科技自立自強、驅動高質量發展、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的核心引擎,其根本價值在于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宏偉藍圖,實現科技強國建設與人民福祉提升的辯證統一。科技實力是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基石,中國式現代化必然是科技現代化引領的現代化。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科技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在諸多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但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變,科技成果轉化效率、科技賦能民生、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廣度和深度仍有待拓展和提高。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科技攻關要堅持問題導向,奔著最緊急、最緊迫的問題去”2],并強調\"要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科技創新的落腳點,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方向”[13],要求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其關于科學家精神的重要論述為廣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柱和奮斗目標。這深刻指引科技工作者將國家戰略需求與人民生命健康、生活品質提升置于科研核心,全面弘揚科學家精神,激發原始創新活力,勇闖科技“無人區”,勇攀科技高峰,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瓶頸,同時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讓科技創新成果更廣泛、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在守護人民生命健康、保障糧食安全、改善生態環境、提升生活品質、促進共同富裕等方面展現更大作為。弘揚科學家精神,就是要鍛造一支矢志報國、本領高強、作風過硬、結構優化的戰略科技力量,促進科技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確保科技強國建設的堅實骨骼框架始終充盈著人民福祉提升的血肉靈魂,實現科技強國建設與人民福祉提升的良性互動,使科技創新的磅礴偉力真正轉化為驅動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筑牢人民幸福安康之基的不竭動能,實現國家強盛與人民幸福的有機統一。
二、習近平關于科學家精神重要論述的核心內涵
科學家精神是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在黨的領導下長期實踐淬煉形成的特有精神品質。習近平關于科學家精神的重要論述,以愛國奉獻凝練高尚情操、求實創新彰顯世界觀與方法論、協同育人承載使命擔當,三維一體構成其核心內涵,共同形成驅動中國科技事業發展的核心動力。深入闡釋該內涵體系,既為破解科技難題提供精神武器,更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實現民族復興培育思想動能。
(一)愛國: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立場本色
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是科學家精神的根本立場與價值引領。馬克思指出:“科學絕不是一種自私自利的享樂,有幸能夠致力于科學研究的人,首先應該拿自己的學識為人類服務。”14]中國科學家精神天然與國家民族命運緊密相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懷,是對我國科技人員第一位的要求。”15]“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的論斷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中國科技工作者的立場底色。中國科技工作者自覺將科研追求融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業,始終以服務人民為科研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錢學森\"五年歸國路,十年兩彈成\"的堅定沖破阻撓、黃大年\"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的赤子情懷到鐘南山\"關鍵時刻逆行出征\"的勇毅擔當,一代代科學家以科技報國的實際行動詮釋了愛國精神的真諦。這種精神要求科學家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戰略需求,在\"兩彈一星”載人航天等重大工程中隱姓埋名、奉獻青春、以身許國,并通過科研成果增進人民福祉。這既彰顯了中國科學家精神鮮明的紅色基因與實踐品格,也體現了個人價值與國家需要的辯證統一,為科技強國建設筑牢了堅實的信仰根基。
(二)創新: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實踐特質
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是科學家精神的核心內核,它既體現為突破認知邊界、探索未知領域的理性追求,也彰顯了改造世界、服務社會的實踐品格。恩格斯指出“科學則與同前一代人遺留的知識量成比例地發展”16]。中國科學家始終以突破傳統認知為使命,屠呦呦團隊歷經幾百次的實驗,從古籍中發現青蒿素;潘建偉在量子通信領域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李德仁開創高精度遙感定位理論體系,奠定全球對地觀測中國范式。這種精神包含雙重維度,勇攀高峰是對科學真理的執著求索,指向基礎理論的重大突破;敢為人先是對研究范式的主動革新,體現在關鍵技術的自主攻堅。創新精神貫穿科研全過程,既需“十年磨一劍\"的定力,也需\"敢向潮頭立\"的銳氣;既要突破傳統觀念束縛,又需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和前瞻性思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17],更凸顯了這種精神作為支撐國家科技自立自強核心動能的地位。面對全球激烈的科技競爭,創新精神需融合系統思維與交叉融合,既保持從“0\"至“1\"的原始創新勇氣,也培育從“1\"至\"N\"的持續突破能力,實現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辯證統一,作為推動科技變革,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三)求實: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認知根基
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是科學家精神的學術基石,以馬克思主義實踐論與辯證唯物主義為哲學內核,將科研活動錨定于客觀規律的探索與驗證。這種精神既是對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學術回應,也是對格物致知傳統智慧的現代升華。從李四光運用地質力學理論打破“中國貧油論”,到華羅庚將運籌學應用于國民經濟優化,科學家們以實踐檢驗真理的執著信念,彰顯了科學理論指導實踐的真理力量;從“兩彈一星”元勛們對數據實驗的毫厘必較,到黃昆在半導體研究中堅持學術原則拒斥浮夸,他們以極致的科研規范與倫理恪守,樹立了可重復驗證的治學標桿;從竺可楨四十年如一日的氣象觀測奠基中國現代氣象學,到張彌曼以扎實化石研究挑戰四足動物演化權威,他們以持之以恒的求索境界,詮釋了精益求精的學術韌性和“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的勇氣。新時代弘揚求實精神必須堅持理論與實踐結合,重在培育科技工作者追求真理的赤子之心與嚴謹治學的專業品格,激勵其以終身求索的意志攻克原創性難題,恪守立德誠信準則,在科技自立自強征程中勇當原始創新領跑者。
(四)奉獻: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境界底色
淡泊名利、潛心研究作為科學家精神的核心特質,以“甘做隱姓埋名人\"的情懷生動詮釋了中國科學家將個人價值融入國家事業的崇高選擇。這種奉獻精神植根于對科學事業的赤誠熱愛,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超越了狹隘的功利主義,展現出“功成不必在我\"的崇高境界。從于敏二十八載隱姓埋名研制氫彈,到南仁東二十二年扎根深山鑄就“中國天眼”;從袁隆平畢生耕耘稻田\"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到羅陽拼搏至生命最后一刻的實踐,這些跨越時空的科研壯舉共同構筑起科學家精神的豐碑。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鼓勵科技工作者專注于自己的科研事業,勤奮鉆研,不慕虛榮,不計名利”。18]這種精神既要求科學家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處理“小我”與\"大我”的關系,如黃旭華“獻身核潛艇事業,此生無怨無悔”19的誓言,更彰顯中華傳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士人風骨與當代科學家特有的道德標高。它通過重塑“尊重知識、崇尚創造”的社會風尚,為科技自立自強奠定了堅實的倫理根基,在勤學求真中保持對科學的好奇心,更以無私與堅韌重塑民族精神的脊梁。
(五)協同: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智慧結晶
協同精神彰顯了科學家集體智慧的核心價值,是我國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破解重大科技難題的系統方略。恩格斯\"歷史合力論\"揭示群體協作的必然性;馬克思更明確指出“協作提高了個人生產力,并且創造了一種生產力,這種生產力本身必然是集體力\"20];鄧小平同志“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論斷為新型舉國體制奠定方法論基礎。大科學時代下,協同創新已成必然選擇,“兩彈一星”、北斗導航到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等彪炳史冊的科技成果,無不印證協同精神的磅礴力量。其內核源于制度、團隊與使命三重認同,實現集體理性與個體創造的辯證統一,既承續中華文明和合共生的文化精髓,亦要求科學家超越個人英雄主義,在創新共同體中達成價值共識與行動共契。面對多學科深度交叉、多技術復雜融合的新形勢,C919商飛、神舟太空接力、“奮斗者\"號深潛等成果,通過產學研三維資源整合構建\"創新共同體\"的實踐典范。新時代需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關鍵領域強化全國一盤棋協同攻關,以“優勢互補、緊密協作\"原則凝聚合力構建開放創新生態,為加速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系統支撐。
(六)育人: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傳承擔當
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是科學家精神在代際傳承中的核心體現,構成了科技事業薪火相傳的關鍵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創新之道,唯在得人”[21的重要論斷,這一精神既是對韓愈“師者,傳道授業解惑\"傳統師道的現代詮釋,更是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在科技領域的具體實踐。其內涵包含三個維度,在價值層面體現為科學家將培養青年人才視為最高成就的崇高追求,如王綬琯以“啟明星\"模式點燃科學火種,王選以“發現年輕才俊”為衡量貢獻的標準;在實踐層面表現為破除論資排輩的育人行動,如周光召力推35歲陳竺破格晉升,黃昆堅持與研究生共同署名發表論文;在制度層面形成\"大師—團隊一青年\"的傳承鏈,王大珩創建\"光學英才班”,施一公探索西湖大學培養模式,潘建偉構建量子科技人才梯隊。當前,面對科技競爭新態勢,更需要發揚錢臨照捐獻積蓄設獎學金、黃大年因材施教的育人精神,構建\"經師與人師統一\"的培養體系,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提供持續人才支撐,最終實現\"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培養目標、使科技創新真正成為推動歷史發展的有力杠桿。
三、習近平關于科學家精神重要論述的實踐進路
習近平關于科學家精神的重要論述為新時代科技創新實踐提供了行動指南。其實踐路徑需從制度保障、文化培育、主體鍛造和國際視野四個維度協同推進,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創新治理體系。
(一)制度保障維度:科技政策創新與生態系統的協同建構
制度保障是踐行習近平關于科學家精神重要論述的關鍵支撐,其根本路徑在于以科技政策創新驅動創新生態系統協同建構,為科學家精神培育提供核心制度環境。政府需完善科技政策體系,優化資源配置,通過破除制度壁壘、激發市場活力、培育多元主體、促進開放流動、強化自組織功能,實現\"政策引導力\"與“生態自生力\"的有機融合。制度革新方面,針對政策協同不足、市場機制缺陷及創新容錯缺失問題,構建協同高效包容的支撐體系。一要堅持黨對科技創新的全面領導,發揮中央科技委員會統籌作用,以超前視野做好頂層設計,打破部門壁壘,強化科技、教育、財政、人才、產業、金融等政策協同,實施“創新政策集裝箱\"工程并建立第三方評估與動態調整機制。二要完善市場機制,構建知識產權“嚴保護、快保護、同保護\"保護體系,深化公平競爭審查與科技反壟斷執法,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培育耐心資本、創新金融工具。三要建立法定容錯與風險分擔機制,通過立法明確創新免責邊界,推行“創新盡職免責\"備案制,健全重大技術攻關風險分散與科技保險體系。生態系統優化方面,針對創新主體單一、開放不足、自組織弱化等問題,需培育多元創新主體,強化企業創新主導地位,建立科技領軍企業培育機制與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成長通道;深化高校院所職務成果賦權改革及收入分配改革;深度融人全球創新網絡,主動牽頭國際大科學計劃,建設高水平開放創新平臺,便利人才設備數據跨境流動并參與國際規則制定;增強生態系統自組織能力,深化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探索“企業出題\"機制,推進創新要素價格市場化,壯大科技中介服務及行業組織自律功能。最終形成政府與市場邊界清晰、主體活躍、要素自由流動、成果高效轉化、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國家生態體系。
(二)文化培育維度:科研倫理治理與創新文化涵育
在文化培育維度落實科學家精神,需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構建科研倫理治理與創新文化涵育雙輪驅動的實踐體系,融入國家文化軟實力總體布局,服務中國式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本質要求。科研倫理治理方面,首要任務是完善制度框架,深人貫徹2022年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意見》,加強科技倫理立法研究,推動《科技倫理審查辦法(試行)》上升為國家法規,將文化主體性融入倫理標準制定過程,壓實創新主體責任;同時加快生命科學、人工智能等重點領域倫理規范建設,建立覆蓋基礎研究、應用研發、成果轉化全鏈條的倫理審查體系。其次要加強科技倫理教育,推動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度融合,通過“系好學術生涯第一粒扣子\"專項活動強化科研人員倫理意識與家國情懷,實施“科學家精神進校園\"工程,在高校開設《科研倫理與學術規范》必修課。第三要健全監管機制,完善科技倫理委員會認定機制、高風險活動登記制度及科研誠信國家治理體系,形成制度剛性約束與文化柔性引領相結合的治理新格局;同時需參考國際經驗,注重倫理治理的前瞻性,通過動態調整規范應對基因編輯、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的潛在隱蔽風險。創新文化涵育層面,需以科學家精神六大內涵為核心,構建“價值引領一生態優化一代際傳承”的培育體系,將科學家精神納入國民教育體系,融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運用“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紅色資源強化愛國報國的文化認同;改革\"五唯\"評價機制,建立“基礎研究長周期考核”“代表作制度\"等分類評價體系,配套創新容錯基金和科技保險政策,營造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制度環境;實施“學風傳承專項行動”,通過院士工作坊、青年科學家倫理對話等載體,促進優良傳統與現代科學文化相融合;打造“科技文化雙年展\"等跨界平臺,促進科學家、企業家協同創新,推動科學精神大眾化傳播。最終構建以文化自信為根基、制度優勢為保障、創新活力為動力的健康科研生態,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提供堅實的文化支撐。
(三)主體鍛造維度:戰略科學家領航與青年人才梯隊鍛造
人才是科學家精神核心承載主體,培養需立足習近平總書記對戰略科學家和青年人才的戰略定位。建設科學家型科研隊伍,要將科學家精神融入培養體系,通過培訓、研討與實踐筑牢科研工作者價值根基。一要熔鑄科技報國初心使命。引導科研人員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對標科學家精神內核開展專題研討,深刻認識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支撐作用,激發科研工作者自覺肩負起科技強國建設的時代責任。二要提升科研境界與學術情懷。面對百年變局下的科技競爭態勢,推動科學家精神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格物致知\"理念、馬克思主義方法論深度融合,在基礎研究領域倡導“從0到1\"的原始創新精神,在應用攻關中弘揚\"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實踐品格。通過建立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編撰科研倫理案例庫,強化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學術操守,使淡泊名利、集智攻關成為科研共同體的價值共識,將精神滋養轉化為攻克“卡脖子\"難題的實際行動。三要激活自我超越的內生動力。立足科技創新“創造性勞動”本質,完善以創新價值為導向的評價體系,在重大科技任務中推行“揭榜掛帥”“賽馬制”,讓科研人員通過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獲得職業成就感。強化戰略科學家“傳幫帶\"作用,構建“大師領航—骨干攻堅—青年托舉\"的梯隊培養機制,聚焦“前瞻判斷力 + 大兵團作戰能力\"標準,從國家實驗室、北斗工程等重大平臺遴選楊長風式領軍者,推行“戰略科學家負責制\"賦權改革,賦予技術路線決策權、經費分配權、團隊組建權;同步深化青年人才梯隊鍛造,建立戰略科學家每年培養數名青年骨干的傳幫帶機制,提高重大項目要求35歲以下青年擔任課題負責人比例。最終通過戰略科學家頂層謀劃與青年人才一線攻堅的梯隊化協同,支持科研人員在“探索未知與服務國家\"“自由探索與有組織科研”“個人卓越與團隊協同\"的辯證統一中實現價值升華,最終使科學家精神成為驅動科研工作者終身學習、持續突破的源動力,為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鍛造戰略科技力量。
(四)國際視野維度:全球科技治理的中國方案貢獻
在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背景下,中國堅持“科學無國界、惠及全人類”,積極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體系改革,貢獻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治理智慧。一是深化全球議題科技協作,在氣候變化、公共衛生、能源安全等跨國挑戰領域,加強與其他國家的聯合研究,建立科研數據與成果共享機制,打破信息壁壘,推動全球科技資源的高效利用。積極參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等國際大科學工程,向全球開放中國天眼、全超導托卡馬克裝置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彰顯中國科技應對人類共同難題的擔當,為全球科技進步貢獻中國力量。二是推廣中國創新治理范式,通過國際科技論壇、白皮書發布等渠道,系統輸出新型舉國體制、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等實踐成果,為全球創新治理提供新方案。新型舉國體制能夠集中力量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模式則能加速科技成果轉化,這些經驗對于其他國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推動全球科技治理體系的優化與創新。三是增強國際規則制定話語權,支持科學家在國際科技組織擔任關鍵職務,主導參與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新興領域國際標準建設。重點需以科技向善為價值基石,將科學家精神中的\"協同\"\"奉獻\"內核轉化為全球治理實踐。一方面,主導制定《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可信密態計算》等國際標準,構建“技術規制 + 倫理框架\"雙軌治理模式,確保科技創新在符合倫理和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上前行;另一方面推動“一帶一路\"科技合作走深走實,通過聯合實驗室、技術轉移中心等載體促進創新要素跨境流動,深度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等全球科研項目,使科技創新成果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普惠性公共產品,實現科技資源全球共享與成果互鑒。通過這些努力,中國正逐步從全球科技治理的參與者向引領者轉變,為構建更加公平、合理、有效的全球科技治理體系貢獻智慧和力量。
參考文獻:
[1]
[4]
[7]
[13]
[17]
[18][21]習近平.論科技自立自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3:267,195,209,201,201,245,207.
[2]
[10]習近平.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9,30.
[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學習輔導百問[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24:21.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
[6]墨非.詩經全解[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6:275.
[8]全國科技創新大會 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京召開[EB/OL].(2016-5-30)[2025-6-26].中國政府網,https://www.gov.cn/guowuyuan/2016-05-10/content5078085.htm.
[9]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EB/OL].(2019-06-11)[2025-6-26].中國政府網,https://www.gov.cn/zhengq/202203/content3635402.html.
[11]習近平.在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4-06-25(002)
[12]習近平.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EB/OL].(2022-04-30)[2025-6-26].求是網,h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2-04/30/c_1128607366.htm
[14]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摩爾和將軍[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89.
[15]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考察[EB/OL].(2013-07-17)[2025-06-26].共產黨員網,htps:/news.123713.cn/2013/07/17VLED1374062039214437.shtml.
[1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2.
[19]黃旭華.此生屬于祖國因而無怨無悔[N].學習時報,2020-01-15.
[2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