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歷史視角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關系國家發展全局的一項區域重大戰略,對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重慶市涪陵區作為長江經濟帶的一域,近年來在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和挑戰。新時代新征程中,涪陵區如何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值得探究。
一、涪陵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問題
自從長江經濟帶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涪陵區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切的囑托,按照重慶市委的統一部署,扎實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也面臨著一些問題與挑戰。
(一)長江大保護任務依然艱巨復雜
一是環境風險防控壓力仍然較大。涪陵區是工業大區,沿長江分布李渡、龍橋、清溪三個工業園區,沿江一千米范圍分布有部分化工企業,工業門類眾多,涉及重污染企業較多、?;贩N類繁多,對長江流域水生態環境造成潛在的風險,原生和次生突發環境事件極易引發水體污染。
二是\"十年禁漁\"任務依然艱巨。部分群眾法規意識淡薄,在長江保護區和其他禁捕水域違規垂釣、捕魚行為時有發生,監管和執法阻力較大。長江保護法雖明確了長江重點水域禁止捕魚,但對打擊涉漁違法犯罪的配套法律規定比較泛化,且懲處成本偏低,對部分違法犯罪嫌疑人打擊不力,無法形成有效震懾。
(二)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不強
一是結構矛盾突出。2024年,涪陵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711億元,三次產業結構比為 5.9:57.5:36.6 ,而同期全國和全市的三次產業結構比分別為 6.8:36.5:56.7 和 6.6:36.3:57.1 。相較于全國、全市,涪陵二產比重過大、三產比重過小的矛盾十分突出。在當前和今后較長時間里,涪陵仍面臨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發展的“陣痛期”\"調整期\"“攻堅期”。
二是產業結構不優。在涪陵的工業結構中,代表地區高質量發展水平、核心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的比重不高,2024年其產值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分別為 23.8% 和 3.7% ,二者合計僅為 27.5% ,反映出涪陵新興產業較弱,高質量發展內生動力不強。
(三)創新驅動發展能力有待提升
一是技術開發投人不足。2023年,涪陵全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amp;D)經費支出38.66億元,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 2.38% ,分別低于全市、全國平均水平的 0.1%.0.26% ,涪陵區技術開發投入明顯不足,直接制約技術創新能力提高。
二是\"卡脖子\"問題突出。調研中發現,涪陵大多數企業在基礎零部件、基礎裝備、基礎技術等領域自主創新基礎薄弱、對外依存度較高,存在關鍵環節掌控力弱、短期難以實現國產替代的問題。例如,高端芯片95% 依賴進口,制造工藝落后國際先進水平2代以上,一旦進口“斷供”,對相關產業鏈的安全性沖擊大。
(四)互聯互通交通體系亟須健全
一是基礎建設仍需加強。涪陵已形成的鐵路通道主要為沿江走廊,南北走向鐵路通道明顯不足,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關鍵工程廣涪柳鐵路因涉及川、渝、貴等多個省區市,協調難度極大、工作推進緩慢。高速公路環線尚未形成,與墊江、武隆等周邊區縣無直達高速,兩江新區至龍頭港快速通道仍處于前期階段,快速物流通道仍是空白。
二是通道能力還需優化。長江三峽過閘擁堵仍是最大難題。長江涪陵至朝天門段航道整治尚未完成,影響高等級航道網形成。烏江航道通航等級僅為500噸級,通過能力小、過閘時間長,與沿線及其向南的地市間的聯動合作需進一步深化,聯動經濟效益有待挖掘。
三是物流功能還需完善。目前涪陵龍頭港碼頭貨物裝卸均為散貨、雜件,未接續開展集裝箱業務,年吞吐30萬標箱的通貨能力幾乎閑置。龍頭港與高新區隔江相望,龍頭港長江大橋還未修建,聯動效率不高。白濤園區鐵路專用線剛剛開工,“最后一公里\"瓶頸仍未打通。
(五)跨區域協同合作力度需要加強
一是跨區域協同治理仍需加強。目前,長江經濟帶上游、中游和長三角地區各自簽訂合作協議,但長江經濟帶整體協商合作有待強化。涉江事務管理碎片化,時常出現“九龍治水”“各自為政”的現象。目前形成的聯席會議等協調機制形式上集中了多部門力量,實際上較為欠缺統一管理、統一協調,跨部門、跨區域聯動協調的力度仍然不夠。如跨區域公益訴訟案件信息共享不暢通;流域污染源較多,調查取證難;執法尺度不統一,跨區域協作辦案受到阻礙等。
二是高質量發展一體化仍需推進。近些年,沿江地區搶抓長江經濟帶發展機遇,建起了一批產業轉移示范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循環經濟區、臨港新區等。但調研發現,不少園區仍然是“新瓶裝舊酒”,還是搞\"土地送出去、資本引進來、稅收留下來\"的老套路,有的園區“建而未用\"“開而不發”。生物醫藥、通用航空、整車制造、電商物流等\"時髦產業\"蜂擁而上,產業結構同質化較為嚴重,推進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一體化仍需加強。
二、涪陵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對策措施
涪陵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應緊扣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思路,久久為功、持續發力。
(一)久久為功持續推進長江大保護
一是深入推進長江保護法普法宣傳。進一步加大黨政領導干部和企事業單位的學習培訓力度,加強長江保護法的宣傳貫徹實施,大力營造學法、守法、用法的濃厚氛圍,進一步引導干部群眾參與到長江大保護中來,切實增強全社會增強長江治理保護的法治意識。
二是深入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持續深化水環境綜合治理,深入落實河長制,扎實推進長江及全流域人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繼續補齊城鎮基礎設施短板,深化工業污染治理,持續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確保長江涪陵段水質“十四五\"期間保持為優。
三是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充分發揮水生態環境智能化監控系統效用,統籌區內智慧河長等平臺系統,全面加強水資源保護、水污染防治和水環境治理,持續重拳打擊長江流域涪陵段各類生態環境破壞行為,堅持環境違法行為零容忍。
(二)全面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發展
一是實施綠色低碳轉型行動。實施工業、農業、城鄉建設、交通、能源和新基建等重點領域碳達峰行動方案,建立健全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逐步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變。推動電力、鋼鐵、化工等重點行業開展節能降碳改造升級,深入實施制造業高質量綠色發展行動計劃,積極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先進材料、清潔能源及儲能等綠色新興產業,開展低碳數字能源試點示范。
二是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推動城市建設綠色低碳轉型,城鎮新建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建立健全分時電價、居民階梯電價制度,引導用戶節約用電、避峰用電。深人開展垃圾分類治理,堅持源頭減量和分類處置并重,加快生活垃圾焚燒處理和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項目建設。深人開展綠色生活創建,倡導綠色出行,推廣節能低碳產品,加快推進“以竹代塑”。
三是提升全域生態環境質量。全力建設美麗幸福河湖,全面完成長江、烏江和重點支流人河排污口整治,確保長江干流水質穩定保持I類。加強細顆粒物(PM2.5)污染防治、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貨車污染治理和重污染天氣消除攻堅,大力推進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協同減排,強化揚塵污染綜合管控。開展土壤污染源頭防控行動,開展典型污染地塊土壤和地下水風險管控和修復治理。高標準建設全域“無廢城區”,加快推進工業固體廢物、醫療廢物等重點廢物收運網絡全覆蓋。
(三)全面提升創新驅動發展能力
一是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圍繞\"1238”產業科創體系,聚力打造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產業創新中心,加快建設華峰低碳研究院、卡淶科創中心、理工清科(重慶)先進材料研究院等重點創新平臺,建成投用重慶智能建造產業研究院、太極創新中心。推動高新區升建國家高新區、白濤新材料科技城創建全國質量品牌提升示范區。支持科研機構與科技領軍企業融合發展,探索產業技術研究院多元發展模式,吸引國際一流高校院所、知名企業來涪發展。
二是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高位推進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提升、企業揭榜攻關、校(院)企合作、企業科技特派員服務、金融賦能企業創新五大行動,加速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推動領軍和鏈主企業建立研究院,聯合開展技術攻關,對帶動力強、覆蓋面廣、成長性快的鏈主企業給予專門的資金、技術、政策等支持。
三是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運用。加快建設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提質發展環長江師范學院大學創新生態圈,打造一批綜合型科技企業孵化載體和特色科技企業孵化器。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試行重大科技專項揭榜掛帥制、賽馬制、定向委托制,推進產學研創新聯合體建設。建設高技術服務業集聚區,推進前沿科創研發成果及時產業化商業化。落實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激勵政策,支持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就地轉化。
(四)進一步健全互聯互通交通體系
一是進一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提升開放通道能級。加快建設鐵路大通道,聯合沿線各省、市、區,共同推動廣安至涪陵、涪陵至柳州鐵路前期工作,全力爭取有利涪陵的走向,力爭早日開工建設。加快推進涪陵至武隆高鐵接軌預留,實現涪陵“南向\"高鐵夢,增加兩群人流轉換節點。加快建設公路大通道,提速推進兩江新區至龍頭港快速通道,聯合墊江共同研究論證墊長涪快速通道,聯通“墊江南向通道一長壽湖—龍頭港\"等重要節點,聯合武隆共同推進白濤至白馬高速公路可行性研究。加快建設水運大通道,推動提升長江、烏江干線航道通行能力,呼呼聯合貴州共同開展烏江長江上游支流航運能力提升,逐步把過閘噸級由500噸級提升至1000噸。聯合貴州、廣西積極論證“渝黔桂\"運河,連通平陸運河,探索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水上通道”。
二是進一步完善物流節點體系,提升樞紐服務效能。依托長、烏兩江黃金水道、龍頭港集疏運中心和鐵公水多式聯運優勢,加快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重慶樞紐。完善龍頭港樞紐功能。加快推進龍頭港2個散貨泊位建成投用,推動4號疏港公路(蘇石大道)及兩江新區至龍頭港快速通道盡快開工,加強與成都鐵路局對接,推進龍頭港港區一體化運營,成為長江上游重要的綜合物流基地、長烏兩江物資集散中心和保稅口岸、長江經濟帶多種方式聯運基地和長烏兩江通江達海出口。優化物流節點體系。推進清溪碼頭和白濤園區鐵路專用線建設,滿足園區企業多元化運輸需求,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補的“ 1+3+N′ 現代港口集群。
(五)全面提升跨區域協同合作水平
一是探索組建長江經濟帶產業發展聯盟。建議在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大背景下,組建長江經濟帶產業發展聯盟,加強對長江經濟帶11省市的統籌協調、統一領導,形成有效推進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組織體系和協同發展機制。
二是探索構建長江經濟帶聯動發展機制。在長江經濟帶產業發展聯盟的統籌規劃下,推進區域內各地產業錯位發展、跨區融合、互為鏈條、全域布局,形成多領域、多層次、多形式的全域一體化產業聯動發展機制,通過產業的互補互動、協同發展、聯動發展,來避免無效、同質化競爭。
三是探索構建長江經濟帶利益協調機制。探索構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指標體系和區域合作政府年度考評機制,形成長江經濟帶產業發展協同推進、利益互惠互利的共享分配機制,協調解決長江經濟帶中利益分配爭端、不合理等問題,從而推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務實高效。
作者:中共重慶市涪陵區委黨校區情研究室主任責任編輯: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