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肩負著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的歷史使命。川渝兩省市市場監管部門深人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論述,堅持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規劃綱要》為引領,錨定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要求,推動區域市場一體化建設邁出堅實步伐“十五五\"時期,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任務更重、要求更高。重慶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將以更高水平區域協同推動更深層次改革,奮力打造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示范標桿,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注人強勁動能。
一、“十四五\"時期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水平市場監管區域一體化取得的積極進展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五年以來,川渝兩地市場監管部門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合作體系,簽署合作協議(備忘錄)196項、制發政策文件162件,攜手推出市場準入異地同標、公平競爭審查互查互認、監管執法異地同案同罰、質量標準區域協同聯動、放心消費環境同創共建等系列重點改革舉措,4項改革經驗獲國務院辦公廳肯定,5項改革舉措被《新聞聯播》《人民日報》報道,首張川渝互辦互發營業執照被國家博物館收藏。
(一)統一市場準入制度,提升企業準入退出便利性
首創市場準人“異地同標”,推行身份認證、名稱申報、經營范圍、公證文書、跨省遷移市場監管領域市場準人“五統一”,實現登記注冊全鏈條全周期無差別受理、同標準辦理。推行成渝連鎖食品銷售企業食品經營許可“申請人告知承諾制”互認,兩地13家大型連鎖商超總部實現跨區域便捷開辦門店和手續變更。
(二)統一公平競爭制度,破除封閉小市場、自我小循環
加強公平競爭審查剛性約束,構建跨省域公平競爭審查第三方評估交叉互評機制,規范川渝兩地各區縣(市州)公平競爭問題舉報處理程序,實現受理、辦理、告知及整改全流程統一、全鏈條閉環管理,共同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一批突出問題得到糾治。
(三)統一質量標準服務,打通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堵點
上線川渝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平臺,互認企業首席質量官目錄,發布川渝區域地方標準17項,推進型式評價結果、移動式強制檢定計量器具檢定結果和29項地方計量技術規范互認,實行川渝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證書“一體化\"管理,推動質量基礎設施要素資源跨區域互認共享。
(四)統一市場監管執法,維護市場秩序、彌補市場失靈
出臺全國首個跨省域市場監管領域依法免予處罰清單(9類43項)、跨省域消費者公益訴訟指導性文件,構建川渝通用型企業、個體工商戶信用風險分類指標體系,推行“三品一特\"安全聯防聯治協同監管模式,健全市場監管行政執法聯動響應和協作機制,引導經營主體做出線下購物跨區域無理由退貨承諾,有效解決監管規則不完善、執法尺度不一致、監管能力不匹配等問題,增強跨區域監管執法穿透力。
二、深刻把握\"十五五\"時期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水平市場監管區域一體化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也是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走深走實、形成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和新動力源的攻堅階段。市場監管部門作為推動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關鍵治理變量、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重要力量,必須胸懷\"國之大者”,以一域服務全局,自覺站上政治、政策、技術、道德制高點,錨定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五統一、一開放\"基本要求,勇于破除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制度壁壘和區域藩籬,為構建高標準市場體系、服務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提供堅實保障。
(一)推進高水平市場監管區域一體化是服務國家戰略使命的政治擔當
成渝地區是國內大循環的戰略腹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樞紐。西部陸海新通道、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新時代西部大開發等國家重大戰略在此交匯疊加,更加凸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性、緊迫性。推進高水平市場監管區域一體化,是落實“五統一、一開放\"基本要求的具體舉措,以準入、信用、知識產權政策協同推進\"統一市場基礎制度”,以質量基礎設施要素協同助力\"統一市場基礎設施”,以強化公平競爭規則規范\"統一政府行為尺度”,以監管執法規則銜接保障\"統一市場監管執法”,以市場監管制度型開放促進“持續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在最基礎、最底層的市場規則秩序層面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國家戰略,有力彰顯市場監管部門的政治自覺和責任擔當。
(二)推進高水平市場監管區域一體化是激發區域發展內生動力的迫切需求
當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經濟總量占全國比重由 6.3% 提高到 6.5% ,對西部地區乃至全國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帶動作用更加明顯。推進高水平市場監管區域一體化,制定實施統一的市場準入規則、公平競爭審查標準、知識產權保護與執法尺度、質量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消費者權益保障機制等政策,進一步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消除地方保護和區域壁壘,促進人才、技術、資本、數據等先進要素在區域內自由流動與優化組合,積極賦能傳統產業業態轉型升級,持續營造科技創新、新興產業發展壯大的更優生態,是深度挖掘區域發展潛能、釋放市場活力、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基礎性工程。
(三)推進高水平市場監管區域一體化是回應人民美好向往的現實途徑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總人口規模近1億人,是中國西部人口最密集的區域。市場監管工作直接關系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特別是\"三品一特\"安全及消費環境等民生領域。推進高水平市場監管區域一體化,在食品藥品安全風險聯防聯控、重點消費品質量安全共治、跨區域消費糾紛高效協同處置、重要民生商品價格監測預警聯動等方面形成更強合力,進一步提升區域整體安全水平和優化消費環境,推動成渝兩地乃至更大范圍的人民群眾享受更高標準、更加一致、更有保障的產品和服務質量,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切實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生動實踐。
(四)推進高水平市場監管區域一體化是重塑監管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當前,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產業鏈供應鏈深度融合,對跨區域、跨部門協同監管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傳統的屬地分割監管模式難以適應新要求。推進高水平市場監管區域一體化,有效整合兩地監管資源與數據信息,在智慧監管平臺互聯互通、監管標準互認、執法協作聯動、風險監測預警信息共享、信用聯合獎懲等方面實現突破,共同探索適應未來發展趨勢的現代化區域協同監管新模式,有利于持續提升監管的精準性、預見性和穿透力,有效應對跨區域、復雜性風險,顯著提升區域市場監管體系的整體效能和現代化水平。
三、“十五五\"期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水平市場監管區域一體化需要重點攻堅突破任務
圍繞西部陸海新通道、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新時代西部大開發等國家重大戰略,緊扣“兩中心兩地”“三中心一走廊\"戰略定位,在大視域的對標、比較、競合、互動中,不斷增強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市場監管合作的使命感、方位感,優化制度供給、強化能力建設,以促進區域市場一體化服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一)科學處理區域監管協同服務統一大市場建設的三個關系
一是差異化探索與整體性統一。充分尊重川渝兩地發展階段、資源稟賦差異,聚焦市場規則、標準、監管等核心要素,尋求最大公約數,推動關鍵制度規則的統一銜接,避免因過度差異化探索形成新的隱性壁壘,確保區域探索服務于全國統一大市場目標。二是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更加注重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界定兩地政府與市場的邊界,持續強化競爭政策基礎地位,完善公平競爭審查剛性約束,最大限度減少對微觀經濟的不當干預。三是制度創新與系統集成。堅持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推動單點突破向系統集成轉變。不僅要勇于在重點領域進行制度創新,更要注重各項改革舉措之間的配套銜接和協同聯動,構建起邏輯自洽、運轉高效的區域市場監管協同制度體系,放大改革綜合效應。
(二)服務“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協同激發超大規模市場優勢
加快營造統一、公平、透明、可預期的市場環境,堅持以“穩企業\"助力“穩就業\"\"穩市場”“穩預期”。一是持續優化統一的市場準入服務系統和遷移服務體系。迭代完善市場準入“異地同標”機制,協同開展經營主體跨區域跨部門“云遷移\"試點,推動企業遷移涉及的稅務、社保、公積金等事項“隨遷同落”。二是共同深化注冊資本認繳制改革。督促存量公司在3年過渡期內自主履責、主動調整出資,引導新設公司理性認繳出資數額,合理約定出資期限,及時公示實繳出資情況。分類推進公司注冊資本異常判定及調整,細化特定公司申請豁免調整具體程序。三是深化完善川渝公平競爭審查第三方評估和交叉互評互認機制。適時開展川渝市場競爭狀況評估,支持川渝毗鄰地區自主開展交叉互評、案例交流,及時糾正制止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行為。四是推動制度規則銜接。縱深推進兩地通用型企業、個體工商戶信用風險分類同標同質,健全統一的信用修復告知和指導措施,建設成渝企業可信數據空間,協同打造“信用成渝”品牌。
(三)服務“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協同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
市場監管領域的準入管理、競爭政策、知識產權、質量基礎設施等職能是國際經貿規則的核心內容,是制度型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是聚焦西部陸海新通道、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倡議部署。對標RCEP、CPTPP等國際標準規則要求,共同探索市場監管制度規則開放,攜手提升制度兼容性,著力提升標準、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等市場監管制度型開放水平與兼容度;要攜手主動參與和引領規則制定,更加積極參與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等國家規則標準制定及國際互認合作,讓更多“川渝標準”上升為國家標準、國際標準;要進一步強化應對能力,組織兩地企業、科研院所專家圍繞雙方支柱產業,開展技術性貿易措施(TBT)通報評議,系統性強化技術性貿易措施應對能力建設,為企業“出海\"提供堅實的規則支撐和標準保障,切實打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關鍵節點。二是聚焦市場監管領域經濟區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堅持“立法破題、監管協同、數字賦能”,加快準入、信用、安全監管、行政執法等重點領域改革破題,實現“服務發展不越權、監管協作不缺位”,形成可復制的集成改革成果。
(四)服務“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協同培育新質生產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根本路徑。要求川渝市場監管部門協同強化質量支撐、標準引領、計量筑基、認證認可賦能、檢驗檢測保障作用,推動資源加速向未來產業調整布局。一是強化質量基礎設施協同支撐。加強川渝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平臺建設,共享質量技術資源,引導更多機構入駐線上平臺;共建川渝質量人才培訓培育基地,共享川渝質量人才資源。二是提升產業計量服務能級。加快打造川渝計量技術服務平臺,落實協同推進川渝地區民生計量工作的指導意見,加強產業計量科研項目研究、計量技術規范互認,聯合實施計量比對,以“測得準\"保障\"造得精”。三是用足用好檢測資源、技術能力、標準信息。進一步深化質量專家巡診、鏈主企業質量幫扶等活動,聯動提升川渝汽車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質量,推動行業部門聯合制定川渝區域地方標準,持續推進西南五省份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證書“一體化\"管理,逐步形成面向西部、輻射全國的技術服務能力。
(五)服務“共建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協同提升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能力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以數字賦能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是川渝市場監管部門一道必答題。一是加強對“三品一特\"等重點領域的協同監管。健全川渝重大食品安全事件處置協作聯動機制,迭代完善食品藥品溯源公共服務平臺;開展重點工業產品聯動監督抽查,共同制定特種設備更新評估導則系列標準,強化對實施強制性認證的企業和產品監管。二是提升智慧監管與規范執法水平。深化跨區域聯合執法、重大案件掛牌督辦等機制,進一步完善兩地行政處罰裁量基準體系。加快實現更高水平的信息互通、執法互聯、結果互認,充分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提升線索發現、風險研判、協同指揮能力,協同推進監管執法異地同標、同案同罰,避免自由裁量權的行使失范和任性濫用。三是共同營造放心舒心消費環境,抓住川渝人大修訂兩省市《消費者權益保護條例》契機,加快完善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共同治理體系;推動跨區域線上線下購物無理由退貨擴容增量,讓消費者享有更多“后悔權”;充分發揮跨省域新能源汽車消費糾紛調處中心作用,探索新能源汽車消費糾紛聯合調處機制;共享消費投訴舉報數據、消費維權信息,加強對苗頭性、傾向性問題的識別預警能力。
作者:重慶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責任編輯:鐘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