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位”語文課堂,是教育工作者以尊重、激勵、發展學生為基本原則,通過語文知識的開放學習和語文技能的個性培養,全面提升學生語文素養和文化修養的高效課堂。人本教育的回歸,既昭示著大語文教育超越現實、重構人精神的發展趨勢,也是順應現代化教育發展潮流的變革。語文教育肩負時代重任,人本教育的回歸正是對這一時代要求的積極回應。
一、構建高中語文“生本位”課堂模式的有效路徑
1.創設問題情境,沉浸式感知文本
人本教育關注個體生命的發展,教育者不僅要關注教育本身的科學價值,更要重視每一個生命個體的成長價值。一個人只有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時,所表現出來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才能稱得上是核心素養。簡單來說,就是將情境教學融入“真生活”。以下以統編必修上冊第三單元《聲聲慢(尋尋覓覓)》課堂教學為例進行說明。
任務一:品味聲韻,美讀成誦一一初步感知詞的情感基調及內容
古詩詞的音樂性是它與其他題材最大的區別,巧妙利用樂器是提高古詩詞教學質量的有效方式。本節課的第一個任務,是借助樂器伴奏,讓“春弦夏誦組”的學生從聲韻的角度以普通話和蘇州話兩種方式進行展示,并帶領全班學生一起有感情地誦讀和鑒賞。
例如:《聲聲慢(尋尋覓覓)》中14個字、七組疊詞,奠定了整首詞清冷孤寂的情感基調。其韻腳為:覓、戚、息、急、識、積、摘、黑、滴、得。現行普通話中沒有入聲調,學生分別用普通話和蘇州話誦讀后發現,普通話很難讀出李清照內心難以言語的愁。上述活動,既能激發學生學習詩詞的興趣,又能幫助學生感受詩歌聲韻的魅力。古詩詞的聲律往往與作者的情感表達相契合。例如,疊詞之美:“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點點滴滴”,其作用是增強樂感、延長時間、加重愁味。押韻之美:“覓、戚、息、急、積、滴”,描寫事物皆與韻字相合,音韻和諧。平仄之美:“凄凄慘慘戚戚”(平平仄仄仄仄)、“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仄),仄聲韻的短促之聲、凄慘之音,讓作者的心理變化躍然紙上。“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舌音和齒音相互映襯,余音猶在,延長了時間,強調了愁味,拉近了讀者與作品的距離。
參考名家評論,引入古風樂曲,以地方方言和古詩詞韻律為切入點,探尋古詩詞蘊含的現代價值。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大膽質疑、深度理解文本,成為文本解讀的主動者,進而從書本知識的記憶者成長為具有創造力的思考者。
2.搭建活動平臺,個性化解讀文本
任務二:舐毫吮墨,畫意詩情—一直觀感知意象,探究鑒賞詞作
這一環節中,“立象盡意組”的學生通過繪畫特寫的方式呈現詩詞中的意象,以此鑒賞詩詞。以“淡酒”意象為例。學生的繪畫作品重點突出“淡酒”這一意象的特寫,將無形的情緒有形化;并搜集李清照其他詞作中含“酒”的詞句,把李清照不同階段的作品中有關“酒”的意象進行聯結,分別解釋每首詩詞中“酒”的不同滋味。例如,《如夢令(其一)》:“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如夢令(其二)》:“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念奴嬌·春情》:“險韻詩成,扶頭酒醒,別是閑滋味。”《鷦鴣天》:“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醉花陰》:“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訴衷情》:“酒醒熏破春睡,夢遠不成歸。”這些詞句中,“酒”背后的景象、物象無不滲透著愁情,一杯酒品出了不同的滋味,亦釀造了詞人一生的酸甜苦辣與悲歡離合。學生在分析過程中不僅深化了對“酒”意象的多重理解,還體會到詞人在不同時期飲酒的心境,進一步深化了對“淡酒”的理解。
再看“黃花”意象。“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李清照將濃郁的情思和深沉的人生況味寄托在一朵花上,這朵花在西風中折損,恰似她所經歷的朝代更迭、人世變故。部分學生不僅畫了掉落滿地的花瓣特寫,還搜集了李清照詞中含“花”的詞句做比較。如《鷦鴣天》:“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浣溪沙·閨情》:“繡面芙蓉一笑開,斜飛寶鴨襯香腮。”《減字木蘭花》:“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學生通過品讀和挖掘語言文字,借助形象的繪畫演繹,緊扣文本進行知識遷移。把課堂還給學生,有助于學生語言感受力和靈敏性的培養,進而發展形象思維能力,提升審美素養和文學素養。
3.營造合作形式,創造性演繹文本
任務三:鸞吟鳳唱,經典詠流傳一—體會詞中蘊含的濃濃愁情
韋勒克、沃倫在《文學理論》中指出:“每一件文學作品首先是一個聲音的系列,從這個聲音的系列再生出意義。”特定的音韻往往適宜表達特定的情感,不同的情感往往選擇與之契合的音韻來表達。“鸞吟鳳唱組”的學生對本詞進行二次創作并合作傳唱,還對季清照的一生做了總結,把李清照所經歷的國破、家亡、夫死、傷于人事等情感都融入《聲聲慢》的歌詞中。
例如:“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西風夜渡寒山雨,家國依稀殘夢里。三杯兩盞淡酒飲,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昔日舊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到黃昏,梧桐更兼細雨。怎一愁字了得!忍別離,不忍卻又別離。托鴻雁南去,不知此心何寄,這次第,點點滴滴。怎一愁字了得!怎一愁字了得!怎一愁字了得!”從學生的歌詞創作中可看出,他們將自己的情感體驗融入了帶有情感色彩的場景。
從整個教學活動看,構建高中語文“生本位”課堂模式,對提升學生語文素養是有效的。高中語文古詩詞鑒賞課要以具體的鑒賞情境為起點,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在文本中沉浸涵泳,使學生的思維品質在多角度理解、演繹、融合中得到發展。
二、構建高中語文“生本位”課堂模式的實踐思考
將“生本位”理論運用到高中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將知識運用到社會實踐中,能夠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實踐證明,以學生為核心的教學模式能激發學生的自主思考、合作探索和學習能力。這和高中生的學情及心理特征相適應,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引導學生與文本展開深人對話與交流,并學以致用。語文教學只有聯系生活、走進生活,才能使學生真正體驗和理解知識的內涵和價值。
總之,“生本位”教學模式本質上是一種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人才培養模式,其核心是通過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
[本文系2021年度蘇州市教科院“十四五”教育科研規劃重點課題“基于葉圣陶‘人本德育’理論的高中語文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研究”(批準號:2012/Y/01/001/0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