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語文課程改革的大環境下,高考語文怎么考、高中語文怎么教等問題,一直備受廣大一線教育工作者的關注??v觀近幾年的全國高考語文卷,文言文閱讀試題的安排相對穩定,始終是高考語文學科考查的要點。此外,統編高中語文教材中也編排了多篇文言文,如《勸學》《師說》《赤壁賦》《登泰山記》《齊桓晉文之事》等,且覆蓋多個單元,涉及“學習之道”“自然情懷”“中華文明之光”等多個專題,這足以證明文言文在學生整個高中生涯中的重要地位。那么,教師該如何做好文言文教學工作呢?教師應在把握新高考風向標的前提下,立足教考銜接的視域,精心設計文言文閱讀教學方案。在此之前,教師需要重點分析高考語文的文言文閱讀試題,明確其基本特點和命題導向,梳理備考方略,并將備考計劃融入日常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日常學習中鍛煉文言文閱讀技巧。
一、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試題的命題分析
1.選文來源
為了系統化地了解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試題的選文來源,筆者以近五年全國卷為例,集中梳理了文言文閱讀試題的選文出處(見表1)。從表1中的內容可以看出,2020年五套試卷的文言文選文都來自《二十四史》,2021年四套試卷的文言文選文皆出自紀事本末體史書,而到了2022年,選文來源開始走向多樣化,尤其是2024年,三套試卷的文言文選自五部著作,其樣式和內容更為多元,這一變化體現了新高考背景下高考語文命題從單一走向多元的趨勢。而選文來源的多樣化,意味著學生需要積累更豐富的文學和史學知識,才能更靈活地解讀文言文試題[1]
表1
2020~2024 高考語文全國卷文言文閱讀試題的選文來源統計表

2.選文體裁
近五年高考語文全國卷文言文閱讀試題的體裁分布情況如下:2020年——5篇人物傳記;2021年—4篇歷史散文;2022年——1篇人物傳記、2篇歷史散文、1篇文言小說;2023年—1篇人物傳記、3篇諸子散文、2篇論說文;2024年——1篇編年體史文、1篇史論文、1篇紀傳文、1篇哲理散文、1篇讀史札記。
由此可知,隨著時間的推移,全國卷中的文言文閱讀試題的體裁更加多樣,涉及的內容更為豐富。而且,相比于2020年和2021年,2023年、2024年的文言文選文中,人物傳記及歷史散文的數量有所減少,而論說類及紀實類的文章有所增加。
3.考查形式
考查形式也是試題分析中應重點關注的要素。從整體上看,文言文閱讀試題大致分為客觀題和主觀題兩種形式。其中,客觀題大多為選擇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文本大意、字詞含義、創作背景或語句內涵等的理解。如2024年新課標I卷的第11題“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考查學生的詞語理解能力。而主觀題涵蓋的范圍較廣,如文本斷句、語句翻譯及內容簡析等。比如,2023年全國甲卷的第13題“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考查學生文意理解的能力。縱觀2020年~2024年這五年的高考語文試卷,文言文閱讀試題的題型總體上相對穩定。
以2020年~2024年的全國卷為例,從選文來源、選文體裁以及考查形式三個方面對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試題的命題進行分析,明確了其命題特點。在此基礎上,根據文言文的備考需求,教師還可以從選文的篇幅、年代或題材等多個角度,進一步梳理文言文閱讀試題的命題特點,并得出相應的結論,為備考工作奠定基礎,幫助學生更高效地完成文言文閱讀的任務[2]。
二、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試題的命題導向
經過命題分析,筆者明確了文言文閱讀試題的基本特點,在此基礎上,文章將立足新高考背景,解讀文言文閱讀試題的命題導向,為日常教學以及階段性備考提供依據,引導學生開展更有針對性的閱讀活動,掌握文言文的閱讀方法以及解題技巧。下文仍以2020年~2024年全國卷為例,從緊密貼合教材、重視文化自信和注重綜合考查三個角度,闡述文言文閱讀試題的命題導向。
1.趨勢一:緊密貼合教材
隨著《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的頒布,“教考銜接”成為高考命題的核心導向,各學科的高考命題都彰顯了“教考銜接”的趨勢,語文學科的文言文閱讀試題自然也不例外[3]。從2020年~2024年全國卷來看,文言文閱讀試題與統編高中語文教材的關系十分密切。
以2023年的四套試卷為例,其選文的體裁和題材等要素,都與統編教材的編排和選材思路十分相近。根據四套試卷中文言文的選文來源和選文體裁可知,其選文多為諸子散文,與必修下冊第一單元中的選文類似,且都體現了“學習任務群”的重要影響。比如,新課標I卷所選的文言文,圍繞“賞罰”的話題,展示了儒家和法家的不同觀點,這一命題與“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及“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等學習任務群緊密相關。
此外,文言文閱讀試題涉及的基礎知識點,也與教材中的內容有所關聯。比如,2023年新課標Ⅱ卷考查的文言實詞“果”,與教材內《桃花源記》中“果”的含義有關聯,若學生能夠在課內學習的過程中準確辨析“果”的含義,在解答這道詞語辨析題時便會更精準。
經過以上分析可知,近年的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試題與教材的關聯更加緊密,體現了“教考銜接”的新高考理念。為此,在文言文閱讀教學及集中備考階段,教師應秉承教考銜接的原則,針對性地組織文言文專項學習活動,幫助學生儲備豐富的文言知識,拓展文言文閱讀的視野,不斷積累文言文閱讀經驗。比如,文言文中的虛詞和實詞具有一定的互通性。以文言虛詞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制作文言虛詞樹或文言虛詞積累表,將“之”“也”“者”“乎”等常見的虛詞納入其中,梳理其具體的用法,并結合例句進行分析。當學生的虛詞積累量達到一定標準時,他們即可在閱讀新文本時進行遷移,通過舉一反三理解文意。仿照以上方式,學生還可以制作文言實詞表、文言文閱讀計劃等,不斷擴充儲備,為解答文言文閱讀試題積累豐富的經驗。
2.趨勢二:重視文化自信
文言文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現方式,具有豐厚的審美和文化價值。新高考背景下,高考語文命題融入文化自信的目標,意在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心,讓學生在不同情境下產生文化自信的意識,并積極地投入到傳承文化和宣揚文化的活動中[4]。比如,2024年新課標Ⅱ卷選用《史記·魏世家》《史記·留侯世家》《論衡·非韓》三篇文章,它們是中國古代文學史、歷史及哲學史中的寶貴財富,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杰出代表。除了文本本身之外,閱讀試題中也融入了優秀傳統文化,如第12題的多個選項,涵蓋了“崇禮敬賢”“仁孝”等中華傳統美德。解答這類題目時,學生不僅能積累基礎文言常識,還能形成文化自信。
從以上分析可知,新高考背景下的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試題十分重視文化自信的培育。基于此,在文言文日常教學中,教師也需結合“文化傳承與理解”的核心素養,重點引導學生挖掘文言文中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于文本細讀及實踐活動中解讀文化,并在日常生活中傳承文化。比如,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齊桓晉文之事》《庖丁解牛》等文言文的教學中,除了傳授基礎文言知識,教師也要引導學生對比儒家、道家等諸子流派的主張,了解中國古代燦爛的文化史,并于此過程中儲備知識、提升文化素養。
3.趨勢三:注重綜合考查
除了以上兩個趨勢外,從近幾年的全國卷中不難看出,文言文閱讀試題還體現出“注重綜合考查”的趨勢。以考查形式為例,新高考之前的文言文閱讀,大多為單文本形式,而新高考背景下的閱讀試題,出現了單文本、雙文本以及三文本交替出現的形式,這說明此類試題不僅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文意的理解情況,還重點考查學生對比閱讀和辯證思考等能力。
針對這一趨勢,在文言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將有關聯的文本整合起來,設置比較閱讀和群文閱讀任務,以此訓練學生的辯證思維,讓學生在辯證思考的過程中拓展文言文閱讀的深度。
三、結語
綜上所述,從近幾年的高考語文試題可看出,文言文閱讀試題高度關注學生的核心素養養成情況,注重考查學生的語言表達、文本閱讀及思辨分析等能力,且與教材內容緊密關聯?;诖?,在文言文閱讀的備考及日常教學中,教師應重點分析文言文閱讀試題的命題特點,明確其命題導向,并從教考銜接的角度入手,做好備考和教學工作,著重訓練學生的文言文解讀能力,為語文課程改革注入動力。
參考文獻
[1]韋秉文.活用斷法回歸比對辨析評語一一2023年高考語文新課標I卷文言文閱讀題解析[J].讀寫月報,2023(31).
[2]侯建英.淺談新高考下高考語文復習策略[J].天津教育,2023(13).
[3]高柳,曾永勝.2022年語文高考試卷評析[J].文學教育(下),2023(3).
[4]熊紀濤.高考語文試題命制的創新趨勢一一以近五年新高考卷和全國卷為例[J].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2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