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考評價體系》重點歸納了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內容以及考查要求,構建了“一核四層四翼”的高考評價體系,回答了“為什么考”“考什么”和“怎么考”三個基礎性問題,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和“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提供了答案。從中不難看出,高考評價體系中涵蓋的“立德樹人”“引導教學”“學科素養”等要點,與《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中“堅持立德樹人,增強文化自信,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以及“以核心素養為本,推進語文課程深層次的改革”等理念相契合,體現了“教考銜接”的大趨勢。為順應這一趨勢,推動學科教學與高考評價的有機融合,教師要結合新高考理念,依據高考語文試題的命題趨勢,于語文學科日常教學中探尋“教考銜接”的策略,訓練學生的語文思維,增強其靈活應變的能力,讓他們能夠充分展現自己的知識儲備和學習能力。
一、新高考背景下高考語文試題的“教考銜接”命題趨勢
1.趨勢一:理論上——以核心素養為本核心素養在高考評價和語文課程中都占據著重要地位,2024年高考語文全國卷也凸顯了核心素養的導向地位。如,新課標Ⅱ卷“文言文閱讀”模塊的第11題,以“燕”“怪”“為壽”“式”等基礎文言詞匯為素材,考查了學生的語言理解和運用能力;第12題結合文言文的內容,考查了學生的文本解讀以及語句辨析能力。從題目的內容和形式來看,試題融合了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等核心素養要素,彰顯了以核心素養為本的課程理念,強調了核心素養在語文課程乃至整個高考評價體系中的引領地位[1]。
2.趨勢二:內容上——以教材為素材來源
從2024年全國卷的題目設置中也可以看出,命題內容與統編高中語文教材息息相關,這說明教材是高考試題的重要素材來源。比如,全國甲卷中的實用類文本《故宮建筑細探》與必修下冊第三單元《中國建筑的特征》具有相似性,都概述了中國建筑的特點,展現了獨特的建筑文化;新課標I卷、Ⅱ卷以及全國甲卷的名篇名句的默寫題型,都選取了課內的古詩文作品:《屈原列傳》《歸園田居(其一)》《歸去來兮辭》《蜀道難》《次北固山下》等等。
3.趨勢三:形式上一一以具體情境為載體新課標提出“以具體情境為載體”的高考命題建議,《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中也指出要“合理呈現試題情境”[2]。2024年高考語文全國卷響應相關政策文件的要求,呈現出情境化的特征。以全國甲卷的“實用類文本閱讀”為例,第5題構建語段情境,目的是考查學生是否明確“偷梁換柱”的步驟,是否邁入了知識的內化和運用階段;第6題又構建了新情境,要求學生在情境中解讀修繕太和殿沒有采取更簡便的“偷梁換柱”方式的原因,相比于第5題,開放性和靈活性更強。
總體來看,在新高考背景下,2024年高考語文全國卷呈現出以核心素養為本、以教材為素材來源和以具體情境為載體等趨勢,教師應在了解命題趨勢的基礎上,依據高中語文課程教學的目標,繼續探索“教考銜接”的有效策略。
二、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學的“教考銜接”策略
在充分了解高考語文試題“教考銜接”的命題趨勢后,筆者以必修下冊第一單元的文言文《庖丁解牛》為例,結合“核心素養”“具體情境”等關鍵詞,著重探究了高中語文教學的“教考銜接”策略,旨在鍛煉學生的語言運用、辯證思考以及深度探究等技能,推動語文學科教學和高考評價的有序銜接,助力學生在學科實踐和考試評價中展現出良好的狀態。
1.素養引領,優化教學目標
核心素養在語文課程教學以及考試評價中都具有導向作用。因而,新高考背景下的語文教學,為落實“教考銜接”,應加強核心素養的引領作用,優化語文教學的目標,讓學生準確地了解“學什么”和“怎樣學”等問題,并在學習的過程中積累語言運用、深度思辨以及審美鑒賞的經驗[3]。
以貫徹核心素養、促進“教考銜接”為主要目標,在《庖丁解牛》的教學中,教師應在核心素養的引領下優化目標,具體設計見表1。
從語言建構與運用到文化傳承與理解,表1中的教學目標融合了豐富的核心素養元素,體現了新課標課程理念以及新高考評價要求。在后續的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緊扣這四組目標,將核心素養的目標融人學生的學習內容、學習方式以及學習過程中,推動“教考銜接”的進程。
表1 《庖丁解牛》教學目標

2.情境導學,深化學習體驗
“以具體情境為載體”既是新高考和新課標背景下的課程教學要點,也是高考語文“教考銜接”的命題趨勢之一。為順應命題趨勢,實現“教考銜接”的終極目標,教師需要在語文教學中采用情境導學的對策,以多元化的情境為支架,創造性地呈現教學內容和學習任務,讓學生在情境化的學習活動中深化體驗,將語文知識和技能內化為語言運用、辯證思考以及審美鑒賞等各項能力,從而實現全面發展的成長目標。
《庖丁解牛》是一篇文言文,相比于現代文,其語言相對晦澀,內容也較為深奧。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著力化解文言文的學習難度,以真實情境為載體,將文言文的學習活動與學生的日常生活關聯起來,緩解學生的畏難心理,讓他們主動解讀文言知識,分析文本內涵,并深化學習體驗。從文本的相似度來看,《庖丁解牛》《核舟記》《賣油翁》都塑造了技藝爐火純青的匠人,緊扣這一要點,教師可以建構如下真實情境:
為貫徹五育并舉的教育理念,學校計劃舉辦“尋找‘匠人’”主題閱讀和勞動教育活動,此次活動將持續四周,計劃引進《庖丁解牛》《核舟記》《賣油翁》等經典文章,并在文章中選擇一個“匠人”,感受其高超的技藝,解讀文章中的深刻思想。第一周以《庖丁解牛》中的“庖丁”為對象,請同學們走近庖丁,感受其高超的解牛技術,并體會莊子的“養生之道”!
根據這一情境,學生可以明確課堂學習活動的主要內容和目標,產生文言文閱讀興趣,增強學習的驅動力和自主性。在建構情境的基礎上,從“教考銜接”的角度出發,教師還要繼續布置任務,集中訓練學生分析文本和解決問題的技能。如:
① 閱讀《庖丁解牛》,繪制思維導圖,呈現庖丁解牛的關鍵步驟和具體過程;② 圈畫體現庖丁高超技藝的詞匯或語句,說一說作者是如何描寫庖丁的;③ 關聯《逍遙游》《齊物論》等作品,解讀《庖丁解牛》的思想主旨。
3.課堂思辨,創新認知方式
高考評價不僅關注學生的知識掌握和素養形成情況,還關注學生是否具備獨立思考和辯證理解等認知能力。因而,立足新高考背景,為了在語文教學中實現“教考銜接”的目標,教師要組織思辨活動,針對性地訓練學生辯證思考的能力,讓他們將語文學習與現實生活、做人的道理等聯系起來,以此創新他們的認知方式[]
《庖丁解牛》中涉及多個個體,如良庖、族庖和庖丁,他們都能完成解牛的任務,也使用相同的工具,卻產生了不同的結果。依據這一要點,教師可提出“良庖、族庖和庖丁都是解牛的匠人,為何文惠君卻能從庖丁解牛的過程中悟出養生之道”的思辨話題,驅動學生分析良庖、族庖和庖丁三個人的解牛過程和結果。族庖只能看到牛的外在形態,卻不了解牛的結構特點,所以一味地用刀砍牛;良庖了解牛的結構特點,卻未能準確把握牛的筋骨交錯處的特征;而庖丁既了解牛的外在特征和內在結構,也能把握牛的關鍵處,所以他練就了一身解牛的本領。經過深人思考和辯證解析,學生可以明確:庖丁能夠根據牛的生長規律解牛,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技藝,所以他的解牛過程中蘊含了“養生之道”。
當學生理解了課文中的深層意旨后,教師可以關聯其他文本,拓展學生的認知范圍,如:“從《庖丁解牛》中我們可以悟出‘養生之道’,那么從《核舟記》《賣油翁》等文章中,你還可以悟出怎樣的道理呢?它們之間有何區別與聯系?”引導學生回顧自己的文言文閱讀經歷,查閱相關文獻信息,深挖《核舟記》《賣油翁》等文章中蘊含的深刻哲理。
綜上,在課堂思辨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改變自身的認知方式,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思考,也能夠掌握文本解讀和形象分析的方法,還能夠通過群文閱讀,探索知識遷移的技巧,實現舉一反三。至此,“教考銜接”的理念便可根植在語文教學實踐的土壤中。
三、結語
通過分析2024年高考語文全國卷的試題,筆者基本明確了新高考背景下高考語文“教考銜接”的命題趨勢,了解了高考語文試題與統編教材的緊密關系。基于此,為了做好“教考銜接”工作,筆者圍繞《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及新課標的共同要求,結合“核心素養”“立德樹人”等重點概念,探討了高中語文教學的有效策略。不過,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語文課程教學與高考評價的主要內容和具體方向等皆會發生變化,教師要明確其變化,持續探索“教考銜接”的針對性策略。
參考文獻
[1]姚朝球.自主顯能力探究出真知一一新高考命題趨勢及其導向下的高中語文教學模式研究[J].高考,2023(25).
[2]趙松鵬.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優化策略探析[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3(14).
[3]加華加.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語文有效閱讀教學探微[J].語文世界(中學生之窗),2023(7).
[4]侯建英.淺談新高考下高考語文復習策略[J].天津教育,202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