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背景下,如何借助先進的教育技術優化語文教學活動、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體驗,是教育工作者關注的焦點。本研究以《風雨讀書聲,家國天下事》教學設計為例,探討如何在語文教學中融合AI技術和LICC教學設計模型,提出優化語文教學活動的策略。
一、理論基礎
1.人工智能(AI)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1)個性化學習支持:AI技術能夠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學習風格和知識掌握程度,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路徑和學習資源。
(2)智能文本分析:AI技術可以對文本進行深度分析,提取文本中的關鍵信息、情感傾向和寫作手法等,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
(3)情感分析:AI情感分析技術能夠識別文本中的情感傾向,幫助學生分析作者在文本中表達的情感。
2.LICC教學設計模型
LICC教學設計模型包括學習者(Learner)、教學內容(InstructionalContent)、教學方法(InstructionalMethod)和教學評價(CurriculumEvaluation)四個維度。該模型強調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根據學習者的特征和需求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并通過科學的教學評價來檢驗教學效果。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案例分析法,以《風雨讀書聲,家國天下事》教學設計為例,通過對教學設計的深入剖析,結合AI技術和LICC模型的理論基礎,提出優化語文教學活動的策略。
三、教學設計
1.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感受理解本單元課文表現的家國情懷;二是了解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體會作品的抒情方式。
2.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包括情境導人、學習任務和活動評價等環節。在情境導入環節,通過設置《朗讀者》欄目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學習任務包括找出抒情句子、分析抒情方法、創作朗誦腳本和改寫歌詞等。活動評價環節通過評價量表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價,包括主題詞、所選文章與主題吻合程度、創寫的文段、朗誦等方面。
四、基于AI與LICC雙重視角的語文教學活動優化策略
1.從學習者維度優化教學活動(1)個性化學習路徑設計:利用AI技術為學生設計個性化的學習路徑。對于學習進度較快的學生,提供更具挑戰性的學習任務;對于學習進度較慢的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源和輔導支持。
(2)學習風格適應:根據學生的學習風格調整教學方法和學習任務。例如,對于視覺型學習者,提供更多的圖文資料和視頻資源;對于聽覺型學習者,提供更多的音頻資料和講解;對于動手型學習者,設計更多的實踐活動和創作任務。
(3)情感需求關注:利用AI情感分析技術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中的情感障礙,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
2.從教學內容維度優化教學活動
(1)智能文本分析輔助教學:利用AI文本分析技術對教學文本進行深度分析,結合文本分析結果,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容,分析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情感表達。
(2)情感分析增強情感體驗:利用AI情感分析技術幫助學生更準確地把握文本中的情感傾向,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
(3)拓展教學資源:利用AI技術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拓寬知識面和視野。
3.從教學方法維度優化教學活動
(1)智能寫作輔助工具應用:在創作朗誦腳本和改寫歌詞的任務中,提供AI智能寫作輔助工具。智能寫作輔助工具可以提供豐富的寫作素材和寫作建議,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創作任務。
(2)采用互動式教學方法:如小組討論、角色扮演、情境模擬等,增強學生之間的互動和合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
(3)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如視頻、音頻、動畫等,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4.從教學評價維度優化教學活動
(1)細化評價標準:進一步細化活動評價量表的評價標準,使其更加具體、明確和可操作。
(2)AI實時評價與反饋:利用AI語音識別
和情感分析技術,對學生的朗誦進行實時評價,提供詳細的評價報告。幫助學生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更好地改進學習方法和技巧。
(3)多元化評價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包括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同伴互評等,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
五、結論
以《風雨讀書聲,家國天下事》教學設計為例,從AI和LICC雙重視角出發,探討了如何優化語文教學活動。研究結果表明,AI技術與LICC教學設計模型的結合能夠顯著提升語文教學活動的質量,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和學習效果。通過從學習者、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四個維度優化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加個性化、高效和有趣的學習體驗。當然,AI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還處于初級階段,仍存在一些挑戰和問題,如技術的穩定性、數據的安全性、教師的技術應用能力等。未來的研究需要進一步探索AI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模式和策略,提高教師的技術應用能力,推動語文教學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發展。
[附:教學設計優化版]
《風雨讀書聲,家國天下事》教學設計
李佳鳳/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深入理解《土地的誓言》中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的表達方式,準確分析其情感內涵;掌握朗誦腳本的創作技巧,包括語言選擇、句式運用、情感表達等。
(2)過程與方法:借助AI進行文本分析和情感分析,提升學生文本理解能力;通過小組合作和互動式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創新思維。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課文中的家國情懷,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批判性思維。
二、教學情境與核心任務
《朗讀者》欄目組準備策劃一期以“風雨讀
書聲,家國天下事”為主題的節目,特向學生征集能體現此主題的朗誦腳本(時長為2分鐘以內)。
三、教學過程
1.情境導入(5分鐘)
視頻播放:播放《朗讀者》中與“家國情懷”相關的片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任務介紹:介紹任務背景,明確需要創作一個2分鐘以內的朗誦腳本,圍繞“家國情懷”主題展開。
2.學習任務與活動
任務一:抒情方式分析(15分鐘)
(1)AI輔助文本分析:學生使用AI工具對《土地的誓言》進行文本分析,標記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的句子。AI工具提供情感分析報告,幫助學生理解句子中的情感傾向。
(2)小組討論:學生分組討論分析結果,結合AI報告批注抒情句子的感情和抒情方法。每組推選代表分享,教師進行總結和點評。
任務二:家鄉畫面描寫與情感體驗(15分鐘)
(1)AI輔助寫作支持:學生使用AI寫作工具提取《土地的誓言》中描寫家鄉畫面的語句,并分析其抒情方式。AI工具提供寫作建議,幫助學生優化語言表達。
(2)情感體驗分享:學生朗讀自己選擇的描寫家鄉的語句,分享情感體驗。教師引導學生分析作者如何通過景物描寫表達情感。
任務三:朗誦腳本創作與歌詞改寫(20分鐘)
(1)腳本創作:學生參考《黃河頌》的文本格式,結合《土地的誓言》內容,圍繞一個主題詞(如思戀、故鄉、土地、誓言)創作朗誦腳本。AI工具提供創作模板和語言表達建議,幫助學生優化腳本。
(2)歌詞改寫:學生結合《土地的誓言》內容,改寫《松花江上》歌詞,表達對家鄉和土地的熱愛。AI工具提供改寫示例和情感表達優化建議。
3.互動展示與評價(15分鐘)
(1)小組展示:各組展示創作的朗誦腳本和改寫后的歌詞,其他小組學生進行評價,提出優點和改進建議。
(2)AI實時評價:AI工具對學生的朗誦腳本和歌詞進行實時評價,提供情感表達、語言運用等方面的反饋。
(3)教師總結:教師結合學生評價和AI反饋,總結本次任務的亮點和不足,提出改進方向。
4.作業與拓展(5分鐘)
(1)作業布置:為自己的作品撰寫推薦詞,并選擇合適的背景音樂,錄制朗誦視頻。
(2)拓展學習:閱讀更多與“家國情懷”相關的文學作品,拓寬視野。
四、教學評價
1.評價維度
(1)與主題契合度(20分):腳本和歌詞是否緊扣“家國情懷”主題。
(2)語言與抒情方式(30分):是否運用了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語言是否優美、生動。
(3)情感表達(20分):情感是否真摯,是否能夠感染聽眾。
(4)朗誦技巧(20分):重音、停頓、節奏、語速是否合理,是否符合腳本要求。
(5)創新性與完整性(10分):腳本和歌詞是否有創意,結構是否完整。
2.評價方式
(1)學生自評:學生對照評價量表進行自我評價,反思創作過程中的優點和不足。
(2)同伴互評:小組成員之間相互評價,提出建設性意見。
(3)教師評價:教師結合學生自評和互評結果給出綜合評價,并提供具體改進建議。
(4)AI輔助評價:AI工具對學生的朗誦腳本和歌詞進行情感分析和語言評價,提供客觀反饋。
五、教學資源
(1)AI工具:智能文本分析工具、情感分析工具、寫作輔助工具、語音識別與評價工具。
(2)多媒體資源:《朗讀者》視頻片段、《黃河頌》音頻、《松花江上》原曲。
(3)學習材料:《土地的誓言》課文、相關抒情散文片段、朗誦技巧指導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