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文學的璀璨星河中,唐代詩歌無疑是最為耀眼的明珠之一。李白作為唐代詩人的杰出代表,其詩歌作品數量眾多、質量上乘,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和藝術魅力。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李白詩歌的群文閱讀教學一直是重要內容,統編高中語文教材編排了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蜀道難》等作品,通過群文閱讀的方式開展李白詩歌教學,能取得良好的閱讀教學成果。因此,教師有必要探索高質量的詩歌群文閱讀教學方法,助力學生學習李白詩歌,提升語文詩歌教學的有效性。
一、漫溯一一拓展廣度,知李白其人
在群文閱讀中,探索李白詩歌的廣闊領域,如同在知識的海洋中漫溯,能不斷拓寬視野、深化理解。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漫溯的方式,從李白的生平事跡、時代背景、文化環境等多個維度展開探究,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構建對李白全面而深入的認識,而且可以激發學生對李白詩歌的興趣和好奇心。學生在群文閱讀中通過系統的學習和探索,能夠理解李白詩歌中的文化內涵和時代背景,從而提升對詩歌的理解和鑒賞能力[]。教師應搜集并整理關于李白的詳盡資料,包括他的生平經歷、時代背景、文學成就等,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學素材。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講述、展示圖片或視頻等方式,將這些信息生動地呈現給學生,幫助他們構建對李白全面而深入的認識。
同時,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主查閱相關資料,進一步拓寬知識面和視野。
李白是我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尊稱為“詩仙”。他一生游歷名山大川,以詩酒會友,留下了諸多充滿傳奇色彩的佳作。在高中語文李白詩歌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整合《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蜀道難》三首詩歌,引導學生深入探索李白的個性與情懷,從而拓展學生對李白的全面認識。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觀看相關圖文資料,分別朗讀這三首膾炙人口的詩歌,感受李白詩歌的獨特韻味。同時,鼓勵學生結合詩歌內容,詳細解析李白筆下的天姥山、酒宴和蜀道等意象,揭示這些意象背后所蘊含的詩人情感與時代風貌。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季白為何在詩中反復描繪這些場景?”以此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季白的內心世界和創作動機。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閱讀和分析這三首詩,不僅能夠領略到李白超凡脫俗的想象力,而且可以感受到李白豪放不羈的性格和對自由生活的向往。教師還可以將詩歌與李白的生平事跡、時代背景相結合,講述他在仕途上的坎坷經歷,以及他對自由、理想的執著追求。這樣的群文閱讀教學方式,既能加深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又能讓學生全面認識李白這位偉大的詩人。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還能了解唐代詩歌的繁榮與發展,領略到古代文學的魅力。李白詩歌群文閱讀教學,能提升學生對詩歌的學習熱情,激發他們對古典文學的閱讀興趣和熱愛。
二、仰望 挖掘深度,品李白其作
李白的詩中不乏對天空、山川的仰望,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仰望李白的精神高度,能促使他們感知李白豪放不羈、追求自由的人生態度。深入挖掘李白作品的深度,需要對詩歌的意象、語言、情感、主題等進行細致的分析和解讀。這種深度的挖掘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內涵和意境,提高詩歌鑒賞水平[2。同時,學生通過對李白作品的深度剖析,能領略其詩歌的藝術魅力和獨特風格,進一步加深對季白詩歌的理解和喜愛。教師需精心挑選李白的代表作,對其進行深入剖析和解讀,可以通過分析詩歌的意象、語言、修辭手法等,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的內涵和意境;也可以結合李白的創作背景和人生經歷,探討詩歌背后的情感和哲理,幫助學生更深入地領略李白詩歌的藝術魅力和獨特風格。
李白的詩歌內涵豐富、意蘊深遠,教師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深入挖掘其作品的內涵,是提升學生詩歌學習能力的關鍵。以《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蜀道難》為例,教師應引導學生細致品味詩歌的意象、語言、情感和主題,進而領略李白詩歌的獨特魅力。首先,教師可以通過解析《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仙境描繪,讓學生體會李白對理想世界的向往和對現實的超脫。詩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直抒胸臆,展現了季白不屈不撓的個性。其次,在《將進酒》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解讀“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豪邁語言,讓學生直觀感受李白對人生短暫的感慨和對及時行樂的追求。最后,在《蜀道難》教學中,教師要解釋李白以夸張手法描繪蜀道艱險的用意,幫助學生理解詩句對人生道路艱難的隱喻,促使他們思考面對困難時應持的態度。學生通過深入挖掘季白作品的內涵,既可以理解其創作思想和藝術追求,又能感受到古代文學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教師在群文閱讀中深度剖析李白詩歌,不僅能讓學生理解詩歌的內涵和意境,而且可以使學生領略季白詩歌的藝術魅力和獨特風格,從而提升學生的詩歌鑒賞水平。
三、感悟一一體味厚度,悟李白其神
感悟李白詩歌的厚度,需要學生對詩歌進行深入的思考和體悟,理解詩歌背后的情感和哲理。這種感悟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和審美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情感共鳴和同理心。學生通過感悟李白詩歌的神韻和精神,能夠領略到李白詩歌的魅力和力量,從而增強對文學藝術的熱愛和追求。教師可以通過提問、討論等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體悟,理解詩歌背后的情感和哲理。同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自己的感悟和體會以文字或口頭形式表達出來,并引導他們進行交流分享。學生通過這種方式進行群文閱讀,能夠領略到李白詩歌的神韻和精神,深化對文學藝術的感悟。
李白的精神世界廣闊而深邃,他追求自由、崇尚個性,敢于挑戰封建禮教的束縛。從《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蜀道難》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不畏權貴、敢于直言的詩人形象。在李白詩歌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體悟詩歌背后的情感和哲理,進而領略李白詩歌的獨特魅力。李白敢于用詩歌表達自己的政治見解和人生理想,即使遭遇挫折和困境,也從未放棄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夢游天姥吟留別》,思考李白對自由、理想的追求,以及他面對現實束縛時的掙扎與超脫。學生結合李白在夢境與現實之間的徘徊,感受他內心深處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可以深人理解詩歌神韻和精神。當學生對李白詩歌有所了解后,教師可建議學生對比《將進酒》與《蜀道難》,引導其體悟季白對生命短暫的感慨、對及時行樂的豁達態度,以及面對艱難險阻時保持的態度。在對比中,學生能感受到季白詩歌群文閱讀的價值,理解他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無限價值的精神,以及李白對人生道路的隱喻,進而能夠在逆境中保持對生活的熱愛和追求。李白身上的精神力量,可以激發學生內心的勇氣,讓他們在面對學習困難和生活挑戰時更加堅定和自信。教師通過群文閱讀中的對比教學,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李白詩歌背后的哲理,深刻感受其精神厚度,從而增強對文學藝術內涵的理解能力。
四、共鳴一一延伸維度,感李白其情
李白的詩歌充滿情感共鳴的力量,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深人體會詩歌情感,與季白產生心靈共鳴。共鳴是學生與李白之間情感交流的橋梁,學生通過進行李白詩歌群文閱讀,能夠更深入地感受李白詩歌中的情感表達和人生哲理[3]。這種共鳴的延伸不僅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的情感內涵,而且可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情感體驗。從情感角度分析李白的詩歌,學生能夠深刻感受到其魅力和力量,進而增強情感共鳴能力。教師要營造輕松、自由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積極表達自己的情感和看法。教師可以通過朗讀、配樂等方式將李白詩歌的情感表達出來,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將詩歌中的情感與自己的生活經歷相結合,進行深入反思和體悟。
李白的詩歌情感真摯、熱烈而深刻,情感分析是李白詩歌群文閱讀的重點,能培養學生的情感共鳴能力,讓他們深切感受李白的情感表達和詩歌蘊含的人生哲理。以《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蜀道難》為例,李白將自己的情感融入詩歌,使讀者在閱讀中能感受到他的喜怒哀樂。教師可以從情感角度引導學生進行群文閱讀,使其進入李白奇幻的夢境之中,感受豪飲高歌狀態下的李白的情感,體會李白在崢嶸蜀道中展現的浪漫氣質。
教師要致力于構建情感共鳴的橋梁,讓學生在群文閱讀中與李白實現深刻的心靈交流。在《夢游天姥吟留別》教學中,教師可以開展配樂朗讀活動,讓學生感受李白在夢境中對自由與理想的執著追求,以及夢醒后對現實束縛的無奈與超脫,從而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在《將進酒》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生活的角度思考生命的意義與價值,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體會季白“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所展現的豁達情懷,感受他面對生命短暫的灑脫與不羈。在《蜀道難》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將詩歌中蜀道的艱難險阻與學習道路上的挑戰相聯系,感受李白面對困境時展現的堅韌與不屈,深化對詩歌情感的理解。此外,學生通過群文閱讀的方式感受季白的情感,既能深入理解詩歌創作意圖,也能在忙碌的學習生活中尋得內心的寧靜和慰藉。教師運用配樂朗讀、關聯生活經歷、對照學習挑戰等方式開展群文閱讀教學,能讓學生深刻感受到李白詩歌中的情感力量和人生智慧,增強學生對李白詩歌情感的感悟,提升情感共鳴能力。
五、結語
文章通過對高中語文李白詩歌群文閱讀教學的研究,提出了“漫溯”“仰望”“感悟”“共鳴”四項教學策略,旨在通過引導學生了解李白、挖掘詩歌內涵、品悟李白精神、感受李白情感,優化詩歌群文閱讀教學活動,全面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和審美能力。詩歌群文閱讀教學不僅有助于學生了解李白的人生經歷和詩歌作品,而且能促進學生深入挖掘詩歌的文學價值,助力學生體悟詩歌的神韻和精神,并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高中語文詩歌教學是一個復雜而細致的過程,需要教師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完善。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不斷改進群文閱讀環節,融入學生喜愛的元素,以此提升詩歌群文閱讀效果,推動語文教學的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蔣雨卉.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詩歌異文研究-以李白《蜀道難》為例[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3(1).
[2]梁艷.用好群文指導向文海更深處漫溯一一以李白詩詞的群文閱讀為例[J].名師在線,2022(27).
[3]李佳麗,陳家春,李白詩歌教學內容選擇與確定研究[J].文學教育(上),2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