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語文學科要求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形成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項基本品質。古代詩詞作為語文教材中的主力軍,也必將承擔起培養學生基本品質的重擔。本文將以《念奴嬌·赤壁懷古》為例,探討古詩詞教學中讓核心素養落到實處的策略。
一、體式為先,構建知識體系
對體裁知識的認知與建構,可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跳脫出單篇視野,以宏觀角度看待作品。小學階段,古詩詞教學側重基礎字詞的識記,往往較少涉及體裁知識;到了初中階段,教學更多的是引導學生體味字詞背后的文人情韻,對體裁知識僅要求達到了解程度。基于此,高中生在此前的學習經驗之上,能有余力接受專業化的知識。語文課堂上教師可補充體裁知識,助力學生思維成長。
宋詞之河豐涌源長,蘇軾是其中的重要分流節點。作為豪放詞風的開創者,其作品與此前詞作的稀麗纏綿風格大不相同,使詞作的題材、風格得以拓展。《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人們對它的評價往往是“壯闊、宏大、曠達”。在本詞教學中,應將豪放詞與婉約詞進行比較,加深學生對豪放、婉約風格的認識。可設計如下環節:
(1)對比賞析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與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初步感知風格差異;(2)賞析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并與《念奴嬌·赤壁懷古》作同類比較,深化對豪放詞風的認識;(3)補充蘇軾的婉約風格作品《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引導學生打破刻板印象,形成不武斷根據詞作劃分詞人派別的意識。
二、品意為主,把握詩詞價值
在教師的課前“三備”中,“備教材”需要根據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放至語文學科,備教法的首要前提是教師對教學文本進行準確又不失個性的解讀。教師在根據“類”的范疇把握類型共性后,更須挖掘作品的獨特價值,發揮其“定篇”功能,即使學生“重點學習經典作品的豐厚內涵”。
《念奴嬌·赤壁懷古》寫于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彼時蘇軾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一職。這一時期,他的作品不同于青年時期的意氣風發,多蘊含對仕途失意的慨嘆和對人生的思考。本詞上闋側重寫景,蘇軾筆下的景物不是小橋流水,而是奔騰的浩蕩之江,江與石的碰撞,盡顯雄渾蒼涼;下闋側重抒懷,借卓爾不凡的青年將領周瑜,抒心中悵然自慰之意。
景之壯闊。“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蘇軾從滾滾東流的長江水著筆,不舍晝夜的“浪”將奔騰東逝的江流與名高累世的千古人物聯系在一起,廣闊悠久的時空交疊,頓顯歷史縱深之感。“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集中描繪眼前赤壁之景:峻峭雜亂的巨石高聳穿云,洶涌的駭浪以難以抗拒的力量搏擊著江岸,層層雪浪隨翻騰的江流卷卷而涌。蘇軾所選意象一一亂石、驚濤、雪浪,均具聲勢浩大、形態冷峻的特點,輔以擬人化的動作“穿”“拍”“卷”,富有力量又具強烈動感,視覺沖擊力較強。意象的把握、意境的感知是品讀詩詞的第一關卡,也是培養學生健康審美情趣與鑒賞品位的重要環節。教學中,教師可設計片段寫作訓練,讓學生還原歷史場景,盡情想象。
題材之宏大。蘇軾之前,詞人填詞,主題多為男女之情,內容以抒寫細膩的日常瑣碎為主,風格委婉纏綿。蘇軾以詩為詞,在他筆下,詞既可寫兒女情長,亦可寫崇山大漠、宏偉理想,達到了“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的境界,更強烈地體現了作家的個性與風度。正如宋代學者胡寅所言:“及眉山蘇氏,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而逸懷浩氣,超然乎塵垢之外。”
“遙想公瑾當年檣櫓灰飛煙滅”六句,集中描繪了周瑜英姿勃發的儒將風采。在蘇軾筆下,周瑜得人賞識,憑雄才偉略一戰成名,可謂瀟灑從容、年輕有為。彼時的周瑜在赤壁從容應戰,此時的蘇軾卻在赤鼻磯失意自舐。如此對比,怎能不讓人神傷!人生起伏,跌宕如夢。那一頭華發,既是壯志難酬之苦,也是光陰虛擲之嘆,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在比較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在壯闊山河與悠長歷史的映襯之下,這種悲哀不是弱者的哭泣,而是強者的悲嘯,使詞作呈現出蒼涼悲壯之感[2]。
三、識人為引,傳承歷史力量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看似是對人生虛無的消極表達,其實是蘇軾對苦難的“放下”。在超越古今的宏大時空背景下,個人的得失與憂患顯得無足輕重。正如他在《赤壁賦》中所說“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既然擁有了江風與明月,還執著于人生的得失做什么呢?至此,強烈的悲慨猶如冰山雪融,緩緩注入江河。整首詞情感表達極具張力,于開合之間,便能窺知詞人的獨特個性。
如果本詞僅停留在抒發政治理想落空的帳惋,或許難以獲得“古今第一詞”的評價。人們愛蘇軾,不僅愛他與李白相匹敵的才華,更愛他在苦難面前展現出的曠達人生態度。蘇軾在人生得意之時因“烏臺詩案”多次被貶,所去之地的偏遠與職位的虛空讓他的生活并不容易。但無論境遇如何,他總能通過自身的樂觀與生活的吉光片羽告訴你:沒關系,生活依然值得期待。即便在貧瘠的嶺南,他亦能發出“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恣意感嘆。“蘇軾不僅僅是一個文人,一個文化符號,更是心靈的棲息地,靈魂的處所”。“他的完美表現在面對人生的痛苦與苦難的那種灑脫不羈,那種自我解脫的無拘無束”[]。這種達觀的人生態度能給人以心靈的慰藉。
縱觀中學教材中的蘇軾作品,編者集中選擇了蘇軾被貶密州、黃州任職時期所創作的篇目,如初中教材中的《江城子·密州出獵》《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高中教材中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等等。不難看出,編者意在引導學生體會中年蘇軾超塵絕世、達觀圓通的思想,并從中汲取精神力量。
新課標指出,應當“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培養學生“熱愛美好生活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使學生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為準則,增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4]。學習蘇軾的作品,學生不僅能獲得知識技法的提升,更能感受到作品中蘊含的精神力量,從而學會以正確的態度面對人生挫折。文以載道,引導學生體悟作品蘊含的哲理是語文育人功能最終的落腳點。
參考文獻
[1]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2.
[2]
[3]張雙婷.高中語文教材中“蘇軾選文”的教學研究[D].河南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