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活·實踐”教育對初中語文實踐活動實施的意義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語文課程的綜合性和實踐性特點,要求語文教學在知識傳授上突破單一模式,把語文積累、思維拓展、審美欣賞和文化傳承有機融合,在教學實施層面體現獨到之處。語文實踐活動的開展需要立足真實情境,注重跨學科融合,引導學生在積極參與、合作探究中提高語言運用能力,有效培養語文核心素養。
但初中語文實踐活動的開展存在諸多問題,最突出的是實踐活動中的參與度分化:少部分學生完成了大部分成果產出,大部分學生僅停留在任務執行層面,另有部分邊緣學生則依賴同伴協助完成任務,學生的參與度存在差異。其主要原因在于實踐活動內容脫離學生生活情境,活動目標不明確,活動缺乏梯度,小組分工不科學,展評形式單一。
周洪宇針對實踐與生活脫節等現實弊端,提出教育源于生活與實踐,其實施方式是“融合式”,即推動學校與社會、家庭、大自然等進行多種方式的融合,將教育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系。“生活·實踐”教育視域下,初中語文實踐活動的開發與實施追求生活化、實踐性,即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確保人人可參與、人人有收獲。
基于此,“生活·實踐”教育視域下的初中語文實踐活動,其實施可以遵循“創設情境一制定目標一任務驅動一協作探究一成果展評”的路徑。創設情境應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產生實踐的內在動力;制定目標同樣需要立足真實,即基于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實際需求;任務驅動則需要教師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分梯度設計任務,以調動學生的實踐積極性;協作探究的重點在于以科學的小組形式合作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探究精神;成果展示與評論要打破領域界限,鼓勵學生展示個性和發揮特長,為學生提供展示學習成果的平臺。
二、“生活·實踐”教育視域下初中語文實踐活動實施路徑
在“生活實踐”教育視域下,選擇九年級下冊綜合性學習“歲月如歌一一我們的初中生活”作為語文實踐活動的內容來探究。
1.植根生活場景,創設真實情境
陶行知先生倡導“生活即教育”,強調教育應源于生活、回歸生活、服務生活。統編教材中“歲月如歌一一我們的初中生活”實踐活動的內容是制作一本班史,但學生缺乏閱讀完整史書的經驗,也不具備編撰史書的能力,該情境與生活實際相割裂。我校每屆畢業生都要向母校獻禮,因此創設“畢業季特別行動”的情境:本屆初三學生將為母校獻上極具紀念意義的畢業禮物一班級時光膠囊,以此留存青春歲月的永恒記憶。
在此情境下,確定活動核心任務為“青春獻禮——時光膠囊設計”,以設計制作承載個人成長與集體記憶的時光膠囊并完成獻禮為驅動任務,完成對初中生活的“回瀕”“凝練”,以及對未來生活的“展望”。
2.回歸學情本真,設定適切目標
語文實踐活動的目標設計,要遵循實踐導向和問題導向原則。實踐導向原則基于實踐活動的特性,強調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與知識應用能力,避免純理論化、籠統的目標。問題導向,即聚焦實踐活動要解決什么問題,要明確解決的是學生的問題,因此目標的制定要尊重學生的真實學情。
為更精準地貼合學生生活實際,可通過調查問卷對學生需求進行診斷與分析,如:“關于活動主題你已具備哪些知識、技能?”“在此次活動中你想要獲取什么?”課前,學生依據自身理解填寫已知信息,并列出三個最想探索的問題。通過回憶梳理已知知識,學生能找到與活動主題相關的原有知識與技能,并思考參與實踐的目的,從整體角度統籌活動流程,從而提高活動效率。
經統計,大部分學生對初中三年的集體活動(如運動會、文藝匯演、主題班會等)印象較為深刻,且有班級日志、成長手冊等資料的詳細記錄。而在個人成長方面,較少有學生進行記錄整理,少數學生對自身學習、情感、社交等領域的階段性變化有基礎認知,但對“初中生活最難忘的瞬間”“與同學或老師相處的感悟”等內容的表述存在泛化、同質化傾向。在制作基礎技能方面,學生撰寫記敘文、人物采訪提綱等能力掌握情況較好,基本具備圖文編輯、資料整理、多媒體制作等基礎技能。情感層面,學生對通過此次活動記錄成長的重要性的認識與感悟較少。此外,53.6% 的學生對“膠囊空間有限,怎么用有限的物品濃縮三年的青春感悟”提出疑問, 47.6% 的同學想要探討“為什么要設計時光膠囊,回顧青春的時間節點”, 38.1% 的學生不知道“如何平衡個體記憶和集體記憶的呈現”。
基于此,活動目標設計為:(1)學生能理解時間膠囊的文化價值,撰寫符合文體規范的文本,記敘記憶中的人與事;(2)學生能運用思維導圖梳理班級關鍵事件,并通過文學化寫作、多媒介融合,完成時光膠囊內容的創作與封裝;(3)學生能在活動中深化對班級的情感依戀,辯證看待成長中的得失,培養傳承班級文化的精神自覺。
3.構建雙維梯度,驅動實踐探究
實踐活動難的是讓學生真正動起來,這就需要做好活動任務的梯度架構,確保每個學生愿意實踐、能夠實踐。“雙維梯度設計”以認知發展規律與實踐育人邏輯為核心,構建“縱向推進”與“橫向分層”的立體化任務體系,其內涵包含兩個維度。
首先是整體流程梯度。以“回憶”“創造”“升華”為軸線,形成從“采風記錄”到“藝術創編”再到“獻禮儀式”的遞進式活動鏈條。讓學生先從回憶總結初中生活切入,循序漸進,逐層深入,最后的感悟才有抓手,學生才有話可說、有情愿抒。第一階段,“生活采風·記憶銀行”。通過收集獎狀、照片等實物,喚醒個人和集體記憶;通過檔案整理、大事記測繪等方式,使記憶可視化、系統化;開展人物訪談,從不同角度豐富個體與集體記憶。這一階段重點考查學生的信息收集、整合與歸納能力。第二階段,“藝術創編·歲月留聲”。進行《青春詩箋》創作,將上一階段籠統宏觀的回憶聚焦于具體的人、事、物,通過意象聯想完成詩歌創作,實現從具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轉變。班級紀念徽章設計,將具象的班級集體認知轉化為抽象符號,而且在設計制作過程中促進語文與美術、信息、勞技等學科的融合。電子紀念冊開發,從靜態編輯到動態交互,是對前期資料的總結與編輯。第三階段,“實踐延伸·生命對話”。撰寫“寫給未來的信”,在原有記憶的基礎上進行創意表達,并通過暢想未來實現自我反思。最后的時間膠囊封存儀式,涵蓋主題策劃、流程設計等一系統活動,旨在培養學生的交流、策劃與組織能力(見表1-4)。
除了整體流程由易到難層層推進,單個任務也講究梯度。每項活動設置“基礎任務”“拓展任務”“創新任務”,形成由易到難的任務梯度,保證不同層級的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能夠想做、能做、做好。
表1 【階段一】生活采風·記憶銀行

表2 【階段二】藝術創編·歲月留聲

表3 【階段三】實踐延伸·生命對話

4.優化分組策略,促進協作探究
協作探究要尊重學生的實際興趣和能力特長,教師可將具有不同優勢的學生組合起來,分配討論任務,使學生的角色遷移更有層次性,增加學生的討論深度,促進學生協作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青春詩箋》創作活動中,可將擅長創意表達、美術創作、朗誦的學生編成一組。由有文學社編輯工作經驗的學生擔任組長,統籌詩集整體排版設計;擅長創意表達的學生負責內容創作,篩選、修改詩歌文稿;擅長美術創作的學生進行插圖、封面設計;擅長朗誦或有舞臺經驗的學生負責把優秀作品排成朗誦節目,在老師指導下,通過團隊合作完成詩集的編排和制作。
5.展示實踐成果,多元評價賦能
“生活實踐”教育鼓勵教師跳出教室這一固化的學習空間,將課堂延伸到自然、社會生活中去。活動成果的展示形式也需要嵌入真實情境,可充分利用教室、走廊、操場等校園空間或校家社協同的社會關系網絡,打破傳統展館的局限。設計師與觀眾的雙向互動生成,使成果展示成為“未完成的創作”,這體現了實踐的過程性。
例如,《青春詩箋》詩集以沉浸式朗誦會的形式呈現,將詩歌譽抄于透明亞克力板或燈籠上,懸掛于校園走廊、操場;學生分組進行“詩歌漫步”朗誦,配合背景音樂與肢體表演;還可以發起“詩歌漂流”活動,鼓勵讀者在詩箋背面續寫詩句,共同完成青春詩歌的創作。
基于“生活·實踐”教育理念,系統闡述初中語文實踐活動的開發邏輯和實施策略。通過扎根生活場景創建真實情境,基于學情設置合適的目標,構建雙維梯度任務驅動實踐,優化分組促進協作,多元性展示賦能成果等,構建起一條具體的實施路徑。這種體系化設計,不僅為語文實踐活動提供了可操作的范式,而且通過生活化、實戰化的活動設計,在知識運用、合作探究、生命成長等方面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語文教學落地“生活·實踐”教育理念提供了有力支持。
[本文系南京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生活·實踐”教育視域下初中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開發與實施研究義立項編號:SHZX/2024/014)研究成果1
參考文獻
[1]鄢志勇,劉園園,楊勇生.“生活·實踐”教育視域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價值意蘊、現實挑戰與實施路徑[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6).
[2]董海龍,具身認知下高階學習小組在初中語文課堂中的實踐[J].河南教育,20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