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G71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25)25-0035-08
一、問題提出
中國式現代化是依托改革開放持續推動的,黨的二十大發出了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動員令,并具體闡釋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征,為后續的發展道路與方向提供了明確指引。中國式現代化是全方位和寬領域的現代化,但就其本質而言,是人所促成的現代化,人的現代化既是現代化發展的結果,又是現代化發展的內源式動力,而人的現代化關鍵是教育的現代化[1]。目前,我國已經建成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職業教育體系[2,為社會提供源源不斷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發揮著人力資源供給的積極作用。職業教育與中國式現代化之間存在著復雜的互動共生關系。若要深入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加速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程,亟需充分認識、理解、把握二者的互動關系。
近年來,關于職業教育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研究成果呈井噴的增長態勢,主要圍繞職業教育助力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邏輯、困境、路徑等方面進行研究。職業教育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發展縮影,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推進職業教育現代化,具有筑牢發展基礎、助力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等價值[3]。職業教育可通過貫通人才培養體系、深化“三教”改革、構建產教融合新生態等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4,但仍面臨著現階段職業教育尚未構建起系統的產教融合一體化育人框架、尚未形成順暢的科教融匯技術創新與轉化體系、尚未搭建起科學適用的職普融通銜接體系等困難和挑戰[5]。因此,在新發展階段,職業院校應聚焦立德樹人、深化產教融合、數字化轉型等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進而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只是單純地強調發揮職業教育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支撐作用,而忽略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職業教育的發展問題,無異于管中窺豹。職業教育需要與中國式現代化建立耦合協調發展的機制,在助力中國式現代化的同時發展自身,這樣二者才能夠成為一個穩固的耦合共生系統,在交迭過程中實現螺旋上升式發展。當前,已有學者指出職業教育與中國式現代化可以以“資本要素”為橋梁,建立“互動共生”的邏輯關系7]。
總體來看,目前將職業教育置于中國式現代化語境中的研究雖然方興未艾,但已有文獻較多聚焦職業教育助力中國式現代化的邏輯機理、現實困境與行動路徑等開展研究,且以理論性探究居多,較少關注職業教育與中國式現代化互動的邏輯關系,也缺乏能提供經驗證據的實證研究。因此,本文在探討職業教育與中國式現代化耦合協調的理論邏輯基礎上,選取2012-2022年我國31個省市的面板數據,利用耦合協調模型、空間杜賓模型等方法分析我國職業教育與中國式現代化的耦合協調水平及其影響因素,以期推動職業教育與中國式現代化聯動發展。
二、職業教育與中國式現代化耦合協調機理
圖1職業教育與中國式現代化耦合協調作用

職業教育與中國式現代化相互賦能、協調共進。職業教育與中國式現代化間耦合協調作用示意圖見圖1。首先,職業教育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助推器。職業教育通過培養規模宏大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職業教育通過職業技能培訓幫助貧困人口掌握一技之長,實現就業創業,從根本上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逐步實現共同富裕。職業教育在培養人才過程中不僅關注職業技能的提升,還注重立德樹人,德技并修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提供了支撐。擁有技術變革優勢的職業教育能夠促進以節能、減排為代表的綠色創新技術水平提升,有利于發展方式綠色化轉型[10],助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職教出海”為中國企業和產品“走出去”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技能人才支持,有助于提升國家的整體競爭力,使得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從而促進世界和平發展。
其次,中國式現代化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壓艙石。人口規模巨大的中國式現代化意味著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巨大,這為職業教育提供了豐富生源和市場需求。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國式現代化可以使職業教育的資源分配更加公正和平等,進而實現職業教育資源的共享和教育質量的提高。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中國式現代化不僅為職業教育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包括教育設施、教學資源、師資力量等方面的支持,也為職業教育注入了豐富的精神內涵,包括價值觀、道德觀、文化素養等方面的內容[]。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可以有效避免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等問題,為職業教育發展提供良好的生態空間,促進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走和平發展道路的中國式現代化為職業教育國際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和發展機遇,有利于我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合作,共享職業教育資源與技術,促進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12]。
三、研究設計
(一)研究方法
1.耦合協調度模型
耦合協調度是對系統在發展演化過程中彼此和諧一致、達到整體協同發展狀態的重要度量,通過應用耦合協調度模型,可以有效測算職業教育與中國式現代化的耦合協調度水平[13],計算公式為:


T=αU1+βU2
(1)(2)(3)式中: U1 為職業教育發展水平, U2 為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水平,C為耦合度,D為耦合協調度,T為加權協調指數,本文認為職業教育與中國式現代化同樣重要,故二者權重相同,即 α=0.5 , β=0.5 參考蘇薈等人的做法[14],將耦合協調度劃分為10個等級,見表1。
表1耦合協調度的等級劃分標準

2.空間自相關分析
為了揭示職業教育與中國式現代化耦合協調度的空間關聯性,先采用全局Moran'sI指數進行分析:
(4)式中: ΔDi 和D分別表示i省市和j省市的耦合協調度,D為均值;n是省市總數, Wij 表示空間權重矩陣,實際分析中采用相鄰空間權重矩陣。Moran'sI的取值范圍為[-1,1],若屬于區間(0,1],表示存在空間正相關性;若屬于區間[-1,0),表示存在空間負相關性,值為0表示不存在空間自相關[15]。
然后,采用局部Moran'sI指數進行分析:

(5)式中:I表示局部Moran'sI指數,其余的符號含義同上。局部空間自相關由高一高集聚、低一低集聚、高一低集聚、低一高集聚四種類型構成。
3.空間杜賓模型
空間杜賓模型考慮了變量之間的空間相關性,能捕捉變量間的空間溢出效應,進而準確揭示職業教育與中國式現代化耦合協調發展的空間傳導機制。因此,在探究職業教育與中國式現代化耦合協調水平的影響因素中,本文選取如下空間杜賓模型進行分析:

(6)式中: Xit 表示i省t年的解釋變量集, ρρ(ρρ(ρρ) 表示被解釋變量的空間自回歸系數,0表示解釋變量集的空間回歸系數, μ 為個體固定效應,8為時間固定效應, εit 為隨機誤差項,其余變量含義同上。
(二)指標確立
1.耦合協調度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測度職業教育與中國式現代化的耦合協調發展情況,首先需要構建科學合理的指標體系。在職業教育發展水平測評方面,有學者基于CIPP評價模型構建了評價指標體系[17],也有學者從辦學規模、條件、成效等方面來構建指標體系[18]。鑒于CIPP評價模型以其全面性、結構性和系統性而著稱,本文也據此構建職業教育發展水平的評價指標體系,見表2。在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水平測評方面,當前主要有兩種思路:一是基于“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現代化的遠景目標,從經濟現代化、社會進程現代化、城鄉區域現代化、生態文明現代化和治理現代化5個維度建立指標體系[19];二是從中國式現代化五大特征的內涵出發構建指標體系[20]。鑒于本文選取的是省域層面的研究樣本,綜合已有研究,選取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5個維度構建指標體系,并采用熵值法分別計算出各指標權重見表2。
表2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水平與職業教育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

推算與插值法進行補充。
2.被解釋變量和解釋變量的選取
本文的被解釋變量是職業教育與中國式現代化的耦合協調度,解釋變量的選取如下:一是經濟發展水平 (gdp) ,經濟發展水平越高,越能夠為職業教育與中國式現代化耦合協調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設施建設、市場環境以及人力資源等諸多方面利好,用人均GDP來表示;二是城鎮化水平(czh),城鎮化能夠有效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促進社會生產力提升,為職業教育與中國式現代化耦合協調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采用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來表示;三是產業結構(cyjg),產業結構越高級的地區,越能通過發揮產業聯動效應促進職業教育與中國式現代化耦合協調,采用第三產業產值與第二產業產值的比值來表示;四是對外開放水平(dwky),擴大高水平的對外開放,能夠加快引進和利用世界先進技術和外商投資,深化校企合作,推進產教融合,用貨物進出口總額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來表示;五是政府能力(zfnl),政府對于職業教育與中國式現代化耦合協調發展能夠起到引導調節作用,而政府發揮作用的根本保障是地方財政支出,采用地方財政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來表示。根據上述分析,本文用于空間杜賓模型分析的變量選取如表3和表4所示,在下文的模型分析中對變量進行了取對數處理以消除異方差。
表3模型分析選取的指標變量及說明

表4變量描述統計結果

(三)數據來源
本文以2012-2022年中國31個省市(不含港澳臺)的面板數據為研究樣本,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教育統計年鑒》《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以及各省市統計年鑒與公報等,個別缺失數據通過使用
四、結果與分析
(一)職業教育與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水平分析
基于上文的研究方法,計算得出2012-2022年我國職業教育與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水平,其中2012年、2022年各省市職業教育與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水平結果,見圖2。職業教育發展水平與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水平呈現較為一致的分布態勢,即高值分布于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等東部地區,低值分布于青海、寧夏、海南、西藏、新疆等西部地區。并與其他學者的研究結論相一致[21[22]。東高西低的特征可能是因為職業教育與中國式現代化二者發展均依賴省市自身經濟基礎,存在一定的地域根植性,東部各省市在要素稟賦、區位因素以及發展機遇等方面存在優勢。相較于2012年,2022年各省市職業教育與中國式現代化均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其中職業教育發展水平提升幅度比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水平更為明顯,該現象表明,十八大以來我國職業教育取得了較大發展。
圖22012、2022年我國31個省市職業教育與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水平

(二)耦合協調度的時空演變分析
基于上文的研究方法,計算得出2012-2022年我國職業教育與中國式現代化的耦合協調度,并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開展分析。如圖3所示,2012-2022年全國及各地區職業教育與中國式現代化的耦合協調度均呈現平穩上升趨勢,東部地區的耦合協調度持續領先,可視為“領跑型”,其次是中部地區的耦合協調度,可視為“跟跑型”,西部地區的耦合協調度持續落后于東部和中部地區,亟需通過學習和借鑒東中部地區的經驗和做法,加快提升耦合協調度水平,為此,可視為“追趕型”。綜合來看,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的耦合協調度在不斷提升的同時,區域之間的層級分化明顯,呈現出東中西部“梯度遞減”格局。
圖32012-2022年我國職業教育與中國式現代化的耦合協調度時間變化特征

如表5所示,從我國31個省市職業教育與中國式現代化耦合協調等級變化來看,2012年我國31個省市職業教育與中國式現代化耦合協調度呈現輕度失調、瀕臨失調、勉強協調、初級協調四個等級,其中瀕臨失調的省市相對較多,且主要分布在我國中西部地區;2017年我國31個省市職業教育與中國式現代化耦合協調度呈現輕度失調、瀕臨失調、勉強協調、初級協調、中級協調五個等級,其中勉強協調的省市相對較多;2022年我國31個省市職業教育與中國式現代化耦合協調度呈現瀕臨失調、勉強協調、初級協調、中級協調、良好協調五個等級,其中屬于勉強協調、初級協調的省市相對較多,主要集中分布于我國的中西部地區。除此之外,北京是良好協調等級,貴州、青海是瀕臨失調等級。相較2012年,2022年全國整體的耦合協調度實現了跨越式提升,但地區間的差異無明顯變化,耦合協調度較高省市仍集中在東部地區,西部地區的較多省市仍處于耦合協調度的落后梯隊。
表52012、2017、2022年我國職業教育與中國式現代化的耦合協調度等級變化

注:—一表示無內容,下同。
(三)耦合協調度的空間相關性分析
如表6表示,2012-2022年我國職業教育與中國式現代化耦合協調度的全局Morans'I指數均顯著為正,說明耦合協調度存在較強的空間正相關關系,耦合協調度高(低)的省市因彼此相鄰而受益(受損),表現出相似值之間的空間集聚。此外,全局Morans'I指數呈現“M”型演變過程,說明耦合協調度的空間集聚程度經歷了上下波動的動態變化過程。
表6Moran'sI指數檢驗結果

選取2012、2017、2022年數據進一步分析我國職業教育與中國式現代化耦合協調度的局部空間自相關類型,見表7。“高一高”型促進區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低一低”型落后區主要位于西部地區。東部沿海地區各方面條件均比較優越,其耦合協調度較高,如上海、江蘇、浙江等一直處于“高一高”型促進區。但西部地區是耦合協調度的“洼地”,如云南、四川、甘肅、新疆、西藏、青海等省市職業教育與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要素資源約束效應明顯,區域發展稟賦相對處于劣勢,使其始終處于耦合協調度落后地區,為避免該區域進一步陷人“弱者恒弱”的惡性循環之中,應將其作為未來耦合協調度提升的關鍵區域。此外,
“高一高”型省市由2012年的3個增加到2022年的5個,而“低一低”型省市2012年和2022年均為6個,表明耦合協調度較高省市對鄰近落后省市的“涓滴效應”大于其“極化效應”,輻射帶動效果日益凸顯。而河北始終處于“低一高”型,反映了該集聚區的耦合協調度水平提升較慢,導致其與鄰近耦合協調度提升較快的省市(如北京、天津等)形成了“低一高”的發展逆差。
表7空間集聚類型分布情況

注:集聚類型的顯著性水平為5%。
(四)耦合協調度的影響因素分析
在空間鄰接權重矩陣下,經Wald、LR、Hausman檢驗發現,基于固定效應的空間杜賓模型最佳,本文最終選用該模型進行回歸分析,見表8。模型的空間相關系數p為0.135,在 10% 的水平上顯著,驗證了我國職業教育與中國式現代化耦合協調度具有顯著的空間正相關關系,即耦合協調度高的省市對鄰近省市有“輻射效應”,可以帶動鄰近地區耦合協調度的提升。據此,本文進一步采用偏微分方法將各解釋變量對耦合協調度的影響效應進行分解[23],結果如表8的(3)-(5)列所示。此外,鑒于空間計量模型對空間權重矩陣的選取較為敏感,本文構建了地理距離權重矩陣替換原有鄰接權重矩陣,表8的(6)-(8)列為地理距離權重矩陣下的影響效應分解結果,不難發現,各變量的系數、方向和顯著性大致相同,說明結果穩健可靠,本文主要對鄰接權重矩陣下的回歸結果進行分析。
表8呈現了分解后的解釋變量對耦合協調度的影響效應,其中直接效應表示對本地區耦合協調度的影響,間接效應表示對鄰近地區耦合協調度的影響,也稱空間溢出效應。
一是經濟發展水平對耦合協調度具有顯著的正向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影響系數分別為0.109、0.091,表明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的省市,其資源配置和調控能力也越強,不僅能推動本地區耦合協調度的提升,還對鄰近地區耦合協調度產生正向的空間溢出效應。
二是城鎮化對耦合協調度具有顯著的正向直接效應,影響系數為0.207,其間接效應的影響系數為0.031,但不顯著,表明城鎮化水平的提高能夠有效推動本地區耦合協調度的提升,但對鄰近地區耦合協調度提升作用并未凸顯。
三是產業結構對耦合協調度的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均不顯著,影響系數分別是0.025、-0.010。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為較多地區的產業結構水平仍較低,仍處于產業轉型升級過渡期,因此,產業結構水平發揮不了顯著作用;另一方面,因產業結構升級過程中,可能會因資源競爭、政策傾斜、人才流動等因素抑制了鄰近地區耦合協調度的提升。
四是對外開放水平對耦合協調度的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均顯著,影響系數分別是0.021、0.038,表明擴大高水平的對外開放,能夠加快引進和利用世界先進技術和外商投資,深化校企合作,推進產教融合,賦能本地和鄰近地區職業教育與中國式現代化耦合協調發展。
五是政府能力對耦合協調度的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均顯著,影響系數分別為0.216、0.538,表明地方公共財政收入通過發揮引導調節作用能夠有效推動本地區耦合協調度的提升,還為鄰近地區提升耦合協調度提供了有益保障。
表8空間杜賓模型估計結果

注:*、**、***分別表示10%、5%、1%的顯著性水平,括號中的值為統計量。
五、結論與優化路向
(一)結論
本文以我國31個省市2012-2022年數據為例,綜合運用耦合協調度模型、空間自相關分析、空間杜賓模型等方法探索我國職業教育與中國式現代化耦合協調水平及其影響因素,得到如下結論:
一是研究期內我國職業教育發展水平、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水平以及二者耦合協調度均有所提升,在空間上也都呈現東高西低的分布態勢,表明我國職業教育與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時仍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截至2022年我國大部分省市的耦合協調度等級為勉強協調和初級協調,需要進一步提高。
二是研究期內我國職業教育與中國式現代化耦合協調度存在顯著的空間正相關關系,主要表現為“高一高”型和“低一低”型空間集聚特征,“高一高”型省市由2012年的3個變為2022年的5個,而“低一低”型省市數量不變,表明“高一高”型省市的“涓滴效應”大于其“極化效應”,輻射帶動效果日益凸顯。
三是根據空間杜賓模型的回歸分析結果可知,經濟發展水平、對外開放水平、政府能力對本地和鄰近地區的耦合協調度均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城鎮化水平對本地區耦合協調度提升有顯著作用,但對鄰近地區影響不顯著,產業結構對本地區和鄰近地區耦合協調度提升作用均不顯著。
(二)優化路向
1.強化職業教育與中國式現代化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發展理念
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通過主體間的協同發展可以實現效益最優。鑒于上文的理論探索和經驗證據,職業教育與中國式現代化具有耦合協調關系。因此,應注重強化職業教育與中國式現代化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發展理念,謀求職業教育與中國式現代化耦合協調發展的新生態。一是理解職業教育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的角色。職業教育作為與經濟社會發展密切關聯的教育類型,對加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意義重大,它不僅是培養高技能人才的主陣地,也是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二是把握職業教育發展的戰略機遇。2022年修訂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以及相關政策的密集出臺,為職業教育發展提供了良好契機。同時,信息技術的深度應用也使得職業教育能夠更好地服務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政府、職業院校、企業和科研機構應抓住這些機遇,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2.積極構建職業教育與中國式現代化耦合協調的空間聯動發展格局
雖然我國職業教育與中國式現代化耦合協調發展整體呈現向好趨勢,但是地區之間存在著空間差異性和空間集聚性。因此,政府管理部門應充分認識到地區之間的差距和關聯,積極構建職業教育與中國式現代化耦合協調的空間聯動發展格局。對于上海、江蘇、浙江、北京等耦合協調度水平較高的省市,應給予一定的獎勵支持,并鼓勵其發揮好“排頭兵”的示范引領作用,通過經驗交流、技術支持、人才輸送等多種方式,輻射帶動周邊城市耦合協調水平提升。對于云南、四川、甘肅、新疆、西藏、青海等耦合協調度水平較低的省市,應將耦合協調度水平較高的省市作為發展標桿,并主動加強與周邊城市的全方位合作,尤其是在人才、技術、產業等方面的協同和聯動,進而實現我國職業教育與中國式現代化朝著優質耦合協調格局發展。
3.充分發揮影響因素的積極作用推動職業教育與中國式現代化優質協調發展
研究結果表明,我國職業教育與中國式現代化耦合協調發展基本達到協調階段,但耦合協調水平不高。因此,各地政府應制定相應的政策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助力中國式現代化的積極作用,推動職業教育與中國式現代化優質協調發展。首先,應注意一二三產業產值占比,優化產業結構,加快構建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體系,職業教育要與時俱進調整教學內容與專業設置,為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也要加強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職業教育合作交流,以高水平對外開放不斷推動兩系統往優質協調發展。其次,政府應探索有效的機制促進人口的合理分布,避免人口密度過高帶來的負面影響。此外,加強勞動者的職業技能培訓,縮小城鄉收入,促進城鄉融合,推動職業教育與中國式現代化的耦合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黎文華,汪榮有.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推進人的現代化[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4(3):61-71.
[2]曾天山.試論“崗課賽證”綜合育人[J].教育研究,2022(5):98-107.
[3]陳放,王志強.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職業教育的場景特征、時代價值與形態選代[J].現代教育管理,2023(12):91-99.
[4]胡陸生,彭與格.職業教育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時代機遇與戰略路徑[J].職業技術教育,2023(1):27-33.
[5]徐蘭,蘇楠,易熙瓊.職業教育賦能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邏輯機理、現實困境與實踐向度[J].職業技術教育,2024(10):24-29.
[6]祁占勇,鄂曉倩.中國式教育現代化與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發展之路[J].職業技術教育,2023(1):6-13.
[7]喬一博,謝紅霞.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價值、邏輯與路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4(21):26-31.
[8]王學男,吳霓.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學習研究之二[J].教育研究,2022(2):4-12.
[9]劉曉莉.技能人才德技并修的時代內涵、價值邏輯與培育路徑[J].職業技術教育,2023(19):13-18.
[10]蔣成飛,朱德全,王凱.生態振興: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生態和諧“5G”共生模式[J].民族教育研究,2020(3):26-30.
[11]張旭剛.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職業教育現代化的核心內涵與實踐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3(15):5-11.
[12]何茜,王爽.新時代職業教育國際化的價值、表征與指向[J].職業技術教育,2023(33):8-14.
[13]VALERIE ILLINGWORTH. 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physic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1996: 156.
[14][18][21]蘇薈,周志微.高等職業教育與新質生產力耦合協調發展及時空特征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24(24):19-29.
[15]陳強.高級計量經濟學及Stata應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237-241.
[16]JAMES LESAGE,R. KELLEY PACE. Introduction to spatial econometrics[M].CRC Press,2009: 201-203.
[17]楊麗雪,蔡文伯.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水平的差異、空間效應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21(19):15-21.
[19]任保平,張倩.構建科學合理的中國式現代化的評價指標體系[J].學術界,2022(6):33-42.
[20][22]張曉鶴,張桂文,曾伏.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水平測度、時空演變特征及影響因素[J].統計與決策,2024(17):100-106.
[23]LESAGEJP.Whatregionalscientistsneedtoknowboutspatialeconometrics[J]ReviewofRegioalStudies,14(1):12.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Coupling Pattern and Optimization Paths
Based on Data Analysis from 31 Provinces and Regions
ChenLiang,Feng Shuhui
Abstract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isaroadthatmustbetakentocomprehensively promotethegreatrejuvenationofthe Chinese nation.Vcatioaleducationisthetypeofeducationthatismostcloselycombinedwith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Theteaction and symbiosis betweenvocational educationand Chinese-style moderizationhasbecomeatrendthatcannotbeignored.Basedonthe discusionofthecouplingcoordinationmechanismbetweenvocationaleducationandChinesestylemodeization,thispapertookthe dataof31provincesandregiosinChiafrom21to2asanexampleadaalydthecoupingcoordiationdegeeofcatioal educationand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anditsinfluencingfactorsbyusingcouplingcoordinationdegreemodelandspatialDurbin model.Theresultsshowthat:Duringtheresearch period,thecouplingandcoordination degreebetween vocational educationand Chinesestylemodezatininhinaasbencontiuouslyimprovingutitpresentedadistributionpatetatisgherineastnd lowerinthewest.Asof222,thecouplingcoodinatiodegreelevelofmost provincsandregionsinChinawasbarelycoordinatedand primaryoordinated,whichurgentlyds tobeimproedTre wasaspatialpositiecoreaininthdegofouplingodati andtheradiationanddrivingefectof“high-high”typeprovincesandregions was increasinglyprominent.Intheanalysisof the influencingfactorsofouplingoodinationdgreonoicdevelopmentopeinguptoteutsideoldndgoveentcaaityl hadsignificantipactsonthelocalareaandneighborigareasUrbanzationonlyadignfcantimpactonthelocalarea.Theiustrial structurehadnigatimactthlcalaoriseigboregiosasedotis,iisecessytorengnoe of mutual promotion and co- existence betweenvocationaleducationand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build aspatial linkage pattern, give fullplaytthepositiveroleofinfluencingfactors,andtherebypromotetheighqualityandcoordinateddevelopmentofthetwo.
Key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coupling coordina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AuthorChenLiang,profesorofVocationalandTechnicalTeachers’CollgeinNanningNormal University(Naning
CorespondingauthorFengShuhui,lecturerofVocationalandTechnicalTeachers’ColegeinNaningNormalUniversity(Na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