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G71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25)25-0006-07
一、問題的提出
我國職業教育擁有著深厚的歷史,從春秋時期的“君子六藝”到唐朝的“書”“律”“算”“醫”等學科的誕生,歷史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有其對應的職業教育活動。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建立了中等專業學校和技工學校,培養工農技術人才服務工業化建設。199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頒布,首次以法律的形式確立職業教育的地位;2022年修訂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進一步以法律形式確立了職業教育是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類型教育。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我國已經建成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職業教育體系,每年培養人才超1000萬人。根據教育部發布的最新數據,2023年,我國有職業學校1.1萬余所,在校生近3500萬人,形成了由中職、高職專科、職業本科構成的完整的學校職業教育層次。
職業教育的發展,離不開科學研究的推動和支撐。高校之間的科研合作成為協同創新的主要方式。科研合作網絡能夠將現實中復雜的高等職業院校之間的合作關系轉化為直觀的點線關系,通過可視化的手段對不同高等職業院校間科研合作的中心性、核心一邊緣結構等網絡特征進行分析[1]。
馬克·紐曼(MarkNewman)首次將文獻計量學和社會網絡分析的方法相結合,并根據學者之間的合作行為建立了跨學科領域間的科研合作網絡[2I[3]。周祥等連續三年分別對2021年、2022年、2023年27家教育類期刊學術論文進行研究,發現院校合作呈現多元化,研究生態呈現出開放性的特點[4I[5]6]。但是,現有研究針對職業教育學術研究校際間合作的相關成果較少,本研究借助社會網絡分析,以人大復印報刊資料《職業技術教育》2022-2024年索引為數據,探討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學術研究中機構科研合作的中心性、核心一邊緣結構等,旨在揭示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學術研究中機構的科研合作網絡特征及其動態變化規律。
二、文獻綜述與研究設計
(一)文獻綜述
1.科研合作網絡的定義及應用
國際上最早進行科研合作網絡研究的是紐曼(Newman)[7][8]9],其先是對美國Los Alamos期刊進行了研究,之后不斷加深對科研合作網絡的研究。科奇亞( ΔM?Δ Coccia)等人通過收集國際上跨學科領域合作研究的數據,對這些合作方式的演變過程進行分析,指出了各國在基礎與應用領域研究的趨同性[10]。劉承良根據相關的論文數據描繪了全球科研合作網絡的空間格局,指出目前的國際合作網絡格局是以美國為核心的“一超多強”{。賀超越等人通過引用醫藥領域的數據,構建了國際科研合作網絡,分析并提出世界藥學地理科研的主導排名[2]。
2.教育領域的科研合作網絡研究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科研合作已成為當今科學研究的重要方式,是科學研究和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13],科研合作也是高校之間協同創新的主要方式。目前有學者認為科研合作在提高論文質量、增加知識融合度的同時,還能夠獲得一定的學術影響力[14]。也有部分學者認為科研合作所處的機構、地區對于他們科研成果的影響力呈現弱相關[15]。近幾十年,國內學者對科研合作的研究逐漸增多。劉則淵使用Ucinet軟件對36所大學的科研成果進行了研究分析[16]。郭崇慧等搜集了我國39所985高校在1996-2011年論文發表的數量,通過使用復雜網絡和社會網絡分析的方法對這些高校的科研合作情況進行了研究分析[7]。梅長春等人從合作發表文章數量和強度方面對京津冀地區合作發表的創新性文章進行了深入研究[18]。蘇一凡對廣州高校的科研合作成果從頻次、強度等方面進行了分析[19]。柴玥通過繪制網絡合作圖譜對我國211高校的論文發表情況進行了科研合作方面的研究[20]。尹莉基于Web OfScience核心合集中陜西高校在2000-2020年所發表文章的數據,運用復雜網絡理論等方法對科研合作情況進行了研究分析[21]。
上述研究發現,目前科研合作研究領域中,主要的研究方式集中于通過收集合作論文的數據去構建相應的合作網絡,通過分析網絡的特征,如合作次數、節點度中心性、點中介中心性等來衡量兩所高校之間的科研合作。
(二)研究設計
1.數據來源
開展高等職業教育研究的科研合作有很多方式,比如以聯合方式完成項目、合作宣傳成果以及合作發表文章等等。發表學術文章是高校創新活動中最基本的學術產出,為此,本研究選擇高等職業教育研究機構之間合作發表文章的情況來進行分析。
在以往合著規律研究的論文中,主要通過選擇若干領域有代表性的期刊獲取數據,數據相對較少。本文數據來自人大復印報刊資料《職業技術教育》2022-2024年索引,并對檢索到的所有論文提取其關鍵詞、摘要、基金項目、被引量、下載量、題名、文獻來源、發表時間、來源庫、作者、單位、第一作者署名單位、第一作者首個署名單位、基金項目種類等數據。
2.數據處理
本研究基于職業教育學術研究領域,探究其科研合作網絡的動態演變。利用Python編程語言將作者合作發文機構轉換成論文合作“三元組順序表”的形式(只統計前三位合作的作者,如果第四作者為第一責任人或通訊作者則統計),如表1所示,機構1和機構2兩列表示兩機構之間有論文合作關系,合作次數列表示對應機構合作發表論文數量。如第一行中,江蘇理工學院與蘇州大學合作署名共同發表的論文有13篇。
表1機構合作次數統計(合作次數 ? 5次)

單純地考慮論文合作數量,可能導致結果出現較大偏差。例如,如果兩機構發表的論文都超過50篇,二者之間合作論文有10篇;另外兩所高校發表的論文均不到50篇,二者之間合作論文也為10篇,但是這兩個10篇論文所體現的合作強度與內涵明顯是不一樣的。可以認為第二個10篇所體現的兩個作者合作緊密度更大。為消除這種數據偏差,通過對表1的論文合作數量進行Jaccard變換,計算得到表2所示的機構合作強度。
表2各機構之間的合作強度

表2所示的機構合作強度系數與表1的合作次數存在顯著差異(兩表均列出了統計值排名靠前的部分機構),這一差異主要源于表2采用了Jaccard系數,該指標更側重于衡量機構間合作的專一程度。例如,河北科技師范學院與曹妃甸職業技術學院的合作強度最高,達到0.8;在職業院校之間的合作網絡中,岳陽職業技術學院與湖南民族職業學院的合作強度為0.75,廣西工商職業技術學院與廣西制造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的合作強度為 0.6 這些院校在推動高職院校科研合作方面表現突出,走在了前列。
三、分析結果
(一)科研合作網絡分析
將近三年收集到的職業教育學術研究論文的合作作者作為基本數據,將各機構看作節點,將兩所機構間有合作發文用邊連接,把合作論文的數量作為邊的權重,可以生成合作網絡圖,見圖1。為了使可視化效果更好,對圖1邊權重小于4的進行了刪除處理。圖中節點大小表示機構總的合作發文數量,線的粗細表示機構間合作發文數量的多少。
從圖1中可以看出,不同研究機構之間建立了比較廣泛的聯系,但是合作發文量差別較大。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天津大學以及西南大學的發文量比圖中其他學校要多。除了節點之外,蘇州大學與江蘇理工學院之間的連線最粗,廈門大學和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連線的粗細程度次之。這些學校都是與高等職業院校科研合作較為頻繁的學校。節點較大或者節點之間連線較粗的機構,意味著其是高等職業教育學術研究的核心成員,在職業教育學術研究科研合作中占有重要地位。這些處于關鍵節點的機構可以主要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以天津大學為首的985高校;第二類是以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為代表的師范類學校;第三類是以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為代表的職業院校。同時也可以看出,公辦本科院校和公辦高職(專科)院校是職業教育科研論文的主要生產者,公辦本科院校的貢獻率超過公辦高職高專院校。“雙一流”建設高校和“雙高計劃”建設學校的發文貢獻較大。
(二)機構個體分析
1.節點度中心性分析
節點度中心性(DegreeCentrality)是網絡分析中最基礎的指標之一,用于衡量一個節點(如個人、機構、國家等)在網絡中的直接連接數量。一個節點的度中心性越高,說明它與其他節點有更多直接聯系,通常被視為網絡中的“樞紐”或“核心成員”。本文使用Python對職業院校科研合作網絡測算出標準化后數據節點度中心性結果,見表3。
從表3整體的度中心性指標來看,排名前10的機構指標都不高,但近三年來其指標大多數呈現上升趨勢,說明高校之間的合作在增多,就具體機構來看,華東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整體呈現出較為核心的地位,這與高校的性質和研究重點密切相關。而作為我國第一批建立的以培養職業教育師資為主要任務的普通本科師范院校,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也進入到指標的前五位,充分體現出這所職業技術師范大學的核心競爭力。從三年的變化來看,2022年師范大學一直居于指標的第5位,可以看出該校在職業教育研究領域的核心地位。
2.節點中介中心性分析
度中心性排名前五的機構以教育科技公司、學會等為主,而到2023年,基本沒有出現教育科技公司、學會等機構,而是以師范類高校、綜合性大學為主的高校,其中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西南大學、天津大學等是主要研究“樞紐”。2024年浙江大學進入到度中心性指標的前五,北京師范大學則居于第14位(表中未展示)。值得注意的是,從2023年、2024年以及三年的整體指標來看,天津職業技術
中介中心性(BetweennessCentrality)是網絡分析中衡量節點作為“橋梁”或“中介”重要性的核心指標,它量化了一個節點在控制網絡中信息、資源或影響力流動的能力。本研究使用Python對職業院校科研合作網絡測算出標準化后數據計算的中介中心性結果,見表4。
如表4所示,從整體來看,華東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天津大學、西南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等高校仍然居于中介中心性指標的前列,這與表2所體現的指標基本一致,進一步說明這些高校在職業教育學術研究中不僅居于“核心成員”的位置,更重要的是發揮了學術研究的“橋梁”和“中介”作用,將本機構的研究專長進一步擴大,為職業教育學術研究貢獻了重要智慧。與表2不同的是,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在中介中心性指標方面不如度中心性指標靠前,說明該校在其職業教育資源控制和傳播方面,與排名靠前的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從這三年的變化來看,華東師范大學、天津大學和西南大學在中介中心性指標方面整體較為穩定,而北京師范大學則較為不穩定,2022年和2024年都未進入到前10,但是其在整體排序中,仍然居于前列。
圖1高等職業教育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網絡

表3節點度中心性排名前10的高校

表4點中介中心性排名前10的高校

(三)核心一邊緣結構分析
根據所統計機構合作發表論文的數量,按照“核心一半邊緣一邊緣”將涉及到的機構劃分成三個部分,見圖2。蘇州大學和江蘇理工學院、教育部職業教育發展中心和天津大學等8所機構合作發表的期刊論文 ?5 篇,為核心部分;南寧師范大學、廣西師范大學、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和浙江師范大學等14組機構合作發表期刊論文為3~4篇,為半邊緣部分;南京師范大學、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陜西職業技術學院、溫州職業技術學院等123所機構合作發表期刊論文為1~2篇,屬于邊緣部分。核心一邊緣結構的劃分與表1中合作次數對應的機構基本符合。而在科研合作高校之間,這三類學校占據核心地位的依舊是師范類高校,而職業院校則較少,師范類學校在教育類主題的研究中依舊是重中之重。
該合作網絡揭示了職業教育研究機構間的差異化協同特征,核心區域組合(如蘇州大學和江蘇理工學院)凸顯地域相鄰或專業對口的機構間深度合作,體現“區域集群化”和“專業垂直整合”的協作優勢;半邊緣區如廈門城市職業學院與廈門開放大學的合作,反映職業教育體系內部“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融合趨勢;而跨類型機構合作(如西安汽車職業大學與軌道交通企業)則彰顯產教協同的實踐導向。值得注意的是,邊緣區的機構較多,表明當前合作仍存在“廣度優于深度”的特點,部分機構與政府/高校的合作(如泰州職業技術學院與教育局)呈現政策驅動型特征。整體上,網絡呈現“核心一邊緣”結構,亟須通過構建跨區域、跨領域的學術共同體來提升合作質量。
四、結論與建議
對高等職業教育學術研究機構間的合作網絡進行對比分析,研究發現:從發文作者和研究機構來看,當前我國該領域研究者之間的聯系不夠密切;主要研究機構大多都屬于同地域甚至同機構同校的合作,機構間合作較少,沒有形成集聚現象。從合作發表論文的篇數來看,江蘇理工學院和蘇州大學合作最為頻繁,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與廈門大學的合作次數次之,達十次以上。在引入Jaccard值來衡量合作程度后,河北科技師范學院與曹妃甸職業技術學院合作強度最高,達到了0.8,華東師范大學則與多所高校都有科研合作。但是小于0.5的合作機構占據多數,說明合作深度不夠。從機構個體的度中心性和中介中心性分析來看,華東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天津大學、西南大學、華中師范大學以及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在節點度中心性和點中介中心性排名都較高,可見這幾所機構在高等職業教育學術研究和學術合作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從合作網絡結構來看,按照核心一邊緣結構分析,統計了8組核心部分,14組半邊緣部分以及123組邊緣部分。但整體核心區域中,仍然以師范類高校為主,基本沒有職業院校,說明職業院校在職業教育學術研究中仍然處于跟隨的節奏。基于上述結論,提出如下建議。
(一)加強研究人員和研究機構的合作
當前職業教育研究的學術版圖呈現“師范高校獨大、職業院校邊緣、行業企業缺位”的失衡格局,師范類高校憑借教育學、信息技術等傳統學科優勢,占據了 70% 以上的核心論文與基金項目;而本應作為“主戰場”的高職院校和龍頭企業,卻因科研評價權重低、經費渠道單一、人才流動壁壘高,長期處于“數據貢獻者”而非“知識生產者”角色。因為職業教育具有跨界性的特征,本身與行業企業聯系較為密切,所以應該加強職業教育教師與行業企業的交流溝通。研究機構可以跨類型、跨區域加強學術交流,開展合作研究,共同促進職業教育學術研究。一方面,應該加強政策引導和支持,在科研立項、專家遴選、學術評價與激勵等方面鼓勵頭部師范類高校與職業院校、行業企業深度合作,鼓勵行業專家、職業教育者進入社科基金、自科基金專家庫等;另一方面,需要破解人才流動壁壘,打通數據與場景限制。深度實施師范類院校專家深入職業院校、行業鍛煉,職業院校學者進人師范類等院校進修學習;采用聯邦學習和區塊鏈確權技術,允許師范高校、高職院校和企業共同調用生產過程、教學過程、學習過程三類脫敏數據,形成“數據眾籌一模型眾研一成果眾享”閉環。
(二)打造“國家職教科研共同體2.0”
職業教育學術研究的合作網絡在不斷拓寬,其中以師范類高校和綜合性高校為主,職業院校在學術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上升,但整體還處于相對跟隨的節奏。為進一步發揮學術研究在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不僅需要前幾位高校的帶動,更需要更多職業院校的參與和貢獻。因此,建議以教育部職業教育發展中心為超級節點,建立“項目池 + 數據倉 + 成果庫”,面向全國高職院校開放API。每年發布《職教科研合作地圖》,用可視化手段揭示結構洞,引導弱小節點接入。在鼓勵高等職業院校協同創新的過程中,除了高校之間自發進行的組織之外,不僅要考慮高校所處的地理位置和高校科研領域的相似程度,更需要打破學術資源壟斷及學術身份限制,鼓勵職業院校教師不僅要在實踐方面技術精湛,更需要在科學研究方面發揮自身的優勢,積極參與到職業教育學術研究中,為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
(三)建立學科交叉研究基金,促進方法論創新
當前職業教育研究機構合作呈現明顯的“地域集聚”特征(如河北、廈門等地機構合作緊密),合作多局限于同類型機構,缺乏教育學、經濟學、數據科學等學科的深度交叉。建議設立“職業教育交叉研究專項基金”,每年投入一定資金,重點資助“職業教育 +, 人工智能”“職業教育
區域經濟”等跨學科團隊。要求申請團隊必須包含至少1名非教育學科成員(如數據科學家、產業經濟學家),并規定研究成果需在SSCI/SCI期刊與教育類核心期刊同步發表。可借鑒荷蘭“TU/e創新中心”模式,在教育部職業教育發展中心下設“數字職教研究室”,聯合高校計算機學科開發職教大數據分析工具。例如,可基于合作網絡中的Jaccard值數據,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法(SNA)構建“職業教育學術影響力圖譜”,為政策制定提供量化依據。同時,在研究生培養中增設“職業教育跨學科研究”等方向,培育復合型學術后備力量。
參考文獻
[1]朱慶華,李亮.社會網絡分析法及其在情報學中的應用[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8(2):179-183+174.
[2]NEWtk.
[3]NEWMAoksftifiaroa:5200-5205.
[4]周詳,王小梅,李璐,等中國職業教育研究的前沿與進展——2021年全國高校職業教育科研論文統計分析[].中國高教研究,2022(12):94-102.
[5]周詳,王小梅,劉植萌.中國職業教育研究的進展與特點——2022年全國高校職業教育科研論文統計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23(12):101-108.
[6]周詳,王小梅,劉植萌.中國職業教育的研究進展與熱點分析——2023年全國高校職業教育科研論文統計分析[].中國高教研究,2024(7):95-108.
[8]NEWosdl
[9]NEWAbstit016132.
[10]COCCAALutdegceftatefiteaialtiiclboaJrosofal Academy of Sciences,2016,113(8):2057-2061.
[11]劉承良,桂欽昌,段德忠,等.全球科研論文合作網絡的結構異質性及其鄰近性機理[J].地理學報,2017(4):737-752.
[12]賀超城,吳江,劉福珍,等.基于地理科研主導網絡的關鍵節點識別研究——以藥學領域為例[J].情報學報,2021(12):1312-1324.
[13]高杰,丁云龍,鄭作龍.中國創新研究群體合作網絡的形成與演化機理研究——科學共同體視閥下優秀創新群體案例分析[.管理評論,2018(3):248-263.
[14]宋宜嘉.科研協同創新合作模式及其對知識融合的影響研究:以氣候變化領域為例[D].杭州:浙江大學,2023.
[15]錢紫微.作者合著與科研成果影響力相關性分析:以圖情檔學科為例[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22(4):121-128.
[16]劉則淵,陳悅,侯海燕,等.科學知識圖譜方法與應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92-299.
[17]郭崇慧,王佳嘉.“985工程”高校校際科研合作網絡研究[J].科研管理,2013(S1):211-220.
[18]梅長春,叢繼坤,金善女.京津冀創新合作特征及效率研究——基于專利及論文數據的分析[J].河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8-15
[19]蘇一凡,朱少強,謝衛紅.廣州地區高校間科技創新合作現狀探討——基于2012年合著論文的計量圖譜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4(6):90-95.
[20]柴玥,劉趁,王賢文.我國高校科研合作網絡的構建與特征分析——基于“211”高校的數據[J].圖書情報工作,2015(2):82-88.
[21]尹莉.高校科研合作網絡及演化態勢研究——以陜西省36所高校為例[J].集美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1(5):71-82.
Analysison Inter-university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Networks inAcademicResearch of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inChina
Li Hongyu, Zhou Wenjie, Wang Qi, Yang Yang
AbstractAcademicolbotiosesasvitalmchsmforpromotngoldgeioatioddesingmplexisel asakeyformfollborativeinovationithnigherducationUsingreprintedrticlesfromtheVoctionalandTehnicalEducation journalbytheRenmin UniversityCopying Materialsfom2O22to024asthedatasource,thisstudyapliessocialnetworkanalysis tosystematicallexaminethepubcationandcollborationrelationshipsamonghighervocatioaleducationresearchinstiofrom multipledmssgtikcetalttwestralitdysti ThefindingsrevealthatcolabortivetiesamongscholarsinthifieldinChinaremainrelativelyweak,withinstitutioaloopation largelyconfindtotegioalointrivstyivisiosndostitioalollboatiomaingitdAsicat academicaglomeratioasettomerge.Furtherstructuralaalysisinicatesthatthecoreoftecolborationnetworkisdoated bynomaluvesslevocaalsebitlitedrtiipatieigthstillpialleindc vocationaleducatio.Tfaciliteigualityvelopentofocatioaleducation,itisommendedtepncolboratioog researchersndistitutios,strengtenteupgradedvsionofth“NatialVocatioalEducationResearchCommunity”ndtablsh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funds to promote synergistic innov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academic research; researchcolaboration;complex networks;social network aalysis
AuthorLi Hongyu,research fellowatthe Copying Materias Centerof Renmin UniversityofChina (Beijing 100872); Zhou Wenjie, professorandPhDSupervisorat theScholofInformationResource ManagementofRenminUniversityofChina;WangQi,Ningbo University of Vocational amp; Technical Education; Yang Yang,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