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G719.2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8-3219(2025)25-0020-08
一、問題提出
2025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提出,要“聚焦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以黨的創新理論引領哲學社會科學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構建以各學科標識性概念、原創性理論為主干的自主知識體系”。同年4月,教育部職業教育發展中心印發《職業教育教科研工作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明確提出到2027年,形成“推動構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職業教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形成理論研究、標準研制、決策咨詢、實踐驗證、推廣應用的完整教科研服務鏈條”。在此背景下,開展對職業教育科研論文的觀察監測與研判分析,既是了解職業教育科研動向的重要方式,也是引導職業教育研究機構和研究者形成學術自覺、積極參與建構中國職業教育學自主知識體系的路徑與方式。
職業教育科研是夯實教育強國理論根基的基礎工程,承擔著發展和創新職業教育基本理論,服務技能型人才培養,提升職業院校辦學治理能力,提高職業教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水平的重要使命,以及構建中國職業教育學自主知識體系的時代重任。近年來,中國特色學術話語體系的建構從學術和實踐兩個方面都得到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中國職業教育學術話語體系構建也逐漸開始成為學術界關注和研究的重要話題。本研究基于中國知網收錄的有關職業教育研究論文,采用社會網絡分析法,對我國職業教育的學術主題進行梳理分析,并將重心放在職業教育學術話語體系的特點和趨勢上,以期為構建職業教育學術話語體系提供理論參考。
以中國知網為文獻來源,按照研究主題“職業教育”和“研究”的關鍵詞篩選知網收錄的所有文獻,截至2025年2月24日,主要研究主題包括:高職院校(1.02萬次)、職業教育(8516次)、研究與實踐(3038次)、校企合作(2955次)、高等職業教育(2854次)、產教融合(2681次)、職業院校(2496次)、人才培養(2348次)、人才培養模式(2301次)、高職教育(2171次)、現代學徒制(1982次)、策略研究(1925次)、對策研究(1740次)、中職學校(1669次)、中等職業學校(1582次)、培養模式研究(1164次)、構建研究(1082次)、教學模式(1029次)、工匠精神(980次)、課程體系(943次),其研究主題的共現矩陣見圖1。
如圖1所示,“人才培養模式”與“現代學徒制”共現574次最多,其次是“鄉村振興”與“高等職業教育”共現437次,“高職學生”與“模式研究”共現401次。由此可見,在職業教育學術研究主題中,對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占據重要地位,是目前我國職業教育研究的重中之重。
二、理論基礎與研究設計
(一)理論基礎
社會網絡分析(SNA)是指對社會行動者及其關系的集合進行研究,興起于20世紀初期的英國人類學研究,其以對網絡狀關系的處理能力,成為社會科學研究中的流行方法。社會網絡分析法是一種以“關系”為核心,用圖論和矩陣代數等數學工具,系統刻畫并量化研究對象之間社會結構的方法體系。其基本思想是把社會行動者(個人、組織、國家、關鍵詞、概念等)抽象為“節點”,把行動者之間的互動、聯系或流動(信息、資源、情感、合作、引用等)抽象為“邊”,通過構建網絡圖和一系列網絡指標,揭示整體結構、子群體位置、關鍵節點及其動態演化規律。通過接近中心性、中介中心性以及點度中心性指標體現網絡個體屬性;而網絡的整體屬性分析有小世界效應、凝聚因子等]。
在學術研究主題應用方面,自2001年紐曼(Newman)首次用社會網絡分析的方法對合著關系網絡進行研究以來[2][3],社會網絡分析方法被廣泛應用到學術合作關系研究中。我國學者利用該方法,通過對不同樣本數據源的統計分析,研究了國家和地區、機構和人員等不同層面的學術合作情況及其關系網絡[4][5]6]。李正元等人基于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CNKI中967篇核心期刊樣本提取有關高等教育管理研究領域的關鍵詞,應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對30個高頻關鍵詞組成的關鍵詞網絡進行分析[]。郝若揚等人采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對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合作、不同學科的作者合作網絡與機構合作網絡的歷年網絡特征演變進行了研究。黨寧等人采用文獻計量統計、社會網絡分析、知識圖譜等多種方法,從合著網絡、學緣關系、學術流派三個維度全面認識和評估我國旅游學術共同體發展概況和特征
本文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通過對網絡整體性、網絡緊密性以及中心性等方面收集到的數據進行分析,以節點大小和節點連線密度來展示網絡的整體性;按照關鍵詞指標計算的網絡密度來體現關鍵詞之間連線頻率的高低;用節點中心性指標刻畫網絡的集中化特征;用聚類分析方法來揭示復雜網絡的內部結構。
(二)研究設計
1.數據來源
為獲取更高質量和更具有代表性的職業教育學術研究數據,本文數據選自人大復印報刊資料①《職業技術教育》2022-2024年三年索引,并對檢索到的所有論文提取其關鍵詞、摘要等數據。
依據國際標準規定關鍵詞應“準確反映文獻主題內容”和中國國家標準GB/T7713-1987要求關鍵詞“反映論文主題概念”這一標準,本文從提取的數據中對關鍵詞進行了合并同類項,并剔除了類似“職業院校”“高職院校”等不具有研究主題指向性的關鍵詞,最終共獲得數據4210條。
2.分析方法
(1)網絡整體性分析
整體網絡指一個網絡所包含的節點數,而密度代表該網絡中各節點間的關聯強度,密度越大關聯性越強[10]。
從網絡整體的緊密性來看,使用網絡密度可以反映網絡中各個節點間的聯系緊密程度,在學術研究網絡中,網絡密度越大,則說明作為節點的各研究主題之間聯系越密切,也反映著學術研究的主陣地。從社會網絡分析的具體指標來看,網絡密度被定義為實際擁有的關系數與完備網絡中最多可擁有的關系數之比,網絡密度(Densityn)的計算方式如公式(1)所示,其中L、k分別表示網絡實際擁有的關系數和節點數。

從網絡局部的緊密性來看,凝聚力系數(CohesionIndex)反映了網絡中節點(個體或組織)之間相互關聯的強度以及整個網絡結構的穩定性,是用于衡量網絡內部成員之間連接緊密程度的一個指標,其計算方式如公式(2)所示, Npairs 表示聯通節點對總數;d(u,v) 表示節點u與v的最短路徑長度。凝聚力系數越高,表明網絡成員之間的聯系越緊密,信息或資源流動的效率越高,網絡整體結構也越穩定。

(2)節點分析
節點分析是對社會網絡中的節點進行度量,分析指標包括點度中心性、中介中心性、緊密中心性等,適用于分析具體審計對象的個體特征、識別核心和邊緣人物[]。
(3)凝聚子群
凝聚子群分析是一種最典型的社會網絡子結構分析方法,其優點是簡化復雜的整體社會網絡結構,探尋其中的子結構及其相互關系[12]。凝聚子群是學術話語主題的子集合,在此集合中的主題具有較強、緊密和直接的關系。
三、結果分析
(一)網絡整體性分析
首先,按照關鍵詞共現頻次,利用2022-2024年數據,構建整體網絡關系,見圖2。
如圖2所示,“產教融合”“人才培養”“職教本科”“校企合作”和“人工智能”等關鍵詞節點較大,處于網絡節點的核心,這也反映出近年來職業教育學術研究的熱點和主題主要圍繞產教融合、人才培養等方面不斷深入開展。《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國發[2019]4號)明確提出“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2022年修訂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第十條明確規定“職業教育包括本科及以上層次”,這些確立職教與普教同等重要地位的國家綱領性文件出臺以后,對“職教本科”的研究成為學術研究的主要熱點。此外,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人工智能”也進人了職業教育研究的核心話題行列。可以看出,職業教育學術主題研究緊緊圍繞國家大政方針和經濟社會發展動向,為構建中國高等職業教育學術話語體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其次,按照關鍵詞分別構建2022年、2023年、2024年共現網絡密度,如圖3(a)(b)(c)所示。
由圖(a)(b)(c)的變化可以看出,“產教融合”始終居于網絡的核心地位,這與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內在要求完全契合。自2014年,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系統規劃產教融合政策以來,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受到理論界高度關注,成為職業教育研究中的熱點。學術界圍繞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開展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多維度、多層次的理論探索與實踐反思。而“職教本科”從2022年網絡的次要位置發展到2024年的網絡核心位置,這與我國本科職業教育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相關,學者們主要圍繞本科職業教育的類型定位、預防學術漂移、制度建設、實踐創新等展開深入研究,這些研究為職業本科教育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撐和實踐參考。此外,“
證書制度”則從2022年的網絡中心位置逐漸偏離,但“ ?1+X, 證書制度”在2019-2021年曾是職業教育研究的“顯學”,中國知網年度發文量兩年增長13倍;2022年以后迅速降溫,2025年上半年相關期刊論文僅35篇,主流期刊幾乎不再選用該主題。其“淡出”學術話語并非單一因素,而是政策、制度、市場與學術生態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些變化表明,職業教育學術研究關注的主題在不斷催生或推進職業教育的內涵式發展。
(二)網絡緊密性分析
按照關鍵詞指標計算職業教育研究主題網絡緊密性指標,結果見表1。
圖3基于關鍵詞的共現網絡密度

表1研究主題網絡緊密性指標

由表1可以看出,網絡緊密性的各項指標從2022年到2024年呈現上升趨勢,說明職業教育學術研究主題趨于聚焦。從網絡密度指標來看,職業教育學術研究主題的網絡密度相對較低,整體連接較為稀疏,這反映出學術研究的多元化,但是2024年大于0.2,說明研究主題整體已形成若干核心一邊緣結構。當把2022-2024年視為一個整體時間窗時,2022年、2023年的碎片化節點被2024年的整合性連線“二次縫合”,網絡密度(0.2372)高于任何單一年份,符合“時間窗越長、潛在共現越多”的計量規律。從凝聚力系數來看,職業教育學術研究主題局部的網絡呈現連接緊密性,研究主題較為聚焦,說明研究主題內部的小團體正在不斷“抱團”并向外延伸,與網絡密度(2022-2024年先降后升)形成了互補的結構性信息,節點雖一度增多、連線稀疏,但局部緊密性卻在增強。研究主題個體網絡結點密度見表2。
表2研究主題個體網絡結點密度(top10)

從個體網絡密度來看,表2分別列出2022-2024逐年以及2022-2024年整體數據研究主題節點密度的前10個關鍵詞。可以看出,在整體數據中“培養模式”“培養方案”“績效評價”和“共生理論”等關鍵詞占據節點的前列;而2022-2024年網絡節點密度前五的關鍵詞雖然沒有相同的,但都從不同層面提及了人才培養的方式,如2022年出現的“實訓教學”和“育人模式”,2023年出現的“培養路徑”以及2024年出現的“專業設置”和“高技能人才”,都體現了職業教育學術研究對人才培養的不斷探索。
表3年度研究主題節點中心性(top10)

從關鍵詞的變化來看,總體呈現三個特點。一是研究重心從“教學—課程”轉向“制度—體系”。2022年的高密度詞基本都落在“課堂一專業—課程思政”層面,2023年出現“混合所有制、共同富裕、粵港澳大灣區”等宏觀制度語境,2024年進一步升級到“利益相關者、政策工具、職業教育國際化”的系統治理視角。二是研究范式從“經驗一案例”轉向“理論一模型”。2022年的“實訓教學、汽車專業”是典型案例導向,2024年的“共生理論、績效評價、政策工具”則是“理論一工具”導向,三年整體的高密度詞里,“共生理論、專創融合、雙元制”成為跨年度“通用黏合劑”,表明學界開始用中層理論把碎片案例串成解釋框架。三是研究主體從“學校一教師”擴展到“多元主體網絡”。2022年的高密度詞幾乎都是由學校或教師主導,2023-2024年高頻出現“利益相關者、粵港澳大灣區、魯班工坊”,表明企業、政府、國際機構進人研究視野。
(三)網絡結構分析
首先,擁有相同密度的網絡其內部結構可能呈現截然不同的形態,在社會網絡分析中,一般使用節點中心性指標來刻畫網絡的集中化特征。主要包括度中心性、中介中心性、接近中心性等指標,用于量化網絡中單個節點的重要性或影響力。按照本研究的數據,表3列出了2022-2024年節點中心性前10的關鍵詞。
由表3可以看出,“產教融合”在三年的研究主題中其網絡中心性指標都較高,這也反映出“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核心。“校企合作”作為產教融合的重要抓手之一,其度中心性指標在三年的研究主題中變化不大。“職教本科”的度中心性從2022年的0.2727上升到2023年的0.5065,并在2024年上升到0.6329,顯示了職業本科教育在完善職業教育體系中的重要性。另外“ 1+X 證書制度”在2022年中心度指標較高,但是在后續兩年未能進入前10名。
表42022-2024整體研究主題節點中心性(top10)

其次,基于2022-2024三年的數據,計算關鍵詞的中心度指標見表4。從表4可以看出,在三年的研究主題中,產教融合、職教本科、人才培養、校企合作、高質量發展等處于網絡節點中心性的前10位。產教融合作為核心樞紐(度中心性最高),直接關聯校企合作、現代學徒制等7個節點,形成“企業需求 $$ 教育供給”的雙向資源通道。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研究受到持續關注,并且相關探討更加細致和深入。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實踐邏輯,不僅在于其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還要作為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教育強國建設提供支撐;也在于要服務于國家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求,實現與培育新質生產力形成良性互動。從中介中心度來看,表4所列關鍵詞的指標都較低,說明研究主題作為“橋梁”控制資源流動的能力和其對網絡結構洞的占據程度較低。從接近中心度指標來看,產教融合、職教本科、人才培養、校企合作、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等關鍵詞的指標都大于0.7,反映出其在職業教育學術主題研究中的信息傳遞效率與控制優勢。
(四)網絡聚類分析
凝聚子群(CohesiveSubgroups)的聚類分析方法是揭示復雜網絡內部結構的重要方法,尤其在合作網絡、引文網絡和社交網絡中具有重要價值。基于關鍵詞網絡二值矩陣,繪制了整體網絡聚類情況,本文選擇最大切割深度為8,按照年度進行聚類動態分析,結果見表5。
表5職業教育學術研究主題聚類結果

從聚類結果大體可以看出,2022年的關鍵詞聚類呈現“改革實踐一產業對接一能力培養”的三維結構。核心聚類包括:教育改革實踐(三教改革、課程改革、“1+X”證書制度)、產業技術融合(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車、實訓基地)、育人體系重構(課程思政、勞動教育、職業素養)。研究焦點集中于職業教育與先進制造業的深度融合,通過“雙高計劃”和“產教融合”推動專業群建設。教學方法改革與“課證融通”成為實踐突破口,反映了《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的落地需求。
2023年形成“數字轉型一價值重塑一生態構建”的新格局,出現四類顯著聚類:數字化變革(數字化轉型、大數據、人工智能)、教育價值重構(立德樹人、共同富裕、工匠精神)、協同發展機制(利益相關者、共生理論、績效評價)、師資能力建設(“雙師型”教師、創新團隊、教師專業發展)。研究重心向數字化轉型中的價值沖突(如“現實困境”)傾斜,強調數字技術驅動下的“創新創業教育”與“職業技能培育”協同。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技能型社會”概念的提出,標志著職業教育從工具價值向社會價值轉向。
2024年呈現“技術賦能一戰略對接一系統重構”的立體網絡,主要聚類包括:新興技術應用(人工智能、數字技術、科教融匯)、國家戰略響應(教育強國、中國式現代化、新質生產力)、類型教育深化(職普融通、類型教育、技術技能人才)、評價體系創新(三全育人、優化路徑、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研究熱點明顯向國家重大戰略靠攏,“新質生產力”與“數字經濟”成為新興概念,反映了職業教育對產業變革的快速響應。“科教融匯”首次出現,揭示職業教育從“產教”向“科教產”三維融合的升級需求。
總體來看,近三年職業教育研究呈現明顯的“技術賦能一戰略響應一系統重構”演進邏輯,研究范式正在從問題應對型向戰略引領型轉變。未來需在保持政策敏感性的同時,加強基礎理論創新,特別是在教育數字化轉型、類型教育建構等關鍵領域形成突破性研究成果,為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提供理論支撐。
四、結論與建議
(一)研究結論
利用社會網絡分析的方法,對近三年職業教育學術話語的主題演變進行分析發現:第一,從關鍵詞的共現網絡關系來看,“產教融合”“人才培養”“職教本科”“校企合作”利用“人工智能”等關鍵詞節點較大。進一步對2022年、2023年、2024年的共線網絡關系進行分析發現,“產教融合”始終處于網絡的核心位置,這契合了我國當下職業教育發展的要求。而“職教本科”從2022年的次要位置上升到2024年的核心位置,反映出我國對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視和完善。第二,由研究主題網絡緊密性指標可知,網絡密度和凝聚力系數均呈現上升趨勢,可見職業教育研究的主題逐漸聚焦;分別對三年研究主題的網絡結點密度進行研究,可以看出職業教育學術研究總體上呈現對人才培養的不斷探索。第三,從2022-2024年職業教育學術研究的節點中心性來看,“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核心,“職教本科”的網絡中心度從0.2727上升到0.6329也可以看出其在職業教育體系中的重要性。第四,從聚類分析的角度來看,從2022年的教育改革實踐、產業技術融合、育人體系重構,到2023年的數字化變革、教育價值重構、協同發展機制、師資能力建設,再到2024年的新興技術應用、國家戰略響應、類型教育深化、評價體系創新,可以看出職業教育學術研究正在從問題應對型向戰略引領型轉變。
(二)研究建議
第一,持續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深遠影響,未來關于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的研究,應始終錨定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三大國家戰略,緊跟教育領域與產業界“以教助產、以產促教”的最新政策和鮮活案例。要持續追蹤各地在培育新質生產力、推進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產教融合的政策突破與模式創新,尤其聚焦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和市域產教聯合體的建設與運行。通過系統梳理和深度分析實踐成效與痛點難點,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深化改革、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改革貢獻更具前瞻性和操作性的智慧方案。
第二,強化高技能人才培養研究,助力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面對人工智能的挑戰,如何更好地培養符合現代社會需求的職業技能人才,在學術研究中真正向戰略引領性轉變,需以前瞻預判代替被動應對,通過構建“技術預見到場景實驗”機制,超前布局顛覆性技能需求,以原創理論重塑學科范式。在高技能人才培養方面,一方面,進一步加強政策研究與創新。找準阻礙高技能人才有效培養和高效使用的制度堵點,進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政策體系,加強對政策落實情況的監督和評估;同時,應根據產業發展需求,動態調整政策內容,實現政策層面對不同類型、不同發展階段的高技能人才的差異化扶持。另一方面,要注重探索匹配高技能人才培養和使用的產教融合模式,尤其是企業在高技能人才培養和使用上如何更好地發揮功能,以及如何實現職前教育和職后培訓一體化,為高技能人才的挖掘、培養和成長提供體系化路徑。
第三,強化理論創新,構筑職業教育學術話語體系。要著力強化理論創新,系統構筑中國特色職業教育學術話語體系,關鍵是把“中國實踐”提煉成“中國概念”,再把“中國概念”上升為“世界通則”。首先,要以馬克思主義教育觀為指導,深人挖掘我國職業教育的實踐智慧,構建具有解釋力、引領力的原創性理論框架。重點突破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核心領域的理論瓶頸,創新職業教育類型教育的理論范式,形成既立足本土實踐又具國際視野的概念體系、分析工具和評價標準。通過加強學科交叉融合,運用教育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多學科視角,深化對職業教育規律的認識,提升學術研究的系統性和前瞻性。其次,要依托大數據實驗室和混合研究方法,圍繞產教融合治理、技能形成體制、數字化轉型學習等賽道,構建可檢驗、可移植的中層理論。最后,要打造國際論壇、全球技能治理觀察站、多語種傳播矩陣,實現學術成果向政策制定者、產業界和公眾的全域傳播。由此形成“中國經驗一中國概念一中國理論一世界共享”的遞進躍遷,真正讓職業教育研究在全球學術版圖中發出中國聲音、貢獻中國智慧。
參考文獻
[1]陳欣霓,劉小輝.國內五育并舉研究主題熱點及趨勢——基于聚類分析與社會網絡分析視角[J].龍巖學院學報,2024(2):88-95.
[2]NEWAitcbatekstokstcddtallts[icavi.
[3]NEWMAtiatoksIsrtesthsdtralita
[4]徐玉紅.海峽兩岸人文社會科學合作研究的科學計量測度與評價[J].科技管理研究,2014(4):53-57.
[5]李亞婷,馬費成.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的合作關系分析[J].社會科學管理與評論,2013(3):3-12.
[6]鐘鎮.從Web of Science看中部地區省內地市高層次學術成果合作特征——以河南省為例[J].情報科學,2015(6):120-125.
[7]李正元,胡德鑫.我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態勢探析——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視角[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4(10):12-18.
[8]郝若揚,逐萬輝.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合作特征演變研究[J].情報雜志,2018(6):124-132.
[9]黨寧,代希,吳必虎.中國旅游學術領域的網絡、學緣與流派:1979-2021[J].旅游學刊,2023(1):134-151.
[10]孟曉微,邵曉陽,李可望,等.基于社會網絡分析法的四川省縣域醫共體建設問題探討[J].中國醫院,2022(11):53-56.
[11]劉芝瑋,雷洋昆.社會網絡分析視角下的高校數據式審計研究[J].財會通訊,2024(19):127-132.
[12]王允,張雪健,詹藝塬.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山河大學”輿情傳播研究[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5(2):91-98.
ResearchontheEvolutionofAcademicDiscourseThemesin VocationalEducationfromtheSocialNetworkPerspective
Shang Hongli, Li Nanbing, Qiang Guoling
AbstractChinahasestablished theworld’slargestvocationaleducationsystem,whichnowservesasacrucialpilarforupgradingthe manufacturingsectorandrevitalizingruralareas.Toexploreacademicresearchdirectionsinvocationaleducation,thisstudyemploys socialnetworkanalysis todnamicallexaminekeywordsfromacademicliteraturepublishedoverthepastthreeyearsTheanalysisspans dimensionsiialkacstksictudgofhsl thatkeywordssuchas“industreducationintegration”and“talentcultivation”consentlyoccupycorepostions througoutthe thematic evolutionNetworkdenstyanalysis indicatesatrendtowardconvergenceinresearchtopics,withsustaineddepeningoftalent cultivationexploration.Nodeanalysisdemonstratesthat“industryeducationintegration”maintainshighcentralitymetrics,while “undergraduate vocational education”hasrapidlyrisen incentralityoverthethree-yearperiod.Clusteringresultsofresearchthemes highlightagradual shiftfromproble-solving-orientedtostrategyorientedapproaches inacademic studies.Futureeforts should strengthenteoeticaloatioioatioalucati,osterigualityvelopntdstruccaeiciset with distinct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academic research;academic discourse;social network;thematic evolution
AuthorShang Hongli,PhDcandidateatXinjang UniversityofFinanceamp;Economics,lecturerattheSchoolofManagementin NorthwestNormalUniversity(Urumqi83o12);LiNanbing,mastercandidateattheSchoolofManagementinNorthwestNomal University;Qiang Guoling,Xin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mp; Econom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