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G77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25)25-0072-09
人口老齡化是一個全球性趨勢。聯合國發布的《2022年世界人口展望》顯示,2018年,全球65歲及以上老人的數量首次超過5歲以下兒童;東亞、東南亞等八個地區的工作年齡人口(15~64歲)已經從峰值開始逐漸下降1,在未來三十年將會面臨快速老齡化。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出現于20世紀末21世紀初。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顯示,65周歲以上的人口占比為 6.96% ,截至2022年,我國65歲以上人口占比增長至 14.9% ,且預計在2050年將增長至
?;谖覈丝谧儎拥膶嶋H情況,黨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以應對人口老齡化。20世紀90年代,中國共產黨第十三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的建議》正式提出了適應人口老齡化的養老保障措施;2011年,國務院印發的《國家人口發展“十二五”規劃》和《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2021年,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表決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將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至國家戰略高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是緩解人口年齡結構快速老齡化與經濟社會之間的發展不平衡矛盾的新時代戰略[2。通過教育提高全社會對老年人及老齡化過程的認知和理解是落實積極老齡化戰略的重要舉措。
一、老年教育應對人口老齡化研究現狀
人口老齡化在全球范圍內產生了廣泛影響,相關研究涵蓋了政治、經濟和社會三個領域。在政治方面,政治權力的年齡分布變化伴隨著代際沖突的挑戰;在經濟方面,人口老齡化威脅經濟的持續增長,具體表現為勞動年齡人口的減少、社會養老負擔的增加、儲蓄不足等;在社會方面,人口老齡化對個人和家庭的福祉帶來眾多挑戰,包括護理需求擴大、家庭規??s小以及社會關系的威脅等[3]?;诖?,如何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挑戰是老齡化研究關注的重點。而關于教育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合法性討論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衰老趨勢下老齡化教育的公共性,衰老是每個人生命中不可避免的階段,教育在此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它幫助個體和社會構建關于衰老的全面知識體系,為個體老年生活的規劃以及應對社會人口結構變化奠定堅實的認知基礎4。二是老年人的可學性,盡管老年人的記憶力和信息處理速度可能會逐漸下降,但他們憑借堅定的學習動力,依然能夠取得與年輕人相當的學習成效[5]。三是為老年人和老齡化社會服務的新職業角色的出現,迫切需要相應的專門化職業教育。這一討論同樣遵循了老年教育領域學者的分類框架,即面向老年人的教育(針對老年人)以及為了老年人的教育(服務于老年人),后者又包括各級各類教育機構開展的面向公眾的老齡化教育以及高等教育機構開展的職業準備性的老年學教育[]。國內外學者多是在這一分類基礎上開展的情境化研究[][9][10]。
具體來看,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老年學教育(GerontologyEducation)和老年人教育兩個領域。高等教育領域的老年學教育是在老年學研究領域興起的背景下,對相應實踐領域的專業從業人員教育和培訓問題的關注,旨在以專業化的高等教育應對人口老齡化。老年學教育項目的設計理論和評估研究為高等教育領域應對老齡化挑戰奠定了知識基礎。例如,皮特森(Peterson)基于不同的學生類型和教學目標開發的老年學教育三維模式一一包括強調知識廣度的人文教育模式(適用于所有學生和從事老年人相關工作的繼續教育學生),強調科學知識更新的科學教育模式(針對擬從事老年學研究工作或教育工作的研究生層次學生),以及強調輔助和干預的專業教育模式(面向未來專業活動主要面向老年人的攻讀專業學位的學生),這些模式在老年學教育領域具有奠基性影響[]。教育項目評估關注老年學教育在何種程度上有助于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評估內容包括整體質量和課程設計[12];還有一些針對特定項目的專門評估,如關于專業實習、核心課程以及線上課程的效果評估。評價指標一般基于畢業生就業(老齡化相關領域)、工作滿意度、專業化理念、責任意識、核心職業能力等主觀和客觀、短期和長期影響的評估。此外,人口年齡結構變化直接導致教育對象的年齡變化,老年人日益成為不可忽視的教育對象。因此,為老年人供給的教育(OlderAdultsEducation)能直接應對人口老齡化背景下老年人個體的教育需求以及社會性需求。世界衛生組織(WHO)將終身學習視為積極老齡化政策框架中的重要支柱[13],旨在通過優化老年人的健康和安全等多個方面,以提高其生活質量和社會貢獻能力。在老年人教育領域,目前的響應方式包括理論研究對這一教育功能和范式、教學原則等基本理論問題的探討,高等教育領域對老年教育學學科建設的呼呼,相關國際倡議和教育政策的出現,以及實踐領域面向老年人的教育機會在跨機構范圍的擴大等。
然而,當前針對人口老齡化的老年教育研究往往局限于特定領域,缺乏從整體性教育系統的角度進行深入分析,尤其是對不同領域、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老年教育之間的關聯性研究不足,導致針對老年人的教育和為了老年人的教育或者老齡化教育、老年學教育與老年人教育之間存在脫節現象。鑒于此,本研究旨在從整體性、終身化視角思考應對人口老齡化的老年教育支持體系,在澄清構成要素的基礎上,進一步思考體系運行的實踐策略。
二、應對人口老齡化的老年教育支持體系的內涵解讀
(一)老年教育相關概念的辨析
歐美老年學者和教育學者對老年教育概念進行了較多解讀。雖然缺乏統一公認的概念且概念使用存在一定模糊性,但整體來看,老年教育領域最常使用以下三個有相互聯系的概念。
1.教育老年學(Educational Gerontology)
教育老年學的概念最早可追溯至1970年,當時密歇根大學開設了相關博士項目。隨后在1976年,皮特森對教育老年學進行了明確界定,將其定義為一門專注于老年人和老齡化問題的教學與研究領域[4]。同時,他闡述了教育老年學的五個特征:教育功能和需求的工具性和表達性;教育形式的正式和非正式性;教育對象可以是針對老年人的,也可以是關于老年人的;既指研究,也可以指實踐;自的取向兼具補償性和預防性[15]。學術界對這一概念的使用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前者包含了針對老年人的教育和為了老年人的教育,后者特指老年人教育,且提出了針對老年人的成人教育(Gerogogy)[6]。
2.老年學教育(GerontologyEducation)
老年學教育基于老年學這一多學科研究和實踐的明確概念,涉及在高等教育領域內如何傳授老年學知識,它既涵蓋通識教育,也涉及專業教育。其中,專業性的老年學教育可能是跨學科或多學科的,包括對擬從事老年學領域工作的學生的職業準備教育以及對從業人員的專業繼續教育。歐美老年學教育學者在其研究中指出,高等教育領域的專門化老年學教育是教育老年學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7]。
3.老齡化教育(AgingEducation)
老齡化教育是指協助個體(老年人、普通公眾以及專職人員)適應老化的過程并為變老做準備的一種教育活動[18]在面對人口老齡化這一全球性挑戰下,老齡化教育的開展被國際社會視為緩解該挑戰的當務之急。它和前述兩個概念有一定的重合之處。老齡化教育被認為是教育老年學的分支之一,是關于老齡化的教育,針對全社會展開;但根據教育對象、教育內容以及教育目的的差異,它可以分為專業化的老年學教育和泛化的針對普通公眾的基礎教育。這也是哈維斯(Javis)對皮特森的教育老年學的進一步概括,認為老年學教育事實上可以納入老齡化教育,因為它也是關于人類衰老過程中知識的普遍傳播,只是在傳播對象和知識專業性程度上有所差異[19]。作為一項終身性的教育內容,面向普通公眾的基礎性老齡化教育可能發生在正規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會教育場域。雖然老齡化教育在從幼兒園到高中的基礎教育領域取得了較多理論和實踐成果[20],但在家庭中以代際互動為核心的老齡化教育領域、社會性老齡化教育領域的研究進展相對有限。
基于以上關鍵概念的梳理以及本文構建整體性老年教育支持體系的目的,一個較為完整的老年教育概念(或學術話語里使用的“教育老年學”)應包括老年人教育和關于老年人(老齡化)的教育,翻譯為“EducationalGerontology”,但為了中文表達和理解的順暢,仍使用老年教育這一術語。如圖1所示,構建了老年教育相關概念的種屬關系。
圖1老年教育相關概念的種屬關系

(二)老年教育支持體系的內涵要素
教育支持通常涵蓋針對特定群體(特別是傳統意義上的弱勢群體,諸如殘障人士)的教育扶持,對特定行為實踐(如創新創業)的支援,以及探討某些中介因素(如信息技術)如何促進教育教學過程。體系是為了某一共同目標聚合而形成的網絡,是由獨立但相互關聯的要素形成的具有邊界性、結構性和目的性的統一整體。結合前文對老年教育的定義,老年教育支持體系即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教育要素集合,具體是指多元主體參與構建的、針對不同教育對象開展的包括教育政策、教育制度、師資、教育設施、教育技術、教育財政經費等顯性教育要素,以及精神、情感、文化等隱性教育要素構成的整體性支持。應對人口老齡化是該體系的目的,老年教育是其邊界,而網絡內的各個要素及其動態性互連則是基本結構。從教育系統或形式看,教育支持可能發生在正規教育機構開展的正規教育或者非正規教育,也可能是發生在非正規教育機構的非正規教育,以及發生在日常的人際互動中的非正式教育。從國內外老年教育實踐看,老年教育支持體系包括主體、對象、內容和類型四個要素。
1.支持主體
老年教育支持主體涵蓋國際組織或國家政府層面的政策制定機構,高校及學術性機構引領的學術研究機構,各級各類學校作為實施主體,以及社會團體、非政府組織、大眾媒體等多元力量組成的社會宣傳機構。以上四個層級的支持主體直接對接老年教育相應的實踐領域。
2.支持對象
老年教育支持對象涉及不同類型和功能的教育供給對象。老年教育作為終身教育的組成部分,雖面向全年齡階段,但各年齡階段的教育目的和功能有所不同,相應地,支持對象也依據教育目的而有所差異。按年齡階段劃分,老年教育支持對象涵蓋兒童和青少年、成年人及老年人;從教育自的出發,則包括老年學及老齡化領域從業人員(成年人,接受繼續教育)、專業學生(成年人,接受高等教育)、正規教育學生(兒童和青少年)及社會各年齡段的大眾。
3.支持內容
老年教育支持內容是指作為一個多領域實踐的老年教育的有形和無形、結構性和非結構性,以及工具性和表達性的支持性要素。具體來看,應該包括從宏觀的社會文化和制度環境到微觀的社會關系網絡的層次性支持。宏觀層面涵蓋了社會對老齡化現象(包括個體老化、衰老過程以及社會老齡化趨勢)的意識形態認知、文化規范設定,以及與之相關的老年教育制度性安排。從意識形態看,當前國內外較為主流的是積極老齡化,即將老齡化視為一種積極的終生經歷,是繼續參與社會、經濟、文化、精神和公民事務的過程,而不僅僅是身體活動正常運轉或繼續作為勞動力[21]。文化規范體現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對衰老和老齡化現象的社會性建構及其認知差異,這些構成了個體和社會層面老齡觀念的重要表現形式。相關的社會制度則包括老年教育制度和勞動經濟制度、養老保障制度等配套的社會經濟制度。微觀層面則聚焦于個體生活與工作的近端環境(如學校、家庭、社區、工作場所、政府部門及社會團體等),這些環境為老年人提供了多樣化的正規、非正規或非正式教育參與機會,以及豐富的內容與資源支持。
4.支持類型
在應對人口老齡化、促進積極老齡化的總體性價值邏輯下,依據特定目的,不同教育支持主體針對不同對象應供給不同的支持內容,進而形成了老年教育支持體系內部的類型化教育支持。整體來看,老年教育支持類型主要分為社會文化支持、政策和法規等制度支持、學術研究支持以及教育資源和機會支持。不同類型的支持涵蓋“特定目的一特定對象一特定內容”的具體策略,如老年教育的學術研究支持主要由學術研究機構主導,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在老齡化及老年教育領域開展多學科、跨領域的深入研究,涵蓋教學方法的探索、老齡化問題的研討、相關制度的構建以及積極社會文化的傳播等多個方面。如圖2所示,老年教育支持體系由主體、對象和內容組成,并指向不同類型的老年教育支持。
三、老年教育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內在邏輯
圖2老年教育支持體系的構成要素

老年教育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內在邏輯可歸結為理論邏輯與歷史邏輯兩方面。具體來看,理論邏輯是構建人口老齡化背景下關于老年教育支持體系的價值取向、原則和方法等的宏觀指導;歷史邏輯則是基于中國具體國情背景下應對人口老齡化及老年教育演變和發展的經驗總結。
(一)老年教育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理論邏輯
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現象和現實,也是一種社會問題。老年教育支持體系是基于這一社會背景產生的社會實踐,也是對這一社會問題的回應。一方面,老年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口老齡化的產物②;另一方面,老年教育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一種路徑。具體來看,老年教育應對人口老齡化主要遵循了三重理論邏輯。
第一,老年人教育是在個體和社會層面實現積極老齡化的手段。在2002年第二次老齡問題世界大會期間,世界衛生組織正式提出了積極老齡化的三個支柱:健康、參與和安全。2010年,在西班牙召開的積極老齡化會議上又增加了第四個支柱一一終身學習,并提出終身學習對前三個支柱有建設性影響。老年人教育作為終身教育體系中的終極篇章,對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具有不可忽視的積極影響。具體來看,老年人教育(晚年學習)是通過為老年人建立自信和應對策略、保持認知功能和知識、管理健康、跟上技術發展、維持社會關系和持續發展智慧等措施,促進老年人在身體和心理健康、社會參與以及安全保障方面的改善[22]。在促進個體積極老齡化的基礎上,推遲或減少他們對公共財政的依賴,并發揮其認知和社會功能,繼續為社會經濟做貢獻。
第二,在生命歷程視角下,老年學研究不僅是關注已經年老的個體尋求應對老齡化的方法,更應該關注預測年輕人的未來需求[23]。因此,老齡化教育也應是終身性的,應納入全生命周期。一方面,從生命歷程的傳記視角看,個體的早期經歷塑造了其之后的生活軌跡和生活結果。個體的衰老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與漫長的過往緊密相連,理解老年必須回溯其生命歷程。終身性的老齡化教育既具有現實性和補償性的特點,又兼具準備性和預防性的功能。另一方面,從制度視角看,生命歷程是社會結構和文化的組成部分,社會建構了公眾理解老齡化的特定模式,進而影響社會處理老齡化問題的既定做法。社會關于老齡化的法律、政策、規范和期望等制度性理解,進一步塑造了整個社會關于老齡化的經驗、價值觀和觀念。要言之,終身性的老齡化教育制度實踐即社會制度關于老齡化文化塑造和個體老齡化經驗改善的實踐。
第三,在老年學學科建設不斷深入的背景下,老年學教育逐漸成為高等教育領域的一項教育實踐。這既是高等教育社會服務的職能體現,也是其發展科學知識和培養專門性人才的體現。高等教育機構的老年學教育依據教育對象和教育目的的差異有不同的培養范式。首先,面向所有學生的老年學教育,包括對衰老、老齡化的包容性理解,以及對整個社會人口變化及相應社會影響的認知等,通常以選修課程、講座、研討會等形式進行。其次,面向攻讀老年學相關專業學生的學位教育,畢業生擬從事老年學相關工作且主要工作面向為老年人,這表征為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專業化職業教育模式,也是對人口老齡化進行直接輔助和干預的教育模式[24]。最后,針對未來老年學研究人員及教育工作者,構建一種以知識驗證、更新、擴展及生產為核心目標的科學教育模式。此模式通常是在特定學科的基礎和方向上,引人年齡變量深人探究衰老在相關學科領域內的知識體系,例如老年醫學。同時,高等教育機構中相關學科或專業的教授,同樣需要接受基于該范式的老年學教育培訓。
(二)老年教育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歷史邏輯
分析歷史邏輯是為了澄清在我國特殊的國情背景下,黨和國家對人口老齡化、老年教育發展以及老年教育應對人口老齡化的認識過程和實踐演進。這既是分析老齡化問題以及老年教育的情境基礎,也是思考未來老年教育應對人□老齡化的路徑依據。
首先,中國人口的加速老齡化,是國家在面對特殊人口形勢下作出的歷史選擇。我國自明代中葉起就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新中國成立后經歷了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兩個人口增長高峰,巨大的人口再生產潛力對人口總量增速造成了負擔。黨和國家應對人口規模增長和環境承載力有限的沖突,于1982年將“計劃生育”作為我國的基本國策,在嚴格控制人口增長與加速人口老齡化的兩難抉擇中自覺選擇了后者[25]。換言之,雖然人口老齡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必然,但我國當前的人口老齡化進程在某種程度上是黨和國家依據發展形勢的預判對人口進行宏觀調控的結果。在老齡化速度加快后,我國逐漸形成了關于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政策體系,例如,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正式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國家戰略。
其次,老年人教育逐漸從少部分人的福利轉向公共性的社會性事業。一般認為,我國制度性的老年教育實踐始于20世紀80年代,作為干部退休制度的輔助性制度,即作為退休干部社會適應的福利措施。1983年,我國第一所老年大學在山東成立;1988年,國務院相關部門批準建立中國老年大學協會,老年大學也由此成為我國老年教育的主要形式。在我國老年教育發展初期(20世紀80-90年代),以老年大學為主要形式的老年教育主要是面向退休干部和軍官的一項國家福利待遇,社會普及范圍較為局限。隨著黨和國家對老齡事業以及老年人權益的重視,《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1996年)》規定老年人有繼續受教育的權利,并明確了政府在老年教育發展規劃制定中的主體責任。老年教育機構的辦學主體日益增多,其數量與規模均呈現出穩步擴大態勢,教育對象也逐漸覆蓋至全社會范圍。進入21世紀后,老年教育政策建設加快,老年教育不僅進入了國家宏觀發展規劃綱要,專門性的老年教育政策也開始增多。2012年,老年教育被正式納入終身教育體系,成為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教育體系的重要一環。老年教育資源建設步伐加快,老年大學、社區老年學校、老年開放大學等作為主要形式,迅速發展壯大,其服務對象的國民性特征和服務的公益性特征愈發顯著?!吨袊夏杲逃l展報告(2019—2020年)》顯示,我國共有76296所老年大學,遠程教育學校和教學點各6345個、36445個,線下在校和線上注冊學員分別為1088.2萬、387.4萬人[26]。此外,老年人教育的價值取向日益多元,由早期的休閑娛樂教育擴大為個體層面的知識提升、社會適應教育和社會層面的老年勞動力資源開發、意識形態宣傳以及基層社會治理等方面的教育[27]。
最后,老年教育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有效方式。1982年,國務院批準成立中國老齡問題全國委員會(現為民政部下屬的中國老齡協會,后文簡稱協會),是我國專門負責老齡化問題相關調查研究、綜合規劃、組織協調、咨詢服務和國際交流的議事機構。作為專門負責老齡事業的政府部門,協會自成立之初便著重強調利用老年教育來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1990年,《中國老齡問題全國委員會關于加強宣傳教育工作的意見》提出了對全社會進行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宣傳教育和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教育發展老年教育等措施。簡言之,這一時期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主要教育路徑包括老齡化的社會教育和老年人教育。200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老齡工作的決定》進一步將面向社會的老齡化教育定位為敬老愛老的道德教育和保護老年人權益的法治教育,同時鼓勵不同辦學主體發展各種類型的老年人教育?!秶鴦赵宏P于印發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五”計劃綱要的通知》進一步明確要求,高等學校需加強老齡事業相關專門人才的培養和教育。至此,我國正式形成了老年人教育、社會性的老齡化教育和專業的老年學教育構成的應對人口老齡化的老年教育支持體系。
四、應對人口老齡化的老年教育支持體系構建路徑
應對人口老齡化的老年教育支持體系構建應依循其內在邏輯,在理論邏輯關涉的價值導向和方法論框架與歷史邏輯揭示的情境化經驗基礎上,從整體性視角思考這一教育支持體系的完善路徑。
(一)政府主導構建老年教育支持的政策體系
20世紀末,老年教育開始進人國家政策話語,老年教育政策數量雖逐漸增多,但政策體系的建設步伐卻顯得相對遲緩,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缺乏關于老年教育頂層設計,尚未出臺專門性的終身教育或老年教育法律文件。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等法律提及了老年教育,部分省市(如天津、湖南等)出臺了老年教育的單行條例,但國家層面的老年教育立法進展緩慢,仍然是以政策為主要內容的制度體系[28]。二是老年教育的定位不清,缺乏關于老年教育的定義、價值功能、發展方式、發展步驟、保障條件以及運行機制的整體性規定,以及關于經費配套、機構場所、部門職責、師資建設、教學資源建設等教育實施環節的規劃設計。在老年教育的執行過程中,存在宏觀指導缺失、地方政策執行碎片化等問題。三是老年教育政策體系建設滯后于老年教育實踐,且在教育系統中處于邊緣化地位,極大阻礙了老年教育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功能發揮。故政府主導構建老年教育支持的政策體系,是確保并優化老年教育實施環境不可或缺的結構性支撐。
首先,加快老年教育的專門性立法及相應配套政策體系建設。一是從國家法律層面明確老年教育在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中的積極定位,明確老年教育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功能,澄清老年教育在終身教育體系、教育系統中的具體定位及其構成要素,明晰老年教育的辦學主體、教育類型、教學內容與方式、教學資源和師資建設等,以剛性法律準則應對老齡化的剛性需求[29]。二是在綱領法的指導下,出臺專題性的細則性政策文件,中央政府各部門、省區市政府依據職能優勢或地方經驗出臺操作性的老年教育政策,加強政策的縱向支撐性和橫向連通性,形成頂層法律指導下的跨部門和央地兩級的老年教育政策體系。三是在專門性的老年教育政策體系之外,出臺配套的社會政策,例如勞動政策、人才政策、社會服務政策等,構成老年教育支持的政策體系,一方面保障老年教育政策的執行落地,另一方面從嵌套性的政策體系角度激發老年教育更大的社會效能。其次,加強政策制定主體之間的協同。一方面需要核心主管部門在多主體參與政策治理過程中以行政干預的方式統一政策目標;另一方面需要不同部門聯合出臺政策和要素完善的、集聚各職能部門業務優勢的政策文本,在信息公開、平等對話中提升老年教育政策的執行效力。最后,構建政策執行的常態化監測和評估機制。應構建包容性和友好性兼具的老年教育政策評估體系,涵蓋資源供給的數量與質量、老年人參與度、教育供給類型、經費狀況等量化指標,以及健康、社會參與、福祉改善、老齡化認知等社會影響力指標。對標積極老齡化的政策目標以及單一政策的具體目標,持續追蹤政策執行情況并及時反饋給利益相關者。同時,也可以通過多元主體對全過程政策周期的監測和評估,分析政策執行存在的問題和成因,為下一步的政策調整提供事實支撐。
(二)全社會重塑關于老齡化的社會性想象
盡管20世紀90年代已將老年人教育作為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工作,但從實踐效果看,社會對于老齡化和老年人的普遍認知偏向于消極,這種消極情緒主要體現在社會各界,特別是大眾媒體將人口老齡化描繪成一種問題,以及從兒童到老年的各個年齡段個體對衰老持有的悲觀態度。更新老齡化觀念、重塑關于老齡化和老年人的社會印象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社會文化基礎。構建積極且與時俱進的老齡化文化,需要社會治理主體的緊密協作、各領域社會機制的協同作用,以及全社會對衰老和社會老齡化的正面認知。
首先,構建政府、市場和教育部門等社會行動主體對消極老齡化文化的協同治理機制。雖然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重構老齡文化的政策法規,包括消除就業和職業中的年齡歧視、保護老年人的權益以及開展老齡化國情宣傳教育等,但效果不明顯。究其緣由,一方面是公共政策在執行中的不到位或錯位;另一方面則是由于政府部門內部尚未形成年齡友好的制度文化。政府應發揮社會治理的主導作用,聯合社會其他部門開展針對消極老齡觀的整體性治理,在積極老齡化共同治理目標的引領下,匯聚各方力量,充分發揮不同組織的治理效能,形成以政策法規為引領的政府法治、以打擊勞動力市場的年齡歧視為牽引的市場自治、以知老敬老愛老尊老為目標的教育德治等多元主體構成的融合性治理格局。依據老年人的身心發展特點、社會角色需求以及主體性發展需求改善他們在各個社會領域的實踐,包括“領域準人—參與過程一參與結果”這一連續性機制上的機會平等。其次,應在社會層面提高公眾關于衰老和人口老齡化的科學認識,通過提升公眾意識與敏感度,為老年人營造一個更加友善的社會環境。一是面向所有公民的老齡化教育,內容應涵蓋關于社會人口老齡化的現實、可能性影響,衰老在個體生理、心理等方面的表現,關于衰老的積極態度等;學校和社會教育都應開展相應的老齡化教育計劃或課程,家庭教育中也應注重引導。二是鼓勵家庭內部或非血緣的積極代際接觸和互動,尤其是通過與積極的老年人榜樣進行接觸,幫助年輕人更深入地理解和感知衰老,從而既有效緩解他們對衰老的焦慮情緒,又顯著減少他們對老年人的偏見和歧視,進而激發他們對老年人的親社會行為意圖。這既依賴于日常生活、工作和公共生活等不同社會領域中的非正式代際接觸,也需要在教育、衛生保健等各個領域的專門性代際接觸方案。三是通過大眾媒體宣傳關于老年人的正面形象以及老齡化的積極文化,減少關于衰老的消極歧視性敘事。大眾媒體作為社會化的關鍵推動力量,其塑造的關于老年人的話語和形象,將直接影響老年人對自我的認知以及社會對他們的認知。媒體工作者應更準確地了解老齡化,對語言表達中關于年齡的陳規定型觀念保持敏感、謹慎,以確保為年齡包容的媒介敘事。此外,老年人應積極利用社會媒體等數字化平臺,展示自身的積極形象,重塑自我概念和年齡認同,積極參與網絡社區關于老年人、老齡化的討論和對話,以此實現自我賦權和促進群體賦權。
(三)高校和科研機構引領完善老年教育支持的學術話吾體系
我國關于老年教育的研究日益成熟,學科視角的相關研究主要聚焦于教育學領域;然而,老年教育作為一個跨學科的研究議題,顯然需要融合老年學、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以及人口學等多重視角的深人探討[30]。國內教育學領域的學者認為老年教育學作為教育學的二級學科已經具備學科建制所應具備的內外在條件,包括學會、專業研究機構和學科出版機構的成立,老年教育機構的激增以及老年教育圖書資料的豐富[31]。也有學者認為老年教育學的學科建設應整合老年學、教育學、管理學等學科的相關研究成果,牽涉到各種學科理論[32]。由此可見,在我國學術話語體系中,老年教育學雖被視為一個融合多學科的專業領域,但仍主要歸入教育學范疇,與成人教育學、高等教育學、基礎教育學及學前教育學等其他年齡段的分支學科并列。結合國內外關于老年教育的相關研究以及老年教育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社會適應性功能定位,高校和科研機構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完善老年教育的學術話語體系。
首先,澄清老年教育的內涵外延,明確老年教育的研究范疇。從我國的學術話語看,老年教育在完全意義上通常指老年人教育,是針對老年人這一特殊年齡群體的教育及相關問題的研究和實踐。但也有部分學者認為老年教育是超過老年人教育范疇的關于老齡化、老年人的支持老年群體發展和社會老齡化適應的多學科、跨領域、整體性的教育體系。例如,侯懷銀等在對老年教育學科建設的討論中,提及老年教育學的研究對象亟須由單獨的“研究老年人的教育現象和規律”拓寬到“研究老年教育工作者專業化的以及面向所有人的超老化教育現象和規律”[33]。老年教育研究的對象范疇應面向所有人[34]。從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現實需求以及老年教育學科化建設的內在需求看,我國學術界和政策話語對老年教育的習慣性意涵一一老年人教育,應擴大至老齡化、老年人相關的教育支持體系。即是說,應該重新思考老年教育的概念體系,適應新時代老年教育的內外需求,提高該學科在研究和實踐領域的社會影響力。其次,要構建老年教育的包容性話語體系。從國內外老年教育的演變歷程看,關于老年人、老齡化的話語建構持續影響老年教育理論和實踐,經歷了由問題話語的建構、對問題話語的解構以及友好話語的重構。國際上主導的老齡化話語一一生產老齡化、成功老齡化、健康老齡化,其實質都是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產生的將衰老和老齡化視為個人和社會問題的歧視性話語。而在中國哲學的意蘊中,衰老通常是人生資歷的積累過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保ā墩撜Z·為政》)作為一項社會文化建構的社會現象,老齡化應摒棄盲目的理論借鑒,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基于老齡化話語體系的老年教育話語體系。一方面要反思西方老齡化話語對我國傳統以孝和敬為核心的老齡觀的異化;另一方面要基于中國的本土社會情境構建整體性、辯證性的老齡觀[35],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挑戰,滿足老年教育理論發展的需求和實踐適應性的要求。最后,以多學科視域為著力點豐富老年教育的理論體系。作為一個跨學科的研究問題,不同學科領域的研究者勢必會帶有特定領域的理論視野,并遵循這一問題的跨學科邏輯而選擇借鑒其他學科的理論以應對這一研究問題的復雜性。同時,由于研究范圍、研究對象以及研究現象的跨界性,研究者必須采用多學科的綜合研究范式回應老年教育的各種理論和實踐問題。
(四)學校、家庭、社區聯通老年教育支持的實踐性網絡
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整體性老年教育體系,由老年人教育和老齡化教育兩大基本要素構成,這兩大要素均依賴于不同社會領域主體的協同支持。從我國的老年教育實踐看,這兩類老年教育的割裂較為明顯,老年人教育和社會性、專業性的老齡化教育在政策話語、學術研究以及教育實踐中缺乏聯結。這一問題尤其顯著于正規教育機構在老年教育實踐中的缺失或斷裂,以及在大教育觀視角下,各教育生態場域間存在的溝通障礙。前者主要有三種問題表征:老齡化教育在各級各類正規教育機構中的邊緣化,高等教育機構中專業化老年學教育、通識性老齡化教育和老年人教育的區塊化,以及高等教育機構和老年教育機構在老年教育實踐中的制度性分離。后者則有兩種表征:三個場域的老年教育實踐各自為政,且老年教育資源開發和供給存在不足。因此,要聯通三個場域的老年教育實踐,構建整體性的老年教育支持網絡。
首先,在正規教育機構內部形成層次化、類型化的老年教育體系。基礎教育機構應將老齡化教育內容融入課程體系之中。從我國當前的實踐看,基礎教育階段的老齡化教育常被視作一種關乎他人老化的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實踐,主要以《道德與法治》《思想政治》課程為媒介[3,其他課程中所涉及的老齡化教育內容很少[37]。而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機構則需從老齡化國情教育及專業化老年學教育兩方面著手,前者要和基礎教育階段的老齡化教育內容形成貫通,后者是基于人才培養職能回應人口老齡化對產業結構調整以及老齡化相關產業發展的技能人才、專業人才的需求。其次,作為一項國情教育,老年教育需要家庭、社會和學校等不同場域的協同性支持。一方面,三個場域的行動主體應在老年教育體系的要素構成上達成共識,進而在相關要素的教學內容、形式和模式上形成銜接。例如,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階段的老齡化教育供給的內容、形式(課程和教學模式)等應是在整體性框架下的常規性教學實踐;學校、家庭和社區的行動主體應協同構建老年教育支持生態,包括精神層面的關于人口老齡化、老化、老年人及其教育的意識形態和文化規范。另一方面,教育實施主體應基于老年教育的要素關聯性思考老年教育機會供給的方向,即不同場域主體既要基于自身的職能屬性和教育優勢針對性地供給相應的老年教育(例如,老年大學等老年教育機構集中供給老年人教育,高等教育機構加強專業化老年學教育的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也應該擴大老年教育供給的類型(例如,高等教育機構應拓展老年人教育和通識性老齡化教育的相關教育職能,擴大老年人參與高等教育的機會以及基于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增加通識性老齡化課程)。此外,不同主體應開展跨領域的教育合作計劃,例如學校和家庭、社區等合作開展代際教育計劃,增進不同年齡段的相互理解及合作等。
參考文獻
[1JUnitedNatiopartmentofoocadcialisopuatiDisioWldoatoprospcts22umarfs.eYork: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2022:3.
[2]原新.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是新時代的國家戰略[J].人口研究,2018(3):3-8.
[3]POWELLJL. The power of global aging[J].Ageing International,2O1o(1) : 1-14.
[4]BOSHIERR,IDDELLG.Educationparticipationsaleactorstructurefolderadults[J]AdultEducation,1978(3):65-175.
[5]BOULTON-LEWISGMEducationandlearningfortheelderly:why,ow,at[J].EducationalGerontology,01(3):8.
[6]MANHJiieteseegdisalvtldatris
[7][14]PETERSONDA.Educational gerontology: the state of the art[J].ducational Gerontology,1976(1): 61-73.
[8]GLENDENNINGF.Teachingand learninginlaterlife:theoretical implications[M].NewYork:Routledge,2018:80-82
[9]19]JARVSPTendsinducationndgerontolgyJ]ducatioalGerontology:AnIntenationalQuarterly99o:4409.
[10][34]李潔.老年教育理論的反思與重構:基于西方現代老齡化理論視野[J].開放教育研究,2015(3):113-120.
[esQuarterly,1990(4):359-372.
[12]MAJSKIRA,ON,TOVERM.Assessmentof gerontolgyprogams:acompreensive,strategicapproachJ]EducatioaGerontology,2007(7) :543-560.
[13]NARUSHAM,IUJTKA.ifelogleaginactiveageingiscouseitsosevingeectoelleingalvulnerability[J].Ageingamp; Society,2018(4):651-675.
[15]PETESO.storyftecatiferarsMtroductiotoucatioalerolNYok:aloramp;as:1-21.
[16]GLENFucatilotdgrogitialpspecties[otlamp;tricsucati.
[17]GLENDENNING F.Educational gerontology: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M].New York: Routledge,2018: 50
[18]LANGERN.Changingyoungsters’perceptionsofaging:agingeducation'sole[J]ducationalGerontology999(6):54954.[20]MCGUIRE SL. Aging education in schools[J].Journal of School Health,1987(5) : 174-176.
[2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ctive ageing: a policy framework[R].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2:12.
[2]ORgefactltieaitativedgo):53-74.
[23]HOLSTEIN MB,MINKLER M.Self,societyand the“new gerontology”[J].The Gerontologist,2003(6):787-796.
[25]鄔滄萍,謝楠.關于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理論思考[J].北京社會科學,2011(1):4-8.
[26]刁海峰.中國老年教育發展報告2019-2020[M].北京:中國商務出版社,2021:8.
[27][30]杜鵬,吳賜霖.中國老年教育的新定位、多元功能與實現路徑[J].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刊,2022(5):130-142.
[28][29]王少媛,劉博煒.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我國老年教育立法困境及法律體系構建[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23(4):56-64.
[31]楊德廣建立老年教育學芻議[J].教育研究,2018(6):16-23.
[32]章光普.試論老年教育學的理論基礎和特點[J].中國老年學雜志,1995(4):249-251.
[33]侯懷銀,張慧萍.新時代老年教育學學科建設的若干關鍵問題[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22(2):47-56.
[35]馬嵐.從世界知識到中國認識:老齡化概念的中國化過程和積極老齡觀的構建[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23(3):64-72.
[36]李潔.老年教育學科化的發展方向及依據[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2(2):13-17.
[37]LIJ.Aging educationinelementaryschooltextbooksinmainlandChina[J].ducational Gerontology,2O19(7):43-443.
The Inner Logics and Practical Approaches of the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Support Systems Reacting to Population Aging
Chen Xue’er
AbstractChinaisapidladancingintoagingsocietyiththeimmensepresureofpoulatiogingtestiggovementaacii inelderlycareplanning.Establishinganelderlyducationsupportsystemthrougheducationalinterventionsshouldconstituteanactive govermentaltrategytoddressdemogaphicging.Thisstudybreaksthroughtraditionalsingleperspectiveapproachesineducatioal gerontologrsearchbyonstructinga“iscouesitutioprati”tripartitealyticalframerkbsedonsstesthoyIteals thedualconstructiolgicofCha'seducatioalgrontoogysupportsyste:siultaneouslyshapedbygingelatedpublcscoued lielonglearngloilundametallotdinestitioaldangesofialiieseractesti innovatively proposes a“four-dimensional synergistic optimization pathway” ∵ reconstructing societal perceptions of aging, enhancing policframeworksevelopngadeicdsousesystesdbuldingcollbratieucaionetwoks,rebyforgingiely Chinese model of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support.
Key words population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educational support system
AuthorChen Xue’er,lecturerofChongqing Three Gorges Vocational Collge,post-doctoralresearcheratScholof Historyand Culture in Southwest University (Wanzhou 40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