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86(2025)008-0072-013
[DOI編碼]10.19631/j.cnki.css.2025.008.005
文化,作為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內核,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中具有基礎性、支撐性作用,而文化是否具有主體性是影響文化作用能否得以長效發揮的一大關鍵性因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遠,要有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輻射力,就必須有自己的主體性。\"[118文化主體性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標識性概念,充分彰顯了我們黨對文化建設的認識自覺和規律把握達到新高度,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所謂文化主體性,就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在歷史線性發展進程中基于對自身文化價值與特性的清晰洞察和深刻認知而建構起來的一種理性、自覺且穩定的文化認同體系,具有鮮明的獨立性、自為性和包容性,是本民族文化區別于其他民族文化的顯著特質。不同民族在文明演進歷程中,都會孕育出獨屬本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其中,中華文化主體性深植于中華大地,歷經數千年歲月淬煉,以獨有姿態詮釋了文化主體性的深刻內涵。中華文化主體性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對自身所創造的中華文化的自覺認同、持久堅守與動態傳承,是維系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精神紐帶。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時代背景下,為塑造獨具中華民族精神內涵的現代化文化形態,更好擔負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進而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注入自強的文化基因、堅韌的文化精神以及卓絕的文化智慧,鞏固中華文化主體性是必由之路。
一、研究現狀
文化主體性這一重大標識性概念自出場以來,便迅速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與熱烈討論。當前,已有研究主要圍繞以下三方面展開:第一,對中華文化主體性的解釋性研究。王作軍和王洪標以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為核心聚焦點,從基本內涵、生成邏輯、時代價值三個維度對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做出了系統且深人的理論解析[2]。宇文利通過考究中華文化主體性的意涵特征、歷史發展、時代意義等多層面內容,解答了系列文化建設的現實問題,強調了新時代堅守與鞏固中華文化主體性對文化發展和民族復興的重要性[3]。鄒廣文圍繞中華文化主體性展開深入探討,剖析其哲學邏輯、歷史演進及鞏固路徑,為明晰中華文化主體性的生發和鞏固策略提供了理論支撐[4]。第二,對習近平文化思想與中華文化主體性的關系研究。喻立平從大歷史觀視域出發,指出習近平文化思想對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建設具有重大意義,并從文化生態、文化發展規律及“兩個結合\"三個方面深入探討了兩者間的內在聯系[5]。劉超認為習近平文化思想是鞏固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的重要指向,深刻回答了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何以生成、走向何處、何以延續的根本性問題[6]。齊衛平從多維度論述了文化主體性與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緊密關系,指出文化主體性是習近平文化思想中的一個原創性概念,二者相互關聯、相互促進[7]。第三,對“兩個結合\"視域下鞏固中華文化主體性的理路研究。陳方劉圍繞“兩個結合\"與鞏固中華文化主體性的辯證統一關系,闡釋了“兩個結合”為鞏固中華文化主體性所提供的根本途徑[8]。王朝慶重點從“第二個結合\"對鞏固文化主體性的作用展開論述,詳細剖析了文化主體性的內涵以及“第二個結合\"鞏固文化主體性的具體體現[9。劉同舫從哲學層面回答了文化主體性是什么及其為何需要鞏固的重大問題,闡明了“第二個結合\"鞏固文化主體性的可能性及實踐推進[10]。
整體來看,學者們在對中華文化主體性的內涵要義、歷史發展和實踐路徑的研究上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但在一些方面還存在一定的研究短板:例如,對新時代鞏固中華文化主體性的邏輯梳理不夠完整、價值發掘尚顯不足、路徑探究同質化等。鑒于此,本文擬在系統闡釋鞏固中華文化主體性的理論導向、歷史緣由和現實呼求的基礎上,進一步挖掘其所蘊含的價值旨歸。由此出發,提出鞏固中華文化主體性的實踐策略,以期為中華文化主體性的發展做出有益探究。
二、鞏固中華文化主體性的邏輯維度
鞏固中華文化主體性是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題中應有之義,內含理論、歷史和現實的三重邏輯維度。在理論導向層面,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為中華文化主體性的確立提供了基本理論遵循,在思想起源、目標導向、實踐指向等多方面給予了科學指引。在歷史緣由層面,近代以來,由于受到西方列強堅船利炮和文明傾軋的雙重沖擊,中華民族進行了救國救民的艱辛探索。在此過程中,中華文化主體性歷經了由遮蔽到再現的嬗變歷程,展現出獨特的歷史發展軌跡。在現實呼求層面,中華文化主體性賦予了我們在新發展階段下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妥善應對西方文化霸權侵擾的更大歷史主動。
(一)理論導向: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科學指引
中華文化主體性命題的生成并非孤立的理論構想,背后有著極其深厚的理論淵源。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以其深厚的科學理論根基與鮮明的實踐價值導向,為中華文化主體性的生成確立、堅守發展及鞏固強化提供了系統性的理論指引和學理化的支撐體系。恩格斯認為:“政治、法、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等的發展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但是,它們又都互相作用并對經濟基礎發生作用。”[列寧強調,“無產階級的文學和藝術要為千千萬萬勞動人民服務,要為這些國家的精華、國家的力量、國家的未來服務\"[12]。毛澤東提出:“我們不但要把一個政治上受壓迫、經濟上受剝削的中國,變為一個政治上自由和經濟上繁榮的中國,而且要把一個被舊文化統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國,變為一個被新文化統治因而文明先進的中國。”[13]663 鄧小平指出:“不加強精神文明的建設,物質文明的建設也要受破壞,走彎路。”[14]江澤民強調:“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15]胡錦濤指出:“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全民族創造精神的充分發揮,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16]在黨的十八大之前,盡管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和黨的重要領導人尚未明確提出“文化主體性”“中華文化主體性\"的相關概念,但他們對文化所蘊含的深層價值始終保持著敏銳洞察和深邃思考,并多元施策推進文化建設,傳承和發展了中華文化,為中華文化主體性的正式出場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共產黨以深沉的使命意識和強烈的責任擔當,統籌把握“兩個大局”,堅持“兩個結合”,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思想的創立就是文化主體性的最有力體現,其充盈著濃郁的中國味、深厚的中華情、浩然的民族魂,內蘊著偉大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使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始終保持著自身文化特性和民族精神獨立性。“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鞏固了中華文化主體性,最直接、最根本地體現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創立和實踐。”[17]習近平文化思想以高瞻遠矚的前瞻性思考和統籌全局的整體性擘畫錨定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前進方向,從理論層面為鞏固中華文化主體性提供了邏輯嚴密、層次清晰的解釋框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一主體性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中國大地上建立起來的;是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基礎上,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通過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建立起來的有了文化主體性,就有了文化意義上堅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國共產黨就有了引領時代的強大文化力量,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就有了國家認同的堅實文化基礎,中華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的鮮明文化特性。”[118-9習近平文化思想以其深遠的戰略考量,對中華文化主體性的思想起源、目標導向、實踐指向等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戰略性問題作出了全面且深刻的闡釋,為鞏固中華文化主體性提供了最新科學行動指南和強大思想理論武器。
(二)歷史緣由:近現代中華文化主體性的遮蔽與再現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中華文化主體性于中華文明發端之時便深深植根其中,成為維系中華文明傳承與發展的核心基因。但近代以來,隨著西方工業文明對傳統中華文明的猛烈沖擊,為挽救民族危亡,無數仁人志士紛紛探尋各種救亡圖存之道,提出諸多救國救民的思想主張。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里,“向西方學習\"成為社會思潮的主流。廣大知識分子在近代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分別提出要在器物、制度層面向西方學習。但由于學習的失利,一些進步人士開始進一步反思,認為中國不如人實質上是文化不如人,中國要走向現代化,必須用代表科學和進步的西方現代文化全面取代腐朽沒落的傳統舊文化,走“全盤西化”\"再造文明”的發展道路。在此情形下,中華文化遭到了極大消解,中華民族文化自卑心理開始形成,中華文明也逐漸陷人“文明蒙塵”的困境。“雖說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的局部堅守始終存在著,但總體上呈現式微局面,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被重重遮蔽”[18],一度陷入動搖的危險境地,甚至面臨失落的風險。
隨著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尤其是中國共產黨宣告成立后,中華文化主體性便日漸告別了遮蔽期,進人了歷史再現的新階段。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廣泛開展各類文化運動,提出大力建設“我們這個民族的,帶有我們民族的特性”[13]706的“中華民族的新文化”[13]709,使中國人民在精神上由被動轉為主動,逐步重構了中華文化主體性。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積極推動新民主主義文化向社會主義文化轉變,形成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方針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文化思想,有力推動了社會主義科學文化事業的繁榮和發展,使中華文化主體性煥發出更為強勁的生命力。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共產黨深刻認識到文化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以及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等,進一步實現了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中華文化主體性的自覺意識得到持續增強。進入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文化建設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始終強調要“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堅持‘兩個結合’,擔負新時代的文化使命,堅定文化自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掌握信息化條件下的輿論主導權、廣泛凝聚社會共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促進文明交流互鑒”[19],并進行一系列理論創新和實踐部署,推動文化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在這一歷史時期,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充分進發,中華文化主體性在內涵和外延上均得以拓展深化,實現了質的升華。
(三)現實吁求:新發展階段下對傳統的承揚和西潮的紓解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我們在世界文化交流格局中站穩腳跟的重要基石。但在新發展階段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也面臨著諸多困境,文化復古主義、文化虛無主義、文化認知偏差等錯誤腐朽論調仍舊存續。如何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其更好地與當代社會需要相適應、與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相承接,是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歷史階段必須審慎思考的時代課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在新發展階段下立得住、站得穩、行得遠,其重要前提就在于鞏固中華文化主體性。中華文化主體性承載著中華民族數千年積淀的文化基因,賡續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歷史變遷中一以貫之的價值內核以及獨特的精神標識,確保了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連續性與穩定性。由此,堅守這種基于中華文化主體性而構建起來的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與認同,將使我們以更加自信的文化態度、更具活力的創新思維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發展階段下的傳承與弘揚,為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凝聚起植根于現實場域的強大文化力量。
同時,伴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格局正經歷深刻的結構性變革,全球范圍內各領域的戰略博弈愈發激烈。長期以來,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的思想文化輸出和意識形態滲透一刻也未曾停止,他們在國際社會頻繁掀起種種不安分的“西潮\"聒噪,不遺余力地推行文化殖民主義、炒作所謂“普世價值”,傳播西方社會思潮和政治觀點,企圖破壞我國社會主義價值取向和侵犯我國意識形態安全。對此,在波謫云詭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和意識形態猛烈交鋒的嚴峻形勢下,要有效抵御霸權文化的侵蝕,避免被他者控制、同化或者滲透,充分激發中華文化的思想引領力和精神凝聚力,關鍵路徑就在于堅守并鞏固中華文化主體性。中華文化主體性清晰界定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身份,深度凸顯了中華文化自身的價值機理,保持了中華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的獨立性和獨特性。在不良西潮的沖擊下,這種文化上的獨立性確保了中華民族精神上的自主性,使我們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交鋒交融中始終站穩中華文化立場,形成對民族文化的價值共識,不被外來文化所撼動,有力增強了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精神保障。
三、鞏固中華文化主體性的價值旨歸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綿延發展、飽受挫折又不斷浴火重生,都離不開中華文化的有力支撐。\"[20]當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相互交織演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正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創造性地提出鞏固中華文化主體性,就是要充分堅定文化自信、展示文化特性,以厚植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底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根基、激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力量,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重要價值引領、智力支持和精神之源。
(一)文明賽續:厚植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底蘊
歷史和現實已然證明,任何國家的現代化發展模式均非脫離歷史語境的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其生成與演進始終浸潤于本國家和本民族的文化血脈之中,一旦失去文化的豐厚滋養,現代化建設就會“大廈將傾”。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而不是消滅古老文明的現代化;是從中華大地長出來的現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國家的現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結果,不是文明斷裂的產物。”[1]7鞏固中華文化主體性,通過深度挖掘中華文化的時代價值、有力彰顯中華文化的永恒魅力,使傳統文化基因與當代社會發展需求創造性耦合,從而厚植中國式現代化最深厚的文化底蘊。
中華文化生生不息、源遠流長,在國家治理的實踐探索、社會發展的政策謀劃及道德哲學的體系建構等多元領域都積淀著極具深度與廣度的思想智慧。新時代新征程上,在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鞏固中華文化主體性,本質在于錨定文化自信這一精神坐標,以文化自信賦能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對道路的自信,源自對文化的自信。我們之所以對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發展前景滿懷篤定信念,正是因為其“產生于中華文化沃土,具有堅實的中國文化基礎,內含先進的中國文化精神,彰顯崇高的中國文化理想”[21],這充分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是對中華文化的深度認同、生動實踐與精彩演繹,也說明了堅定文化自信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力量源泉。文化主體性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鞏固中華文化主體性,切實賡續中華文化根脈,全方位呈現中華文化的磅礴偉力,為走實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注人了強大的信心和底氣。同時,鞏固中華文化主體性,也賦予了現代化道路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扎根中國大地,內含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及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這些彰顯中國智慧光芒的現代化特色,與中華文化所蘊含的“民為邦本”“天下大同”“禮樂教化”“天人合一\"“和合共生\"等思想之間存在著顯著的理論同構性和歷史傳承性。鞏固中華文化主體性,不僅深化了對傳統文化的守正與傳承,更強化了中國式現代化從文明積淀和精神賡續中汲取養分的文化自覺,進一步豐富了中國式現代化區別于其他現代化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
(二)民族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根基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魂魄,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的根脈。\"[22]中華民族在悠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這種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所創造和積累起來的,是中華民族的集體智慧結晶和共有精神家園,與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息息相關。鞏固中華文化主體性,可以廣泛增進中華民族對中華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和獨特魅力的深度認知,進而形成民族心理最深層次的文化認同。而文化認同作為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將全體中華兒女緊密相連,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最穩固的精神錨點。
中華民族之所以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其源頭活水就在于全國各族人民在歷史的交往交流交融中所形成的對中華文化的根本認同。中華民族五千余年的文明史,就是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逐步深化的發展史。文化認同實質上是文化主體性的外在顯現,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增進認同的歷程,也正是中華文化主體性不斷明晰與確立的過程。“文化主體性是特定國家或民族有別于他者的身份確認和精神歸屬的重要表現,這種文化上的認同是共同體意識的文化精神基因的凝練形態。\"[23]當中華文化主體性穩固扎根于各族人民心間,全體中華兒女就會找到文化上的“根”,就會形成強烈的文化向心力。這種基于共同文化的深度認同,跨越了民族間的具體差異,強化了民族心理的情感共鳴,極大地匯聚了各民族在面對社會發展中的各種問題與挑戰時作為統一的中華民族的強大合力。因此,進一步鞏固中華文化主體性,各族人民就能更清晰、更具體地回溯中華民族從孕育、發展到成熟的歷史軌跡,意識到彼此在歷史長河中水乳交融、休戚與共,從而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深厚的文化根基,凝聚起中華民族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始終保持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高度共識。
(三)胸懷天下:激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力量
當今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國際格局正歷經著極為深刻的調整與重塑,“世界怎么了”“人類向何處去”已然躍升為亟待解決的重大時代之問、世界之問。面對此時代課題,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中國,胸懷天下,主動把握世界發展大潮流、大趨勢,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符合人類共同期盼、契合歷史演進規律的創新性理念。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既是“馬克思‘真正的共同體’的當代選擇”[24],也是中華文化豐富內涵的時代運用,其深厚的思想根基與中華文化主體性緊密相連。中華文化主體性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的雙重向度,這一特質為人類文明的賡續綿延、繁榮發展輸送了重要思想資源,在文明對話的時代語境中持續釋放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勢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歷來主張‘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中國人民不僅希望自己過得好,也希望各國人民過得好。”[25]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充分汲取中華文化的思想智慧,倡導并構建起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這一理念所彰顯的全球治理觀、和平共處觀、合作共贏觀等理論精髓,都與中華文化的思想內涵遙相呼應、一脈相承。中華文化歷經數千年沉淀,不僅滋養自我民族的成長,還孕育出“天下為公”“和而不同”“和合共生”“協和萬邦\"等一系列胸懷天下的價值觀念。這些觀念內涵豐富且極具生命力,從理論架構到實踐推進,全方位、全過程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提供了精粹的理論遵循,成為支撐這一偉大構想落地生根、枝繁葉茂的深厚文化沃土。中華文化主體性無疑是聯結中華文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紐帶。通過鞏固中華文化主體性,深入探尋、充分激活中華文化中“仁愛\"“和合\"等賦有全人類普遍意義和永恒價值的文化基因,方可進一步增強文化主體性的世界向度和全球關懷,從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貢獻更具前瞻性與實效性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四、鞏固中華文化主體性的實踐策略
中華文化主體性是中華民族主體性在文化上的重要表征。在全面認識和把握鞏固中華文化主體性的內在邏輯維度和深刻價值旨歸的基礎上,繼續推進文化主體性建設,必須進一步深化理論探索和實踐創新。要立足于中國式現代化的總體戰略布局,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堅持“第二個結合”推動“兩個文明\"協調發展、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堅定不移鞏固中華文化主體性,不斷提升中華文化的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和輻射力,從而為實現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提供更有力的文化支撐和更堅實的精神堡壘。
(一)根本保障: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把握鞏固文化主體性的本質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化主體性“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中國大地上建立起來的\"[1]8。這一重要論斷精準揭示了黨的領導在中華文化主體性的生成、堅守及鞏固進程中的重大意義。中國共產黨始終發揮著引領方向、凝聚力量的領導核心作用。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是錨定文化主體性在復雜多元的社會文化生態中沿著正確發展方向前進的根本保障,為鞏固中華文化主體性夯筑了堅實的政治基石。
一是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文化思想以站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戰略高度,深刻回答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等系列本源性問題,是引領文化發展的靈魂和旗幟。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推動中華文化主體性的鞏固,首要之舉就是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理論指導和實踐遵循。習近平文化思想以深厚的哲學基礎和鮮明的現實指向闡明了中華文化主體性的生成機理和豐富內涵,從“現實深度、歷史高度與實踐廣度\"6]多角度、立體化地指明了其延展方向,對中華文化主體性緣何生成、何以演進以及走向何處作出了最根本性的回應。我們必須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創新理論,學深悟透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義、精神實質、豐富內涵以及實踐要求,科學把握習近平文化思想所提出的關于鞏固中華文化主體性的總綱領和方法論,進而將這一理論優勢充分轉化為具體的觀念導向和行動路徑,不斷開拓文化發展新局面。
二是堅持黨對文化工作的全面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26]新時代,鞏固中華文化主體性,決然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黨對文化工作的全面領導,這是我們在文化建設實踐中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要始終堅持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持續優化對意識形態領域各陣地的建設和管理,堅決抵制各種錯誤思潮侵襲,不斷提高主流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和引領力。要始終堅持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領導,切實強化政治自覺、壓實政治責任,積極推進改革創新,大力發揚斗爭精神,建設高素質干部人才隊伍,努力開創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新格局。要始終堅持黨對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領導,堅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則,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基本前提:堅持“第二個結合”,激發鞏固文化主體性的內生動力
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中國共產黨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得出的規律性認識,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根本途徑和關鍵所在,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蓬勃發展注入了強大力量。尤其“第二個結合\"作為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推動著馬克思主義深度融入中國的現實語境與文化脈絡,實現了“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1]6偉大跨越,極大激發了鞏固中華文化主體性的內生動力,是保證文化主體性持續演進、不斷增強的基本前提。
一是深刻認識馬克思主義“魂脈\"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的辯證統一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這個重大命題本身就決定,我們決不能拋棄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決不能拋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27]一方面,馬克思主義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指導思想,是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核心理論指引和內在力量源泉,在思想引領、實踐指導、價值導向等方面都彰顯著靈魂和命脈的中樞性作用,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型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賦予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另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本源所在,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精神標識以及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文化源流,其所蘊含的思維方式、話語體系、價值理念等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滋養和轉化路徑,推動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不斷深入。馬克思主義“魂脈”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的辯證統一,構成了鞏固中華文化主體性的鮮明特質和顯著優勢,“澄清了以往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結合以及誰適應誰的問題”23],實現了二者的相互促進、相互支撐、共同發展。
二是繼續推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創新。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重點回答了“兩種差異性理論的融合與創新問題”[0]。“結合\"不是理論的拼湊疊加,而是在深人研究二者之間內在聯系和契合點的基礎上,實現彼此的交融互通。鞏固中華文化主體性,必須持之以恒地堅持“第二個結合”。要準確把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深入理解其理論體系和思想精髓,系統梳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深化中華文化研究和理論構建,促進二者在哲學思想、社會理想、國家治理等方面的概念相通和理論融通,使馬克思主義更好地與中國傳統相適應,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與時代精神相結合,以融合創新創造出科學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的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進而為鞏固中華文化主體性建設提供強勁勢能。
(三)關鍵支撐:推動“兩個文明”協調發展,夯實鞏固文化主體性的現實基礎
中華文化主體性的鞏固不是空中樓閣,而是深深扎根于堅實的物質基礎與深厚的精神沃土之中,二者相輔相成,偕同為其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依托力量。物質文明的高度發達,奠定了文化主體性賴以存續的物質依托;精神文明的繁榮發展,賦予了文化主體性最核心的內在靈魂。要深刻把握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之于文化主體性建設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的關鍵性作用,積極推動\"兩個文明\"協調發展、協同共進,共同為中華文化主體性的穩固提升夯實現實基礎。
一是加強物質文明建設。經濟基礎是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它決定了上層建筑的產生、性質和變革。文化主體性作為文化上層建筑的重要構成要素,其根本上是由物質文明發展所形成的經濟基礎決定的。因此,推動中華文化主體性的鞏固,必須切實加強物質文明建設。一方面,需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要有效落實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舉措,堅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改革,立足新發展階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推動高質量發展激勵約束機制,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28],由此不斷匯聚起磅礴的物質力量,為文化發展演進提供強大的內在驅動力。另一方面,要加大科技創新投入。通過加快發展人工智能、數字化技術、互聯網新媒體平臺,構建起適配文化發展需求的技術架構,促進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文化創意產業的開拓發展等,以為中華文化的傳承、展示和交流提供廣闊平臺。
二是強化精神文明建設。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在鞏固中華文化主體性的進程中,精神文明建設發揮著至關重要、不可或缺的重大作用,其能增強社會成員對民族文化的集體認知和價值共識,建構起以情感聯結為紐帶的文化共享機制,為中華文化主體性的鞏固筑牢了深厚的精神根基。強化精神文明建設,要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擺在首要位置。“核心價值觀建設決定著一個國家文化發展的性質和方向,體現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理想和精神追求。\"[29]務必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展壯大主流價值、主流輿論、主流文化,讓人民群眾在潛移默化中持續接受核心價值觀的洗禮,不斷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同時,也要完善文化培育體系。盤活用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推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共同繁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文藝創作導向,培育形成規模宏大的優秀文化人才隊伍,著力增強高質量文化供給能力,以更好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四)重要環節: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拓展鞏固文化主體性的全球坐標
每一個國家和民族在歷史發展進程中都會滋養出具有獨特地域氣息與鮮明民族特質的文明。但文明不是一成不變的,任一文明的延續與發展都必將融人人類文明體系之中,“只有在交流中才能融合,在融合中才能進步\"[30],這是文明發展的鐵律,否則文明將會故步自封、衰敗消亡。因此,鞏固中華文化主體性,不僅要充分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自強,還要胸懷開放包容、海納百川的宏大格局,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廣泛學習借鑒世界一切優秀文明成果。
一是秉持平等和尊重的原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明沒有高下、優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別。”[31568 每一種文明都是人類智慧凝練的璀璨結晶,都蘊含著獨特的價值和貢獻。文明之間,絕無高低貴賤之論,秉持平等和尊重的原則,是文明交流互鑒的前提和基礎。要充分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平等對待每一種文明形態,無論其規模大小、發展程度、實力強弱,都絕不干涉文明選擇發展道路的自主性,也絕不將自認為優越的文明模式強加于其他文明。要始終堅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32],堅決克服西方“零和博弈\"的思維邏輯,打破“西方文明優越論”“西方價值觀中心論”,積極踐行全球文明倡議,共同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推動形成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人類文明格局,促使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交往原則上實現共建、共贏、共榮、共享。
二是開展文明交流對話。文明躍遷的實踐歷程反復證明,開展文明交流對話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文明發展并非孤立自生,而是于不同文明的碰撞融合與多元文化元素的交織交融之中不斷吐故納新,實現螺旋式的演進與升華。因此,在全球文明深度交融的時代背景下,鞏固中華文化主體性,必須主動且深人地推進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交流對話。要始終保持開放包容的文明交流理念。開放包容作為文明演進的重要驅動力,是中華文明實現可持續性發展的前置性要件和客觀性準則。通過塑造開放包容的文明交流語境,既能推進中華文明面向世界、開自身,博采眾長、融貫中外,也能在文明交融中更加明確中華文明的自我意識和全球定位。同時,要建立健全文明交流對話長效機制。開展文明交流對話,需要制度的有效保障。只有把文明交流對話長效機制建設好,讓中華文明穩健地“走出去”,讓其他文明順暢地“走進來”,才能更具效能地跨越文明隔閡,實現更深層次的交流互鑒與有機融合,進而催生出新的文明形態。
五、結語
“文化主體性在社會實踐和民族發展的過程中動態凝聚、不斷強化,體現出對自我民族的認知和認同\"[33]。中華文化主體性是在中華民族五千余年文明發展史中歷經漫長歲月的醞釀、層層深厚的積淀、持續動態的發展,逐步走向成熟的,是對璀璨中華文明深刻且莊重的自我體認。在新的時代浪潮下,中國共產黨提出鞏固中華文化主體性這一重大命題,是塑造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形態的重要內容與本質要求,也是確保中華民族獨立自主走好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的意識導向和文化底氣。因此,必須堅定不移地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根本遵循,準確把握中華文化主體性的出場邏輯,深刻領悟中華文化主體性的價值旨歸,持續貫徹落實鞏固中華文化主體性的具體舉措,以充分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譜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新篇章,促進中國式現代化在文化的自我追尋與體認中深化發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2]王作軍,王洪標.內涵·生成·價值: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理論詮釋[J].重慶社會科學,2024(12):20-34.
[3]宇文利.新時代中華文化主體性的堅守與鞏固[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4(10):28-36,155-156.
[4] 鄒廣文.中華文化主體性的哲學邏輯[J].中國社會科學,2025(2):4-20,204.
[5]喻立平.習近平文化思想與文化主體性建設的內在機理[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4(11):24-35,198.
[6] 劉超.習近平文化思想對構建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的重要意義[J].思想教育研究,2024(6):24-30.
[7] 齊衛平.文化主體性:習近平文化思想原創性概念的理論闡釋[J].行政論壇,2025(2):5-14.
[8] 陳方劉.“兩個結合”與中華文化主體性的鞏固[J].思想理論教育,2023(7):26-32.
[9] 王朝慶.“第二個結合\"鞏固文化主體性的理與路[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24(1):41-49.
[10] 劉同舫.“第二個結合\"與文化主體性的鞏固[J].思想理論教育,2024(1):4-10.
[1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49.
[12] 列寧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6.
[13] 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 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4.
[15] 江澤民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
[16] 胡錦濤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38.
[17] 趙劍英.論中華文化主體性的歷史發展邏輯[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4(11):1-16,151.
[18] 英明,田鵬穎.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建構的三重意蘊[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5):23-29.
[19] 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文化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4:9.
[20] 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01(2).
[21]袁星潔,杜云.在文化自信自強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J].人民論壇,2023(10):85-87.
[22]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9-28(2).
[23]沈江平,丁耀鵬.中國式現代化與文化主體性建構[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4):40-49.
[24]劉同舫.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唯物主義沉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444.
[25]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278.
[26]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7-02(2).
[27]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不斷深化對黨的理論創新的規律性認識 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取得更為豐碩的理論創新成果[N].人民日報,2023-07-02(1).
[28]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N].人民日報,2024-07-22(1).
[29] 夏海燕,薛君.鞏固文化主體性的價值機理與實踐路徑[J].南京社會科學,2024(3):33-40,66.
[30] 習近平著作選讀: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543.
[31]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568.
[32]習近平.弘揚“上海精神”構建命運共同體——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八次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6-11(3).
[33]王瑩.中華文化傳承發展進程中的文化主體性、文化自信與文明互鑒[J].理論月刊,2024(9):20-29.
Logic, Purpose and Strategy: Consolidating the Subjectivity of Chinese Culture
Wei Yan Hu Yuanqi Du Junhua (School of Marxism,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Abstract:The subjectivity of Chinese culture is the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With its unique cultural symbols,values and spiritual symbols,it continues the long-standing inheritanc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maintains the long-standing root and soul of the Chinese nation.In the new era and new journey,by digging into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of the combination of Marxist cultural theory and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reviewing the development context and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subjectivity in diferent historical stages, responding to the realistic callfor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 and the relief of the Western tide in the new development stage,we can deeply clarify the logical dimension of consolidating the Chinese cultural subjectivity in the new historical orientation,and deeply grasp the multi-dimensional value purpose of Chinese cultural subjectivity,such as planting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building the cultural foundation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and stimulating the cultural power of building a common destiny of mankind. Standing at a new historical starting point and focusing on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subjectivity of Chinese culture,we should adhere to the party's cultural leadership,adhere to the \"second combination\",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two civilizations\" and promote the exchange and mutual learning of civilizations as the fulcrum of practice,strive to create an organic and unified new cultural life,and constantly enrich and develop new forms of human civilization.
Key Words: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The Subjectivity of Chinese Culture;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Chinese Civilization
(責任編輯:易曉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