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雙碳”目標下破壞森林資源犯罪的雙層法益研究

2025-09-28 00:00:00宋洋溢金自寧
重慶社會科學 2025年8期

[中圖分類號]D92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86(2025)008-0144-013

[DOI編碼]10.19631/j.cnki.css.2025.008.010

森林是重要的自然資源,也是最早納人我國刑法保護的生態要素①。《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以下簡稱《刑法》)中的破壞森林資源犯罪包括第三百四十四條規定的危害國家重點保護植物罪和第三百四十五條第一款、第二款分別規定的盜伐、濫伐林木罪。在現實案件中,涉案林木往往并非全部為活立木,關于無證采伐枯死木、火燒木、風倒木等死木是否適用此類罪名,存在爭議。在司法實踐中,既有判決無證采伐死木行為構成盜伐、濫伐林木罪的案例②,也有認為死木不屬于破壞森林資源犯罪對象③。總體而言,多數案件認為無證采伐死木行為構罪[1]。對此,最高人民法院 2023年頒布的《關于審理破壞森林資源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森林司法解釋》)第四條第三款、第六條第三款規定無證采伐死木行為不應一律認為有罪或無罪,而應具體、審慎判斷。不可否認,這在相當程度上為此類案件的裁判提供了積極指引,但具體的判斷標準仍是模糊的。

“犯罪的本質是侵犯法益,信達的目的是保護法益”[2],無證采伐死木構罪標準模糊反映出對破壞森林資源犯罪保護法益的認識存在諸多分歧。傳統觀點認為,破壞森林資源犯罪保護國家對森林資源的管理秩序(以下簡稱“秩序法益說”)①。隨著生態環境的惡化趨勢加速,刑法應當保護環境法益基本成為共識[3],破壞森林資源犯罪也不例外(以下簡稱“環境法益說”)。近年來,亦有新的觀點認為,破壞森林資源行為侵害的法益是“森林資源及其合理利用”(以下簡稱“合理利用說”)[4]。不同法益觀本質上體現了刑法解釋中形式解釋論與實質解釋論的爭議。“秩序法益說\"基于嚴格的形式解釋論得出,“環境法益說\"和“合理利用說\"則在不同程度上采取了實質解釋論。但三者均是立足單一形式或實質解釋論的結果,因而既有法益解釋方案仍欠理想。

一、破壞森林資源犯罪保護法益的重新解釋

破壞森林資源犯罪保護法益的解釋應融貫形式解釋論與實質解釋論的方法。據此,秩序法益和環境法益均是保護法益,前者以森林法規范中與各罪名相對應的具體制度為內容,后者以森林對人類重要的生態功能為實質。

(一)法益解釋方法:融貫形式與實質

刑法學界的實質與形式解釋論之爭外觀上呈現非此即彼的假象,但形式解釋論者在面對語焉不詳的規范時無法回避實質解釋,實質解釋論者也無法完全跳脫既有規范任意解釋。事實上,形式與實質解釋論都將“罪刑法定\"原則作為解釋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以正確解釋和適用法律為最終目標。并且,采取何種刑法解釋論并不必然附隨主觀或客觀的解釋立場,也未決定采取何種解釋方法(文義、體系、歷史、目的等)[5]。換言之,形式與實質解釋論只是不同的解釋策略,需要根據具體場景選擇適配的解釋方案。因此,有學者主張解釋刑法保護法益應融通形式解釋與實質解釋[]。至少在破壞森林資源犯罪中,單一解釋論的局限性證明此種主張是正確且必要的。進一步的問題是,融貫形式與實質解釋論的路徑仍需厘清。

一是形式解釋論與實質解釋論的適用具有順位關系。一方面,對值得刑法保護之法益的目的闡釋,需要“根據法條在刑法分則所處的位置、法條對構成要件行為與結果的描述、法條之間的關系以及社會生活事實、社會的一般觀念、國民的生活需求等做出合理判斷\"[7]。換言之,在引入其他法律法規甚至法外的諸多因素前,實質解釋仍需要充分考量刑法條文的內部因素。破壞森林資源犯罪的法益解釋也不外如是。另一方面,僅僅運用形式解釋論也并不充分。特別是《刑法》第三百四十四條、第三百四十五條的文義射程相當寬泛,即便嚴格適用形式解釋論,也可能得出多種結論。但一定時空條件下,只能有一種法益的闡釋是正確解釋,否則將削弱罪刑法定原則的意義。在法律條文對保護法益語焉不詳時,形式解釋后再行實質解釋,以此評價何種解釋最符合刑法目的。

二是形式解釋論與實質解釋論的解釋功能不同。從法益概念的分類出發,形式與實質解釋論事實上指向不同概念層面的法益。刑事立法是識別值得刑法保護的先法性法益并將其轉化為法律條文的活動,而文字本身的局限使得法律文本呈現的形式性法益與立法者真意(先法性法益)不總是一致的,外部世界的變遷也可能使先法性法益發生流變[8]。對于實質解釋者而言,其追求的法益結論是自由主義的先法性法益[9]220;反之,形式解釋者追求實定的形式性法益。顯然,當個罪的形式性法益與先法性法益一致或偏差較小時,無需區分二者,采取不同的解釋論也會得出相同的結論。但在破壞森林資源犯罪中,此種偏差較大,需要兼采形式解釋論與實質解釋論方法,厘清形式性法益與先法性法益。具體來說,透過形式解釋論的方法至多可以得出破壞森林資源犯罪保護形式性的秩序法益和環境法益,但兩種法益的內涵(內容與結構)還需實質解釋論闡明。

三是實質解釋與形式解釋均需運用價值判斷[10]。在無法回避價值判斷時,為避免任意判斷,需要在解釋前選定具有說服力且明確的價值基準。環境法益挑戰了傳統法益理論的人本主義價值基礎[],學界分化出人類中心、生態中心和折中說三種價值立場。從環境倫理層面來說,折中說在理論上更具合理性[12]。例如,美國激進的環保人士也承認,自然資源可以被“搶救”,合理的開發是必要的[13];德日刑法理論普遍認可折中說,即“生態學的人類中心的法益論”[14],此種觀點逐漸成為我國通說。據此,將“生態學的人類中心的法益論”作為破壞森林資源犯罪法益解釋的價值基礎自無疑議。但環境法益不包括環境作為主體所享有的利益。因為,環境法益與財產法益、人身法益等傳統法益的主體都是人[15],可以轉化為人的具體生活利益[16]。

四是刑法學的目的是保護法益和保障公民自由人權[17]。但保護環境法益與保障公民自由人權之間存在張力。這是因為,環境刑法為了實現對生態環境的嚴格保護,設置了相對寬泛的條文,以盡可能容納更多侵害行為。在實踐中可能背離民眾樸素法感,典型如“大學生掏鳥窩案”①、“南陽野豬案”②。同樣,早期環境刑法秉承人類中心主義的立場,犯罪者或者普通民眾可能認為利用森林資源是“天經地義\"的[18],從而很難從常理上認為采伐死木的行為可能構成犯罪。因此,即使此種行為違反了行政法規,但“一刀切”地施以嚴苛的刑罰并不符合比例原則和刑法的謙抑性。對此,以“生態學的人類中心的法益論”的價值為基點,通過融貫形式與實質解釋論探尋破壞森林資源的保護法益,有助于緩解司法實踐中保護森林資源與保障公民自由人權的緊張關系。

(二)從形式解釋出發:兩種法益并存

形式解釋是闡釋破壞森林資源犯罪保護法益的起點。對此,有兩點需作說明:其一,危害國家重點保護植物罪和濫伐林木罪的條文均以違反法律規定為起點,秩序法益本就是形式解釋下必然的結論。盜伐林木罪的條款中雖無“違反森林法規定”的表達,但盜伐必然違反森林法規,同樣侵害秩序法益。例如,在1979年的《刑法》中,盜伐、濫伐林木罪原本規定于同一條文,均以“違反保護森林法規”為前提。在1997年修訂《刑法》時,考慮到盜伐與濫伐的行為構成確有不同,且二者的量刑存在區別,故而拆分為兩款。換言之,此種省略是立法技術問題。其二,盜伐林木罪還侵害了國家、集體或公民個人對林木的所有權,即財產法益。但是否侵害財產法益并非破壞森林資源犯罪的重難點,秩序法益中就包含保護林木所有權的內容,因此無需單獨討論。由是,解釋的重心在于如何通過形式解釋方法得出保護環境法益的結論。

《刑法》第三百四十四條和第三百四十五條中對犯罪對象、構罪前提與人罪門檻的規定均包含保護環境法益的實質。

第一,犯罪對象是森林資源。森林的價值是多元的,隨著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刑法》更加強調保護森林的生態價值。2003年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中就已將森林資源的生態價值置于優先地位①。從體系解釋來看,如果認為《刑法》只強調森林的財產價值,那么破壞森林資源罪更適合規定于經濟或財產犯罪的章節,而非“第六章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顯然,森林資源的生態價值使其具備了更加社會化的法益屬性。

第二,構罪前提是違反法律規定。法定犯區別于自然犯的重要特征是犯罪構成中除存在事實要素,還存在規范要素(行政違法性)[19]。雖然不能據此認為法定犯保護的法益與前序行政法完全等同,但至少不能發生沖突或存在巨大的斷裂,否則會造成法律系統內部矛盾。另外,1979年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試行)》中第一條將保護森林的生態價值置于首要地位②,198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正式施行,經1998年、2009年、2019年三次修改,越發強調這一目標(后稱《森林法》即指2019年版)。因此,“違反森林法規定\"中包含了保護環境法益的目標追求。

第三,人罪門檻與量刑尺度的標準是采伐數量。法定犯的又一特點是通過情節犯的立法技術,劃定行政違法與刑事不法之間的界限。《森林司法解釋》第二條、第四條和第六條分別細化了破壞森林資源犯罪入罪門檻與量刑尺度的標準。雖然采伐數量與破壞生態環境的程度之間一般正相關,但并不絕對。《森林司法解釋》不宜簡單地采用林木的數量和經濟價值標準細化“數量”③,而應突出森林的生態屬性。

另一方面,“刑法將什么作為利益予以保護,必須符合憲法的原則,具有憲法根據”[4]。《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下簡稱《憲法》)第二十六條規定,“國家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國家組織和鼓勵植樹造林,保護林木。\"這為破壞森林資源犯罪應當側重保護森林資源的生態環境價值提供了支撐。另外,有學者認為可以從刑民一體化思維出發,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九條規定的“綠色原則\"作為分析的前提之一[20]。這至少說明,森林資源的生態環境價值應當被著重強調。

綜上,破壞森林資源犯罪對環境法益的保護體現了規范內涵隨生態文明建設的變遷,符合《憲法》的題中應有之義。

(三)歸于實質解釋:保護法益具體化

破壞森林資源犯罪保護的秩序法益和環境法益均高度抽象,難以指導司法實踐活動。因此,需要實質解釋確證和具象化保護法益。

1.秩序法益的具體內容:許可采伐

法益實質保護的是生活利益[9]90,需明確管理秩序或合理利用體現了何種生活利益。

首先,管理秩序保護的生活利益是人在“廣泛規范性交往中形成的,符合人的生存和發展必要條件的社會利益\"[21]。森林資源的管理秩序即是人類利用森林資源的互動過程中形成的社會關系。為規范此種社會關系,《憲法》第九條第二款要求“國家保障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然而,“合理利用說”希望通過將生活利益闡釋為森林資源的合理利用以具體秩序法益的內容并不妥當。這在一定程度上顛倒了法律體系內的位階和遞進關系。森林行政法律法規中規定的各種管理制度是對《憲法》中合理利用森林資源要求的具體化,是實現合理利用目的的手段。因此,對秩序法益的具象化應通過澄清實現法益目的的手段實現,而無法通過援引更加抽象的法益目的予以解釋。

其次,在闡釋法定犯的秩序法益內涵時,不應局限于刑法條文,而需得到行政法規的補充[22]。根據《刑法》第三百四十四條“違反國家規定”和第三百四十五條第二款中“違反森林法的規定”的表述,秩序法益的具體內涵應向森林法追溯。但是,如果認為秩序的內涵包括全部森林法律法規中繁多的管理制度,不僅可能導致處罰范圍不當擴張,還會使刑法失去判斷的獨立性,突破罪刑法定。換言之,問題應當是刑法需要保護森林法中的何種管理制度。一方面,《森林司法解釋》規定①,行為人未取得采伐許可證或有關部門的許可時構成盜伐或濫伐林木。司法實踐中,例如“彭某新、彭某升濫伐林木抗訴再審案”中指出刑法設立濫伐林木罪的目的是“保護對森林資源或其他林木有序采伐的管理秩序”②。另一方面,危害國家重點保護植物罪保護的秩序法益實質同樣是許可采伐。雖然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有額外的保護價值,但并非不能采伐。例如,公報案例“胡某某非法采伐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案”的\"案例要旨\"部分同樣強調“未辦理林木采伐許可證\"是構成本罪的要件③。

最后,許可采伐可以解釋為管理秩序或合理利用體現的生活利益。《憲法》中的“自然資源國家所有”條款并非創設“國家\"作為所有權人對抗國家公權力侵害的憲法訴求,相反對抗的是“任何組織和個人\"恣意使用自然資源,從而實現保護和合理利用的公共目的[23]。在這個意義上,采伐者只有取得采伐許可才得以正當利用森林資源。

綜上,破壞森林資源犯罪保護的秩序法益的內容是森林資源的許可采伐。

2.環境法益的具體內容:生態功能

《刑法》第三百四十四條和第三百四十五條并未明示環境法益的具體內涵。需要追問:抽象的環境法益在破壞森林資源犯罪中意味著什么?《憲法》第二十六條規定,“國家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國家組織和鼓勵植樹造林,保護林木。\"這說明保護森林的目的是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也即,森林具有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的生態功能。無論是《森林法》第二十八條,還是學者以采伐死木未破壞森林生態功能為理由否定該行為刑事違法性的觀點[1],都體現出對森林生態功能的關注。最新司法實踐進一步明確,森林資源犯罪行為會損害森林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嚴重威脅生態系統安全①。這兩方面均表明,森林生態價值的核心載體是其生態功能。

另外,森林以不同的形式發揮著多種多樣的生態功能。如果認為《刑法》應當保護森林全部的生態功能,則同樣存在處罰范圍過大且標準變動不居的問題。有判決認為無證采伐死木構罪是因為死木具有水土保持、補充土壤肥力等生態功能②。如認可此種寬泛的生態功能理解,則會推導出無證采伐死木一律構罪的錯誤結論。

因此,回歸“生態學的人類中心的法益論”的價值基準,森林只能是因具有對人類直接有益的生態功能而需要保護。對此,《森林法》已經具體規定了森林的重要生態功能。當然,這可能引發學界對《刑法》未獨立判斷保護法益的質疑。但是,第一,《森林法》只是確定了森林重要的生態功能,,事實上森林管理領域的行政違法行為并不要求判斷是否侵害此生態功能;第二,破壞森林資源犯罪本就屬于法定犯,完全脫離前序行政法判斷保護法益可能使保護法益的判斷南轅北轍;第三,即使保護相同的生態功能,《刑法》與《森林法》對法益侵害性的程度要求也并不相同。即,依據《森林法》確定重要的生態功能是破壞森林資源犯罪法益解釋的題中應有之義。具體來說,《森林法》第二十八條規定,“國家加強森林資源保護,發揮森林蓄水保土、調節氣候、改善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和提供林產品等多種功能。\"其中重要且具體的生態功能包括“蓄水保土”“調節氣候”和“維護生物多樣性”。“雙碳”目標提出后,司法實踐中更加強調其中的“調節氣候功能”,具體表述為固碳釋氧,吸碳、儲碳,固碳調節服務功能等③。

① 例如“陳某華濫伐林木案”,參見《最高人民法院發布十一起司法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典型案例》之十一;“貴州省劍河縣人民檢察院訴黔東南州某水投公司非法占用林地民事公益訴訟案”,參見《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10起檢察機關服務保障碳達峰碳中和典型案例》之七。

② 參見黑龍江省鶴北林區基層法院,刑事判決書,(2021)黑7527刑初8號。

③ 例如,“阿羅某甲等盜伐林木案”,參見《最高人民法院發布十一起司法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典型案例》之十。

綜上,環境法益在破壞森林資源犯罪中可以具象化為生態功能法益。這意味著森林發揮著有利于人類的重要生態功能,需要刑法保護。

二、破壞森林資源犯罪保護法益的雙層結構

既有研究中有論者提出環境犯罪應是典型的侵犯復合法益的法定犯[24],或具體指出環境犯罪侵犯的法益包括財產所有權、人身權和環境權[25]。然而,這些論說并未理清不同保護法益在個罪中的關系,反而使得實際應用更為困難。因此,需要進一步厘清破壞森林資源犯罪中秩序法益和環境法益的關系。

(一)“阻擋層—背后層”結構

《刑法》中大量存在為了保護A法益而保護B法益的罪名,即“阻擋層一背后層”的雙層法益[26]。該結構并非排列個罪保護的多種法益,或用主次、并列等抽象的結構描述法益間的關系,而是用“手段一目的\"的框架,從“法益內容、法益性質、行為的侵害方式以及法理基礎等方面”[27],實現保護法益間的有機融合。一般而言,侵害阻擋層法益是構成犯罪的前提,侵害背后層法益是犯罪的實質違法性所在。

進一步的問題在于如何劃定秩序法益和環境法益在雙層結構中的位置。在與破壞森林資源犯罪相近的破壞野生動物資源犯罪領域,學者們提出該罪保護法益中阻擋層法益是“野生動物管理秩序法益”,但對背后層法益莫衷一是。有的認為是“人與野生動物的和諧共生關系”[28],有的認為是“生物多樣性”[6]。如果說二者的分歧只在于作為背后層的環境法益的具體內涵,那么在環境犯罪的核心罪名一污染環境罪中,有學者提出,環境法益是阻擋層的法益,人類中心的法益才是背后層的法益[29],徹底調換了前述觀點的順序。由此可知,不同解釋者對雙層法益中何為手段,何為目的尚未達成共識。

(二)秩序法益是阻擋層法益

從法益的性質、作用和法理基礎來看,阻擋層法益是后設型法益,主要作為構成犯罪的前提,以預防刑法觀為法理基礎。據此,破壞森林資源犯罪保護的阻擋層法益應是秩序法益。

第一,違反森林資源的管理制度只是成立破壞森林資源犯罪的前提[4]。第二,國家設立許可采伐制度,旨在通過行政機關合理界定采伐限度,以兼顧資源可持續利用與森林生態環境保護,這體現了行政擴張的合理性。將此種行政違法行為進一步規定為犯罪是預防刑法觀的表現。第三,采伐自有林木并非“天然地\"需要取得許可。早期社會,林木與其他私人財產別無二致,都由所有權人“完全\"支配。然而,魏瑪憲法以降,伴隨著對“所有權絕對\"理念的反思,一般私人財產都應為社會公共福祉而承受應承受的正常負擔[30],更何況是與人類生存發展緊密相關的森林資源。因而,隨著森林管理秩序逐步建立,“采伐權\"也被認為是林權的一部分[31]。

綜上,許可采伐制度屬于后設型法益,即破壞森林資源犯罪的阻擋層。

(三)環境法益是背后層法益

將環境法益認定為阻擋層法益的核心理由是:保護環境法益的最終目的是保護人的利益。這實際預設了人與環境二元對立的前提,是對“生態學的人類中心的法益論\"的片面理解。事實上,環境法益的主體始終是“人”,以是否保護人的利益作為阻擋層與背后層的區分標準難以成立。當然,這并不意味著生態功能法益一定不是阻擋層法益。誠如康德所言,“決不把這個主體單純用作手段,若非同時把它用作目的”[32]。只有“人\"絕不能被看作手段,而外在于“人”的“ ×× 法益\"則可分別作為手段或者目的。典型如財產法益,在盜竊罪中,財產法益是保護的目的;而在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中,如將數據本身看作財產[33],,本罪則是以保護財產法益為手段,以保護個人尊嚴、隱私等法益為目的[34]。因此,還需具體分析生態功能法益在破壞森林資源犯罪中的性質、作用和法理基礎。

首先,從法益性質上看,背后層法益是立法者發現先于法律而存在的利益,并將其上升為刑法保護的先法性法益[27]。一方面,森林的生態功能客觀存在,人類只是通過科學研究發現森林有哪些生態功能并確認何者對自身生存發展有益。另一方面,保護森林的價值觀念也很難說是在構建管理秩序后才產生的。“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①“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②。早在孔孟之道中,節用、愛物的樸素實踐觀就得到了普遍倡導。因此,在現代社會,生態功能法益可以是先于我國環境刑事立法而存在的。

其次,從對犯罪構成的解釋力來說,背后層法益是行為實質違法性所在,是解釋構成要件的主要依據。在法定犯中,背后層法益還在法定犯中充當行政違法與刑事不法的“界碑”。秩序法益無法觸及環境犯罪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目標,難以作為刑事違法性的來源。森林的生態功能則與人類生存發展息息相關,可以具象化為群體“人”的生活利益,故而可以作為刑事違法性的依據,并用以指導解釋破壞森林資源犯罪的構成要件。例如,在“孫某某盜竊案\"中,二審法院認為孫某某的盜挖行為不構成盜伐林木罪而構成盜竊罪。法院理由是,該行為雖違反采伐許可制度,但并未終止樹木生命,也未對生態環境造成無法挽救的后果③。由此可見,是否毀損樹木重要生態功能才是判斷破壞一般森林資源行為刑事違法性的根本標準。

最后,背后層法益以自由刑法觀為基礎。自由刑法觀雖未能阻止《刑法》在環保領域出現的立法擴張趨勢[35],但其理念仍有價值。“自由使人具有了人的資格,創造了人類的人。”[36]刑事立法的擴張應以不干涉正當自由為限。雙層法益結構實現了對兩種刑法觀的調和:既承認阻擋層法益擴張的合理性,背后層法益也作為判斷刑事不法的實質標準,保衛自由的高地。即,并非所有的采伐行為都會損害森林重要生態功能,將生態功能法益作為背后層法益能確保行政法足以規制的行為不被認為是犯罪,有助于限制環境刑法的過度擴張。

三、破壞森林資源犯罪雙層保護法益的應用

在破壞森林資源犯罪中應用雙層保護法益時,是否侵害阻擋層的許可采伐制度相對簡單清晰,而判斷是否侵害背后層森林生態功能法益則為實踐難點。同時,雙層法益可清晰劃定無證采伐死木行為罪與非罪的界限,這驗證了雙層法益在破壞森林資源犯罪中可以有效發揮違法性評價和解釋指導機能的作用。

(一)侵害森林生態功能法益的判斷

違反許可采伐制度的行為是否侵害森林生態功能法益的實質在于行為是否嚴重損害涉案林木的生態功能。然而,不同森林生態功能的主要面向與質量都可能存在差異。因此,生態功能法益的侵害性只能通過動態過程評估,難以在立法中設定固定標準。從現實立法出發,《森林司法解釋》規定的入罪標準僅包括采伐數量和經濟價值,而未考量損害生態功能的情況。在出罪條款中反而將森林類型作為重要的考量因素。事實上,森林的類型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該森林所具備的生態功能種類與價值大小。因此,基于生態功能法益的內涵,需要以森林生態功能的主要面向與質量作為判斷基點。

第一,生態功能法益包括“蓄水保土”“調節氣候\"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的生態功能。《森林法》中根據生態保護的需要對森林進行了分類,或可用以判斷涉案林木的主要生態功能面向和生態價值高低。一是天然林的生態功能質量和重要性優于非天然林①。二是森林在管理上主要分為公益林和商品林兩類②。公益林是以保護生態環境為主的森林,起到水源涵養、水土保持、防風固沙、調節氣候等維護生態平衡的作用;商品林是以生產林產品、發揮最大的林業經濟效益為目的的森林[37]。因此,前者的生態功能質量和重要性優于后者。三是公益林中按事權等級劃分為國家生態公益林和地方各級生態公益林,其生態功能質量和重要性逐級遞減;按功能類型又可分為防風固沙林、水土保持林等,此類劃分體現了森林的主要生態功能面向。

第二,對于生態功能劃分明確的公益林,可以直接通過評估相應生態功能的損害情況以判斷生態功能法益的侵害程度。然而,對于沒有明確生態功能目的的森林,如商品林、景觀林、實驗林、國防林等,不可否認它們也發揮著重要的生態功能,但如何評估其生態功能法益的侵害程度并無明確標準。對此,或可將碳匯功能作為評估的基準。理由有四:一是碳匯功能是《森林法》列明的森林的重要生態功能之一。二是保護和提升森林的碳匯功能符合“雙碳”目標的時代背景。在實現“雙碳”目標的進程中,森林(林業)的碳匯功能意義非凡,是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三大舉措之一[38]。三是評估和修復碳匯功能損害具備技術可行性,林業碳匯的測算、價值評估已經具備了相對完善的方法。林業碳匯交易是碳市場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并且隨著全國自愿減排市場的重啟,林業碳匯交易的市場活力也將進一步提升。四是可以呼應與銜接破壞森林資源刑事司法實踐中出現的“認購碳匯從寬”。近年來,全國各地司法機關都在嘗試探索建立“檢察 + 碳匯”“司法 + 碳匯”的創新機制,最高人民檢察院肯定了檢察機關自覺融入“雙碳”國家戰略的重要意義①。因此,將碳匯功能作為森林生態功能指向不明確時的“一般等價物”正當可行。

第三,即使行為具備生態功能法益侵害性,也需達到刑事違法性的程度才能處罰。《刑法》只處罰侵害生態功能法益嚴重的采伐行為。判斷生態功能法益侵害程度時,在結合具體森林的主要生態功能面向、生態價值的基礎上,還可結合實施采伐行為的具體情況綜合研判。具體來說,或可參照辦理采伐許可證時的各項要素設立評價維度②如采伐的地點、林種、樹種、面積、蓄積、方式等。

綜上,評估特定采伐行為的生態功能法益侵害性的操作流程包括三個步驟:一是確定涉案林木的主要生態功能面向。如有明確生態功能指向的,則以行為對該功能的損害情況作為評估基準;反之,則以行為對森林碳匯功能的損害情況為評估基準。二是考量涉案林木的生態價值。天然林的生態價值高于非天然林,公益林的生態價值高于經濟林。三是綜合考量采伐行為的具體情況以判斷生態功能法益的侵害程度。

(二)無證采伐死木類案件中的適用

《森林司法解釋》對無證采伐死木類案件提出的“具體和審慎判斷\"要求的實質是無證采伐死木行為是否侵害本罪保護的雙層法益。

1.無證采伐死木違反許可采伐

無證采伐死木必然違反森林資源的許可采伐制度,從而侵害秩序法益。這雖不能成為構成破壞森林資源犯罪的理由,但至少說明行為具有一定的法益侵害性,不能放任。否則會鼓勵行為人故意在破壞林木后再行采伐以逃避罪責。然而,無證采伐死木行為對秩序法益的侵害是否構罪構成何罪,均需進一步判斷。

一方面,如果行為人確系實施了故意放火、“放水\"等破壞森林和林木的行為,應通過放火罪、故意毀壞財物罪等罪名定罪處罰。反之,若涉案林木是自然死亡或完全不可歸責于行為人的他人行為所致,則不宜僅僅依據侵害秩序法益而將無證采伐死木行為認定為破壞森林資源犯罪。這實際上是將破壞森林資源犯罪作為其他犯罪的“保護層\"罪名,過度泛化了此罪保護法益的外延。

另一方面,在考量采取刑罰是否適當時,可以結合比例原則進行審查,即刑罰是否為達到合理目的的有效手段;是否存在替代手段;利用刑罰保護法益的同時可能造成何種損害[39]。若無證采伐死木行為僅侵害秩序法益,采取刑罰措施并不妥當。因為嚴厲的刑罰在有效保護秩序法益的同時,也嚴重限制了受刑者的自由。在《森林法》第七十六條已經為無證采伐的秩序法益侵害性設定了相對嚴苛的行政處罰時①,刑法的自由保障的機能應當處于絕對的優先地位[7],不應再訴諸刑罰手段。

綜上,無證采伐死木的確對秩序法益產生了侵害性,在符合《刑法》規定的其他犯罪的構成要件時,可以構罪。至于是否構成破壞森林資源犯罪,則需要進一步判斷行為是否侵害生態功能法益。

2.侵害生態功能法益的具體判斷

《森林司法解釋》的“具體和審慎判斷\"要求符合破壞森林資源犯罪調整的行為體系。《森林法》第五十六條第二款規定農村居民采伐自留地和房前屋后個人所有的零星林木無需申請采伐許可證,也不可能構成破壞森林資源犯罪。顯然,相較于零星樹木,死木的生態功能可能更低。若認為無證采伐死木一概構罪,會導致行為體系明顯不協調。

至于《森林司法解釋》第六條第三款中“確有必要追究刑事責任\"則意味著:一方面,對于僅侵害秩序法益的無證采伐死木行為,若情節特別嚴重達到刑事違法的程度,應追究刑事責任。但由于并未侵害生態功能法益,而不應認定為破壞森林資源犯罪。另一方面,若無證采伐死木同時侵害生態功能法益,則可能構成破壞森林資源犯罪。具體判斷或可將無證采伐死木行為代人前述生態功能法益侵害性的評估步驟,如此能檢驗生態功能法益的機能有效性。

首先,如果行為人故意造成林木死亡后再實施采伐,或對林木死亡結果存在重大過失,應按一般破壞森林資源刑事案件程序進行分析。例如,在“陳某某濫伐林木上訴案\"中,陳某某多次對樹木底部進行環狀剝皮,導致樹木失去水分和養分而干枯、裂縫,直至死亡(俗稱“放水”)后無證采伐②。該案中,陳某某系故意造成樹木死亡,顯然不能適用《森林司法解釋》第六條第三款的規定,而應根據濫伐林木罪的一般規定判斷是否構成犯罪。

其次,進行生態功能法益侵害性的評估。第一,確定涉案林木的主要生態功能面向。死木仍可能具有一定生態功能。例如,若涉案死木原系水土保持林,由于樹木死亡后仍可發揮一定的水土保持功能,因此采伐行為仍會損害其生態功能;反之,如原系經濟林,由于樹木死亡后通常難以發揮碳匯功能,故而采伐行為不會損害其生態功能。換言之,重要的是判斷林木死亡是否導致其主要生態功能面向無法發揮,如此方有可能存在生態功能法益的侵害性。第二,對于仍可發揮其主要生態功能的死木,需進一步判斷其生態價值。除天然林、非天然林和公益林、商品林的區分外,死木的生態價值顯然也低于活立木。若涉案死木原系經濟林,應當認定為生態價值較低,一般不構成破壞森林資源犯罪;反之,若原系天然林、公益林,則仍可能具有一定生態價值。第三,結合實施采伐行為的具體情況綜合判斷生態功能法益的侵害程度,只有侵害生態功能法益的“量\"達到具備刑事違法性的程度時才可認定構成破壞森林資源罪并處罰。第四,即使無證采伐死木因侵害生態功能法益而構罪。由于死木的生態功能價值較活立木低,樹木系自然死亡也應作為從寬情節考慮。換言之,對于無證采伐死木的刑法定性,應當從嚴判斷、從寬處罰。

參考文獻

[1]王貫省,張青燕.無證擅自采伐枯死林木行為的定性——兼評原國家林業局林函策字(2003)第15號復函[J].中國檢察官,2020:(22)15-20.

[2]張明楷.刑法學:第5版(上)[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63.

[3]高銘暄,徐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環境刑事立法的回顧與前瞻[J].法學雜志,2009(8):24-28.

[4]張明楷.盜伐、濫伐林木罪的重要問題[J].上海政法學院學報(法治論叢),2021(5):1-17.

[5]李立眾,吳學斌.刑法新思潮——張明楷教授學術觀點探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67.

[6]秦天寶.野生動物刑法保護法益之重構[J].法商研究,2024(1):71-88.

[7]張明楷.避免將行政違法認定為刑事犯罪:理念、方法與路徑[J].中國法學,2017(4):37-56.

[8]熊亞文.盜竊罪法益:立法變遷與司法抉擇[J].政治與法律,2015(10):61-73.

[9]張明楷.法益初論(增訂本):上[M].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

[10] 勞東燕.刑法解釋中的形式論與實質論之爭[J].法學研究,2013(3):122-139.

[11]弗蘭茨·馮·李斯特.德國刑法教科書[M].徐久生,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3.

[12]李想.生態人本主義——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走向整合的產物[J].理論前沿,2009(10):21-23.

[13]KANNER A,ZIEGLER ME.Understanding and protecting natural resources[J].Duke Envtl.L.amp; Pol'yF.,2006(1): 119-164.

[14]王明遠,黃春潮.論德國環境刑法的法益觀[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2(2):86-95.

[15] 焦艷鵬.生態文明視野下生態法益的刑事法律保護[J].法學評論,2013(3):90-97.

[16] 戴潔.生態法益保護與污染環境犯罪的多元治理[J].北京社會科學,2023(11):94-103.

[17]劉艷紅.走向實質解釋的刑法學—刑法方法論的發端、發展與發達[J].中國法學,2006(5):170-179.

[18] 焦艷鵬.生態文明保障的刑法機制[J].中國社會科學,2017(11):75-98,205-206.

[19] 陳興良.法定犯的性質和界定[J].中外法學,2020(6):1464-1488.

[20] 劉艷紅.民法典綠色原則對刑法環境犯罪認定的影響[J].中國刑事法雜志,2020(6):3-19.

[21]高穎文.論現代刑法中的抽象法益[J].荊楚法學,2023(2):87-100.

[22]孫國祥.行政犯違法性判斷的從屬性和獨立性研究[J].法學家,2017(1):48-62,176-177.

[23] 李忠夏.憲法上的“國家所有權”:一場美麗的誤會[J].清華法學,2015(5):63-84.

[24]凌萍萍.環境刑法秩序法益的規范性解構[J].江海學刊,2023(4):180-186.

[25]金瑞林.環境法學:第4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138.

[26]張明楷.受賄犯罪的保護法益[J].法學研究,2018(1):146-166.

[27]藍學友.規制抽象危險犯的新路徑:雙層法益與比例原則的融合[J].法學研究,2019(6):134-149.

[28]陳鼎文.破壞野生動物資源犯罪的法益考量與重構[J].現代法學,2021(6):150-161.

[29]張明楷.污染環境罪的爭議問題[J].法學評論,2018(2):1-19.[30]張翔.財產權的社會義務[J].中國社會科學,2012(9):100-119,207-208.

[31] 高利紅.林業權之物權法體系構造[J].法學,2004,12):94-96.

[32] 康德.實踐理性批判[M].韓水法,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25:95.

[33] 時延安.數據安全的刑法保護路徑及方案[J].江海學刊,2022(2):142-150,256.

[34] 王錫鋅.國家保護視野中的個人信息權利束[J].中國社會科學,2021(11):115-134,206-207.

[35] 陳京春.抽象危險犯的概念詮釋與風險防控[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4(3):116-126.

[36] 米海依爾·戴爾瑪斯·馬蒂.刑事政策的主要體系[M].盧建平,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27.

[37]張英杰,楊雄略,趙朝.淺談森林分類經營[J].陜西農業科學,2010(6):129-131.

[38]楊臨萍,劉竹梅,孫茜.《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為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提供司法服務的意見》的理解與適用[J].法律適用,2023(3):3-9.

[39]張明楷.法益保護與比例原則[J].中國社會科學,2017(7):88-108,205-206.

A Study on the Two-Layer Legal Interests of Crimes Against Forest Resources Under the \"Dual Carbon\" Goals

Song Yangyi Jin Zining (PekingUniversity Law School,Beijing 100871)

Abstract:In judicial practice, there is inconsistency in the criminal classification of unauthorized logging of dead trees,which highlights the need to clarify the protected legal interests in the field of crimesagainst forest resources.By integrating formal and substantive interpretation theories in criminal law,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protection of crimes involving the destroying of forest resources under China's Criminal Law exhibits a two- layer structure of legal interests,namely,a \"barrier layer\" and a \"protective layer.\" The barrier layer legal interest refers to the specific systems regulated by each criminal offense that violate the Forest Law;the protective layer legal interest is an environmental legal interest based onconstitutional objectives.Additionally,environmental interests in the abstract are insufficient to fulfill the functions of evaluating illegality and guiding interpretation.In crimes involving the destruction of forest resources,environmental interests should be concretized as ecological functional interests.Based on this,unauthorized logging of dead trees generally does not violate the criminal law.Only when the ecological functions that the involved trees should perform are substantially impaired does the act constitute a criminal violation.

Key Words: Crimes Against Forest Resources; Interpretation of Criminal Law; Two-layer LegalInterests; Ecological Function Legal Interests

(責任編輯:易曉艷)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色网在线| 国产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西瓜tv|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 国产精品尤物铁牛tv| 免费国产高清视频| 黄色国产在线|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23|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 99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黄色网站不卡无码| 久久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不卡午夜视频| 欧美成人一级| 成人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无卡顿" | 国产菊爆视频在线观看| 午夜爽爽视频| yjizz国产在线视频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华液| 91视频99|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频|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电| 国产精品久久精品| 永久免费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影院| 国产精品一线天| 亚洲第一综合天堂另类专| 美女潮喷出白浆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人成在线播放| 国产成a人片在线播放| 日韩a级毛片| 香蕉蕉亚亚洲aav综合| 亚洲精品卡2卡3卡4卡5卡区| 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熟妇人妻无乱码中文字幕真矢织江| 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人妻出轨无码中文一区二区| 91麻豆精品视频| 亚洲视频免| 黄色三级毛片网站| 国产青榴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清纯在线一区二区WWW| 成人在线亚洲| 欧美五月婷婷| 五月天久久综合国产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午夜| 亚洲天堂成人| 国产人成在线视频| 好吊色妇女免费视频免费| 国产色网站| 亚洲无线视频| 欧美亚洲欧美区| 亚洲av综合网| 极品性荡少妇一区二区色欲 | 免费又黄又爽又猛大片午夜| 亚洲av无码专区久久蜜芽| 久久综合成人| 亚洲乱码视频| 国产麻豆va精品视频| 五月激激激综合网色播免费| 亚洲三级色| 欧美无遮挡国产欧美另类| 91九色视频网| 国产网站在线看| 91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版高清| 亚洲人成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天堂福利视频| 97久久超碰极品视觉盛宴| 日本亚洲最大的色成网站www| 国内视频精品| 免费A级毛片无码无遮挡| 中文字幕av无码不卡免费| 在线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国产免费看久久久| 直接黄91麻豆网站| 美女黄网十八禁免费看|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在线播放| 国产福利小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尤物午夜福利视频| 黄色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