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華文化主體性視域下中國式現代化的出場邏輯、力量源泉和實踐進路

2025-09-28 00:00:00陳從楷
重慶社會科學 2025年8期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遠,要有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輻射力,就必須有自己的主體性。”中華文化主體性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標識性概念,也是當下學術研究的熱點問題。本期繼續開設“習近平文化思想”專題,分別邀約四川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重慶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杜俊華教授團隊,就“中華文化主體性視域下中國式現代化的出場邏輯、力量源泉和實踐進路”“邏輯·旨歸·策略:中華文化主體性的鞏固”展開研討,現刊出有關成果。

(策劃:楊果 易曉艷)

基金項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大項目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文化自信與文化主體性建設研究\"(24amp;WZD11)。

[中圖分類號]D61;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86(2025)008-0058-014

[DOI編碼]10.19631/j.cnki.css.2025.008.004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的選擇,離不開文化力量的托舉。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遠,要有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輻射力,就必須有自己的主體性。”[1]文化主體性是文化的關鍵性概念,是一種文化在和異質文化交流、交融、交鋒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主導性、獨立性、引領性、創新性,以及在文化反思意義上表現出來的自省、自主、自信、自強,是相對于其他文化的獨特存在狀態。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近代以來,在以民族復興為主線的道路探索過程中,歷經磨難和曲折找到的道路、形成的模式,體現了民族性和現代性。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文化主體性之間具有深刻的耦合關系,二者統一于中國式現代化偉大實踐,互為表里、相互證成。文化主體性作為上層建筑的組成部分,對經濟社會和道路選擇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其豐富內涵具有充分激發中國式現代化精神活力、內在動力的功能導向。中國式現代化既通過高質量發展鞏固文化主體性的基礎,又通過自身的持續推進實現對文化主體性的建構。從中華文化主體性視域理解和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出場邏輯、力量源泉和實踐進路,對更好建構中國式現代化的場景敘事、向世界回答好中國式現代化何以可能、何以自信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

一、出場邏輯:在中華文化主體性的鞏固和彰顯中生發

費正清認為,“‘現代化’從來不能孤立地進行,如果說現代化是人民對于現代科技的發展和適應,那就總是和本國固有的文化價值和傾向相交織地進行”[2」。在回溯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歷程中,很多人尤其是那些唱衰中國或者持“歷史終結論\"者有這樣一個疑問:作為被動卷入、后發追趕的中國式現代化,在既不依附別人又不走別人的“老路”情況下,何以用短短幾十年時間超越了西方幾百年走過的路,成功開拓出一條具有獨特優勢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打破了“現代化 西方化”的迷思,實現了對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揚棄、對蘇聯道路的超越、對中國近代舊式現代化的升華。背后的奇跡何來?無論是經典的發展理論、現代化理論,還是當下流行的發展型國家理論,都沒有給出系統的、特別有說服力的解釋。趙汀陽提出一個觀點,“有什么樣的方法就能建構什么樣的精神世界。如果一個文明能夠建構一個不可替代的精神世界,就擁有無法撤銷的天命\"[3]139。本文提出從文化主體性視域思考中國式現代化的出場邏輯,試圖做一些不同視角的解釋和推演,這個邏輯和必然性就是“天命”。中國現代化的邏輯體系呈現“模仿一追趕—超越\"的躍遷式軌跡,走出了一條“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4]的現代化新路,這條新路,既是中國式現代化自身主體性演進的過程,更是在中華文化主體性的回歸、形塑和建構中不斷拓展敘事空間的過程。

(一)在文化主體性從隱微到顯性的轉變中開始現代化探索

作為內嵌于政治、經濟、社會的一種敘事性建構,文化主體性的演進一般藏在歷史的幽暗處,往往在社會遭逢大變時凸顯其重要性。從器物方面的學習和改革而言,學界傾向于認為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發軔于19世紀60年代,以洋務運動為開端。當時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巨大危機,大家關注的是:中國怎么辦?怎樣救亡圖存?中國怎么強大?這是中國開始現代化進程的發端:向西方學習,“制洋器”“師夷長技以制夷”。大家認為西方比我們強,是因為他們能制造堅船利炮。然而,隨著甲午中日海戰的失敗,學習了幾十年西方現代化的洋務運動、傾注了巨大財力和心血打造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這個泡沫破滅后帶來了新的認知:中國不僅器物不如人,就連制度也不如人,甚至認為一切都不如人。于是,有識之士開始提出西方之所以強大,不僅僅是因為堅船利炮,更因為他們的有現代的、先進的、民主的、自由的政治制度,并且通過一系列體制來保證制度文明的運轉,比如君主立憲制。于是才有了戊戌變法。戊戌變法失敗后,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發動辛亥革命,用暴力的手段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然而這只趕走了清朝的皇帝,革命依然沒成功。于是有識之士又開始反思:為什么總是失敗?從器物層面的學習到制度層面的模仿,從溫和的變法到用拳頭的手段都不行。最后“反求諸己”:是我們自己的觀念、思想、意識和文化有問題,因為不管如何學習器物、變法抑或革命,好比穿的衣服變了,但是人還是那個人、觀念還是舊觀念。現代化的改革或者革命一定要從思想觀念去改造,“做新人\"后才可能推動制度和器物的變革,從而實現現代化。仁人志士從文化領域發動新文化運動,才有了后來的西學東漸和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

中國舊式現代化發軔的曲折歷史說明:在一般情況下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又十分重要的文化主體性是如何在從隱微到顯性的變化中讓中國的現代化道路開始了艱難的探索和起步。狄百瑞說,正是近代中國遭遇的失敗和不幸,導致了中國文化自尊的短暫喪失,來自西方的價值觀阻礙了中國人從自身文化傳統內部尋找發展之“道”,“但我們可以肯定,發展過程并沒有停滯,僅只是隱沒而已。中國人民的新經歷,終將在相當大的程度上被視為一個自身發展的過程,而不會僅僅作為一場無中生有的革命”[5]。這種狀況其實就像禪宗里講的一個故事:一個很貧困的人懷揣著寶珠,自己卻不知道,只好沿街乞討。佛教經常用這個故事來說明佛性就在你心中,可是你老是看不到,反而到處去問哪里有佛性。作為世界上唯一綿延幾千年而沒有中斷的文明,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有堅實的基礎和充實的底氣,只是“當時已惘然”。20世紀30年代的中西文化爭論很有代表性,當時一個著名的事件發生在1935年,10位著名教授共同發表了一個宣言,這個宣言叫作《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宣言》,劈頭第一句話就是“從文化的領域里面去展望,現在世界里邊固然已經沒有了中國。而中國的領王里面也幾乎已經沒有了中國人”[6]。盡管是文化主體性的衰微、情緒的悲觀和視野的遮蔽,但畢竟在文化的自省和精神的奮起中開啟了現代化征程。

由此言之,中華文化當時從自尊跌落到自卑,文化主體性遭遇了巨大的危機。不幸中的萬幸,這段曲折之路帶來的“副產品\"讓文化主體性從“幕后\"走到“臺前”從隱微成為外顯,在文化主體性的反思中有了新文化運動,并在西學東漸中有了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就像“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桿尖頭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7],并在這個過程中現代化道路得到了有益的探索。

(二)在文化主體性從傳統到現代的嬉變中讓現代化成為“中國式”

一個古老文明的現代化轉型,必然曲折而漫長。從外源被動的現代化,到主動謀強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經歷了外力推動下的被動模仿到內生動力下的自覺探索。既是文化民族性的堅守,又是文化時代性的創造;既是靜態的文化基因內蘊,又是動態的文化新形態孕育。文化主體性實現從傳統到現代的嬗變,也實現了從中國的現代化到“中國式\"現代化的演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價值讓中國的現代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1]在源遠流長、生生不息的五千年文明中,被譽為群經之首的《周易》乾坤二卦中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兩個范疇,可以用來解釋中華文化傳統的源頭。張岱年和程宜山曾說:“一個民族,只有產生了民族的主體意識,才能具有自覺的內在凝聚力,才能有推動民族延續發展的內在精神動力。‘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中國文化基本精神,同時也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主體意識的核心,是中華民族的獨立意識、自我意識、自覺能動性的鮮明標志。”[8]二者分別對乾卦和坤卦進行解讀,反映了中華文明的天地宇宙觀,具有本體論意義。“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對應乾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對應坤卦。從本體論延展開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實際上還包含著人與自然的關系,君子要像天道那樣銳意進取、奮斗不止,像大地那樣有寬厚的德性修養涵育萬物。認真梳理回顧的話,不難發現諸子百家的精神追求和幾千年文明傳承都有此內核。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變革和開放精神,使中華文明成為人類歷史上唯一一個綿延5000 多年至今未曾中斷的燦爛文明。\"9]中華文化自古具有強大的文化主體性,在近代以來卻遭遇了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的主體性危機,而中國共產黨以強烈的歷史自覺重新發揚和發展了中國式現代化主體性,其間起伏變遷與“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精神的興衰起落是同向同行、相互證成的[10]。中國式現代化追求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目標、堅持民族性走獨立自主的道路、堅持創新性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等等,底層邏輯可以說都是由中華文化主體性所決定的。正如費孝通指出的:“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后變成了毛澤東思想,后來又發展成了鄧小平理論,這背后一定有中國文化的特點在起作用。”[]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化基因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源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立足波瀾壯闊的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國道路的歷史必然、文化內涵與獨特優勢。\"[12]中國道路的歷史必然,就是成功開辟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這條道路的文化內涵和獨特優勢正是來自文化主體性。彭璐珞、肖偉光開時代之先河,從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基因著手,全面論述了文化主體性在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彭璐珞、肖偉光認為,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色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基因:“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對應的是“生生不息”的仁道理念、“參贊天地”的人本追求、“民為邦本\"的政治傳統;“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對應的是“損有余而補不足”的天道品格、“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富民厚生”的經濟倫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對應的是“形神兼備\"的生命觀念、“富而后教”的治理傳統、“耕讀傳家”的生活方式;“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對應的是“天人合一”的生態哲學、“萬物并育”的生態倫理、“取之有節”的生態智慧;“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對應的是“和而不同\"的傳統智慧、“親仁善鄰\"的交往之道、“止戈為武\"的和平理念等15個方面[13]。中國式現代化堅持文化主體性的本真意義就在于,在自我傳承和更新中生長、發育、創新,文化主體性賦予其“主格\"的身份和定位,有自我穩定的參照系,不再仰視別人,文化主體性成功實現了現代化轉型。當下和未來還要面對西方現代化話語霸權的沖擊,中國式現代化之所以有引領力、凝聚力、輻射力,是因為背后有中華文化主體性的托舉,我們知道“是誰的現代化”“是為了誰的現代化”,能站穩腳跟不懼風吹浪打。

(三)在文化主體性從自卑到自信的升華中延展中國式現代化敘事空間

文化自信是文化主體對于作為客體的文化的一種心理、精神和情感上的狀態,也是文化主體性在建構過程中的一種外在形態。文化自信作為意識形態的一部分,本身不可見,但有其外在的、可見的表現形式。具體而言,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民族和人民對于這個國家和民族自身文化的高度認同,對其所具有的價值深信不疑,是對文化民族性的堅守、對文化未來創新性的堅信所表現出來的文化形態。肖偉光指出:“文化自信隨著中國的發展自然而然到來,文化優勢也在這個過程中得以重建、發展。近代以來中國人文化自信的重建,最主要的成就就是不斷實現飛躍的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這是中華民族重建文化自信的內核,也是文化主體性的基石。\"[14]正是因為在文化自信這塊基石上延展敘事空間,中國式現代化在世界現代化版圖中才顯得別具一格。

文化主體性作為上層建筑的一部分,反作用于國家、民族的現實道路和模式選擇。換言之,要考察一種文化主體性,其所推動的模式和道路是非常重要的參照。與近代早期的現代化起步和探索相比較,中國式現代化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呈現出典型的獨立性、自主性、連續性、民族性、和平性、創新性和發展性等特征,扭轉了早期的外源被動局面,完全有別于其他先發國家的現代化模式,既擺脫了對西方工業化的盲目崇拜,又超越了對蘇聯發展路徑的依賴,既不“西化”,也不“蘇化”,而是立足于中華民族自身的文化傳統、依托于中國的實際情況,開創了有別于世界歷史上早期工業化發展模式,并且超越了預期,給國人和世人帶來了太多驚喜,不斷延展中國式現代化的敘事空間:在水平上,實現了從低位追趕到高位引領,從改革開放之初經濟瀕臨破產的邊緣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為全球經濟發展做出了極大貢獻;在路徑上,從“先破后立\"的老路到“破立并舉”的新路,摒棄了先發國家對外擴展侵占、犧牲自然環境、片面強調物質至上而忽略精神追求的“先破后立\"路徑,轉向了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發展模式;在方法上,從單一維度到多維協調,從改革的局部破冰到全面深化改革再到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動員能力上,調動了最廣泛的積極性,實現了覆蓋面最廣的精準脫貧、建成人口規模最大的小康社會;在策略上,把短期目標和長遠規劃結合起來,堅持“謀五年、看百年\"的戰略一致性多維一體協同推進的中國式現代化,整體上呈現出道路選擇的堅定性、發展路徑的創新性、文化交融的包容性,在拓展現代化的敘事空間中讓文化主體性實現從自卑到自信的升華。

近年來,文化主體性的彰顯和文化自信的展現隨處可見,不斷延展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敘事空間:中國年輕一代在巴黎奧運會上用平視世界的自信展現出強勁實力,“中國制造”暢銷全球的背后是強大的文化自信,首個國產3A文化游戲《黑神話:悟空》曾占據海外平臺熱銷榜第一,國產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火遍全球創下多個紀錄,“甲亢哥\"行走中國系列的海外直播讓世界驚嘆中國發展中國魅力;中國氣派、巴蜀韻味的世運會成功舉辦,讓來自全球的運動員、裁判員和游客以此為窗口感受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萬千氣象這和當年的“華人與狗不得人內\"相比較,,可謂“換了人間”。正如樓宇烈先生指出:“一個國家要有文化主體性,才能去吸收其他文化的精華文化主體意識的缺失會使一個國家的靈魂游蕩不安。\"[15]當前,中華文化展現出的更多自信、從容,中華文化主體性的持續鞏固和彰顯,讓中國式現代化在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延展更多敘事空間。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那樣:“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中國人民應該有這個信心,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這個信心。”[16]

二、力量源泉:文化主體性賦予中國式現代化獨特性

文化深度嵌人社會發展進程,是歷史敘事的建構邏輯,更是影響當下和未來的力量源泉。從歷史維度來看,中華文化主體性主要是指在賡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聚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色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借鑒人類文明成果中外來有益文化,形成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所展現出來的自我反省、自我生長、自我賦能和自信自強的能力、意識。中華文化主體性在觀念層面是無形的,作為內核層,具有獨特性和內在韌性;在價值層面是外顯的,既建構過去的歷史,又作用于當代道路。具體可以理解為: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不管文明怎么發展,文化總是作為重要因素決定著道路的選擇。趙汀陽指出:“任何一個文明的歷史性都表現為三個基本問題:何以如此?何以自立?又將如何?\"[3]2從歷史邏輯來看,中華文化從一開始形成,其主體性特征就非常鮮明,長久以來從這三個方面深刻地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政治結構和道路選擇。中國式現代化既不“西化”又不“蘇化”,從內在邏輯上彰顯了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的重要作用。因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讓中國式現代化成為獨具文化主體性的歷史自覺和主動選擇,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力量源泉。

(一)“何以如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文化底色

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理念、基本特征、治理方式、動員方式等諸多方面都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輻射力和影響力。沒有五千年文明,就不可能有今天的中國特色;沒有中國特色,就談不上今天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正如錢穆指出的那樣:“文化之本義,應在經濟、政治,乃至一切無所不包。”[7]這里的“乃至一切無所不包”,在今日之中國,正是“五位一體\"等為構架的全方位的中國式現代化。其生發的過程正是在近代以來中華傳統文化遭遇外來文化人侵,在文明的自我反思中不斷實踐、不斷生發、不斷建構,尤其是在經由“第二個結合\"的宏大敘事中實現的自我發展、回應挑戰、開創新局的過程,這條道路有特色、有優勢、有創新,展現出鮮明的文化主體性,并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風骨神韻為內在意蘊。

“道法自然”“知行合一\"等哲學命題蘊含的認識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底色。老子《道德經》提出的“道法自然”中的“道”,可以理解為萬物運行的規律,人們要想認識和改造自然就必須遵循“道\"這個規律,所以是“道法自然”;陽明心學的“知行合一\"認識論成為人們處世的基本行為準則。中國式現代化在發展中總是強調生產力的基礎性作用,既要大力發展生產力,又不脫離生產力發展階段,一切從實際出發,遵循客觀規律,一切決策和政策從認知出發,可以說這些認識和主張完全符合“道法自然”“知行合一”的精髓。中國式現代化在發展進程中,我們黨在改革開放之初提出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三步走”發展戰略、黨的十八大以后提出的新“三步走”戰略等,都很好地體現了對社會發展客觀規律這個“道\"的遵循。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民貴君輕、政在養民\"等民本思想所蘊含的價值觀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底色。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可以說見諸各家各派、各朝各代,不同的派別可能在一些具體的觀點上有所差異,但是重民、貴民思想一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并代代相傳,被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式現代化傳承和創新。正是因為一切依靠人民、一切為了人民、一切成果由人民共享,堅持人民至上,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戰爭年代、社會主義探索和建設的初期、改革開放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總是能動員最廣泛的力量,成功開辟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民亦勞止,汽可小康”“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是謂大同\"等小康、大同理想蘊含的發展觀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底色。儒家的“大同\"理想、墨家的“兼愛”主張、宋明理學的“萬物一體\"等樸素的思想,在中國幾千年文明演進中不斷被闡發,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追求美好生活、人人平等的社會發展觀。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追求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也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現代化。“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小康路上一個都不掉隊”從思想、理念到政策,無一不體現出傳統文化強大的思想輻射力和價值引領力。

此外,“生生不息”的宇宙觀,“以時禁發”的生態觀,等貴賤均貧富、損有余而補不足的平等觀,親仁善鄰、協和萬邦的外交之道,以和為貴、好戰必亡的和平理念,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改革精神等等,其內蘊的超現代新啟示都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源泉。總之,面對傳統文化這座豐厚的思想寶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予中國式現代化鮮明的標識、澎湃的動力。

(二)“何以自立”:紅色革命文化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精神動力與滋養

紅色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在領導中國人民為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進程中形成的優秀文化,蘊含著敢于斗爭的革命理想、不怕犧牲的革命斗志、頑強拼搏的堅定意志、天下一家的家國情懷,深刻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和鮮明的政治信仰、文化品格,一言以蔽之,紅色革命文化是“中國人民學會了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新文化”[18]。具體來看,剛健激越的紅色革命文化所呈現出來的話語敘事、紅色精神譜系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精神動力和滋養。

紅色革命文化的話語敘事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精神動力。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實踐中,為了宣傳革命的主張,贏得人民的支持,建立起最廣泛的統一戰線,中國共產黨人把革命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創新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凝練了很多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民族性和文化主體性的革命口號,形成了豐富的話語敘事。“革命理想高于天”“敢于斗爭、敢于勝利”“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等等,言簡意宏、朗朗上口,蘊含著豐富的革命浪漫主義精神、強大的革命斗志、敢打必勝的信念、艱苦奮斗的優良品格。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成功開辟,一定意義上說也是一場“革命”,和之前革命戰爭年代的不同在于,這次是要“革自己的命”不采用激進的暴力手段。以改革開放這一歷史階段為例,面臨當時孱弱的國力、瀕臨崩潰的經濟、冷戰的國際環境和“開除球籍\"的危險,以及社會主義能不能搞市場經濟的爭論和質疑等等,黨帶領人民不怕苦難、銳意進取、頂住壓力、排除萬難、敢于打破成見,通過改革開放為中國式現代化奠定了經濟基礎、制度基礎和道路基礎。可以說,這一“富國大業\"歷史進程的艱巨性、復雜性和重要性不亞于之前的“興國大業”,紅色革命文化的話語敘事為此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

紅色革命文化的精神譜系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精神滋養。以偉大建黨精神為代表的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紅色精神譜系,為立黨興黨強黨提供了強大的動力,也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深厚的精神滋養。盡管這些精神形成的歷史階段有先有后、依托的時間有長有短、發揮的歷史作用亦有差別,但都是中國共產黨人偉大精神譜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其背后所蘊含的崇高革命理想和價值追求、大無畏的革命意志和“雖九死其猶未悔\"的革命信念等等都是一致的,都是中國共產黨鮮亮的政治底色。今天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藍圖,正在960多萬平方公里廣袤的大地上不斷變為現實,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尤其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各種打壓、排擠,我們黨面臨的“四大考驗”“四大危險”依然存在。面向未來,紅色精神譜系所代表的思想文化價值,對于確保全黨上下思想的統一性、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涵養風清氣正的社會政治生態、以刀刃向內的勇氣自我革命等,都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提供著源源不斷的精神滋養,確保黨帶領人民不斷取得新的勝利。就像鄧小平說的那樣:“革命精神是非常寶貴的,沒有革命精神就沒有革命行動。”[19]

此外,對于當下和未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面臨的強大壓力和挑戰而言,紅色革命文化展現出來的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堅定堅守,蘊含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人民至上的思想,意蘊的強大的政治感召力、領導執行力等等,為之提供了“何以自立”的強大動力和滋養,生生不息、周而復始。

(三)“又將如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目標導向和價值指引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反映了時代的走向、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訴求,和紅色革命文化一前一后形成歷時態,在多元多樣的思想文化中始終處于主導地位,從根本之處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價值指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對內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牢牢掌握意識形態領導權,提高全體人民的文明程度,擔負著鞏固主流輿論、統一思想、聚合民心、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追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等綜合性目標;對外倡導全人類共同價值、追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價值取向上開放包容、大氣磅礴,將人類一切優秀文化因子作為文化底蘊,這些都與中國式現代化有著天然的契合性,更是在力量源泉上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目標導向和價值指引。誠如高清海所說:“一個社會和民族要站起來,當然經濟上的實力是必要的基礎,然而這并不是關鍵,關鍵在于首先要從思想上站立起來,一個在思想上不能站立的民族,哪怕它黃金遍地,也不可能真正成為主宰自己命運的主人。”[20]許多過往的實踐表明,沒有文化主體性的國家和民族即使經濟再發達,也是精神上的“侏儒”,行而不遠。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科學性、人民性、時代性、開放性等內涵和特征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全方位的價值支持和澎湃動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21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堅持以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為指導,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堅持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以生產力發展為第一標準,在黨的全方位領導下不斷調整、改善生產關系和社會治理結構,經濟發展的總量和質量持續提升,這些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與經濟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特征高度一致、高度契合。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至上的核心價值和根本立場,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中,也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六大原則之一;與之對應的是,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立足于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在提高全體人民文明程度的基礎上實現人的現代化,這些價值目標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人民性彼此契合、相互證成。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堅持時代性,與時俱進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特別是適應網絡新媒體、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發展,注重文化產業和時代新技術的互動融合,自信自強、守正創新,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文化需求,賦予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以時代價值和時代力量。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開放性,體現在時間場域上從不拋棄過往的文明成果,體現在空間場域上從不排斥人類先進文化,在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借鑒吸收外來文明成果基礎上兼收并蓄,彰顯出先進文化的主體性。“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國式現代化盡管在發展的時序、代際上和西方現代化有先后之別,但重要的是實現了對西方現代化的揚棄,以開放包容的心態海納百川、為我所用,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同頻共振。

總體來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寓于中國式現代化的時空共時性中,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精神動力、目標導向和價值指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那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偉大事業,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22]

三、實踐進路:多維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當前,世界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全球化遭遇逆流,文化場域競爭更加激烈,中國式現代化面臨的時空壓力加劇。從更廣闊的時空維度來看,中華文化主體性和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之間具有同向同行的共時空性。要以強烈的歷史主動,從文化主體性視域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特征的核心要義,從而多維度高質量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對內,從“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與精神相協調的現代化”出發,解決好三個特征中核心的“人”的問題;對外,基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特征,構建以生態文明敘事為主要內容的國家敘事;對全局而言,基于“走和平道路的現代化”的特征,構建和平崛起的人類文明新形態。

(一)在追求主體間性中解決好內部矛盾

人既是文化的主體,是文化的創造者、傳承者,也是文化的客體,是受益者、被塑造者。沒有人的現代化和人的發展,就談不上文化主體性的建構和鞏固。因此,考察中華文化主體性視域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意蘊,本質上是文化和現代化與人的“主體間性”的互動:人創造文化和推進現代化發揮主體性作用,文化和現代化對人具有形塑功能,人由此成為文化和現代化的客體,二者在沖突與調和中共同演進。因此,在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要在主體客體化、追求解決好主體間性中解決好主要矛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馬克思人的異化理論認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是物化邏輯,人推動了經濟的發展,但是“人”的主體性消弭了,“人”成了自身所創造的“物\"的奴仆。與之完全不同的是,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與精神相協調的現代化”,這三個特征都指向了人這個主體,擺脫了資本主義條件下的資本邏輯和物欲橫流,尊重了人的本性、讓人回歸了主體,彰顯了人的全面發展邏輯。因此,解決好主體間性的主要矛盾尤為重要。

第一,堅持生產力標準,推動高質量發展“做大蛋糕”。馬克思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23]高質量發展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意味著經濟發展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為文化主體性建設和中國式現代化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因此,離開了高質量的經濟發展,文化主體性就有可能失去賴以生存的根基,陷入虛無的危機,從而淪為“空中樓閣”。如果沒有高質量的經濟發展作為基礎支撐,那么我們的中國式現代化很難有說服力和引領力。

第二,提高中國式現代化的治理效能“分好蛋糕”。“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就當下的中國而言,進入新發展階段后如何“分好蛋糕\"推進共同富裕顯得尤為迫切。從改革開放到全面深化改革、再到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打破不同行業間利益固化的藩籬、提升不同階層的流動性、用一體化破解城鄉“二元化\"發展難題等等,真正實現“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24]4,“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24]90。因此,不斷推進共同富裕,保障文化建設主體性的經濟基礎,讓廣大人民群眾在共享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成果中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從而進一步激發人民群眾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實現主體客體化的最優化、最優解。

第三,以更多更優質的文化作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要,為高質量發展注人更多活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們黨的奮斗目標,也指出了新的社會主要矛盾。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對于文化領域是挑戰也是機遇、是壓力也是動力,人民需求端的變化,向文化產業供給端提出了新的要求。優質文化產品既是人民文化創造力的成果,也是增進廣大人民群眾對文化情感認同、政治認同進而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只有以多樣化的優質文化產品供給,不斷滿足人民日益提升的多樣化文化需求,方能為高質量發展注人更多活力,推動高質量發展闊步向前,從而實現和文化主體性的建設和鞏固同向同行。同時,我們要避免出現兩個極端:既不能因重視經濟基礎而出現經濟對文化的侵蝕,比如過度商業化導致文化空心化、資本邏輯擠壓文化公共性等,又不能出現文化過于保守而對經濟進行制約和限制,比如封閉性文化觀念阻礙技術創新、文化霸權思維引發貿易摩擦等排外行為。

(二)在建構生態文明敘事中構建好國家敘事

在國際場域中,文化主體性的建構不僅關系到國家形象的塑造,還關系到國家話語敘事的鋪陳和展開。一個大國的崛起,伴隨經濟的高速發展,更需要文化輻射力和影響力提升。中國式現代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構建自己的話語體系。長期以來,西方憑借自身現代化的先發優勢和話語霸權,壟斷了關于現代化的話語敘事、規則制定和議題設置,以“人權”“自由\"等所謂的“普世價值”為核心內容的話語已經實現了議題“霸屏”,給后來的發展中國家留下的議題設置空間很小。隨著中國生態文明不斷進步,構建以生態文明敘事為核心的話語敘事、議題設置,是對外構建中國式現代化敘事的切入口和優勢。

近年來,隨著環保成為新的不平等代名詞,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通過話語霸權編織說辭推行氣候殖民主義背景下,搶占生態文明敘事的議題設置權和領導權顯得尤為重要。西方工業社會的發展帶來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給生態環境帶來嚴重破壞,地域性環境惡化擴展成全球性生態危機。例如西方國家以碳排放外包轉嫁氣候代價,由此“歐盟在1990 年至2020年實現了減排 20% 的目標,另一方面南方國家則面臨著本地環境嚴重退化導致的氣候危機”[25]。此外,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推卸責任、轉嫁壓力,沒能承擔起和發達國家身份相匹配的生態環境整治和全球生態治理領導責任。比如,美國不信守承諾退出《巴黎協定》,日本無視他國反對將核污染水排入海洋,全球氣候持續變暖海平面不斷上升,發展中國家的生態現狀和處境堪憂,全球多個物種滅絕速度加快,20世紀以來發達國家發生多起影響全球的生態環境危機事件,等等。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為特征,作為全球生態文明的參與者、實踐者和引領者,主動擔起大國責任,長期致力于推動全球共享共治、公平合理的環境治理體系,以文化定義生態、以生態重塑文化,突破經濟發展和環境破壞的“二律背反”,在世界上率先承諾碳達峰、碳中和,體現了一個負責任大國的生態環境擔當。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倡導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6]、“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27]等理念和價值,形成以生態智慧為紐帶的文明復興路徑,不是要把中國的文化價值觀念強加于別國,而是尊重自然規律、尊重文化發展規律,體現了全人類共同的價值,超越了國家、階級和意識形態的差異。由此,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要以建構生態文明敘事為引領,主動設置議題,突破西方國家“氣候正義話語\"的鋪陳和迷思,讓“講好生態文明故事\"與中國高質量發展同步。

(三)在和平崛起中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和平發展的世界應該承載不同形態的文明,必須兼容走向現代化的多樣道路。”[28]西方基于自身的文化習慣、歷史邏輯和發展路徑依賴,認為“國強必霸”是必然之路,因此面對中國的快速發展和崛起,才有了“文明沖突論”“修昔底德陷阱\"等話語輸出,認為中美注定一戰的論調不絕于耳,沒有認識到中國崛起的和平性、包容性和共享性。“拿破侖說過,中國是一頭沉睡的獅子,當這頭睡獅醒來時,世界都會為之發抖。中國這頭獅子已經醒了,但這是一只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29]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要持續構建好和平道路的文化敘事。中國傳統文化向來以和為貴,主張“近者悅、遠者來”\"國雖大、好戰必亡”“講信修睦”“協和萬邦\"等等,講究“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血脈里從來沒有侵略性基因;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從來沒有主動發起過一場戰爭、沒有侵略過他國一寸領土;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沒有發起過任何的對外殖民、對外擴張,沒有掠奪過任何國家和資源;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發起和實施“一帶一路”、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等,帶動世界上那些既想發展自身又想保持獨立的國家和地區和平發展、平等發展,以自身發展造福世界。另一方面,在和平發展中要善于兼容并包,既不自大也不排外,“執兩用中”,善于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中找到自身的最佳位置。歷史證明,只有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一種文明才能取長補短,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反之,如果故步自封或者食洋不化,沒有交流、互動、對話,難以達到真正的文化自信,其文明就可能喪失活力、成為一潭死水,在人類文明進步的潮流中面臨喪失主體性的危機。古人講“孤陰不生,孤陽不長”,即說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世間萬物相對相反而又相輔相成。隨著全球化時代到來,地球日益成為一個地球村,世界各國和地區的交往更趨緊密,人類已經形成一個共時性的社會結構,各種文化形態的交流交鋒更多,形態多樣的各種文化由此前相對閉塞的離散時空轉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同步時空。我們要摒棄二元對立的沖突論調、非此即彼“中心主義\"范式,在與“他者”文化的交流交往中揚長避短、取長補短、同舟共濟,突破現代化發展的路徑依賴,為世界發展貢獻多樣的文化選擇。

四、結語

文化主體性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是文化自信自立自強的根本。有了文化主體性,就標定了方位感,就不會迷失自我、迷失方向。中國近代以來的危機是文化主體性喪失的危機,未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必定是文化主體性的復興。正如景德鎮工匠用傳統“七十二道工序\"燒制航天陶瓷那樣,中國式現代化正是在文化主體性的窯火中,淬煉出既承載文明基因、又具備現代性的制度結晶。同時,中國式現代化在演變過程中不僅實現了自身的涅槃,更完成了對文化主體性的建構,這不僅是中國文化的必然,更為人類文明存續和發展提供了多樣化可能。如此恢宏的中國當代敘事,祛魅了西方現代化發展神話,必將在不斷鞏固中華文化主體性進程中,掌握歷史主動、文化主動,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厚植文明根基,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3(17):4-11.

[2]費正清.偉大的中國革命[M].劉尊棋,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10.

[3]趙汀陽.惠此中國:作為一個神性概念的中國[M].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6.

[4]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2.

[5]田玉榮.儒家學說的方向與命運[J].國外社會科學,1995(9):2-7.

[6]樓宇烈.中國的品格[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4:12-13.

[7]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6.

[8] 張岱年,程宜山.中國文化精神[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69.

[9] 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12-19(2).

[10] 彭璐珞.中華文化主體性的精神源泉:自強不息、厚德載物[J].寧夏社會科學,2024(6):36-46.

[11] 費孝通.關于“文化自覺\"的一些自白[J].學術研究,2003(7):5-9.

[12] 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5

[13] 彭璐珞、肖偉光.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基因[M].北京:中華書局,2024:51-252.

[14] 肖偉光.廓清關于文化自信的三個常見模糊認識[J].寧夏社會科學,2024(2):49-60.

[15] 樓宇烈.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M].北京:中華書局,2016:140.

[16] 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9(2).

[17] 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9.

[18] 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5.

[19] 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

[20] 高清海.中華民族的未來發展需要有自已的哲學理論[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4(2):5-7[21]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0[22] 習近平.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N].光明日報,2020-09-23(2).[2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

[24] 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5] 王菁.西方氣候殖民主義的掠奪邏輯及其實質批判[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5(7):129-142,152.

[26] 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568.

[27]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G].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1-43.

[28]習近平.堅定信心共克時艱 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在第七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的講話[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5.

[29]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總體國家安全觀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262.

The Logic, Sources of Strength, and Practical Pathway of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ubjectivity of Chinese Culture

Chen Congkai

(School ofMarxism,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engdu,Sichuan )

Abstract: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subjectivity offers a distinctive lens to understand how the Western narrative of modernization can be broken through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f large scale,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as a concrete road and development model, has a profound coupling relationship with the subjectivity of Chinese culture; since modern times,the two interact in unity along the journey toward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Since modern times,Chinese modernization has made its appearance amid the consolidation and manifesta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subjectivity: it began its exploration while cultural subjectivity was shifting from implicit to explicit; it became \"Chinese\" ami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ultural subjectivity from the traditional to the modern;and it expanded the narrative space amid the sublimation ofcultural subjectivity from self-abasement to self-confidence.In the course of evolution, the subjectivity of Chinese culture provides the sources of strength for Chinese modernization: China's fine traditional culture provides its cultural underpinnings;revolutionary red culture provides spiritual drive and nourishment; and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 provides goal-oriented direction and value guidance.Looking ahead, it is essential to appreciate the parallel,mutually reinforc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and the subjectivity of Chinese culture,to advance Chinese modernization with high quality across multiple dimensions,and to buil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consolidating cultural subjectivity.

Key Words: Cultural Subjectivity;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Logic; Sources of Strength;Practical Pathway

(責任編輯:易曉艷)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天堂在线观看| 欧美在线网| 国产精品手机视频一区二区| 天天综合网亚洲网站| 黄色在线网| 思思热在线视频精品| 亚洲av无码人妻|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网| 亚洲av日韩av制服丝袜| 欧美视频在线不卡| 97精品久久久大香线焦| 99成人在线观看| 欧美va亚洲va香蕉在线| 中文字幕波多野不卡一区| 色综合激情网| a国产精品| 欧美精品aⅴ在线视频| 国产情侣一区| 亚洲精品桃花岛av在线| 在线精品视频成人网| 欧美日韩第二页| 一区二区影院| 久久影院一区二区h|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色快速| 国产丝袜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人妻21p大胆| 中文字幕免费视频| 成人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五月婷婷综合网| 久久亚洲综合伊人| 先锋资源久久| 久青草免费在线视频| 久久婷婷综合色一区二区| 亚洲视频影院| 看看一级毛片| 国产欧美日韩91| 好吊色妇女免费视频免费| 亚洲成人精品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秒拍1o| 91在线国内在线播放老师 | 成人夜夜嗨| 丁香婷婷综合激情| 国产精品浪潮Av| 又黄又爽视频好爽视频| 欧美黄色a| 玖玖精品在线|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一区 |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国产96在线 | 欧美一区二区福利视频| 亚洲三级色| 制服丝袜 91视频| 五月天综合网亚洲综合天堂网| 456亚洲人成高清在线| 欧美精品色视频| 99精品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欧美日韩高清在线|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无码|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爽爽 | 免费一看一级毛片| 国产三级a|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国产激情在线视频| а∨天堂一区中文字幕| 91热爆在线| jizz国产在线| 爱色欧美亚洲综合图区| 日本高清视频在线www色| 九色视频一区| 日韩在线永久免费播放| 国产精品亚欧美一区二区| 韩日免费小视频| julia中文字幕久久亚洲| 亚洲成人免费在线| 久久99精品久久久大学生|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国产| 国产人成午夜免费看| 五月天香蕉视频国产亚| 99久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桃花视频| 九九久久99精品|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