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25)09-0021-06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什么樣的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怎樣建設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這一時代課題。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是“世界上最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1]3,“大\"的樣態即中國共產黨面向國際的形象。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強調:“作為現代化事業的引領和推動力量,政黨的價值理念、領導水平、治理能力、精神風貌、意志品質直接關系國家現代化的前途命運。\"[2]目前,學界對中國共產黨形象傳播研究的關注度持續高漲,初步搭建起政黨形象傳播的研究范式與框架,以政治學、傳播學、歷史學等視角賦予中國共產黨大黨形象研究的嶄新視野。但囿于黨的形象傳播熱潮發軔較晚,目前對其國際傳播研究主要聚焦概念界定、傳播效果、邏輯理路等維度,學理支撐相對薄弱。因此,亟須在已有研究基礎上,闡明中國共產黨國際形象傳播的價值意蘊,透視其現實境遇,探究其傳播路徑,助力新時代趕考路上中國共產黨大黨形象建設。
一、中國共產黨國際形象傳播的價值指向
國際傳播是主客體之間雙向互動且隱含自我價值投射的行為,實質是生成“同意”實現雙方信息認同的過程。在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偏見”與誤解中,“有關中國共產黨的問題列為首位\"[3]。因此,中國共產黨的國際形象傳播不僅是政黨內蘊的外在顯現,更是國際社會真正認識中國共產黨的“秘訣\"所在,對引導國際社會澄清中國共產黨“威權主義\"形象、正確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彰顯大黨作為,以歷時奮斗風采提振黨內凝聚力
習近平曾用四個“命運”描述黨的形象的極端重要性:“黨的形象和威望不僅直接關系黨的命運,而且直接關系國家的命運、人民的命運、民族的命運。\"[4]中國共產黨國際形象的正向建構在國內不僅能增強向心力,使人民群眾緊密地團結在黨的周圍,也能通過其百余年奮斗史的歷史敘事,在黨內實現歷史自覺、價值認同、行動共識的情感喚醒,提振黨內凝聚力。
充分展示中國共產黨百余年來從“革命者”“建設者”“改革者”到“復興者”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形象,有助于系統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深化黨的歷史敘事建構與黨內認同。在推進中國共產黨國際形象傳播時,縱觀百余年黨的奮斗歷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無產階級政黨”“革命政黨”為核心的話語體系,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以“領導黨”“社會主義的核心力量”為主題的形象話語,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以“全面改革者”“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為聚焦的話語內容,新時代以“世界第一大執政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內容的形象標識,為黨內抽象價值符號轉化為可感知的認同載體提供了強大支持,在組織內形成了奮發有為、團結一致的融洽氛圍,使黨員在集體記憶中形成了“我們黨”的身份自覺,自發提升了對黨的忠誠度與歸屬感,顯著提升了黨的戰斗力。作為擁有1億多名黨員的世界大黨,黨的建設仍然面臨嚴峻挑戰,“大批的新黨員還沒有受到教育,很多的新組織還沒有鞏固,他們同老黨員和老組織之間,還存在著很大的區別”[5]。因此,對百余年黨史的奮發作為認識越全面,對黨內思想松懈、行為惰性等“難題\"的解決就越增益,對良好政黨形象的塑造就越主動。總之,“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6],通過歷史敘事建構國際話語場域的中國共產黨形象,有助于反向形塑黨組織內部的價值共識,將“客我\"評價內化為“主我”認同,最終實現政黨形象傳播的內生動力轉化。
(二)矯正傳播偏誤,以共時價值傳遞鍛造黨外認同力
毛澤東指出:“共產黨是左手拿傳單右手拿槍彈才可以打倒敵人的。\"[7]在全球傳播場域中,國際社會對中國共產黨的形象存在認知偏差。重視并加強黨的國際形象建設,以“全人類共同價值”為敘事框架突破西方話語桎梏,有助于矯正國際社會的誤讀與偏見,“讓更多國家認識中國共產黨開放、包容、自信的大黨形象\"[8] 。
針對西方話語霸權導致的“傳播偏誤”,中國共產黨以全球通約性議題為敘事框架,顯著增進黨外認同。在政黨治理維度,中國共產黨“自我革命\"理念與國際社會反腐敗追求形成理論共鳴,基于《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精神,將“廉潔絲綢之路\"建設納入國際合作框架,回應了全球治理體系對廉潔政治的普遍訴求。同時,中國共產黨通過“學習型政黨”建設將改革創新注入治理實踐中,在全球南方國家政黨交流中與后發國家的現代化訴求形成同頻共振,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提供了新的范式。在執政理念維度,中國共產黨將“以人民為中心\"的宗旨轉化為實際治理效能,積極尋求全人類的共同發展。建立中國國際減貧中心,形成全球減貧新范式;在《巴黎協定》框架下提出“雙碳”目標,將生態文明理念量化為可行方案;在新冠疫情全球應對中向國際社會提供疫苗等物資援助,傳遞“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理念,契合世界共同價值追求。在全球責任維度,中國共產黨提出“全球發展倡議”與“全球安全倡議”等全球公共產品,回應數字時代人類社會的共同訴求,以“數字絲綢之路”重構全球基礎設施建設,突破西方技術壟斷,構建“技術共享\"的全球發展新秩序。同時,貫徹“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全球安全觀,加強反恐安全網絡建設,不斷為主權被侵國家提供人道主義關切,積極參與全球維和任務等,彰顯中國共產黨的全球擔當,提升國際社會對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認可度。
(三)尋求政黨互信,以實時多元對話重構形象吸引力
積極正向的中國共產黨形象建構,不是“搞西式的輸出滲透,只是向世界展示了另一種發展理念、崛起方式以及制度文化\"[9],以強大的吸引力與感召力,通過實時多元的交互尋求政黨互信,提供對話而非對抗、合作而非零和的政黨形態互鑒。
中國共產黨突破西方“中心一邊緣”的傳播結構,以制度性對話平臺創設與數字化傳播渠道,推動政黨間互鑒互信與理解認同。在全球對話方面,中國共產黨自2017年起創設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以“ 1+N′ 的模式聚焦全球治理議題,引領方向、凝聚共識,開創世界政黨外交的新紀元,彰顯中國共產黨以天下為己任的“大黨擔當”;首創并主辦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通過發展戰略對接,重構南北政黨對話規則,以“五通\"(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合作框架逐步形構政黨溝通的新格局。此外,中國積極參與社會黨國際代表大會、共產黨和工人黨國際會議等全球會議,構建政黨合作網絡,爭奪全球治理話語權。在區域對話方面,中國共產黨以文明互鑒理念推動區域政黨交流,參與亞洲政黨國際會議、上海合作組織政黨論壇、中國一阿拉伯國家政黨對話會、中國一太平洋島國政黨對話會等活動,塑造“發展伙伴”的政黨形象,以中國經驗、中國智慧的分享將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推向世界,為政黨參與轉化為國際形象吸引力提供增量資源。同時,在全球數字化轉型浪潮中,中國共產黨以技術賦能重塑政黨對話的物理空間,以算法協商與智能媒介實現場景再現,生成文化適配的敘事方案,形成國際受眾“參與式\"的政黨形象塑造,打破信息的不對稱現狀;從現實維度延伸至虛擬空間,使復雜議題在網絡空間中直觀呈現,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全球形象傳播開辟新紀元。
二、中國共產黨國際形象傳播的現實鏡像
“馬克思主義者在分析形勢時,不應當從可能出發,而應當從現實出發。\"[10]審視中國共產黨國際形象傳播的現實境遇是大黨形象傳播的立足點。兩個大局視域下,國際話語環境呈現扁平化趨勢,為政黨認同提供了時代機遇,但全球博弈使中國共產黨發聲面臨隱形阻礙,國際場域易形成對大黨形象的認知偏差。“機”與“險”并存現狀下,中國共產黨肩負起國際期許,為扭轉國際社會誤讀、形成客觀政黨形象認知發力破局。
(一)西方操控式傳播格局逐漸瓦解,扁平化話語環境塑造政黨認同機遇
長期以來,西方媒體在國際場域中從社會制度與意識形態層面曲解、抹黑中國共產黨,造成國際輿論逆差態勢,限制國際社會了解中國共產黨的認知途徑。數字全球化視域下,技術賦權引發傳播權力轉移,構建出開放共享的話語環境,為政黨形象重構提供了歷史機遇。
一方面,中國綜合國力的躍升及新興力量的崛起使得原有傳播格局顛覆性重構。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正信心百倍推進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以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新的發展范式,形成全球現代化發展道路的示范效應,積淀深厚的經濟基礎促進了國際傳播能力躍升。此外,多極化世界秩序中發展中國家集體意識覺醒,新興經濟體通過多邊合作機制形成區域組織的傳播協同效應,削弱等級強化的國際話語金字塔。西方主流媒體的公信力及國際議題設置能力下降,反敘事傳播效能削弱,西方操控式的傳播格局逐漸瓦解。
另一方面,智媒技術助力傳統傳播層級解構,促進傳播權力的再分配。5G與區塊鏈技術基礎設施建設覆蓋率穩步提升,發展中國家接入互聯網的成本下降,社交媒體的普及使用戶不斷“生成內容”,國際受眾接收信息實現從“被單向灌輸”到“參與共創\"的轉變,數據可視化、場景化傳播敘事使中國共產黨的形象呈現更加鮮活生動。傳播主體的多元化、傳播內容的平民化、傳播介質的交互性實踐,以及技術平權塑造出扁平化的話語環境,為中國共產黨形象話語建構提供了時代機遇。但應清醒地看到,以“四大通訊社”為首的西方媒體仍控制著全球話語資源,對中國共產黨的負面框架占比居高不下,以技術標準的隱形控制掌握數字傳播的“命門”,傳統話語霸權慣性仍存。
(二)中國內生性話語困境阻滯,外源性戰略博弈生成認知“輿論溫差”
在跨文化傳播中,西方主流媒體常將中國共產黨的形象建構局限于“威權主義\"“人權爭議\"等議題框架中,中國共產黨在國際社會受制于西方戰略博弈的認知操控,常陷入“被動回應\"的處境。加之中國共產黨話語體系突出本土化特色、嚴肅性敘事,缺乏與國際受眾的互動反饋,使得黨的話語聲音的國際化轉譯不足。
一方面,中國共產黨對外發聲硬性內容輸出過密,導致話語傳播效能弱化。中國共產黨發聲以官方為主導,非政府組織及民間主體聲音呈現“碎片化”狀態,主體間協同效能不足,話語生產資源整合低效。中國共產黨對外對話中故事化表達能力欠佳,單向度的數據呈現、政策解讀等嚴肅性敘事導致國際共情觸達不足,傳播內容與傳播方式與國外受眾難以匹配。此外,囿于中外文化背景差異,“中國特色”的政治術語在跨文化轉譯中常被誤解為“威權敘事”,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與國際受眾之間形成“認知斷裂”,出現話語“貶值”。
另一方面,外部博弈與地緣競爭進一步加劇中國共產黨的話語困境,中國共產黨形象的“實然\"狀態與外部認知產生“輿論溫差”。西方媒體試圖建立頗具意識形態、更加符合自身利益的擬態環境,將中國共產黨“共同富裕\"“全過程人民民主”等理念解讀為“集體主義下的個人權利掠奪”“非自由民主\"等。困于西方媒體地緣政治競爭的零和邏輯及其長期主導的國際傳播秩序慣性,中國共產黨難以適應強勢的國際話語格局,最終導致國際社會無法正確理解與接受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與治理內涵。
在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大背景下,中國共產黨應擔負起“使命型政黨\"的形象期許,將內外挑戰轉化為制度性話語權建構的歷史機遇,主動講好“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故事、中國人民奮斗圓夢的故事、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故事\"[I],以時代性無產階級政黨擔當發力破局。
三、中國共產黨國際形象傳播的未來路向
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書寫出“經濟快速發展”與“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篇章,但黨的形象在國際輿論場中卻遭受不同程度的誤讀與曲解,“我們往往有理說不出,或者說了傳不開\"[12]197。因此,中國共產黨國際形象由\"生成\"到“接受\"的轉變,要基于自我革命的底氣、先進典型的外宣、胸懷天下的格局,以世界大黨的形象表達,從多維度探尋構建良好政黨形象的實踐進路。
(一)鋪陳自我革命底氣,以健康肌體塑造“可信”大黨氣質
“強大的政黨是在自我革命中鍛造出來的。\"[13]中國共產黨的國際形象傳播效能,本質上在于組織肌體的內源性建構。“打鐵還需自身硬”,唯有深化刀刃向內的政治勇氣加強黨的自我建設,在動態解決“塔西佗陷阱\"過程中,方能形成具有國際解釋力的政黨話語范式,為政黨國際形象傳播提供具身化的敘事基礎。
其一,要穩抓黨風建設,“自塑”內在健康肌體。一是要以全體黨員的思想建設為戰略基點,增強政治判斷力與敏銳度,筑牢意識形態安全屏障,完善價值理性導向的教育機制,在黨內形成批判性反思的常態化機制。立足自我革命的現實考量,著眼自我革命思想資源挖掘,開展自我革命歷史經驗總結,以長效化黨內教育提振精神,以“坦蕩無私、清正廉潔\"的政黨形象贏得國內外認可,確保黨永遠“不變質、不變色、不變味”。二是要完善制度糾錯、透明公開的閉環機制。構建黨內法規動態修訂程序,依托紀檢監察體制改革,定期發布反腐敗典型案例,量化呈現“四種形態\"執紀成效。同時,增設多語種監督專欄,對標國際廉政評價體系,以可視化數據破解“選擇性呈現”質疑,增強制度運行的透明度。三是要在堅持自主性前提下,遵循“橫向學習一適應性改造”范式,對域外政黨治理工具開展批判性借鑒。吸納歐美等地區“透明治理\"“數字化黨內民主”等制度框架,正視全球化帶來的制度同形化壓力,警惕新自由主義語境下的制度移植風險,實現治理技術工具價值祛魅,為新時代黨風建設注入兼具開放性與內生性的創新動能。
其二,要詮釋政黨品格,“自述”大黨可信氣質。一是要構建消彌文化差異的政黨精神標識。中國共產黨在形象建構中,需將“人民至上\"“自我革命\"等核心價值轉化為國際社會可理解的符號系統,以《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與行動價值》等文獻為載體,運用“歷史承諾”與“現實兌現”的對比敘事,形成價值傳遞的視覺證據鏈,消解意識形態差異,使“使命型政黨\"形象突破文化偏誤,在國際受眾認知中建立“言必信,行必果”[14]的可靠聯想。二是要強化實踐敘事編碼,以真實事例觸發情感共鳴。以脫貧攻堅、抗疫行動等具象化場景建構為敘事錨點,將抽象黨性品格轉化為可感知的視覺真相,在國際場域形成科學民主執政的認知烙印。制作多語種微型紀錄片,形成“感性故事 + 理性數據\"雙軌傳播結構,激活國際受眾的情感認同與邏輯信服。三是要以數字文明轉型重構認知界面。開發紅色數字IP,將政黨治理能力轉化為“技術向善”的視覺符號,借助擴展現實技術使國際受眾沉浸感知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治理邏輯。可在國外TikTok、YouTube等代表性社交媒體平臺推出“黨員24小時”紀實欄目,借助第一視角鏡頭記錄一線場景,在數字原住民群體中建構大黨形象的認知圖式。
(二)構筑外宣故事矩陣,以先進典型打造“可愛”政黨名片
“講故事,是國際傳播的最佳方式。\"[12]212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要突破傳統外宣的宏大敘事慣性,構建微型故事矩陣的蜂窩式傳播,在跨文化語境中消解政治傳播的認知防御機制,將先進典型轉化為共情符號,以話語魅力向世界展示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無產階級政黨形象。
其一,敘事主體既要堅持“以我為主”,又要巧借\"他者視角”,解決“黨的故事誰來講”的問題。
一方面,要掌握國際話語議程設置權,“讓人家了解我們希望人家了解的東西,讓正確的聲音先入為主\"[15]。定位全球受眾對中國共產黨的認知盲區與興趣焦點,針對性挖掘穿透性強、回應率高的故事原型,以過程還原代替“結論灌輸式”傳播。同時,聚焦政黨本質屬性,圍繞“現代化建設”“可持續發展\"等全球性議題提煉政黨執政的價值邏輯,嵌入國際公共議程的討論模塊。實時監測境外對中國政策、中國共產黨的誤讀關鍵詞,追蹤國際輿論場的語義流變,及時糾偏故事動態與敘事邏輯,防止中國共產黨傳播話語為西方話語框架解構。另一方面,要避免“自說自話”,以“第三人視角”引導國外受眾對中國共產黨的認知與想象。依托國際組織的權威性確立中國共產黨話語的合法化,激活跨國社群的關系傳播鏈,在意識形態的柔性傳播中嵌入國際社會認可的敘事框架。同時,建立“在地化”傳播網絡,開發第三視角的故事開源平臺,以“他者”敘事的生活化場景消解意識形態的剛性,展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下可觸可感的生命敘事,以引導性的跨國關系防止“他者重構\"的話語偏差,塑造兼具主體性與包容性的現代政黨名片。
其二,敘事文本既要縱向把握黨的歷時性形象,又要橫向塑造黨的各級組織、黨員等具身形象,解決“講什么樣的黨內故事\"的問題。一方面,要以歷史唯物主義視角建構中國共產黨發展敘事的連續性與必然性,描繪從“革命者\"“建設者”“改革者”到“復興者”的奮進姿態。“典型本身就是一種政治力量\"[16],要找尋百余年黨史中具備國際文明對話潛質的“精神原型”,借助影視文本或“短視頻 + \"形式生產集體記憶,揭示社會主要矛盾轉化與政黨策略調整的耦合關系,展現新時代黨的全球站位與戰略擘畫的正確走向。另一方面,要將傳播重心轉向“具體的活生生的主體在實踐過程中對生產關系的塑造\"[17]。要系統挖掘黨中央決策效能、地方組織落實、基層治理韌性的先進案例,將“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楓橋經驗\"等黨建品牌以通識性話語推向世界,切實樹立組織嚴密、行之有效的政黨形象。同時,以“七一勛章\"獲得者等黨員實踐作為人類共同價值的敘事載體,發揚克心律己、真抓實干的黨員模范精神,展現有信仰、有力量的先鋒戰士形象。
其三,敘事手段既要體現話語親和,又要借助可視技術,解決“怎樣講好黨的故事\"的問題。一方面,要摒棄單一、刻板的官方話語范式,避免單向度的政黨理念灌輸,注重話語設計的情感共鳴與價值觸達。構建去中心化的政黨對話模式,設置技術倫理、生態保護等價值公約數議題,以平等、開放的姿態直面國際社會的關切與質疑,在對話中增強國際受眾的“在場感”與參與感,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的理解與認同。另一方面,要以圖片、短視頻、動畫等多模態手段,將政黨抽象概念具象化,實現深層價值符號的通俗化表達。“從視覺上認識故事的主要人物比故事本身具有更大的力量。”[18]可利用VR、3D 建模、人工智能等技術還原歷史場景,構建數字敘事的智能互動矩陣,以視覺符號消除高低語境文化差異中政黨理念的理解障礙,在國際輿論場中構建起鮮活、立體的政黨形象,使中國共產黨的故事與聲音“傳得開”“傳得響”。
(三)賡續胸懷天下格局,以道義高地適配“可敬”世界情懷
“無產階級只有在世界歷史意義上才能存在,就像共產主義一它的事業一只有作為‘世界歷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實現一樣。\"[19]中國共產黨要堅守\"致力于人類和平與發展崇高事業\"[]的可敬情懷,以\"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2的追求,與中國“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為人類作出責獻\"[20]的負責任大國形象形成價值呼應。
其一,中國共產黨要堅持“胸懷天下”的政治品格,構建以全人類共同價值為敘事內核、跨文化共情為傳播紐帶、實踐成效為話語基石的立體化傳播格局。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應立足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原則,構建理念互鑒、實踐協同的政黨發展范式,形成共商人類文明進步的新型政黨關系網絡。在理論層面,要系統闡釋21世紀的科學社會主義全球治理觀,圍繞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增強國際公共產品供給,創設超越資本邏輯的政黨治理方案,利用新型話語工具提升全球正義指數;在實踐層面,要完善政黨協作機制,在把自己的事情辦好的基礎上“以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1]6l聚焦減貧、氣候變化、數字經濟等全球熱點形成政黨間聯合行動計劃,為國際社會貢獻中國方案與中國智慧;在傳播層面,要以兼容并包的“大黨心態”面對外部輿論,強化政黨雙向對話機制,依托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等多邊平臺,通過議題共商、方案共議、成效共評的互動路徑,將單向價值宣介轉化為共建共享的意義生產,將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化為可感知的協作模式。“貢獻世界而非稱霸世界是中國共產黨胸懷天下的目標引領與改造世界的獨有方式”[21],中國共產黨要著眼兼濟天下的自我要求,對資本邏輯主導的現代困境進行批判性解構,提供文明互鑒視域下的秩序重構智慧,于“潤物細無聲”中切實打造“可敬\"政黨形象。
其二,基于中國特有的歷史制度與政治文化結構、中國共產黨形象與中國國家形象顯著的同構性,將國家形象蘊含的世界情懷協同納入敘事范圍,為政黨形象傳播提供基礎支撐。在全球發展之維,要深化推進“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以多邊機制改革助推建立更加公平的國際經濟秩序,增加發展中國家話語權,分享脫貧攻堅、綠色基建等中國經驗,推動共同繁榮;在全球安全之維,要踐行“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打擊跨國犯罪、網絡攻擊、恐怖主義等行為,強化聯合國維和行動參與,推動熱點問題和平解決,構建區域安全框架;在全球文明之維,要踐行“和合共生\"理念,反對文明優越論,擴大國際科研合作,以“文明古國論壇\"“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等平臺推動文明對話與互鑒,促進多元共生。
總之,要以國家發展成就與全球治理參與提升國家形象認同,自然強化國際社會對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與理念的認可,凸顯黨的責任擔當與應對全球性挑戰的領導力,打消國際社會對中國共產黨“擴張野心”的誤解。以事實為基礎、以合作為紐帶、以包容為姿態,彰顯百年變局下中國共產黨的多邊實踐與政黨價值,表明中國共產黨不僅是“中國的領導者”,更是“全球進步的貢獻者”,占據道義制高點,切實提升中國共產黨國際形象傳播效能。 國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習近平.攜手同行現代化之路: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N].人民日報,2023-03 -16(02).
[3]羅伯特·勞倫斯·庫恩.理解中國共產黨才能真正理解中國[N].人民日報,2015-07-01(21).
[4]習近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2.
[5]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6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683.
[6]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287.
[7]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5冊[G].北京:中共文獻出版社,2011:637.
[8]楊明偉,桑月鵬.中國共產黨國際影響力研究[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23:95.
[9]崔文佳.復興路上,中國軟實力“銳”些又何妨[EB/OL].http: //culture. gog. cn/system/2017/12/22/016307222. shtml.
[10]列寧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8.
[11]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更好完成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使命任務[N].人民日報,2018-08-23(01).
[12]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13]習近平著作選讀: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301.
[14]習近平扶貧論述摘編[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19.
[15]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121.
[16]十八大以來黨的治國理政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14.
[17]魯品越.走向深層的思想:從生成論哲學到資本邏輯與精神現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02.
[18]格雷厄姆·沃拉斯.政治中的人性[M].朱曾汶,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47.
[1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7.
[20]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62.
[21]徐艷玲,宋德照.中國共產黨堅持胸懷天下的運思理路[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5,58(1): 25-33.
【責任編輯:未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