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7408(2025)09-0124-05
黨的二十大報告著重強調了理論武裝的重要性,提出“堅持不懈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的重大政治任務,為思想政治教育實現創新發展明確了方向。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立德樹人機制,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新\"[2],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體系化與創新發展提出新要求。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其本質上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因此需要以科學的觀念和實踐理論為指導。《德意志意識形態》正是這樣一座資源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寶庫,其所包含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等內容,對于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啟示。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系統闡述的“現實的個人”、社會基本矛盾以及人的全面發展等內容,對于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邏輯起點、原生動力、實踐主體以及價值指向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價值。
一、《德意志意識形態》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邏輯
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深入論述了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進而明確提出了物質生產實踐是人類最首要的、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從而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邏輯起點。《德意志意識形態》關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等內容的科學論斷,明確了社會基本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生動力;對“現實的個人”的深刻論述,闡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和對象正是“現實的個人”。同時,馬克思恩格斯在其中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人的片面發展進行了剖析,提出了人類發展的終極目標和價值追求是人的全面發展。思想政治教育旨在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來指導高校學生,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為學生實現自由全面發展創造思想條件。因此可以說,追求人的全面發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價值導向。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邏輯起點:物質生產實踐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主體通過有組織、有目的的意識形態教育來引導教育客體樹立科學的世界觀、積極的人生觀以及合理的價值觀,最終形成穩定的思想政治觀念,養成良好的道德品性的活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從本質上就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縱觀人類歷史,人類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對于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存在不同的認識。尤其是唯心主義哲學觀念脫離物質單純地將意識理解為一種主觀精神的產物,認為意識是世界的本原,世界是精神的產物和反映。無論是東方封建社會的“代天宣化”“神道設教”,抑或是西方中世紀神學統治下宗教對人的自由和思想的禁錮,都是不同歷史階段的統治階級進行思想統治的表現。《德意志意識形態》創造性地指出物質生產實踐是人類最基本的活動,物質生產活動及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人的意識來源于物質,物質決定意識。正是在物質生產實踐的基礎上產生了各種物質交往和活動,因而“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而且只要人們存在著,它就仍然是這種產物\"[3]193。單純地脫離物質談論意識、脫離物質生產實踐談論意識,意識或者思想就只是由無根之木搭建的空中樓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工作是對人進行意識形態教育,必須立足特定的物質生產實踐。既要立足社會實際,又不能故步自封;既要勇于開拓創新,又不能生硬拔高。《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關于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基本矛盾的論述既指明了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邏輯起點,又規定了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脫離社會實際而空談。只有立足社會生產力水平,尊重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實際情況,同時正視人的意識所具有的能動作用,才能夠實施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生動力:社會基本矛盾
《德意志意識形態》闡述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基本矛盾,這兩對矛盾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生動力。
首先,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方面,生產力對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決定作用。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了社會的物質基礎和人們的生活方式。《德意志意識形態》提到:“沒有蒸汽機和珍妮走錠精紡機就不能消滅奴隸制;沒有改良的農業就不能消滅農奴制。\"[3]134這表明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形態的變革,進而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方向。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人們的思想觀念也會發生變化,對自由、平等、民主等價值的追求會更加強烈,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也需要隨之調整,以適應新的社會需求。生產關系決定了社會的階級結構和利益關系。在階級社會中,統治階級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將自己的思想觀念強加給被統治階級。例如,資產階級在經濟上占據統治地位,通過各種教育手段宣揚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等思想,以維護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而被統治階級為了爭取自身的解放,也會形成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如無產階級在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中,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體系,以團結和教育廣大無產階級成員。
其次,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方面,經濟基礎決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質和內容。經濟基礎是社會的經濟結構,它決定了上層建筑的性質和內容。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上層建筑的一部分,必然受到經濟基礎的制約。在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基礎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系的總和,其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為了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宣揚資本主義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念。而在社會主義社會,經濟基礎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思想政治教育則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強調集體主義、以人民為中心等價值觀,以維護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制度。思想政治教育作為觀念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經濟基礎具有能動的反作用。一方面,它可以通過傳播統治階級的思想觀念,使人們接受并認同現有的社會制度和經濟關系,從而維護社會的穩定。另一方面,當社會經濟基礎發生變革時,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引導人們轉變思想觀念,為新的經濟基礎的建立和發展創造條件。例如,在社會革命時期,先進的思想理論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廣泛傳播,激發人們的革命意識,推動社會變革,以適應經濟基礎變革的需要。
《德意志意識形態》揭示的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生動力。它推動著思想政治教育的產生、發展和變革,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內容和方向。只有正確認識和把握社會基本矛盾,才能更好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主體:“現實的個人”
關于“現實的個人”,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認為:“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處在某種虛幻的離群索居和固定不變狀態中的人,而是處在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展過程中的人。\"[3]153由此,“人\"不再是以往的那種片面的存在,而是一種具有歷史主動精神和創造精神的人。《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現實的個人\"具有三個層面的意涵:首先是作為存在于自然之中的自然人。自然人通過自身的物質生產實踐活動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從而推動自身生存與發展。其次是作為存在于社會關系之中的社會人。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聯系越發緊密,由此形成了人類社會,社會為人的生產發展提供了各類條件,同時人也在交往的過程中不斷推進社會的發展前進。最后是作為發展過程中的人。人類在改造利用自然、推動社會進步的過程中也在實現著自身的發展和解放,人類歷史正是在不斷地自我創造和自我革新中實現發展和繁榮。思想政治教育本質上是做人的工作,因而必須首先正視人的存在、認識人的本質。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的主體和客體并不是完全區分開來的,而是有機統一的。在實踐中,首先要尊重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人的本質,引導受教育者充分認識“現實的個人\"所具有的三層意涵,教育受教育者尊重自然規律,把握社會發展規律,正確分析自身發展所具有的優勢和短板,積極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敢于挑戰自我、實現自我。在此基礎上,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發揮自身意識形態教育的優勢,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公德意識的社會人,培養具有開拓創新和積極進取精神的時代新人。通過正視“現實的個人”,將自然人、社會人和發展過程中的人三重屬性有機融合,充分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標,將思想政治教育客體轉化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參與者。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者也應當將自身的三重屬性有機融合到一起,在積極教育引導受教育者形成正確價值觀的同時積極發揮自身的主體優勢,敢于打破常規,積極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在教育受教育者的過程中使得自身的各項素養得到全面提升。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指向:人的全面發展
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人的全面發展是相對于人的片面發展而言的一種發展狀態。從宏觀角度而言,人的全面發展是指全體社會成員的全面發展;從微觀角度而言,人的全面發展是指人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質,獲得了體力、智力方面的全面發展,同時人的才能、天賦、個性都能夠得到自由地發揮。人的全面發展并不是自然實現的,而是需要基于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一方面,人的全面發展的實現需要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發展,發達的生產力能夠創造人的生產發展所需要的豐富的物質財富,消除人與人之間的貧富差距,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物質條件。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現實條件,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會在滿足自身物質需求的基礎上產生新的個性彰顯與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資本主義社會雖然為人的個性發展創造了必要的物質條件,但是卻并未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人依舊處于被束縛和壓制的狀態。因此,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就必須消除資本主義社會對人的壓制和束縛。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廢除私有制和舊式分工,徹底消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各類異化,使人的勞動不再是為了獲得物質財富,而是為了自我價值的實現。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人的全面發展理念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價值導向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始終是圍繞著“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教育根本問題展開的,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時代新人的重要衡量標準是能否培養出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秉承著人的全面發展的價值追求,在理論上與實踐中培養人的道德品格、提升人的綜合素質。
二、《德意志意識形態》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實現創新發展的當代進路
習近平指出,要“堅持守正和創新相統一,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4]。《德意志意識形態》作為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強烈的時代性和永恒的真理性,其理論價值在歷史前進和人類實踐中愈益煥發著勃勃生機。《德意志意識形態》不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基礎和支撐,更是思想政治教育與時俱進不斷發展的重要理論寶庫。新時代經典著作將持續發揮其理論指導和價值引領的作用,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守正的基礎上進行創新。
(一)筑牢意識形態防線,構建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的教育體系
“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3]178,其思想也即主流意識形態具有鮮明的階級色彩和顯著的政治屬性。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通過思想教育實踐將統治階級的思想意識傳達給全體社會成員,使得社會成員達成社會共識,形成精神合力。就資本主義社會而言,資產階級為了實現自身統治、長期剝削壓迫人民,一直不遺余力地進行所謂資本主義普世價值的推銷。“如果從觀念上來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識形態的解體足以使整個時代覆滅。\"[5]縱觀世界近現代史,資本主義在全球范圍內通過武裝戰爭、殖民掠奪等方式兜售資本主義普世價值,企圖用“自由、民主、博愛\"掩蓋事實上的剝削、壓迫和奴役。資本主義國家通過意識形態輸出給全球帶來的不是穩定、安全、繁榮,而是動蕩、戰爭、不安。因此,在社會主義的中國,必須守好意識形態底線,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喚醒民眾,使民眾能夠辨別善惡真偽,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穩立場,不被享樂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資本主義錯誤思潮所蠱惑。正如《共產黨宣言》中所指出的:“共產黨一分鐘也不忽略教育工人盡可能明確地意識到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敵對的對立。\"[3]466就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方面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識形態教育不能是簡單的內容灌輸,而是需要在滿足社會現實需求的基礎上契合國家發展的戰略規劃。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強調:“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就必須要重新開始爭取必需品的斗爭,也就是說,全部陳腐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3]16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筑牢意識形態防線,抵御國外敵對勢力的與論滲透,能夠有效提升國家文化話語權,提升國家認同感,增強民族向心力,從而有效抵制國外敵對勢力鼓吹的民粹主義等錯誤思潮。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設置方面需要堅持現實性與方向性相結合,使受教育者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堅決擁護黨的領導。要強化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積極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思想政治教育凝心聚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二)運用唯物史觀方法論,動態優化教育策略以適應時代發展
《德意志意識形態》提出的唯物史觀對于人們辯證地、全面地、歷史地、發展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唯物史觀揭示了人類文明發展的一般規律,幫助人們找到實現自身解放和全面發展的途徑。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歷來堅持用歷史唯物主義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百余年的發展歷程中用實際行動證明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性和真理性。新時代,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運用歷史唯物主義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用好唯物史觀工具,主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成效。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守正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守好馬克思主義的\"魂脈”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汲取中華文明和世界優秀文明成果,總結中國共產黨百余年奮斗的歷史經驗,提煉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過程中的科學理論,結合時代特點,融通古今、推陳出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在繼承前人經驗智慧的基礎上使思想政治教育事業與時俱進,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使其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在實踐中要重視馬克思主義理論尤其是唯物史觀的教育,明確作為社會意識形態之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社會存在中所受的制約和短板,積極優化教育模式,科學調整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策略。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在工作中切忌“大水漫灌”和“一刀切”,堅持因材施教、因人而異的教育理念,及時關注受教育者的實際需求,開展科學化、差異化、個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時注重理論宣講與實踐引導相結合,讓受教育者的學習不僅僅停留在道德宣教層面,使精準思政理念能夠真正落地。
(三)堅持以人為本理念,建構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場域
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闡述了“現實的個人\"的重要意義,對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而言,重視人的地位和作用,首先就要堅持以人為本。“現實的個人”既是對唯心史觀的徹底清算,也是對唯物史觀中“人是歷史創造者”地位的肯定。以人為本就是將人的需求和發展作為主要關注內容,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關注受教育者的實際情況,充分了解受教育者并積極引導其認識自身的優勢與不足,幫助其實現全面發展。新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充分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凝聚人民力量,充分調動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立足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主動關切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同時,《德意志意識形態》還指出了人和環境之間的辯證關系,因此,要重視外部環境場域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影響。為了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要建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場域。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場域涵蓋物質、政治、社會、文化等多個維度。就物質場域而言,要發揮資源優勢,充分利用歷史資源、紅色資源,營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物質場域;就政治場域而言,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受教育者認清國際國內形勢,站穩政治立場,堅定政治信仰,積極同錯誤思潮作斗爭;就社會場域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要打破行業、地域、專業等壁壘,實現優勢互補,構建大思政格局,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通過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場域影響受教育者,更要充分調動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讓受教育者主動參與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場域的建構中來。
三、結語
《德意志意識形態》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經典文本,以唯物史觀為基石,為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提供了鮮明的理論范式與實踐指南。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物質生產實踐、社會基本矛盾、“現實的個人\"及人的全面發展的系統論述,不僅勾勒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邏輯脈絡,更以歷史穿透力與現實洞察力,為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破解時代課題提供了科學方法論。在百年變局與民族復興的歷史交匯點,思想政治教育需以《德意志意識形態》的理論智慧為燈塔,既要錨定物質生產實踐這一邏輯起點,在把握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辯證關系中堅守意識形態陣地,將國家戰略規劃與教育內容深度耦合;又要以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為原生動力,運用唯物史觀動態調整教育策略,在守正創新中破解“大水漫灌\"“一刀切\"等實踐困境;更要以“現實的個人”為主體坐標,在自然屬性、社會屬性與發展屬性的統一中建構\"以人為本\"的教育場域,讓受教育者在物質場域的資源浸潤、政治場域的價值引領、社會場域的協同共育中,實現從教育客體到實踐主體的轉化,最終追求人的全面發展這一終極價值。新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唯有深植經典理論的沃土,將《德意志意識形態》的思想精髓轉化為教育實踐的創新動能,才能在復雜的時代語境中培養出既具批判精神又富實踐能力,既堅守歷史主動又彰顯個性發展的時代新人,為中國式現代化筑牢思想根基、凝聚精神力量。這既是經典理論的當代回響,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征程中守正創新的使命所在。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53.
[2]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13.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習近平重要講話單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95.
[5]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0.
【責任編輯:張曉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