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金融在推動產業協同和緩解企業融資難題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然而其融資結構中潛藏的成本重壓與風險隱患不容忽視。本文從財務層面入手,全面探討供應鏈金融中融資成本的結構,涵蓋利息費用、信用增級、信息處理及運營管理等核心要素,深刻剖析各類成本對企業財務結構和盈利潛力的影響。針對供應鏈金融中普遍存在的信用風險、信息不對稱及交易真實性風險,提出基于財務指標預警、信息透明機制、財務審查流程及系統集成建設的風險管控體系。有效的財務管控不僅能降低融資成本,更是保障供應鏈金融穩定運行的重要基石。
隨著產業鏈協作的深度拓展,供應鏈金融逐漸成為企業穩固現金流、拓展信用鏈的關鍵舉措。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企業面臨的并非融資渠道的缺失,而是如何在合規、安全、低成本的前提下實現高效融資。財務信息的透明性、信用數據的可驗證性以及風險預警能力,已成為決定融資成敗的關鍵變量。隨著風控技術的發展,財務視角在風險識別與成本控制中的作用愈發突出,推動企業從被動融資向主動管理轉變,重塑供應鏈金融的運行邏輯與風險邊界。
一、財務視角下供應鏈金融的概念與財務特征
供應鏈金融依托核心企業信用,在真實交易的基礎上整合上下游融資需求,通過金融機構和平臺實現資金的高效流轉。從財務角度來看,這不僅是融資手段的延伸,更是企業財務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涵蓋了流動性安排、賬款管理與風險控制等關鍵內容[1]。供應鏈金融要求企業全面評估融資行為對資產結構與現金流的影響,使財務職能貫穿融資全流程,提升資源配置效率。
其核心財務特征體現在以應收賬款為基礎的資產支持結構、信用的多級傳導機制、財務信息的高透明度要求以及資金、物流、信息流的協同閉環控制。通過確權、質押、轉讓等方式盤活賬款,提高資產流動性,緩解資金壓力。核心企業通過系統平臺實現信用傳導,助力上下游中小企業獲得融資支持。供應鏈金融對企業的財務信息質量要求較高,金融機構依據財報、交易與資金流實現風險識別與信用評估,企業財務系統的數字化、數據實時共享能力直接影響融資效率與風險控制水平。資金流的閉環性管理也要求財務系統與業務、物流系統深度融合,確保資金使用合規,控制異常交易風險。
二、供應鏈金融中的融資成本分析
(一)利息成本
利息成本是供應鏈金融中最主要的顯性成本,通常以年化或月化利率形式計收,直接與企業融資金額、期限、信用等級及市場利率水平相關。核心企業的信用背書是決定利率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當中小企業依托信用資質良好的核心企業進行融資時,能提升自身信用等級,從而獲得較低利率,減輕財務成本負擔。
金融機構在確定融資利率時,會綜合考慮企業的財務報表質量、資產結構、賬款回款能力及歷史交易行為等情況。當財務數據完整、現金流穩定、賬款清晰、核心企業信用等級高時,融資企業往往享有更具競爭力的價格;若存在數據缺失、賬款異常、交易記錄模糊等問題,機構一般會調高利率,以覆蓋潛在的信用風險。
利息成本受融資期限的直接影響,短期雖單次利率較低,但頻繁操作會增加累計成本,而長期融資易因回款延遲以及利率波動導致成本增加。
(二)信用增級與擔保成本
為降低金融機構潛在風險,供應鏈金融往往引入多種信用增級途徑,如有核心企業確權、第三方擔保、信用保險等[2]。這些增信途徑雖助力企業取得授信,但也增添了一定的額外成本,且多為隱性成本,極易被企業疏漏。
在保理等業務中,保理公司會就信用審查、服務、壞賬保險等收取綜合費用,通常按照融資金額的一定比例計提。若企業信用等級不高,可能會被要求對信用保險投保或提供反擔保,這些都構成實際的財務負擔。部分金融平臺還會收取平臺技術服務費或信息接入費,令整體成本支出上揚。
企業通過專業擔保機構增信要承擔擔保相關費用及保證金,這會占用部分可調度資金。核心企業雖不承擔法定擔保責任,但通過控制訂單、合同或付款節點形成實質性信用支持,同時附帶要求供應商接受額外合規義務或合同條款,給予部分議價空間,這類隱性條件也可視為成本形式的一種體現。
(三)財務與信息處理成本
供應鏈金融的核心是基于真實交易背景的融資,而這一“真實性”的驗證高度依賴于財務信息的完整性與數據交互的及時性。企業開展融資活動期間,往往需對賬款明細、合同協議、發票單據、收付款憑證等材料進行系統整理并提交金融機構審查。為滿足日益嚴格的信息披露與風控要求,企業要投入大量資源去優化財務報表的架構,提升數據質量與處理效率。
中小企業一般在財務體系信息化建設上基礎較為薄弱,難以滿足金融機構風控模型及核心企業系統對接的要求,要額外投入大量成本用于財務軟件系統的升級改造。某些大型核心企業要求供應商接入其統一的供應鏈管理平臺,完成賬款實時分享與可視化統計,這對資金和技術能力有限的企業構成了較重負擔。為滿足平臺對接要求,企業還需聘請專業的會計服務機構完成報表調整和數據對接,產生會計顧問費用、系統集成費等間接支出。
從信息處理角度看,數字化監管與智能風控的普及,企業需定期上傳交易數據、票據流轉信息及還款計劃等,以滿足金融機構貸中與貸后管理要求。這雖然提升了信息透明度與融資效率,但也帶來了人力成本、技術對接成本、數據整理和維護成本等支出壓力,尤其處于多頻次、短周期的融資模式中,這些信息處理成本具有持續性與疊加性,制約企業整體財務運作效率。
(四)運營與管理成本
跟傳統信貸相比,供應鏈金融的操作流程復雜,涉及多主體協同、多維度數據校驗與多環節審批確認。在融資過程中,企業內部需安排專門隊伍承擔合同檢驗、應收賬款確權、賬期監控、貸后管理等工作[3]。尤其是在與多個核心企業以及金融平臺同時開展業務的時候,應設置相應的賬款臺賬、流程控制規則及內部協調體系,以保障業務順利實施,做到風險可控。
運營成本還體現在與外部主體的協同管理上,部分核心企業要求供應商賬款電子化、票據規范化、合同模板化等,企業需配合進行系統適配與流程再造,這一過程涉及多項管理制度重構和人員培訓等多方面工作。金融機構往往會對企業開展貸后跟蹤檢查,要求定期報告資金用途、還款計劃及賬款狀態,企業為滿足上述要求需配置相應的人力與建立相應的制度保障,因此可能產生額外的管理支出。
企業在合規與信息安全方面的管理成本持續攀升,為確保業務符合法律法規與監管規定,企業需對外部合同文本、賬戶系統、數據接口等環節進行合規審核,甚至需要聘請專業法律團隊審查交易條款。此類間接成本雖未被納入傳統融資成本范疇,然而從企業財務的考量點看,已成為融資過程的重要支出部分。
三、財務視角下供應鏈金融的風險控制策略
(一)建立財務指標預警機制,動態識別風險信號
構建財務預警機制是提升供應鏈金融風險識別能力的重要路徑,該機制通過動態監測企業財務數據的趨勢變化,實時評估企業償債能力、流動性及信用狀況。設置合理的風險監控指標,實現風險的前置識別與主動干預,從而有效減少違約概率。
某大型電商平臺憑借平臺巨量運營數據與交易信息,構建了融合數據抓取、模型判別、動態評分的供應鏈金融風險預警體系,該系統包括供應鏈上的各類關鍵數據指標,諸如銷售額波動率、庫存周轉天數、應收賬款賬齡結構、交易活躍度等,系統可對異常指標變動進行智能識別和實時預警。平臺在運營監測中發現,某合作商戶連續三個季度毛利率大幅下降,與銷售收入增長背離的異常情況,經系統預警后,平臺立即暫停其新增融資授信,發現其部分賬款回款有異樣,成功規避了潛在資金損失風險。
預警機制的核心在于數據的準確性與時效性,因此企業需保持財務數據披露的真實性與連續性,保證報表能體現企業真實的經營狀況[4]。系統需要與ERP、CRM等財務及業務系統集成,實現數據源統一、報送自動化和模型參數實時更新,提升預警機制的穩定性和實用性。
(二)強化財務信息透明度,提升信用穿透能力
信息不對稱是供應鏈金融系統性風險形成的重要根源,融資企業往往由于信用記錄不夠、財務資料不規范等緣由,難以得到金融機構精準的信用評價。從財務的視角出發,提升財務信息的透明度,是金融機構實現信用穿透管理、防控信用錯判的基礎。
供應鏈金融平臺搭建起一套多維度信用畫像系統,對融資企業進行全面的財務信用審核。平臺整合工商注冊、稅務繳納、法院公告、銀行征信、財報披露等數據,采用大數據及人工智能技術構建企業信用風險等級自動評估模型。在準入審核階段,平臺設置了包括企業注冊年限、資產負債率、經營現金流波動幅度、核心客戶集中度等準入標準,只有符合標準的企業方可躋身融資名單。對已獲得融資的企業,平臺每季度開展信用復審,結合最新的財務數據和交易動態,調整授信額度與利率水平。
差異化信用策略提高了風險管理精準度,針對信用評級優良且財務管理合規的企業,平臺給予高額度、低利率的融資;而對信用風險較高的企業,則需增加擔保措施或限制融資頻次。
(三)完善交易背景財務審查機制,確保業務真實性
供應鏈金融必須建立在真實交易基礎之上,倘若企業采用偽造合同、虛構發票等方式套取資金,不僅擾亂了金融秩序,也可能造成平臺大面積資金損失。以財務的視角去考量,交易真實性的驗證需貫穿融資流程的各個階段,涵蓋前期資料檢核、中期數據跟蹤監控和后期資金回流查核。
某農產品供應鏈金融平臺在實際運營中引入了區塊鏈技術,把農產品交易每個環節信息上傳至鏈上,涵蓋種植計劃、物流環節、訂單匹配、回款記錄等關鍵節點,所有信息加密存儲、不可篡改,建成交易閉合循環,增進了信息的可驗證特性與防篡改屬性。某果品供應商融資申請提交的訂單、發貨單同平臺鏈上記錄高度一致,且經區塊鏈驗證系統對比確認無誤后即獲批授信。平臺也可隨時調取歷史交易信息,審核融資是否存在重復申報、信息異常或邏輯相悖,有效防范虛假交易和重復質押行為。
通過這一模式,2023年平臺審查融資交易超2,000筆,查出不一致數據記錄近60筆,其中有5筆被認定為高風險交易,平臺拒絕放款,有效遏制了因交易虛假導致的資金流失問題。
(四)推動信息系統融合,提升財務風控效率
隨著數字化供應鏈的不斷擴展,信息系統的整合成為提升財務風控效能的關鍵。經由打通財務、業務、風控及平臺系統的數據接口,企業可實現數據的高效輸送與處理,金融機構則可在更短時間內完成風控判定與融資決策[5]。
在汽車產業鏈范疇中,某大型汽車生產商跟金融科技平臺合作,開發出“動產質押+物流監管”供應鏈金融產品,服務下游經銷商的庫存融資需求。平臺與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對質押車輛開展倉儲打理與實時盯控,使用物聯網設備實時上傳車輛位置、狀態等資訊,并與ERP系統對接,平臺可同步獲取經銷商銷售與庫存數據。若車輛出庫以及銷售出現異常情形,系統自動啟動預警機制,暫停授信額度,要求補交說明或實施盤點核查。
平臺建立了完善的質押物管理體系,通過每月線下抽檢,與系統數據交叉核驗,確保質押物賬實相符。除保障質押物安全外,平臺創新引入了商業保險機制,由保險公司對質押車輛進行價值評估并出具保單,承保質押階段可能發生的自然災害、盜搶等風險。
四、結語
供應鏈金融已從單一融資工具升級為企業財務戰略與風控體系的核心組成部分。在信用日益成為核心資產的背景下,需以科學的財務視角建立透明高效的成本與風險管理體系,才能真正釋放供應鏈金融的結構價值,實現多方協同、信息互通。這不僅是防范個體信用風險的關鍵,更是提升整個供應鏈抗風險能力和金融穩定性的根本路徑。
參考文獻
[1]周訓.供應鏈金融模式與風險控制路徑分析[J].現代營銷,2024(17):13-15.
[2]曹晗曦.供應鏈金融對物流企業成本控制的影響[J].物流時代周刊,2024(25):86-88.
[3]趙偉.供應鏈貿易管理企業融資成本控制及風險管理分析[J].發展改革理論與實踐,2023,39(16):58-60.
[4]夏心悅,韓光輝.基于供應鏈金融的中小企業融資探討[J].科技經濟市場,2023(6):13-15.
[5]陳鵬.中小企業供應鏈融資模式及風險管理研究[J].時代商家,2023(24):34-36.
(作者單位:國藥集團青島醫療器械有限公司)
作者簡介:韓斐,1990年出生,女,漢族,山東乳山人,本科,中級會計師。研究方向:供應鏈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