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區域創新目前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戰略支點,而發展數字金融是推動區域創新水平提升的重要措施。數字金融在創新傳統金融發展模式的基礎上融合了多種經濟形勢,數字金融各業務均衡發展能夠從根本上解決融資約束問題。因此,數字金融的發展可以為區域創新水平提升提供優質的保障。此外,數字金融的轉型升級還可以帶動消費需求的提升,在“雙循環”背景下讓區域創新的溢出效應更加明顯。基于此,本文將首先介紹“雙循環”經濟,研究數字金融發展對區域創新水平提升的影響,同時找出有效的區域創新水平提升路徑,以便推動我國數字金融產業的合理發展。
在新時代背景下,技術進步是保障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力量。2020年“雙循環”經濟模式正式被提出,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是“雙循環”經濟模式的核心內容。然而,通過合理探究不難發現,技術創新作為投資風險過高的經濟活動,如果依托傳統的金融機構可能會存在資金安全方面的風險進而讓創新研發陷入困境。想要改善此類問題,大力發展數字金融是一種趨勢。由此可見“雙循環”經濟模式的提出給數字金融發展帶來了不小的機遇。近年來,金融業和數字技術的融合擴展了金融機構原本的服務對象和范圍,不僅金融機構的信貸能力有所增強,而且也較好地緩解了區域創新活動遭遇的困境。由此可見,低價高效的金融服務可以促使區域創新活動進一步提質增效。在這個前提下,合理探尋發展數字金融的渠道,保障金融服務的整體能力提上日程。
一、“雙循環”經濟內涵
雙循環經濟模式較為先進,該種模式主要以國內大循環為核心內容,倡導國內國際雙循環共同發展進而打造新的金融格局。“雙循環”經濟旨在通過深化內外開放以及平穩拉動內需驅動,借此夯實經濟轉型的基礎,實現區域創新水平提升的目標。“雙循環”經濟的核心舉措有優化資源配置以及激發內需潛力等,借此合理提升產業鏈的韌性。在此基礎上形成內外聯動的互動經濟模式。該經濟模式是在國內外經濟環境不斷變化的背景下提出的,內部大循環強調以拉動內需為主要方法,通過消費升級等多種措施激活國內市場,帶動科技產業轉型升級。外部大循環則要求始終保持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加強國際貿易,在實際工作中通過貿易與新技術的融合延長產業鏈條。“雙循環”經濟模式的提出不僅是我國對供應鏈風險的最好回應,同時也是保障國內經濟穩定發展的關鍵路徑。
二、數字金融發展對區域創新水平提升的作用
(一)基于內循環視角,數字金融發展可以提升區域創新的生命力
1.數字金融可以打破傳統信貸機制的束縛
站在供給側的角度,數字金融產業的發展可以幫助區域創新打破傳統信貸機制的束縛,從而提高區域創新的生命力。具體來說,數字金融在發展中充分使用了區塊鏈和大數據等科技為金融機構合理獲取創新主體的融資和發展信息提供了便利,此種情況下可以科學緩解創新主體融資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在完善融資結構的同時保障創新主體的發展潛力。此外,金融資源的協調對于提升貸款效率的影響是比較直接的。科學保障金融機構的信貸水平可以夯實產業創新的基礎。因創新主體信息透明度的增加,信息不對稱形成的金融服務成本也會得到合理控制。在此影響下金融機構將會增強信貸能力,而創新主體也可以獲得更多的支持資金[1]。
2.數字金融能夠進一步刺激消費市場
從需求側來看,新時代數字金融的發展可以起到明顯的拉動消費需求的作用,從而合理推動區域創新能力提升。站在消費者的角度看,在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功能加持下的數字金融可以合理保障支付的便利化。在此前提下,科學降低流動性約束可以滿足廣大消費者需求。另外,這一改變也可以釋放居民消費能力,從而為區域創新發展提供充足動力。現實中居民消費的增加會讓市面上的產品供不應求,而為了追求更多的創新效益,企業將投入到自主研發中不斷增強自身的創新能力,通過對核心產品的創新不斷滿足增長的消費需求。
(二)基于外循環視角,數字金融發展可以營造良好的區域創新氛圍
通過研究發現,數字金融的發展可以帶動國際投資項目的增多,而這一變化可以為區域創新提供良好的條件。國際投資涉及外商投資和對外投資兩個方向的內容,在科技手段的賦能下數字金融產業可以帶動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在此重要的前提下助推原有金融體系不斷發展和完善。而在穩健的發展環境中,居民存儲變投資的效率也會有非常明顯的提高,而居民存儲與投資轉化效率會直接關系到國際市場投資規模的發展速度[2]。除此之外,數字金融體系的不斷完善也會加快產業結構升級的速度,確保我國在國際上的競爭力。隨著我國貿易實力的不斷提升,自然會吸引國際資本流入到我國,為區域創新不斷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三、“雙循環”經濟視角下大力發展數字金融推動區域創新水平提升的方法
(一)加快數字金融轉型
“雙循環”經濟視角下,大力發展數字金融可以有效促進區域創新,加速創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在這項工作中加快數字金融轉型是重中之重。結合現有經驗可知,加快數字金融轉型實踐需要落實好以下工作。
1.注重新基建發展
在現實中想要加快數字金融轉型,強化新基建發展是一種有效的嘗試。新基建不僅能拉動國內經濟增長,還能為數字金融轉型提供關鍵支撐。從實際經驗來看,新基建對于加速與完善數字金融體系建設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現實中5G基站等新基建的完善可以作為數字金融可持續發展的保障措施,在此重要的支撐下確保電子信息服務以及相關行業進一步發展。與此同時,還要因地制宜制定引導政策。由于我國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存在不一致性,在此背景下各地區應結合自身的優勢制定引導政策,進一步完善發展數字金融產業的制度,在綜合措施保障下為數字金融支撐區域創新營造理想的環境[3]。結合工作經驗可知,數字金融的使用深度對區域創新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推動作用,為此,政府需要著力擴大數字金融的普及應用,夯實區域創新的重要基礎。例如,可以加強數字金融產品升級和創新工作,推動金融信貸業務和保險業務的數字化創新,進一步保障區域創新發展的潛力。
2.加強生態體系建設
“雙循環”經濟視角下,金融數字化轉型想要取得理想效果還要加強生態體系建設,在數字化技術保障下提升行業整體水平。通過研究發現,金融數字化轉型是一項系統的工作,并非僅指單一金融機構業務上的轉變。因此,更應該實現金融行業整體的轉型發展。基于這樣的轉型目標,金融機構要加強合作形成有機整體,打破傳統的邊界和拓展范圍,運用科學的方式加強金融機構資源和技術等方面的合作,營造開放的網絡架構,從而在更高層次提升金融行業的服務能力。此外,要發揮數字化轉型領先機構的示范作用,借此帶動其他機構。在實際發展中,不同金融機構的資源狀況和技術水平等存在明顯差異。因此,數字化轉型水平的實際差異還是比較明顯的。基于這樣的前提,為構建良好的數字金融服務體系,現實中需要領先機構發揮示范作用,對其他機構進行業務支持與技術指導,以此提升金融行業數字化發展潛力。此外,還需要明確的是金融數字化轉型在具體實踐中應以安全為前提,在技術和制度的保障下筑牢風險防控底座。金融服務數字化轉型系統性較強,在現實工作中可能牽一發而動全身。任何一個環節存在問題都將影響最終的轉型成效。為此,在轉型工作實踐中應該把握轉型速率,注重轉型過程中的風險防控,如防范數據風險和技術風險等,提高金融服務轉型的效率和質量。
(二)基于“雙循環”視角發揮數字金融的優勢
為保障區域創新能力以及發揮數字金融的核心優勢,現實工作中要基于“雙循環”視角形成供需協同的創新機制,為提高區域創新水平夯實基礎。例如從內循環供給側方面看,科學合理優化信貸管理模式十分必要,在具體實踐中要結合需求加強數字金融業務的監管,確保數字金融的持續服務能力,提高區域創新的生命力。總而言之,從供給的層面出發優化信貸管理模式意義重大。從內循環需求側方面看,要設法激發消費的積極性,發揮數字金融便利性以及安全性等優勢,拉動消費的同時提高消費質量,通過有效融合多種措施促進居民消費水平大幅度提升,進而成功牽引區域創新發展。再例如站在外循環經濟的角度,通過數字金融夯實社會實體經濟發展的基礎,為實體經濟提供全球資金鏈和完善的保障體系,借此引導區域創新可持續發展。事實證明為使數字金融更有效地賦能區域創新發展,關鍵在于保障數字金融與實體經濟的融合進度。而在此項工作中為取得明顯效果,進而促進產業升級與優化,需要在實體經濟發展中積極應用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加快對第二產業的合理化改造,推進產業智能化建設,借助一系列配套措施避免金融業空心化現象,借此科學保障相關產業和企業的創新發展能力。此外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國應該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制定,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的數字金融管理經驗,從而提升本國數字金融的國際化水平。
(三)建立適應性監管框架
在“雙循環”經濟模式下,政府應出臺鼓勵數字金融發展的有利政策,包括稅收優惠和財政補貼等以降低金融機構的轉型成本。同時,建立適應性的監管框架加快數字金融轉型速度。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傳統監管模式可能不再適用。為此,在新時期需要構建靈活和前瞻性的監管框架。實踐證明,這種靈活性的監管框架既能有效防范金融風險同時又能為創新留出空間。在建立適應性監管框架的過程中,還需要加快推進金融業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在數字化技術的支撐下有效實現傳統金融監管和金融科技的有機融合,在明確融合目標的基礎上構建以大數據等數字技術為核心的智能監管體系,為金融服務的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實踐證明大數據等技術的應用可以打破傳統與新型金融管理的邊界,在明確金融監管權責的同時推動金融監管體系轉型升級,借此更好地服務區域創新活動[4]。
(四)優化金融資源配置
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是提高金融市場效率和促進經濟高水平發展的重要手段。在“雙循環經濟”背景下,通過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可以有效地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助力中小企業和創新型企業的成長。優化金融資源配置需要結合實際需求靈活調整,例如推動金融服務的普惠性,運用數字金融技術降低服務成本,擴大金融服務覆蓋面,將金融服務延伸至更多小微企業,充分調動創新主體的積極性。根據不同客戶群體的真實需求,設計針對性強以及靈活性高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借此改善地區間金融發展不平衡現象。據了解,地區間金融產業發展的差異性將導致各地區抵御風險的水平存在差異,針對此種現象應結合實際實施差異化金融政策。例如可以引導金融資源不斷向我國中西部地區傾斜,借助相應的措施完善中西部地區金融產業基礎設施,建立健全地區金融體系,在綜合措施保障下提高部分地區的風險防范能力,進一步降低數字金融發展對傳統金融體系的沖擊。在上述工作基礎上還需要加強信貸全周期管理,同時積極有效地落實金融風險評估工作。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提倡“雙循環”經濟的大背景下,有效加快數字金融轉型升級成為區域創新的重要舉措。通過研究發現,數字金融與區域創新水平的提升之間存在著顯著的正向關聯性,這種關聯最直接的表現是數字金融通過提供多元化的融資渠道如P2P借貸和風險投資平臺等,使得創新型企業和初創公司更容易獲得資金支持。這不僅解決了這些企業早期發展中的資金瓶頸問題,也為這些企業提供了更多的成長機會。此外,數字金融在拉動內需等方面也發揮著積極作用。因此,大力發展數字金融可以為區域創新能力提升提供持續動力。
參考文獻
[1]王波,劉昭.數字金融何以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邏輯、挑戰與進路[J].經濟論壇,2025(2):46-54.
[2]趙東旭,廖作文,李威.數字金融、技術創新與對外貿易發展——基于PVAR模型實證分析[J].北方經貿,2025(2):51-57.
[3]金典,徐子涵,余靜靜,等.數字金融、產業鏈韌性及中小企業可持續發展[J].現代商業,2025(2):158-161.
[4]肖曉軍,胡明琪.數字金融對新質生產力發展影響的空間溢出與時空異質性效應研究[J].當代經濟,2025,42(2):50-61.
(作者單位:廣州華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