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針對近年來名著的中考命題特點,語文教師應重視調整教學策略,有效指導學生進行名著閱讀。以下將從名著的命題特點、閱讀方法、教學策略等方面進行闡述。
一、中考名著閱讀命題的特點
(一)為什么要考名著閱讀?
1.名著閱讀納入中考是課程標準的要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語文教學應立足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以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綜合構建素養(yǎng)型課程目標體系;吸收古今中外優(yōu)秀文化成果,提升思想文化修養(yǎng),建立文化自信。因此名著的育人作用不可忽視。
2.名著納入中考是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語文素養(yǎng)”指中小學生穩(wěn)定的、基本的聽說讀寫能力,及在語文方面展現(xiàn)的文學、文章學識修養(yǎng)和文風、情趣等人格修養(yǎng),需適應時代發(fā)展要求[1]。語文課程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優(yōu)秀文化對學生的熏染,促進學生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發(fā)展,讓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審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養(yǎng)。那么,閱讀名著就是一個最好的切入口。將名著納入中考,旨在通過這一指揮棒作用,引導學生加強對名著的閱讀。
(二)中考名著怎么考?
2023年杭州卷考查的是賞析“名著中超乎想象的細節(jié)”,金華卷考查了名著的類別以及結合名著闡釋“生命中那些重要的引路人”,麗水卷考查的是結合名著談對“橋”的感受與思考以及文言文《東京夢華錄》與《水滸傳》的對比閱讀。可見關于內容和情節(jié)的選擇題、填空題已經(jīng)淡出浙江中考名著閱讀題的考題范圍,轉向注重整本書的閱讀,注重高階思維的命題。這樣的評測目標已成為各地試題的命題方向。
二、名著閱讀教學策略
名著閱讀教學應致力于落實真正閱讀,使閱讀回歸原著,切實達到課標對“課外閱讀”的要求,讓名著中的多彩人生體驗和深刻感悟為學生的未來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2]。在名著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貫徹“真閱讀”的要求,實施符合名著閱讀要求的策略。
(一)教給學生方法
1.規(guī)定動作做到位。閱讀名著,規(guī)定動作有三個,即:了解作品內容、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題思想。學生需遵循上述步驟閱讀名著,細致品味內容,深入分析人物活動、情感及語文世界個性,進而領悟作品的主題和思想內涵。
2.名著閱讀量須大。中考命題的選材廣泛性,決定了學生閱讀名著的時間和數(shù)量必須達到規(guī)定要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學生在九年義務教育期間的課外閱讀總量應達到260萬字以上,其中包括了規(guī)定書目的閱讀。
3.讀寫結合效率高。例如寫批注,批注是學生在閱讀中的感悟和所得,或者是疑問。及時感悟,隨手記錄,是一種積累也是提升。這一點將在后文詳細闡述。
(二)改進教學策略
1.由課堂到課外一一由教材過渡到名著。教師可引導學生將課內所學延伸至課外,針對名著閱讀提供方法指導,核心在于運用課堂所學的閱讀分析法深入研讀原著。例如,在教學《昆明的雨》時,可展示學生批注,通過批注品味文章的“景美、味美、人美、情美”,并賞析汪曾祺自然家常卻韻味悠長的文風,初讀如水,再讀如酒。由此及彼,在閱讀《荷花淀》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感受荷花淀的“景美、人美、情美”的特點。教師就可以借這一手段實現(xiàn)對名著的導讀和學法的指導。
2.由點到面一一由名著節(jié)選引向整本書。根據(jù)課文中的名著,把一類名著推薦給學生,讓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可以由學生自選作品,教師布置要求。講到《阿長與〈山海經(jīng)gt;》就推薦學生閱讀《朝花夕拾》中關于魯迅童年的作品,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五猖會》等;講到《蟬》就讓學生讀《昆蟲記》關于其他昆蟲如螳螂、屎殼郎的作品。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精讀、自讀的閱讀方法可以引導他們運用到名著閱讀上。
3.七步課堂一一名著教學的新模式。鑒于閱讀名著時學生常遇挑戰(zhàn),教師不應任由學生散亂閱讀、淺嘗輒止,而應構建名著閱讀課堂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指導和系統(tǒng)訓練。
作品背景了解故事情節(jié)復述 → 精彩片段欣賞? 人物形象品味
作品主題理解藝術特色分析
課堂鞏固練習
比如,指導學生閱讀《水滸傳》“林沖風雪山神廟”這一章節(jié)的時候,要求學生了解林沖被逼上梁山的緣由,接著賞析精彩段落。然后布置學生寫讀后感,將學生中好的作品加以朗讀和展示,并且針對林沖的性格展開辯論,最后結合一些練習題加以鞏固。這些多樣化的活動相輔相成,不僅促使閱讀目標得以深入達成,還有助于學生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4.讀寫結合一一回歸原著的保證。(1)做摘錄,寫點評。通過批閱學生的評論作業(yè),教師能夠獲取學生閱讀情況的即時反饋,據(jù)此調整教學策略,這對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閱讀習慣、擴大閱讀面及提升閱讀質量均大有裨益。如在《昆蟲記》的引導課上,嘗試讓學生摘錄優(yōu)美句子寫點評。(2)做批注。要求學生自主閱讀后在書頁邊上做批注,把對作品的感悟或疑問以批注的形式記錄在書本上。如在閱讀《紅星照耀中國》時,指定學生閱讀“造反者”這一內容,并布置學生在書頁邊上寫五處形式不同的旁批(提問式、賞析式、對比式和課外延伸式)(3寫人物賞析。《水滸傳》中人物繁多,教師可以采用化整為零、化繁為簡的方法,讓學生針對某一個重點人物展開重點閱讀,讀完以后及時寫人物評析。
鑒于新課程改革的深人,以及名著閱讀在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中的關鍵作用,落實名著閱讀課程化,已成為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而無論是名著的考查、閱讀還是教學都要倡導“真閱讀”,離開了“真閱讀”,再怎么新穎的考查,再怎么瑰麗迷人的教學對學生來說都將是海市蜃樓。
參考文獻:
[1]郝小安,李偉偉.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2023年中考名著閱讀命題特點及教學啟示[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3(48):52-54.
[2]王爽.中考語文名著閱讀命題經(jīng)驗與教學策略探究[J]吉林教育,2022(03):35-37.
作者簡介: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千島湖鎮(zhèn)青溪初級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