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養是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發展和實現個人成長所必需的關鍵能力與綜合素質。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寫作教學作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載體,對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品質、審美情趣及文化認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通過科學有效的寫作教學,能夠幫助學生夯實語言基礎、激發創新思維、深化情感體驗并傳承優秀文化,從而全面提升其語文素養,為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奠定堅實基礎。
一、積累語言素材,培養語言運用能力
語言運用能力是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的基礎。在核心素養視域下,教師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包括詞匯、語法、句式等方面的運用。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如閱讀、寫作、口語表達等,來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積累素材等方式,幫助學生積累語言素材,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例如,教師在對《秋天的雨》進行教學時,首先需要引導學生閱讀文本,讓學生感受文本的語言之美。教師可以通過范讀、領讀等方式,讓學生感受文本的韻律和節奏。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品味文本中的好詞佳句,讓學生感受語言的魅力。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積累語言素材,如讓學生摘抄文本中的好詞佳句,并讓學生背誦下來。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積累一些與秋天相關的成語、諺語等,豐富學生的語言儲備。在積累語言素材的基礎上,可以讓學生仿寫文本中的句子或段落,嘗試運用所學的語言素材進行表達。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口頭表達或書面表達,讓學生運用所學的語言素材進行交流或寫作。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教師通過多樣化的教學實踐,有效培養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并促進了學生的語言素材積累。教學內容設計豐富全面,教學方法運用得當,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成效。
二、拓展寫作思路,提高思維發展水平
思維發展水平是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的核心。在核心素養視域下,教師需要注重提升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包括邏輯思維、創造性思維等方面的培養。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如小組討論、寫作指導等,來提高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
例如,教師在對《我變成了一棵樹》進行教學時,首先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文本,讓學生理解故事的主題和內涵。如通過提問、討論等方式,引導學生思考故事中主人公變成一棵樹的原因、經歷和結果,以及其中蘊含的深刻含義。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拓展寫作思路,文世界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如讓學生想象自己變成一棵樹后的經歷和感受,以及與周圍環境、其他生物進行互動。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以及如何保護自然、和諧共生等問題。在拓展寫作思路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寫作實踐。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想象和思考,創作一篇以“我變成了一棵樹”為主題的童話故事。在寫作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和寫作技巧,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通過寫作實踐,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得到了提高。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感受,還要注重學生對語言的積累和運用。
三、強化情感體驗,優化審美鑒賞能力
審美鑒賞能力是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核心素養視域下,教師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包括對美的感知、欣賞和評價等方面的能力[2]。
例如,在《落花生》的教學導人環節,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展示落花生的生長過程和特點,讓學生直觀感受落花生的美麗和生命力。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講述與文本相關的生活經歷或故事,引導學生進入文本情境,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在品讀文本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挖掘文本中的語言美、意境美和哲理美。通過品味文本中的好詞佳句,感受語言的韻律和節奏;通過分析文本中的意象和象征,感受意境的深遠和哲理的深刻。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比較閱讀、小組討論等方式,進一步提高審美鑒賞能力。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文本中的情感體驗和審美鑒賞延伸到現實生活中。通過討論、寫作等方式,讓學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踐行文本所蘊含的哲理和精神,深化情感體驗和審美鑒賞。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落花生的生長過程和特點,使學生直觀感受到落花生的美麗和生命力,增強了學生對文本的情感共鳴和審美鑒賞能力。
四、了解傳統文化,注重文化理解能力
文化理解能力也是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核心素養視域下,教師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包括對文化的認知、理解和傳承等方面的能力。
例如,教師在對《伯牙鼓琴》進行教學時,首先引導學生圍繞《伯牙鼓琴》確定寫作主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選擇一個角度進行深人探討。如從“知音難求”的角度出發,探討傳統文化中“知音”的內涵和價值。在確定寫作主題后,教師引導學生收集相關的寫作素材。學生可以通過閱讀《伯牙鼓琴》原文、查閱相關資料、與同學交流等方式,收集與主題相關的素材。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中的傳統文化現象,將其作為寫作素材。在寫作過程中,教師給予學生具體地指導。首先,指導學生如何將收集到的素材進行整理和篩選,選擇與主題緊密相關的內容。其次,指導學生如何運用古文的語言風格和表達方式,將素材融入文章中。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了解《伯牙鼓琴》的背景故事和文本內涵,強化了學生對“知音”的理解。在閱讀分析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對文本有了深入地理解和感受,還了解了傳統文化并培養了文化理解能力。
總之,在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小學語文寫作教學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包括語言運用、思維發展、審美鑒賞和文化理解等方面。通過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策略,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語文素養,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愛霞.對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問題與對策的研究[J].學周刊,2017(16):177-178.
[2]杜新翠.“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寫作能力的提升策略分析[J].智力,2022(23):95-98
作者簡介:甘肅省酒泉市康盛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