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強調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要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1]。同時,新課標還提倡跨學科學習,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
一、創設閱讀情境,激發閱讀興趣
創設閱讀情境,旨在通過生動、形象的場景再現,將學生引人文本所描繪的世界,使他們在身臨其境中感受閱讀的魅力。這種教學方法不僅符合新課標對學生主體性、體驗性的要求,更能有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
例如,教師在對《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進行教學時,首先通過多媒體展示了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圖片,讓學生對課文的背景有了直觀地認識。接著,由學生自愿分組,分別扮演童年魯迅和其他角色。教師鼓勵他們發揮想象力,盡可能地還原文中場景。通過角色扮演,學生更加深入地體會到了作者的童年生活和成長歷程。同時,教師還引導學生關注課文中的細節描寫,讓他們圈畫出文中的形容詞和動詞,并討論這些詞語對表達情感和刻畫人物的作用。此外,教師還組織了小組討論,讓學生分享自己的童年趣事和成長經歷,進一步激發他們對課文的共鳴。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教師設置的這些情境,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閱讀興趣,促進他們積極參加課堂活動,既能深人理解課文基本內容,又能深刻地感受作者內心世界及情感變化。
二、根據教材內容,提高閱讀能力
在新課標下,如何根據教材內容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每位語文教師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教師應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礎上,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閱讀過程。
例如,教師在對《紫藤蘿瀑布》進行教學時,首先引導學生關注課文中的語言描寫,讓他們通過朗讀、默讀等方式,品味文中優美的詞句和修辭手法,以培養他們的語言感知能力。同時,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引導他們主動思考和探究文章的主題和深層含義。其次,教師利用教材中的插圖和注釋等輔助材料,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中的難點和細節。通過講解和討論,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紫藤蘿花的象征意義和作者的寫作意圖。此外,教師還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技巧,教給他們如何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如何分析文章結構等閱讀技巧。通過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教師讓學生運用所學技巧進行閱讀實踐,以提高他們的閱讀效率和理解能力。最后,教師鼓勵學生在課后進行拓展閱讀,推薦一些與課文相關的書籍和文章。通過課外閱讀,學生可以擴大語文世界知識面、提高閱讀興趣和能力。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教師根據教材靈活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切實提升了學生的閱讀能力。他們既能理解課文基本內容,又能深刻領會作者寫作意圖及思想感情。
三、結合生活實際,優化課堂氛圍
就閱讀教學而言,創設課堂氛圍對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提升學生閱讀能力有著重要作用。新課標強調閱讀要和生活聯系在一起,倡導在閱讀課堂中結合生活實際。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結合生活實際對課堂氛圍進行優化[2]。
例如,教師在對《社戲》進行教學時,首先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圖片和視頻,如江南水鄉的風景、傳統戲曲表演等。這些素材讓學生直觀地了解課文背景和作者所描述的生活場景,激發了他們對課文的興趣。其次,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分享與課文相關的故事和經歷,可以讓學生回憶自己的童年趣事,或者分享他們參加過的有趣活動。這種分享讓學生感受到課文與自己的生活緊密相連,增加了他們對課文的共鳴。此外,教師還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擬,重現課文中的場景。通過表演,學生更加深人地理解了人物性格和情節發展,同時也活躍了課堂氛圍。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將《社戲》的閱讀與現實生活相結合,思考課文中所體現的人際關系、價值觀等對現代社會的啟示。這種思考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培養了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系列的課堂活動使課堂氛圍更生動、更有趣。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的閱讀教學方法,在增強學生閱讀興趣與閱讀能力的同時,也發展了其思維與表達能力。
四、促進師生互動,創設和諧關系
師生互動是增強課堂效果最關鍵的因素。新課標突出了以學生為主體,這就要求教師要注重學生個性的發展,而師生互動恰恰是達到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
例如,教師在對《我的叔叔于勒》進行教學時,首先通過提問和討論的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互動。教師提出一些與課文相關的問題,如“于勒叔叔的形象特點是什么?”“他為什么會被家人拋棄?”等,讓學生自由發表觀點和見解。這種開放式的討論方式鼓勵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培養了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其次,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尊重他們的個性化感受,鼓勵學生提出自己在閱讀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耐心傾聽他們的想法,并給予積極的反饋。這種互動方式讓學生感受到被關注和被理解,增進了師生之間的信任與共鳴。此外,教師還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討論和交流。學生在小組內分享自己的閱讀心得和體會,通過互相學習和幫助,共同提高閱讀理解能力。這種合作學習的方式不僅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互動,還培養了他們的團隊協作精神。最后,教師注重對學生的及時反饋和鼓勵。在學生的回答和表現中,給予積極的肯定和鼓勵,同時指出不足之處,提出改進建議。這種及時的反饋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進步和成長,激發了他們進一步閱讀的熱情和動力。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通過互動性較強的教學設計,教師注重學生情感體驗,及時反饋與鼓勵,使學生閱讀能力切實提升。該教學方法有利于發展學生思維能力與表達能力,更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總之,在新課標背景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應立足學生核心素養發展,通過情境創設、教材深挖、生活聯系、師生互動等多元策略,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閱讀課堂,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余麗莉.新課標下初中語文閱讀的創新策略[J]新課程導學,2023(28):71-74.
[2]朱軍民.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創新策略[J]啟迪與智慧(上),2023(09):54-56.
作者簡介:江蘇省海安市城南實驗中學語文教師。